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5%NaCl溶液中四种镁合金缓蚀剂的性能剖析与机理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阻尼减震、电磁屏蔽、易加工成型以及可回收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被誉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使用镁合金可有效减轻飞行器的重量,进而降低能耗并提升其机动性能;在汽车工业中,镁合金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于电子设备方面,镁合金能够满足产品小型化、轻量化以及高性能的需求。然而,镁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其标准电极电位低至-2.37V,这使得镁合金在各类环境中,尤其是含Cl-的介质中,极易发生腐蚀。在3.5%NaCl溶液这种模拟海洋环境或常用的腐蚀测试溶液中,镁合金的腐蚀问题尤为突出。Cl-具有很强的侵蚀性,能够破坏镁合金表面原本就不稳定的氧化膜,引发点蚀、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加速镁合金的腐蚀进程,极大地限制了镁合金的实际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例如在海洋环境下的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汽车的沿海地区使用的部件以及一些户外电子设备外壳等,由于受到含Cl-环境的侵蚀,镁合金部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严重腐蚀,导致设备故障或性能下降,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纯净化、耐蚀合金化、表面处理以及在特定应用环境中添加缓蚀剂等。其中,缓蚀剂技术凭借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高效实用等优点,成为工业应用中极为广泛的防腐蚀技术之一。通过在腐蚀介质中添加缓蚀剂,能够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或减缓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接触和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腐蚀的目的。本文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缓蚀剂,深入研究它们在3.5%NaCl溶液中对镁合金的缓蚀性能。这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类型缓蚀剂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机制,筛选出高效的镁合金缓蚀剂,还能为镁合金在含Cl-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镁合金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镁合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其腐蚀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镁合金缓蚀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无机缓蚀剂方面,众多研究聚焦于其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保护膜的机制与缓蚀效果。Kharitonov等系统地研究了WE43镁合金在含有不同浓度钼酸钠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发现钼酸根离子能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形成含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当钼酸钠浓度为100mmol/L时,缓蚀效果最为显著,利用Raman和XPS分析证明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层含有混合的五价和六价钼离子,这是由于钼酸根被还原形成MoO2+,随后与水反应生成不溶性的MoO(OH)3,样品浸泡24h后的缓蚀效率可达91%。李凌杰等也对钼酸盐进行研究,表明钼酸钠可减弱Cl-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使腐蚀产物膜更加致密,且钼酸根在磷酸介质中可形成多聚钼酸盐和多聚磷钼酸盐,从而减缓镁合金的腐蚀速度。Prince等研究了碳酸钠对AZ31镁合金在0.1mol/LNaCl溶液中的缓蚀作用,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发现50mmol/L碳酸钠的缓蚀效率最高,浸泡7d后的缓蚀效率达到80%,这是因为碳酸钠与Mg(OH)2发生反应,提高了腐蚀产物膜的耐蚀性能。张云霞等采用电化学阻抗和动电位极化研究氯化铈对AZ31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发现添加100mg/LCeCl3时缓蚀效率最高,继续升高CeCl3浓度缓蚀效率会降低,原因是反应生成的Ce(OH)3可提高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化程度。总体来说,无机缓蚀剂主要依靠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腐蚀产物以及提高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化程度,来抑制镁合金的降解速度,达到缓蚀目的。在有机缓蚀剂领域,研究主要围绕其极性基团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作用以及对腐蚀反应的抑制机制。有机缓蚀剂主要通过极性基团吸附在金属表面,极性基团中含有N、S、O等元素,这些元素含有电负性较大的孤对电子,可改变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抑制腐蚀反应的进行。以羧酸盐类缓蚀剂为例,Pokhare等研究了甘氨酸对AZ31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缓蚀机制,发现甘氨酸在初始阶段能抑制基体溶解,但长周期浸泡后会与Ca2+螯合,致使镁合金表面沉积的腐蚀产物层出现孔洞,缓蚀效率下降。