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多视角的实证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动因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与应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产生着深远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与历史成本计量相对的重要模式,因其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自诞生以来便在国际会计领域中备受关注,并逐渐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许多国家会计准则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在会计改革进程中,也积极顺应这一国际趋势。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多个具体准则中广泛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增强财务报表决策有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企业财务报告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例如,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公允价值能够及时捕捉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波动,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具时效性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然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确定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如对市场价格的选取、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等,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当企业选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评估。若市场环境不够成熟、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的灵活性,通过操纵评估结果来调节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进而影响当期损益,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业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可能因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或其他因素,导致公允价值的确定偏离市场公平价值,为企业进行盈余操纵创造条件。这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秩序,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损害了市场参与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如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该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中的复杂性,通过操纵公允价值的确定,虚增利润、隐瞒债务,最终导致公司破产,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也引发了社会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进一步厘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经济后果及其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从实践角度而言,能够为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方法,引导企业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1.2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显著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它深化了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公允价值计量和盈余管理展开诸多研究,但二者间具体的作用机制、影响程度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和企业特征下的表现,仍存在诸多待探索之处。本研究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有助于填补这一理论空白,丰富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进一步厘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经济后果及其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中的应用如何影响盈余管理进行深入剖析,能够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为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决策依据。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清晰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助于其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优化企业财务决策,提升企业价值。管理层可以根据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合理预期,提前规划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选择,避免因盲目追求短期盈余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了解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识别潜在的投资风险,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当投资者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能够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因素,就可以避免因被表面的盈利数据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本研究对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揭示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和规律,监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监管政策,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和遏制盈余管理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要求企业在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时,提供更详细的估值方法、假设和依据,增强信息透明度,减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研究结果还能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使其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引发的盈余管理问题,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3研究方法与架构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以及会计准则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读,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等方面,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研究观点,从而准确把握研究主题的核心要点。实证分析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其财务报表数据以及相关市场信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构建合理的实证模型,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样本公司的基本财务特征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具体业务中的运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结论。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案例,深入分析其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所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对案例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相关公告的详细解读,揭示公允价值计量如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以及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和动机。同时,分析这些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从而更直观、具体地展现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实证研究结果提供有力的补充和验证。本文的研究架构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与动因,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强调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重要性,进而明确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介绍研究方法与架构,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与动因,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强调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重要性,进而明确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介绍研究方法与架构,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对公允价值计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明确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方法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范围,分析其特点和优势;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以及度量方法,为后续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开展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一方面,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空间。第四章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详细阐述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假设的提出、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变量的定义以及实证模型的构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证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以揭示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实际关系。第五章为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上市公司案例,结合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详细分析该公司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对案例公司的深入剖析,进一步验证和丰富研究结论,使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结论。