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_第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_第2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_第3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_第4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综合模拟测评检测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B.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C.

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C.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5.下面诗中空缺处填一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月落满河星A.

白露

B.

立冬

C.

寒露

D.

霜降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总角”指六七岁的小孩。B.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C.

“拙荆”是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市人家妇女的穿着。“拙荆”又作“山荆”“荆室”。D.

“令”含有美好之意,所以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叔父为“令坦”。7.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C.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D.

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B.

古人纪年中,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D.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③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

①中秋

②重阳

③除夕

④元日

B.

①重阳

②中秋

③除夕

④元日C.

①重阳

②中秋

③元日

④除夕

D.

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日

④除夕10.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鲍照拟作为多。C.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D.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11.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C.

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舒缓优柔。D.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12.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

“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C.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D.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1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B.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C.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D.

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孟子》属于子部,《汉书》属于史部。B.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C.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除《战争与和平》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永别了,武器》等。D.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长吏”是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时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B.

陶渊明的家叔陶夔曾官至太常卿,“太常卿”是当时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职。C.

《归去来兮辞》的“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押韵,注重平仄。D.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之典来源于西汉兖州刺史蒋诩,后成为隐士居所的代称。17.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

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B.

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C.

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18.下列关于相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即现在的南京,三国时期为吴国都城,时称建业,自六朝始称建康,此外还有金陵、武林等别称。B.

济南二安,指宋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故合称为“济南二安”。C.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D.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19.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径”代称隐士的住处。蒋诩隐居在院中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B.

“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C.

“缙绅”也写作“搢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士佩戴的“绅”长三尺。D.

“赋”可以指铺陈的手法;也可以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讲究文采韵律。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如《鸿门宴》中的樊哙。B.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C.

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D.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高考文化常识1.B【解析】【分析】B项,“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2.C【解析】【分析】C项,祖:临行祭路神。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C【解析】【分析】C项,“春秋时期刘向”错误,应该是“西汉刘向”。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4.A【解析】【分析】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此为举“茂才”。“孝廉”是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故选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5.B【解析】【分析】依据诗中“北风潜入”“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说明此时秋天已经结束,寒冷的北风悄悄到来,夜很长。ACD项都是属于秋天的节气,只有B项“立冬”才表示冬天的到来,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6.C【解析】【分析】A项,“指六七岁的小孩”是错误的。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小孩。B项,“日入之后是人定”是错误的。日入之后是黄昏。D项,“对方的叔父为‘令坦’”是错误的。令坦是称呼别人的女婿。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7.D【解析】【分析】D项,“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是错误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应该是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8.A【解析】【分析】A项,“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故选A。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9.B【解析】【分析】首先应该明确诗句所对应的传统节日,①“插菊花”为重阳风俗;②由“桂花”可见是中秋;③旧俗是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无复屠苏梦”可见此时是除夕夜;⑤“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可见是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语境。10.D【解析】【分析】D项,“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说法错误。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11.C【解析】【分析】C项,“声调舒缓优柔”错误,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12.D【解析】【分析】D项,《凤凰涅槃》不是是徐志摩的作品,而是郭沫若的作品。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还有作家作品问题。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13.B【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选项说的“散文诗集”。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14.C【解析】【分析】C项,“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错误,“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故选C。故答案为:C项。【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15.D【解析】【分析】A项,《孟子》属于经部。B项,作者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C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作品。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16.C【解析】【分析】C项,“注重平仄”错,“辞”这种文体不注重平仄。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17.B【解析】【分析】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