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二《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 课件_第1页
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二《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 课件_第2页
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二《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 课件_第3页
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二《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 课件_第4页
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二《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UASHEJI10.1.4概率的基本性质第十章内容索引0102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课标阐释1.理解两个事件互斥、互为对立的含义.(数学抽象)2.理解概率的6条基本性质,重点掌握性质3、性质4、性质6及其公式的应用条件.(数学抽象)3.能灵活运用这几条重要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数学化归能力.(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思维脉络课前篇自主预习激趣诱思因为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所以有些人推测男婴和女婴的出生数的比值应当是1∶1,可事实并非如此.1814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新作《概率的哲学探讨》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统计.他根据伦敦、彼得堡、柏林和全法国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男婴和女婴出生数的比值22∶21,即在全体出生婴儿中,男婴占51.16%,女婴占48.84%.可奇怪的是,当他统计1745年到1784年整整四十年间巴黎男婴出生率时,却得到了另一个比值25∶24,男婴占51.02%,与51.16%相差0.14%.对于这千分之一点四的微小差异,拉普拉斯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当时巴黎人“重男轻女”,有抛弃女婴的陋俗,以至于歪曲了出生率的事实真相,经过修正,巴黎的男婴和女婴的出生数的比值依然是22∶21.知识点拨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性质

性质1对任意的事件A,都有P(A)≥0性质2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Ω)=1,P(⌀)=0性质3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斥,那么P(A∪B)=P(A)+P(B)性质4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那么P(B)=1-P(A),P(A)=1-P(B)

体现“正难则反”的思想

性质5如果A⊆B,那么P(A)≤P(B)性质6

这两个事件是任意事件

设A,B是一个随机试验中的两个事件,我们有P(A∪B)=P(A)+P(B)-P(A∩B)名师点析(1)对于P(A∪B)=P(A)+P(B)应用的前提是A,B互斥,并且该公式可以推广到多个事件的情况.如果事件A1,A2,…,Am两两互斥,那么事件A1∪A2∪…∪Am发生的概率等于这m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1∪A2∪…∪Am)=P(A1)+P(A2)+…+P(Am).该公式我们常称为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若A与B互为对立,则有P(A)+P(B)=1;若P(A)+P(B)=1,并不能得出A与B互为对立.(3)对于概率加法的一般公式P(A∪B)=P(A)+P(B)-P(A∩B),当A∩B=⌀时,就是性质3.微思考在同一试验中,设A,B是两个随机事件,若A∩B=∅,则称A与B是两个对立事件,此说法对吗?提示不对,若A∩B=∅,仅能说明A与B的关系是互斥的,只有A∪B为必然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时,A与B才互为对立事件.微练习(1)(多选题)抛掷一枚骰子1次,记“向上的点数大于3”为事件A,“向上的点数小于3”为事件B,“向上的点数小于4”为事件C,“向上的点数小于5”为事件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A与B是互斥事件但不是对立事件B.A与C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C.A与D是互斥事件D.C与D不是对立事件也不是互斥事件(2)事件A与B是对立事件,且P(A)=0.2,则P(B)=

.

(3)掷一枚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设A=“出现3点”,B=“出现偶数点”,则P(A∪B)=

.

(4)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命中率分别为0.8和0.5,两人同时命中的概率为0.4,则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的概率为

.

答案

(1)ABD

(2)0.8

(3)