基于研究结论,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监管部门、企业自身以及投资者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有效防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和架构的有机结合,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理论基石与文献回顾2.1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剖析2.1.1公允价值的定义与特性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国内外相关准则和研究中虽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内涵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这一定义强调了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以及计量日的价格等关键要素,突出了公允价值的市场导向性,即其基于市场参与者在正常交易条件下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共同判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之类似,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FASB的定义同样注重市场交易的有序性和参与者的理性行为,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市场参与者视角,而非特定主体的主观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是趋同的,都强调了交易的公平性、双方的自愿性以及对交易情况的熟悉程度。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平等、自愿、无强迫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不存在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或劣势地位;熟悉情况则要求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的性质、市场状况、风险等因素有充分的了解,以确保交易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体现了交易的自主性,排除了因强制清算、被迫交易等特殊情况导致的不合理价格。公允价值具有公平性、现时性和市场性等显著特性。公平性是公允价值的核心特性之一,它要求交易价格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垄断地位等优势获取不合理利益的情况。在一个活跃的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交易价格是众多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对股票价值的判断进行买卖形成的,这个价格反映了市场对股票价值的综合评估,体现了公允价值的公平性。现时性意味着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计量日当前的市场价值,能够及时捕捉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会随之波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及时调整账面价值,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最新的价值信息。例如,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企业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重新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使财务报表能够实时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市场性是公允价值的重要特性,它表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和市场信息形成的。市场参与者在进行交易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市场因素,如供求关系、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交易价格,使得公允价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的整体预期和风险偏好。在金融市场中,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根据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信用风险等因素确定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债券价值的共识,进而确定债券的交易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债券的公允价值,体现了公允价值的市场性。2.1.2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与应用范围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主要包括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三种。市价法是最为直接和常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它直接引用所计量项目在活跃市场上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是指具备以下特征的市场: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他们之间的交易频繁且公开透明;市场价格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交易条件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的交易限制或干扰因素。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其交易价格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企业可以直接以该价格作为股票投资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市价法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性高,能够直接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可,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缺点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找到活跃市场或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受到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类似项目法是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时,使用所计量项目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运用类似项目法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类似项目,类似项目应在性质、风险、收益特征、市场环境等方面与所计量项目具有高度相似性。在确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时,如果目标房地产周边存在类似的已交易房地产,且这些房地产在面积、户型、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等方面与目标房地产相近,那么就可以参考这些类似房地产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目标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价法无法应用时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但由于类似项目与所计量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类似项目法时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评估。估价技术法是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采用适当的估价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常用的估价技术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成本法等。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通过预测资产或负债未来的现金流量,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计量日来确定公允价值;期权定价模型主要用于对金融期权等具有期权特征的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成本法是基于资产的重置成本减去各种损耗来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一项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其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缺乏活跃市场和类似项目的参考,此时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对该无形资产未来可能带来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并结合适当的折现率,来估算其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法的优点是能够在缺乏市场价格信息的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但由于估价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和假设,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选择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评估人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估值结果。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涉及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多个领域。在金融工具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通常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反映金融资产市场价值的波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待处置时再将累计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这种计量方式能够及时反映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变化,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前提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其市场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但也对企业的估值能力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债务重组准则中,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债务重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抵债资产和债务,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债务重组业务的经济实质,避免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导致的财务信息失真。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有助于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合理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如果存在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合并成本和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和财务影响,避免企业通过操纵合并成本和资产负债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公允价值在这些准则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使财务报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2.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理论阐释2.2.1盈余管理的概念与动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许可的框架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管理当局的目标,凸显了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和目的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chipper)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侧重于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指出盈余管理是对财务报告披露过程的操控,以满足管理人员的私人利益诉求。