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经典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材料二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③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D.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6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故选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知,“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故选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A.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B.该选项主要描述了乡村的转型和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乡村发展的积极面,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C.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D.该选项强调的是对乡村美好景象的描绘和引发的乡愁,虽然有乡愁的成分,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故选A。4.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使用的引号,一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直接引用:材料一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文化空心化”等,这些引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表示强调:引号用于强调文本中的关键词或概念,使得这些词汇在读者心中的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词汇在材料中被引号标注,突出了它们在讨论乡村文化和文化自觉中的核心地位,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的重要性。特殊含义:引号还可以用于赋予某些词汇以特殊的含义或语境,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生离死别”在材料一中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文化消逝的过程,“根”和“落叶归根”在材料二中被用来比喻人与家乡的精神联系和归属感。5.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要点、把握中心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可知,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创作来记录和表达乡村的记忆,以此来深化“乡愁”主题,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可知,要增强人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文化认同来支撑和留住乡愁,让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心灵归属的地方。根据材料二第③段“……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可知,要通过记住乡愁来巩固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励人们参与到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去。根据材料二第③段“……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可知,需要建立和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机制,鼓励和支持那些希望回到乡村发展的人才,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返回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⑤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⑥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⑦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⑧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⑨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⑩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一句,不仅表现了红鲤的坚定与抗争,还表现了作者的钦佩与怜惜。B.白洋淀水清纯澄明,水草蓊蓊郁郁、密密匝匝,作为此地宠儿的红鲤最终却执意离开,两者形成了矛盾,引人深思。C.久旱无霖的天灾,敌人老黑的伏击,捕捞、电击的人祸,这些生存的灾难是逼迫红鲤离开家园行走在岸上的原因。D.水里无法生存,行走在岸上是明智之举,这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文本旨在褒扬红鲤的行为。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了红鲤的抗争行为,强烈而悲壮。B.文章叙述张弛有致,使故事一波三折。红鲤摆脱老黑、白鲢被杀是"张",红鲤与白鲢邂逅的相依相伴则是"驰"。C.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红鲤被俘、逃离、获救、相爱、丧偶,最后行走于岸上的过程,使故事有序而紧张。D.本文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运用想象和幻想,把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且给人以深刻警示。7.简析第④段与第⑨段两处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8.有人评价说:“卡夫卡《变形记》和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是荒诞和真实的绝妙结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文本旨在褒扬红鲤的行为"理解错误。红鲤行为是无奈之举,作者并非旨在褒扬红鲤行为,而是通过红鲤行为引起读者反思。故选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说法错误。本文开篇就写到“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将结局提前,文章运用的是倒叙手法。故选C.7.第④段:描写鲤鱼们与黑鱼厮杀时巨浪滔天的情形,渲染了当时激烈残酷、血腥而凝重的气氛。第⑨段:描写白洋淀美景,营造红鲤与白鲢两情相悦、温馨和谐的气氛,与下文白鲢被杀后悲伤凄凉的氛围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第④段中“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这句描写是红鲤家族向深水里迁移途中遭到了黑鱼袭击时厮杀的画面,天的情形,此句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了当时激烈残酷、血腥而凝重的气氛。第段中“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描写的是白洋淀的美景,美景营造的是红鲤与白鲢两情相悦、温馨和谐的气氛。下一段中,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时遇到危险,“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此句美好的景物和相悦的感情,与下文白鲢被杀后“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悲伤凄凉的氛围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主题。8.①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红鲤逃离水域,开始在岸上行走,这都不符合生活真实,体现了故事的荒诞性。②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都符合生活的真实,凸显"异化"主题的真实性;红鲤恶劣的生存环境符合生活的真实,红鲤的“异化”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题具有真实性。③荒诞和真实相结合,着眼于对冷酷现实进行观照,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卡夫卡《变形记》的相似特点,分析两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荒诞和真实的绝妙结合",作答时先点出两个作品哪里是荒诞的体现,然后在找出真实体现在哪,真实要结合时代背景、现实社会特点去解读。荒诞性:《变形记》的荒诞性体现在格里高尔由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大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使作品显得荒诞。本文的荒诞性体现在红鲤逃离水域,开始在岸上行走,这都不符合生活真实,体现作品的荒诞性。