(4)0.9解析

(1)在A中,A与B不能同时发生,但能同时不发生,是互斥事件但不是对立事件,故A正确;在B中,A与C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故B正确;在C中,A与D能同时发生,不是互斥事件,故C错误;在D中,C与D能同时发生,不是对立事件也不是互斥事件,故D正确.(2)因为A与B是对立事件,所以P(A)+P(B)=1,即P(B)=1-P(A)=0.8.(4)设事件A=“甲命中”,事件B=“乙命中”,则“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命中”为事件A∪B,∴P(A∪B)=P(A)+P(B)-P(A∩B)=0.8+0.5-0.4=0.9.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一互斥、互为对立事件的判断例1判断下列各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互斥事件,那么是不是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去参加演讲比赛,其中:(1)恰有1名男生和恰有2名男生;(2)至少有1名男生和至少有1名女生;(3)至少有1名男生和全是女生.分析根据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来判断.解(1)是互斥事件.理由是在所选的2名同学中,“恰有1名男生”实质是选出“1名男生和1名女生”,它与“恰有2名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是互斥事件.不是对立事件.理由是当选出的2名同学都是女生时,这两个事件都没有发生,所以不是对立事件.(2)不是互斥事件.理由是“至少有1名男生”包括“1名男生、1名女生”和“2名都是男生”这两种结果,“至少有1名女生”包括“1名女生、1名男生”和“2名都是女生”这两种结果,当选出的是1名男生、1名女生时,它们同时发生.(3)是互斥事件.理由是“至少有1名男生”包括“1名男生、1名女生”和“2名都是男生”这两种结果,它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是对立事件.这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所以是对立事件.反思感悟1.判断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时,主要用定义来判断.当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时,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当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时,这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2.当事件的构成比较复杂时,可借助于集合的思想方法进行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判定.延伸探究在本例中,若从中任选3名同学呢?试分析问题(1),(2)的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解(1)是互斥事件.理由是在所选的3名同学中“恰有1名男生”实质是选出“1名男生和2名女生”;“恰有2名男生”实质是选出“2名男生和1名女生”,显然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是互斥事件;两个事件不是对立事件,因为当选出“3名男生”时,两个事件可以同时不发生.综上,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但不是对立事件.(2)不是互斥事件.理由是“至少有1名男生”包含“有1名男生2名女生”“有2名男生1名女生”“有3名男生”三种结果;“至少有1名女生”则包含“1名女生2名男生”“2名女生1名男生”,显然两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所以不是互斥事件,更不是对立事件.探究二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例2已知事件E,F互斥,P(E)=0.2,P(E∪F)=0.8,则P(F)=

.

分析由E,F互斥,得到P(F)=P(E∪F)-P(E),由此能求出结果.答案0.6解析∵E,F互斥,P(E)=0.2,P(E∪F)=0.8,∴P(F)=P(E∪F)-P(E)=0.8-0.2=0.6.例3玻璃盒子装有各种颜色的球共12个,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任取1个球.设事件A=“取出1个红球”,事件B=“取出1个黑球”,事件C=“取出1个白球”,事件D=“取出1个绿球”,且(1)“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的概率;(2)“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分析先判断各事件间的关系,再用公式求解.(方法二)“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对立事件为“取出1球为绿球”,即A∪B∪C的对立事件为D,所以“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为反思感悟1.将所求事件转化为彼此互斥的若干个事件的和,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解.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可以推广为P(A1∪A2∪…∪An)=P(A1)+P(A2)+…+P(An),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仍然是A1,A2,…,An彼此互斥.在将事件拆分成若干个互斥事件时,注意不能重复和遗漏.2.当所要拆分的事件非常烦琐,而其对立事件较为简单时,可先求其对立事件的概率,再运用公式求解.但是一定要找准其对立事件,避免错误.探究三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例4某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性别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女生373xy男生377370z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抽到八年级女生的概率为0.19.(1)求x的值;(2)现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48名学生,问:应在九年级中抽取多少名?(3)已知y≥245,z≥245,求九年级中女生比男生少的概率.(2)九年级人数为y+z=2000-(373+377+380+370)=500,现用分层随机抽样(3)设九年级女生比男生少为事件A,九年级女生数、男生数记为(y,z),由(2)知y+z=500,y,z∈N.满足题意的所有样本点是(245,255),(246,254),(247,253),…,(255,245),共11个,其中事件A包含的样本要点笔记求某些较复杂事件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的概率转化成一些彼此互斥的事件的概率的和;二是先求此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再用公式求此事件的概率.这两种方法可使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得到简化.变式训练2体育测试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良、中、不及格.某班50名学生参加测试结果如下:等级优(86~100分)良(75~85分)中(60~74分)不及格(1~59分)人数521222(1)估计该班学生体育测试的平均成绩(注:同组数据可用组中值替代);(2)从该班任意抽取1名学生,求这名学生的测试成绩为“优”或“良”的概率.解(1)估计该班学生体育测试的平均成绩为