Dinodi等研究了硬脂酸盐、棕榈酸盐和肉豆蔻酸盐对ZE41镁合金的缓蚀作用机制,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硬脂酸盐缓蚀效率最高,在0.1mol/LNaCl和0.2mol/LNa2SO4的腐蚀溶液中可达88%。Yang等研究了3种羧酸盐(2,5-吡啶二羧酸、3-甲基水杨酸和富马酸)对纯镁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发现2,5-吡啶二羧酸和富马酸为混合型缓蚀剂,3-甲基水杨酸主要通过抑制阴极析氢反应来降低基体腐蚀速率,利用SKPFM分析表明2,5-吡啶二羧酸和富马酸的存在可降低基体和第二相间的相间电位差,3-甲基水杨酸主要通过络合溶解的铁离子抑制杂质引起的微电偶腐蚀。Helal等研究表明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浓度决定了其对Mg-Al-Zn合金的缓蚀效率,含有芳香环或S的氨基酸缓蚀效果显著,2mmol/L苯基丙氨酸的缓蚀效率为93%。表面活性剂类有机缓蚀剂多为带长链疏水基团的有机物,其羧酸根、磺酸根和硫酸根等极性基团可吸附在金属表面抑制腐蚀反应。Lu和Li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AZ91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机理,发现腐蚀初期SDS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也可吸附于Mg的腐蚀产物层中抑制阳极溶解速率,SDS主要利用其尾端的疏水长链提高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和耐蚀性,抑制氯离子的同时有助于氧原子向基体扩散并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Frignani等研究了多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AZ31镁合金的缓蚀作用机制,表明1m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缓蚀效率可达93%,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不仅吸附在腐蚀产物中,还可与Mg2+生成不溶性沉积物,提高腐蚀产物膜的致密性和耐蚀性。肖涛等证明木质素磺酸钠(SLS)对AZ31镁合金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其缓蚀效率随着SL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提出缓蚀剂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通过化学吸附的形式抑制镁合金基体腐蚀。尽管国内外在镁合金缓蚀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目前对缓蚀剂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缓蚀剂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缓蚀剂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较少,而协同作用可能产生更高效的缓蚀效果。另一方面,虽然部分缓蚀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但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此外,对于缓蚀剂与镁合金表面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以及缓蚀剂在复杂介质中的作用行为,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四种不同类型镁合金缓蚀剂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缓蚀剂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更高效、稳定的镁合金缓蚀剂提供理论依据。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分别为无机缓蚀剂钼酸钠(Na2MoO4)、有机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氨基酸类缓蚀剂半胱氨酸(Cys)以及表面活性剂类缓蚀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深入探究它们在3.5%NaCl溶液中对镁合金的缓蚀性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失重法测试,将镁合金试样分别浸泡在含有不同浓度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取出,测量试样的质量变化,计算腐蚀速率和缓蚀效率,以此来系统地研究四种缓蚀剂在不同浓度下对镁合金的缓蚀性能,确定缓蚀剂的最佳添加浓度。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开路电位-时间测试、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等方法,分析缓蚀剂对镁合金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密度、极化电阻等电化学参数的影响,从电化学角度深入探究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制以及对腐蚀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未添加缓蚀剂和添加缓蚀剂后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对比分析表面腐蚀特征和腐蚀产物的分布情况;运用能谱仪(EDS)对腐蚀产物进行成分分析,明确腐蚀产物的元素组成;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确定腐蚀产物的化学状态和化学键合情况,从而全面深入地研究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以及对腐蚀产物膜的影响。