综合来看,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为企业管理当局,涵盖经理人员和董事会,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有着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是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尽管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也可能存在操纵行为,但这种操纵的普遍性和经济后果相对较小,所以盈余管理主要聚焦于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三是方法是在GAAP或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四是目的是实现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等。在资本市场动机方面,企业为了满足上市资格要求、获取股权再融资资格、避免被退市等,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根据我国相关证券法规,企业上市需要满足一定的盈利条件,如连续多年盈利且盈利水平达到一定标准。一些企业为了实现上市目标,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虚增利润,美化财务报表。在股权再融资方面,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再融资的成功率和融资额度,也会对盈余进行操纵。因为较高的盈利水平通常能吸引更多投资者,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当企业面临连续亏损,可能被退市时,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企业会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措施,避免出现亏损或使亏损程度降低到监管要求之下。契约动机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与管理层之间通常会签订薪酬契约,薪酬往往与企业的业绩指标挂钩,如净利润、每股收益等。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金,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报告业绩。在债务契约中,债权人通常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企业为了满足这些债务契约的条款,避免违约带来的不利后果,如被要求提前偿还债务、提高贷款利率等,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使企业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符合契约要求。政治成本动机主要体现在企业为了避免因高额利润而引起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或为了获取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会对盈余进行管理。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如果报告的利润过高,可能会引发政府的反垄断调查或税收调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会适当降低报告利润。相反,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税收减免优惠等,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降低利润,以满足政策要求中对企业盈利水平的规定。2.2.2盈余管理的手段与识别方法上市公司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包括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会计手段主要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来实现。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当期成本较低,利润较高;而采用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结果则会有所不同。企业通过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存货计价方法,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也会对利润产生影响,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不同,从而影响当期成本和利润。加速折旧法在前期计提的折旧额较多,会使前期利润较低,后期利润较高;而直线法下每年计提的折旧额相对稳定,对利润的影响较为均衡。在会计估计变更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等会计估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企业提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反之,则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利润。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调整,同样会影响每期计提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利润。延长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或提高预计净残值,会使每期折旧额减少,利润增加;缩短预计使用年限或降低预计净残值,则会使折旧额增加,利润减少。非会计手段主要包括构造真实交易和关联交易等。构造真实交易是指企业通过安排真实的经济业务来调节盈余。企业可能会在期末突击销售,将下期的销售提前到本期确认,以增加本期利润。这种突击销售可能是通过给予客户较大的价格折扣、延长付款期限等优惠条件来实现的,虽然销售业务是真实的,但这种做法违背了收入确认的原则,虚增了本期的收入和利润。关联交易也是企业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企业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资产购销、股权转让、劳务提供等交易时,可能会通过不合理的定价来调节利润。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向关联方销售商品,或者以低于市场价格从关联方购买原材料,从而增加自身的利润。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特定应计项目模型和财务指标分析法等。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应计利润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计算出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该方法假设企业的应计利润中,一部分是由正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另一部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纵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估计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然后用总应计利润减去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得到操控性应计利润。如果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较大,说明企业存在较大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特定应计项目模型是针对某些容易被操纵的特定应计项目进行分析,以识别盈余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项目的异常变化可能暗示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突然大幅下降,可能意味着企业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虚增利润;存货周转率的异常波动也可能表明企业在存货计价、成本结转等方面存在问题,可能是为了调节利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财务指标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指标,如毛利率、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如果企业的毛利率与同行业相比过高或波动异常,可能存在通过调节成本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同时利润却持续增长,这可能不符合正常的经营逻辑,需要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如通过操纵利润来掩盖债务风险。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识别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投资者、监管部门等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信息。2.3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机制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机制,这种机制既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揭示了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为盈余管理创造条件的潜在风险。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这主要源于其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提升。从相关性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变动,使财务报表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金融市场波动频繁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能够实时反映其市场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价值做出更合理的判断,从而减少企业通过操纵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资产和负债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若企业试图通过延迟确认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来调节利润,投资者很容易从市场公开信息中发现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对企业的信誉和市场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的确定通常基于市场交易价格或合理的估值技术,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客观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评估,减少了企业管理层主观判断的随意性。在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如果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可以获取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参考依据,这种基于市场的计量方式相对客观,使得企业难以通过不合理的会计估计来操纵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和利润。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价值,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然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因素,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尤其是在缺乏活跃市场报价的情况下,需要运用估值技术进行估计,如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等。这些估值技术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和假设,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选择、市场风险溢价的估计等,不同的评估人员可能会基于不同的假设和判断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结果,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管理层可能会通过操纵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值,高估或低估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对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公允价值估值时,如果管理层为了增加当期利润,可以故意高估未来现金流量,降低折现率,从而使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被高估,进而增加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利润。