(2)记“测试成绩为优或良”为事件A,“测试成绩为优”为事件A1,“测试成绩为良”为事件A2,则事件A1,A2是互斥的.因为当事件A1,A2之一发生时,事件A发生,所以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得任意抽取1名学生测试成绩为“优”或“良”的概率为P(A)=P(A1∪A2)=P(A1)+P(A2)探究四概率一般加法公式的应用例5甲、乙、丙、丁四人参加4×100米接力赛,他们跑每一棒的概率均为

.求甲跑第一棒或乙跑第四棒的概率.记甲跑第x棒,乙跑第y棒为(x,y),则共有可能结果12种,样本空间Ω={(1,2),(1,3),(1,4),(2,1),(2,3),(2,4),(3,1),(3,2),(3,4),(4,1),(4,2),(4,3)}.甲跑第一棒,乙跑第四棒只有一种结果,即(1,4),要点笔记1.对于互斥事件可直接结合A∪B,A,B,A∩B的含义进行求解.2.若该事件不是互斥事件,则需要套用公式P(A∪B)=P(A)+P(B)-P(A∩B),特别要注意P(A∩B)的数值.变式训练3在所有的两位数(10~99)中,任取一个数恰好能被2或3整除的概率是(

)答案C素养形成用逆向思维方法处理概率问题典例甲、乙两人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共有5个不同的题目.其中,选择题3个,判断题2个,甲、乙两人各抽一题.(1)甲、乙两人中有一个抽到选择题,另一个抽到判断题的概率是多少?(2)甲、乙两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的概率是多少?解把3个选择题记为x1,x2,x3,2个判断题记为p1,p2.用y1,y2分别表示甲、乙抽到的题目,则数组(y1,y2)可表示样本点.样本空间的样本点数为20.设A=“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则A={(x1,p1),(x1,p2),(x2,p1),(x2,p2),(x3,p1),(x3,p2)},共6种;B=“甲抽到判断题,乙抽到选择题”,则B={(p1,x1),(p1,x2),(p1,x3),(p2,x1),(p2,x2),(p2,x3)},共6种;C=“甲、乙都抽到选择题”,则C={(x1,x2),(x1,x3),(x2,x1),(x2,x3),(x3,x1),(x3,x2)},共6种;D=“甲、乙都抽到判断题”,则D={(p1,p2),(p2,p1)},共2种.方法点睛在求解复杂的事件的概率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的概率转化成彼此互斥的概率之和.二是先求此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特别是在涉及“至多”或“至少”问题时,常常用此思维模式.再利用P(A)=1-P()来得出原问题的解.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称为逆向思维,有时能使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当堂检测1.(多选题)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若A,B互为对立事件,P(A)=1,则P(B)=0B.若事件A,B,C两两互斥,则事件A与B∪C互斥C.若事件A与B为两个随机事件,则P(A∪B)=P(A)+P(B)D.若事件A与B互斥,则它们的对立事件也互斥答案CD解析若A,B互为对立事件,P(A)=1,则P(B)=1-P(A)=0,故A正确;若事件A,B,C两两互斥,则事件A,B,C不能同时发生,则事件A与B∪C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则事件A与B∪C互斥,故B正确;当A与B为互斥事件时,才有P(A∪B)=P(A)+P(B),对于任意两个事件A,B满足P(A∪B)=P(A)+P(B)-P(AB),故C错误;若事件A,B互斥但不对立,则它们的对立事件不互斥,故D错误.答案C3.(2021天津南开期末)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某工厂生产了一批滑雪板,这批产品中按质量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从这批滑雪板中随机抽取一件滑雪板检测,已知抽到不是三等品的概率为0.97,抽到一等品或三等品的概率为0.88,则抽到一等品的概率为

.

答案0.85解析某工厂生产了一批滑雪板,这批产品中按质量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从这批滑雪板中随机抽取一件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