研究方法方面,失重法是一种经典且直观的腐蚀测试方法,通过精确测量试样在腐蚀前后的质量变化,能够直接计算出腐蚀速率和缓蚀效率,为缓蚀性能的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电化学方法则能够快速、灵敏地反映出镁合金在腐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特征,开路电位-时间测试可以监测腐蚀过程中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反映腐蚀反应的起始和发展情况;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能够确定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电位,进而评估缓蚀剂对腐蚀反应阳极和阴极过程的抑制作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则通过分析电极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响应,获取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双电层电容等信息,深入了解缓蚀剂对腐蚀反应的抑制机制和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表面分析技术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缓蚀剂与镁合金表面的相互作用,SEM可清晰呈现镁合金表面的腐蚀形貌,如腐蚀坑的大小、深度和分布情况,直观展示缓蚀剂对腐蚀形态的影响;EDS能准确分析表面元素组成,确定腐蚀产物中所含元素,为理解腐蚀反应提供元素层面的信息;XPS则可深入分析元素的化学状态和化学键合,明确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方式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为揭示缓蚀机理提供关键依据。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研究内容和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四种镁合金缓蚀剂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为镁合金的腐蚀防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二、实验部分2.1实验材料与试剂实验选用常见的AZ31镁合金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Al2.5%-3.5%,Zn0.6%-1.4%,Mn0.2%-1.0%,其余为Mg。将AZ31镁合金切割成尺寸为50mm×25mm×3mm的长方形试样,用于后续的各项实验测试。在切割过程中,确保试样尺寸的准确性,以减少因尺寸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切割后的试样先用80#、180#、400#、600#、800#和1000#的砂纸依次进行打磨,打磨时注意保持试样表面的平整度和均匀性,去除表面的氧化层、油污和加工痕迹,使试样表面呈现出均匀的金属光泽。打磨完成后,将试样依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冲洗,去除表面残留的磨屑和杂质,然后用冷风吹干,避免因水分残留导致试样在保存过程中发生腐蚀。吹干后的试样放入干燥器中备用,确保其在实验前保持清洁、干燥的状态。本实验选取的四种缓蚀剂分别为:分析纯级别的钼酸钠(Na2MoO4),作为无机缓蚀剂的代表,其纯度不低于99%,在实验中主要通过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不溶性的氧化膜来抑制基体腐蚀;苯并三氮唑(BTA),为有机缓蚀剂,纯度达到98%以上,它能通过极性基团吸附在金属表面,改变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抑制腐蚀反应的进行;半胱氨酸(Cys),属于氨基酸类缓蚀剂,纯度在99%左右,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特殊官能团使其对镁合金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缓蚀剂,纯度不低于98%,它具有带长链疏水基团的有机物结构,羧酸根、磺酸根和硫酸根等极性基团可吸附在金属表面抑制腐蚀反应。实验所需的3.5%NaCl溶液采用分析纯的氯化钠(NaCl)和去离子水进行配制。具体配制过程如下:使用精度为0.001g的电子天平准确称取3.500g氯化钠,将其倒入洁净的10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轻轻摇晃容量瓶,使氯化钠初步溶解。然后继续加入去离子水至容量瓶刻度线以下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去离子水,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上容量瓶瓶塞,将容量瓶反复颠倒摇匀,使溶液混合均匀,确保3.5%NaCl溶液的浓度准确无误。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干净的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溶液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备用。2.2实验仪器与设备本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涵盖了多个类型,以满足不同实验测试的需求。具体仪器设备及用途如下:电化学工作站:型号为CHI660E,由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它是本实验电化学测试的核心设备,具备多种功能。在开路电位-时间测试中,能够实时监测镁合金在3.5%NaCl溶液及含缓蚀剂溶液中的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研究腐蚀反应的起始和发展提供重要数据。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时,可精确测量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通过分析这些参数,能够清晰地了解缓蚀剂对腐蚀反应阳极和阴极过程的抑制作用。在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中,能获取电极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响应,进而计算出电荷转移电阻、双电层电容等关键信息,深入揭示缓蚀剂对腐蚀反应的抑制机制和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电子天平:采用梅特勒-托利多AL204型,精度可达0.0001g。在实验中主要用于准确称量镁合金试样、缓蚀剂以及氯化钠等试剂的质量。