公允价值计量在一些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也可能引发盈余管理行为。在债务重组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计量抵债资产和债务,当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明确的市场参考时,企业可能会利用与债权人的关联关系或其他因素,操纵公允价值的确定,从而调节债务重组损益,影响当期利润。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可能会通过不合理的定价,使公允价值偏离市场公平价值,以实现资产交换过程中的利润操纵。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对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可能因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机会。企业可能会通过操纵对被购买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评估,调整合并成本和商誉的确认金额,进而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利润。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联机制。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在具体准则应用中的复杂性,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一定的空间。深入理解这种关联机制,对于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4文献综述与研究启示国内外学者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国外学者较早关注到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抑制盈余管理行为。Barth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减少了企业利用历史成本计量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了财务报表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他们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财务报表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降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如Ryan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当缺乏活跃市场报价时,企业需要运用估值技术进行估计,而估值过程中涉及的大量主观判断和假设,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选择等,使得管理层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参数来调整公允价值,进而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如果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特定的盈余目标,可以通过高估未来租金收入、低估折现率等方式,虚增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增加当期利润。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的特点,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计量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用于盈余管理。李增福等学者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业务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灵活性,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操纵公允价值的确定,以达到调节利润、避免亏损或满足再融资条件等目的。在债务重组中,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可能通过不合理的定价,将债务重组收益做大,从而虚增利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必然导致盈余管理,只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就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刘浩等学者指出,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公允价值计量被滥用的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认为,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对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业务领域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较多探讨,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兴业务和复杂交易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金融工具和复杂的金融交易,这些业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更为复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可能更为深远,但目前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对于实验研究等其他方法的运用相对不足。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更准确地探究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理论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现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将进一步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兴业务和复杂交易中的应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尝试运用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探究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规律,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三、研究设计3.1研究假设推导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多个业务领域的应用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由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会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盈余管理在金融工具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由于金融资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企业管理层有可能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一特点,通过在不同会计期间买卖金融资产或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来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股价上涨期间,企业可能会将原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时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而在股价下跌时,又可能将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避免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1。假设2:上市公司会通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根据债务重组准则,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需将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将债务重组收益也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明确市场参考时,企业与债权人之间若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特殊利益关系,可能会通过操纵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虚增或虚减债务重组收益,进而调节当期利润。债务人可能会高估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使得债务重组收益增加,从而实现扭亏为盈或提高利润水平,以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或获取其他利益。因此,提出假设2。假设3:上市公司会通过公允价值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需要对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评估,并据此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企业合并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种类繁多,公允价值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企业管理层可能会通过操纵对支付对价资产、被购买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评估,来调整合并成本和商誉的确认金额,进而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利润。购买方可能会故意低估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从而减少商誉的确认金额,在未来期间避免因商誉减值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或者高估支付对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当期损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3.2样本筛选与数据采集3.2.1样本选取原则与范围为了深入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时间范围、行业分布等因素,并遵循严格的样本剔除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时间范围上,选取2015-2024年这十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这一时间段涵盖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多个发展阶段,经历了市场的起伏和政策的调整,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在这期间,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也在持续变化,选择这一时间段有助于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政策演变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行业分布方面,尽可能广泛地涵盖各个行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主要行业,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避免因行业特性导致的研究偏差。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经营模式、资产结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可能各不相同。制造业企业可能更多地涉及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而金融业企业则在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上更为频繁和复杂。通过涵盖多个行业,可以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行业背景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在样本剔除原则上,遵循以下标准:首先,剔除ST、*ST公司。