直性:格里高尔从人变成了虫,但是他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但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却发生了“思想的变形”,厌恶他,远离他,再也想不起他的一点好--人与人的关系,就在利益的纠葛之中,这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中的真实性,红鲤的生存环境就是现实的反应,“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腐臭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环境不断被破坏,不断恶化,"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人类大肆捕鱼的侵害,都是本文真实性的体现。荒诞和真实相结合的好处,小说中的荒诞手法可以更强烈地讽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能够帮助作者深入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从而揭示主题,荒诞的手法和要批判的真实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文章更具可读性和批判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所谓天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期年,揣摩成。见说赵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秦枢之士耳,伏轼搏衔①,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材料二:(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②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注】①搏衔:拉着马的勒头。②疑:同“拟”,类似。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北报A赵王B乃行C过雒阳D车骑E辎重F诸侯各发使G送之甚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烦,号令,与《种树郭橐驼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起初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认为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国富兵强,可以称霸天下,但秦王并未听从。B.归家后的苏秦认为自己的遭遇都是秦国的过错,但他并未气馁,意志坚定,发奋读书,终有所为。C.苏秦成功游说赵王以后,封君受相,权势极盛,山东之国莫不望风臣服,赵国地位也大大提高。D.苏秦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受到家人冷遇,是因为他们认为苏秦不应从事四处游说君主这样的口舌之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14.面对嫂嫂前倨后恭的态度,两则材料中苏秦的回答有所不同,这体现了迥异的人生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赵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故应在DF处断开。故选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烦”,号令、劳烦;/繁多。句意:政策教化不顺天意的君主不可阻止、遏制;/或者、还是。句意:以此来压制强秦。/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抗衡了。/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D.正确。“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舟”,乘船。句意:在郊外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故选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归家后的苏秦认为自己的遭遇都是秦国的过错"错,文中的“是皆秦之罪也"意思是“都是我苏秦的过错",而不是埋怨秦国。故选B。13.(1)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金币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2)周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弊",破旧;“乏绝",用光、花光;“去",离开。(2)“治",治理;“力",努力从事;“什二",14.苏秦的反应:材料一中苏秦感慨权势名位富贵是很重要的,材料二中苏秦感慨若当初自己富贵,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材料一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看重与追逐,材料二表现了困境使人奋发图强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苏秦的反应:由材料一“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可见,材料一中苏秦感慨权势名位富贵是很重要的,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看重与追逐。由材料二“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及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的遭遇可知,材料二中苏秦感慨若当初自己富贵,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表现了困境使人奋发图强的思想。材料一: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沃野千里,各种资源富饶,积蓄充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真是天府之国,因此秦国可以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可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可以取得重大效果。"秦惠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文不完备的,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天意的君主不可以拿战争来劳烦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当面登庭指教,军国大计还是希望等将来再说吧。"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财物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体会。满一年,研究成功。苏秦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非常高双白璧,一万镒黄金,长长的车队尾随在他的身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来压制强秦。就在这个时候,广大的天下、所有的老百姓、威武的王侯、掌握大权的谋臣,都想让苏秦出谋划策。当苏秦权势逐渐上升的时候,黄金万镒供他使用,而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接连不断,在道路上走路都显得权势显赫,崤山以东的各个诸侯国,地位得到提高。但苏秦当初只不过是一个极端贫穷、挖墙当门、用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做门框的人罢了,而此时他却常常扬鞭跃马,(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抗衡了。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在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苏秦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罄①。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注】①樽罄: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1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答案】16.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也指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此诗颈联写到自己已经满头白发,抒发的是年华已逝的伤感,还写到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结合注解可知使用了典故抒情,借曹操爱惜人才反衬当下无人赏识人才的现实,表露出愤慨之意。杜甫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的是常年漂泊和体弱多病的痛苦。尾联“艰难苦酒杯”则交代了自己年老体衰,因病停酒的无奈指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两句,描绘了日出前泰山霞光缤纷绚丽的壮观景象。