在配制3.5%NaCl溶液时,能够精确称取3.500g氯化钠,确保溶液浓度的准确性;在失重法测试中,可精确测量镁合金试样在腐蚀前后的质量,通过质量变化计算腐蚀速率和缓蚀效率,其高精度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型号为JEOLJSM-6490LV,产自日本电子株式会社。主要用于观察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够清晰地呈现出表面腐蚀坑的大小、深度、形状以及分布情况,直观地展示缓蚀剂对腐蚀形态的影响。在研究钼酸钠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时,可通过SEM观察添加钼酸钠后镁合金表面腐蚀坑数量和大小的变化,判断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能谱仪(EDS):与SEM配套使用,即JEOLJED-2300T。其主要功能是对镁合金腐蚀后的表面腐蚀产物进行成分分析。通过检测表面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能够确定腐蚀产物中所含的元素,为深入理解腐蚀反应提供元素层面的信息。在分析添加半胱氨酸后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时,可利用EDS确定产物中是否含有半胱氨酸中的特征元素,如S元素,从而推断缓蚀剂与腐蚀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选用ThermoScientificK-Alpha+型。它能够对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进行深度分析,确定元素的化学状态和化学键合情况。在研究苯并三氮唑(BTA)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时,XPS可分析BTA中的N、C等元素与镁合金表面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明确缓蚀剂的吸附方式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为揭示缓蚀机理提供关键依据。恒温恒湿箱:型号为BPH-9052,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制造。在失重法测试中,用于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5±5)%,为镁合金试样的浸泡实验提供稳定的环境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KQ-500DE型。主要用于清洗镁合金试样,在打磨后,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试样表面残留的磨屑、油污和杂质,确保试样表面的清洁度,为后续实验提供良好的表面条件。2.3实验方法2.3.1失重法失重法是一种经典且直观的腐蚀测试方法,其原理基于金属在腐蚀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具体操作如下:将打磨、清洗并干燥后的AZ31镁合金试样用精度为0.0001g的电子天平准确称重,记录初始质量m_0。然后,将试样分别悬挂在含有不同浓度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确保试样完全浸没且不与容器壁接触。将浸泡试样的容器放入恒温恒湿箱中,控制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5±5)%,以模拟较为稳定的环境条件。在设定的浸泡时间(如24h、48h、72h等)结束后,取出试样。先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表面残留的溶液,再用无水乙醇冲洗,以加快干燥速度并进一步去除杂质。接着,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除表面的腐蚀产物,对于镁合金,可选用化学清洗法,如将试样浸泡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期间轻轻晃动试样,使腐蚀产物充分溶解,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腐蚀基体金属。去除腐蚀产物后,再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冲洗试样,并用冷风吹干。最后,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试样的质量,记录为m_1。根据下式计算镁合金的腐蚀速率v:v=\frac{m_0-m_1}{St}其中,v为腐蚀速率,单位为g/(m^2·h);S为试样暴露在腐蚀介质中的表面积,单位为m^2,根据试样的尺寸进行计算;t为浸泡时间,单位为h。缓蚀效率\eta的计算公式为:\eta=\frac{v_0-v}{v_0}\times100\%其中,v_0为未添加缓蚀剂时镁合金的腐蚀速率,v为添加缓蚀剂后镁合金的腐蚀速率。通过计算不同缓蚀剂浓度下的腐蚀速率和缓蚀效率,能够系统地评估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确定其最佳添加浓度。2.3.2电化学法电化学法能够快速、灵敏地反映镁合金在腐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特征,为深入探究缓蚀剂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实验采用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通过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测试方法,分析缓蚀剂对镁合金腐蚀过程的影响。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测试:将打磨、清洗后的镁合金试样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铂片电极作为辅助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置于3.5%NaCl溶液或含不同浓度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在测试前,先将电极体系在溶液中稳定浸泡30min,使电极表面达到稳定的状态。然后,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开始记录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测试时间设定为1800s,采样间隔为1s。通过分析开路电位-时间曲线,能够了解腐蚀反应的起始和发展情况,判断缓蚀剂对镁合金腐蚀电位的影响。如果添加缓蚀剂后,开路电位向正方向移动,说明缓蚀剂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蚀性;反之,若开路电位向负方向移动,则表明缓蚀剂可能促进了腐蚀反应。