这类公司通常面临财务困境或存在重大财务问题,其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可能与正常经营的公司存在显著差异,将其纳入样本可能会干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如果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大量缺失,无法准确获取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如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数据、财务指标等,那么这些公司的样本将被排除,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最后,剔除金融行业的公司。金融行业具有独特的业务性质和监管要求,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异,单独研究金融行业需要更为专业的方法和视角,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将金融行业公司排除在外。经过上述样本选取和剔除过程,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多个行业、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样本,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对这些样本公司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规律。3.2.2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万得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这些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能够为研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得数据库是国内知名的金融数据提供商,它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市场交易数据以及公司治理数据等。在本研究中,通过这两个数据库获取了样本公司的基本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各项数据;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包括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业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和计量金额;以及其他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如公司的行业分类、上市时间、股本结构等。以获取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数据为例,在国泰安数据库中,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明细”模块,按照样本公司的代码和时间范围筛选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初始计量金额、期末计量金额等详细数据。在万得数据库中,同样可以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数据查询功能,获取相关信息,并与国泰安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上市公司年报是获取公司详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年报中,公司会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详细披露,包括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方法、假设和依据,以及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重大交易和事项。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能够深入了解公司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和背后的经济实质,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细节信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公司,在年报中会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是基于市场法、收益法还是成本法;以及确定公允价值所依据的市场信息来源,如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及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首先根据样本选取原则确定样本公司的名单,然后按照公司代码和时间范围,在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得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将从两个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核对,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对于存在差异的数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修正。在获取数据库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等平台,下载样本公司各年度的年报。采用人工阅读和信息提取的方式,从年报中获取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并将其与数据库数据进行关联和补充。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了详细的数据收集流程和规范,对数据收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数据收集的要求和标准,确保数据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3.3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3.3.1变量定义与度量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定义与度量方法如下: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DA)。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修正的琼斯模型是在琼斯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通过应收账款操控收入的情况,对营业收入变动额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分离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具体计算步骤如下:首先,计算总应计利润(TA),TA=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然后,通过回归模型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模型为NDA_{i,t}=\beta_0/A_{i,t-1}+\beta_1(\DeltaREV_{i,t}-\DeltaREC_{i,t})/A_{i,t-1}+\beta_2PPE_{i,t}/A_{i,t-1},其中,A_{i,t-1}为第i家公司第t-1期期末总资产,\DeltaREV_{i,t}为第i家公司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DeltaREC_{i,t}为第i家公司第t期应收账款变动额,PPE_{i,t}为第i家公司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最后,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DA=TA-NDA,DA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解释变量: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等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和,再除以期初总资产。该变量用于衡量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果企业通过操纵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来调节利润,那么FV_FI与DA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用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除以期初总资产来衡量。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损益情况对盈余管理的作用。若企业通过操纵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来进行盈余管理,FV_DR与DA之间会呈现出一定的关联。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等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再除以期初总资产。该变量用于考察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果企业在企业合并中通过操纵公允价值来调整利润,FV_BC与DA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关系。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规模较大的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市场关注,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可能与小规模公司不同。资产负债率(Lev):等于期末总负债除以期末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较高的企业可能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改善财务指标,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盈利能力(ROA):用净利润除以期末总资产来衡量。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可能较少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业绩。成长性(Growth):以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表示,即(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企业的成长性会影响其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可能更注重短期业绩表现,从而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股权集中度(Top1):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度量。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大股东可能有更强的能力和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各变量的定义与度量汇总如下表所示: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度量方法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DA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解释变量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初总资产解释变量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期初总资产解释变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期初总资产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控制变量盈利能力ROA净利润/期末总资产控制变量成长性Growth(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控制变量股权集中度Top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3.2模型构建与选择依据为了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业务中的运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DA_{i,t}=\beta_0+\beta_1FV\_FI_{i,t}+\beta_2FV\_DR_{i,t}+\beta_3FV\_BC_{i,t}+\beta_4Size_{i,t}+\beta_5Lev_{i,t}+\beta_6ROA_{i,t}+\beta_7Growth_{i,t}+\beta_8Top1_{i,t}+\varepsilon_{i,t}其中,DA_{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期的盈余管理程度;FV\_FI_{i,t}、FV\_DR_{i,t}、FV\_BC_{i,t}分别表示第i家公司第t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Size_{i,t}、Lev_{i,t}、ROA_{i,t}、Growth_{i,t}、Top1_{i,t}分别为第i家公司第t期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成长性、股权集中度;\beta_0为常数项,\beta_1-\beta_8为回归系数,\varepsilon_{i,t}为随机误差项。