(2)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3)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手法,三国人物经常作为典故入诗,如【答案】(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3)示例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示例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示例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四十年轮椅生涯,肉身的痛苦可想而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充满力量的无形心魂去战胜和超越这种有形的痛苦。幸与不幸,要纵观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轮椅上,史铁生将他对生和死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对身与心的思辨等都写成文字,他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他活成了一束光,并且光芒万丈,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人永远在路上,要做的就是①地走好人生之路,而不是轻言放弃,这就是过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谁②_,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欣然前行,谁的快乐就更多些。有时读史铁生,像是进了一条悠远而变幻莫测的隧道,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有许多生活感悟,引导许多人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8.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②唉声叹气(长吁短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中"人永远在路上"“和而不是轻言放弃"可知,此处是强调人要做的就是有恒心,不放弃,坚持下去,故选用“坚持不懈"或“持之不松懈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第二空,结合语境说的“谁的痛苦就更多些"和“谁欣然前行,谁的快乐就更多些"分析,此处是说与“欣然前行”相反的情况,即表现为因痛苦而叹气,故选用“唉声叹声叹气:因伤心愁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长吁短叹:形容因发愁、烦闷、痛苦等而不住地唉声叹气。19.①原句使用对偶,“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强调了史铁生是如何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而活成一束光的。②原句使用比喻,把“他”比作“一束光”,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文章、思想和人格魅力散发出光芒,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③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没有生动地描绘,内容简单,只是叙述他引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相比,有如原句中“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使用对偶,介宾短对偶的使用,强调了史铁生是如何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而活成一束光的。且对偶的使用,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改句中说成“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有许多生活感悟",句式不对称,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且后句只是笼统说成是“有许多生活感悟”,不能看出史铁生是如何把自己一束光的。原是本体,"光"是喻体,把“他”比作“一束光",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文章、思想和人格魅力散发出光芒,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而改句说成“引导许多人前行”,只是叙述他引导许多人前行罢了。改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就没有了生动地描绘,内容显得过于简单。(二)(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一种理论也极有趣,就是说自己老了,①。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至今还不足40岁的作家见我也能不无结巴地与说英语的同行用英语瞎白话一气,便叹息还有人说自己笨,学也学不成。②,没有学好,谁也不应当责备你。问题在不多下点功夫,早下点功夫,先飞多飞一番?笨,还是笨了才不学习呢?到底是学习使人聪明了,还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难道我们不知道'笨鸟先飞'的俗语吗?'"中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上课前,老师说:“上周已经讲完了第九课,现在我们讲第十课。”B.周朴园对侍萍说:"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C.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转变错误观点,我们要有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D.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高峰。”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一般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难道我们不知道'笨鸟先飞'的俗语吗"中的“我们",泛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所有人。A.“我们",指说话人老师和听话人学生们。B.“我们”,指说话人周朴园和听话人侍萍。C."我们",泛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所有人。D.“我们",指听话人每个同学。故选C21.①没法学了②如果你确实下了功夫③既然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说年级大了,学不动了,故补写内容是“没法学了"。第二空,根据后句“没有学好,谁也不应当责备你"可知,此处是假设真正下功夫学了,故补写内容多下点功夫,早下点功夫,先飞多飞一番"可知,此处是说既然知道自己笨,22.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比他现今的岁数要大得多,学习没有年龄限制,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他现今的岁数比我要小得多"错,结构混乱,应改为: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比他现今的岁数要大得多。“学习没的学习型社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成分赘余,删去“所谓"。修改后,正确表述为: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比他现今的岁年龄限制,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材料二:《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甘霖。"材料三:张桂梅于2008年自主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而她本人也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5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5 Fun Clubs Section A同步练习(含答案)
- 佛系文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新疆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安全防护措施改进建议合同
- 研究生招生考试题及答案
- 铭泽驾校考试题目及答案
- 企业内训师授课计划标准化工具
- 海外力学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相关笔试题目及答案
- 辉县中招考试数学真题及答案
- 券商咨询笔试题库及答案
- 秋冬季节预防流感
- 生物医药研发与临床实验数据表
- 村级出纳培训课件
- DBJ50-T-247-2016 建筑室外环境透水铺装设计标准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规范》
- 足疗店前厅礼仪培训
- 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自然景色描写升华句(风+雨+雪+霜+雾)清单
- DB11T 1766-2020 工业浓盐水处理技术规范
- 建筑师负责制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师标准服务内容与流程
- 初中人教英语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单词表(按单元)
- 《精护》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