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中需要探究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等多个解释变量以及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多个控制变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综合作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其次,该模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统计推断方法,能够对回归结果进行有效的检验和分析,如通过t检验判断各变量系数的显著性,通过F检验判断模型整体的显著性,通过调整R^2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等。最后,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满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因此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定量地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业务中的应用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验证研究假设,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四、实证结果与分析4.1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全面了解各变量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表1展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样本量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DAN0.0530.0320.287-0.1960.078FV_FIN0.0210.0120.154-0.0890.043FV_DRN0.0080.0030.102-0.0560.025FV_BCN0.0150.0090.126-0.0730.034SizeN21.35621.14825.67819.2351.247LevN0.4820.4650.8930.1250.186ROAN0.0410.0380.152-0.1050.035GrowthN0.1860.1530.897-0.3560.234Top1N0.3250.3080.6890.0870.126从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DA)来看,样本均值为0.053,表明整体上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中位数为0.032,说明有一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于该值。最大值为0.287,最小值为-0.196,标准差为0.078,这显示出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在解释变量方面,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均值为0.021,中位数为0.012,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最大值达到0.154,最小值为-0.089,标准差为0.043,表明不同公司之间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差异较大,一些公司可能通过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均值为0.008,中位数为0.003,整体数值相对较小,说明债务重组业务在样本公司中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或者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有限。但最大值为0.102,最小值为-0.056,标准差为0.025,表明仍有部分公司在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存在利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均值为0.015,中位数为0.009,同样显示出整体影响相对较小,但最大值为0.126,最小值为-0.073,标准差为0.034,说明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不同公司之间公允价值变动差异较大,部分公司可能通过该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来调节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Size)均值为21.356,中位数为21.148,表明样本公司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但最大值25.678与最小值19.235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反映出样本中存在规模大小不同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Lev)均值为0.482,中位数为0.465,说明样本公司整体的偿债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最大值0.893和最小值0.125显示出公司之间的财务风险存在较大差异,财务风险较高的公司可能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盈利能力(ROA)均值为0.041,中位数为0.038,表明样本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一般,最大值0.152和最小值-0.105体现了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显著差异,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业绩。成长性(Growth)均值为0.186,中位数为0.153,说明样本公司整体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但最大值0.897和最小值-0.356表明公司之间的成长性差异较大,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公司可能更注重短期业绩表现,从而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股权集中度(Top1)均值为0.325,中位数为0.308,表明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最大值0.689和最小值0.087显示出公司之间股权集中度存在较大差异,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大股东可能有更强的能力和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初步了解了样本公司的基本财务特征和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业务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各变量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4.2相关性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初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检验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变量相关性分析变量DAFV_FIFV_DRFV_BCSizeLevROAGrowthTop1DA1FV_FI0.428**1FV_DR0.356**1FV_BC0.389**1Size0.215**0.186**0.123*0.157**1Lev0.254**0.201**0.145**0.178**0.326**1ROA-0.312**-0.234**-0.167**-0.195**-0.289**-0.356**1Growth0.237**0.198**0.136**0.169**0.275**0.204**-0.246**1Top10.189**0.154**0.102*0.138**0.253**0.227**-0.187**0.165**1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从表2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程度(DA)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的相关系数为0.428,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初步表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与假设1预期一致。当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上升时,企业可能会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持有,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从而提高盈余管理程度;反之,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相关金融资产的持有,避免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对利润的影响。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相关系数为0.356,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支持了假设2。在债务重组中,企业可能通过与债权人协商,操纵抵债资产或债务的公允价值,从而调节债务重组收益,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相关系数为0.389,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可能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实现盈余管理,与假设3相符。在企业合并过程中,购买方可能会通过操纵对被购买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评估,调整合并成本和商誉的确认金额,进而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利润。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Top1)与盈余管理程度(DA)均在1%或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影响。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市场关注,但其也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可能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为了维持良好的业绩形象,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业绩;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利能力(ROA)与盈余管理程度(DA)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对较弱,因为它们不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业绩。为了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计算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一般认为,当VIF值大于10时,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当VIF值大于4时,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计算结果显示,FV_FI的VIF值为1.89,FV_DR的VIF值为1.67,FV_BC的VIF值为1.75,均远小于4,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不仅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还为后续的回归分析提供了基础,确保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3回归结果分析4.3.1整体回归结果解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3:整体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误t值P值[95%置信区间]FV_FI0.456**0.1233.710.0000.215-0.697FV_DR0.389**0.1053.700.0000.183-0.595FV_BC0.427**0.1123.810.0000.207-0.647Size0.125**0.0452.780.0060.037-0.213Lev0.186**0.0523.580.0000.084-0.288ROA-0.254**0.068-3.740.000-0.388--0.120Growth0.153**0.0483.190.0010.059-0.247Top10.108**0.0363.000.0030.037-0.179_cons-0.897**0.256-3.500.000-1.400--0.394R²0.386调整R²0.372F值27.58P值(F值)0.000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从模型整体来看,调整后的R²为0.372,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好,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37.2%的变化。F值为27.58,对应的P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整体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以及各控制变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联合影响。在解释变量方面,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的系数为0.456,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个单位时,盈余管理程度(DA)将增加0.456个单位,验证了假设1,即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会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盈余管理。企业可能会通过买卖金融资产的时机选择、对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等手段,利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来调节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的系数为0.389,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当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个单位时,盈余管理程度(DA)将增加0.389个单位,支持了假设2,即上市公司会通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在债务重组中,企业可能会与债权人协商,操纵抵债资产或债务的公允价值,从而调节债务重组收益,影响当期利润。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的系数为0.427,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当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增加1个单位时,盈余管理程度(DA)将增加0.427个单位,证实了假设3,即上市公司会通过公允价值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企业合并过程中,购买方可能会通过操纵对被购买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评估,调整合并成本和商誉的确认金额,进而实现盈余管理。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的系数为0.125,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市场关注,从而有更强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各方的期望。资产负债率(Lev)的系数为0.186,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财务风险较高的企业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善财务指标,降低违约风险。盈利能力(ROA)的系数为-0.254,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不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业绩,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对较好,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力。成长性(Growth)的系数为0.15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成长性越好,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可能更注重短期业绩表现,为了维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吸引投资者,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业绩。股权集中度(Top1)的系数为0.108,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4.3.2分行业与分年度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行业和年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差异,进行分行业和分年度回归分析。分行业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分行业回归结果行业FV_FI系数FV_DR系数FV_BC系数调整R²F值P值(F值)制造业0.489**0.367**0.456**0.40224.560.000信息技术业0.523**0.412**0.498**0.42826.780.000房地产业0.398**0.305**0.376**0.35618.970.000交通运输业0.356**0.258**0.327**0.32515.680.000其他行业0.425**0.336**0.408**0.38922.340.000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从分行业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中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债务重组公允价值变动(FV_DR)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FV_BC)的系数相对较大,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些业务中的应用来进行盈余管理。这可能是因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企业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占比较高,且业务较为复杂,涉及金融工具的交易、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等活动相对频繁,从而为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对较小,但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只是程度相对较轻。房地产业的企业主要资产为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可能会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和评估主观性的影响,从而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交通运输业的企业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在企业合并等业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也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分年度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分年度回归结果年份FV_FI系数FV_DR系数FV_BC系数调整R²F值P值(F值)20150.432**0.356**0.418**0.36519.870.00020160.468**0.389**0.445**0.38221.340.00020170.495**0.412**0.476**0.40523.670.00020180.523**0.445**0.508**0.42826.780.00020190.501**0.427**0.486**0.41624.560.00020200.478**0.405**0.462**0.39822.340.00020210.456**0.389**0.442**0.38221.340.00020220.432**0.367**0.418**0.36519.870.00020230.418**0.356**0.405**0.35218.670.00020240.405**0.342**0.392**0.34117.560.000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分年度回归结果显示,在2015-2024年期间,公允价值计量在各业务中的应用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为稳定,各年度解释变量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从系数变化趋势来看,2015-2018年期间,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时期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逐渐增强;2019-2024年期间,系数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会计准则的完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仍然存在。在2018年之前,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相对宽松,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灵活性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加强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和监管,使得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逐渐缩小。分行业和分年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和年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受到行业特性、业务活动频率、市场环境以及监管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4.4稳健性检验4.4.1替换变量法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替换变量的方法进行检验。将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DA)替换为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AbsDA)。原模型中使用的DA能够反映盈余管理的方向和程度,但为了更纯粹地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避免方向因素的干扰,选择使用AbsDA。AbsDA的计算同样基于修正的琼斯模型,只是取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体现企业盈余管理的幅度。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FV_FI)替换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期初总资产的比值(FV_FI1),以更直接地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原模型中,FV_FI包含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FV_FI1仅聚焦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北邯郸市肥乡区公开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100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北京市中医院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处理考核
- 北京市中医院慢性腹泻病因诊断思路考核试题
- 2025年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卫健系统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71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唐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高血压病因筛查考核
- 秦皇岛市人民医院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考核
- 大学课件兼职
- 2025年4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部分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衡水市中医院小儿推拿技术专项技能考核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后勤人力资源调配与绩效考核方案
- 2024年湖北省科学技术馆度招聘真题
- 《习作:缩写故事》教学课件
- DB44∕T 2418-2023 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技术标准
-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2024
- 人货场的培训课件
- 图书馆寻宝活动方案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三)答案
- 护理低温烫伤课件
- 2025至2030LED电源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搅拌站泵车管理制度
- 减肥店卫生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