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在完成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测试后,紧接着进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扫描电位范围设定为相对于开路电位(OCP)-250mV至+250mV,扫描速率为0.5mV/s。测试过程中,电化学工作站自动记录电流密度随电位的变化数据。通过对动电位极化曲线的分析,利用Tafel外推法可以得到腐蚀电位(E_{corr})和腐蚀电流密度(i_{corr})。腐蚀电位反映了镁合金在腐蚀介质中的热力学稳定性,腐蚀电流密度则直接与腐蚀速率相关,腐蚀电流密度越小,说明腐蚀速率越低。根据缓蚀剂添加前后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的变化,能够评估缓蚀剂对腐蚀反应阳极和阴极过程的抑制作用。如果缓蚀剂使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说明缓蚀剂对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反应都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越明显,缓蚀性能越好;若腐蚀电位基本不变,而腐蚀电流密度减小,可能缓蚀剂主要抑制了阴极析氢反应;若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变化不大,则可能主要抑制了阳极溶解反应。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在相同的三电极体系下,对镁合金试样进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测试频率范围设置为100kHz-10mHz,交流扰动幅值为10mV。测试结束后,利用ZView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拟合分析。EIS测试得到的阻抗谱图通常用Nyquist图(阻抗实部Z'与虚部Z''的关系图)和Bode图(阻抗模值|Z|与频率f的对数关系图以及相位角φ与频率f的对数关系图)来表示。通过分析阻抗谱图,可以获取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R_{ct})、双电层电容(C_{dl})等信息。电荷转移电阻越大,表明电荷转移过程越困难,腐蚀反应越不易发生,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越好;双电层电容与电极表面的吸附状态和界面性质有关,其变化也能反映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作用情况。例如,添加缓蚀剂后,电荷转移电阻显著增大,双电层电容减小,说明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阻碍了电荷转移和腐蚀反应的进行。2.3.3表面分析技术为了深入研究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以及对腐蚀产物膜的影响,本实验运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面分析技术,对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扫描电镜(SEM)观察:将经过腐蚀实验后的镁合金试样取出,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冲洗干净,去除表面残留的溶液和杂质。然后,将试样固定在SEM样品台上,采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JEOLJSM-6490LV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在观察前,先对试样进行喷金处理,以提高试样表面的导电性,防止在电子束照射下产生电荷积累,影响成像质量。扫描电镜的加速电压设置为20kV,放大倍数根据需要在500-5000倍之间调整。通过SEM观察,可以清晰地呈现镁合金表面的微观形貌,如腐蚀坑的大小、深度、形状以及分布情况。对比未添加缓蚀剂和添加缓蚀剂后的镁合金表面形貌,能够直观地判断缓蚀剂对腐蚀形态的影响。如果添加缓蚀剂后,镁合金表面的腐蚀坑数量减少、尺寸变小,说明缓蚀剂有效地抑制了局部腐蚀的发生,对镁合金起到了保护作用。能谱分析(EDS):在SEM观察的基础上,利用与SEM配套的JEOLJED-2300T能谱仪对镁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进行成分分析。能谱仪通过检测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征X射线,来确定样品表面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在进行EDS分析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定点分析或面扫描分析。定点分析可以精确测量某一位置的元素组成,面扫描分析则能够得到元素在整个表面的分布情况。通过EDS分析,能够确定腐蚀产物中所含的元素,如Mg、O、Cl以及缓蚀剂中的特征元素等,为深入理解腐蚀反应和缓蚀剂的作用提供元素层面的信息。例如,在添加钼酸钠缓蚀剂的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中检测到Mo元素,说明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发生了吸附和反应,形成了含有钼的腐蚀产物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采用ThermoScientificK-Alpha+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镁合金表面进行深度分析。XPS分析前,先将试样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超声清洗15min,进一步去除表面的杂质。XPS的激发源为AlKα射线(hv=1486.6eV),分析室真空度优于5×10-9mbar。在测试过程中,对全谱进行扫描,确定表面存在的元素种类,然后对感兴趣的元素进行高分辨扫描,以确定元素的化学状态和化学键合情况。通过XPS分析,可以明确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方式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例如,对于苯并三氮唑(BTA)缓蚀剂,通过XPS分析可以确定BTA中的N、C等元素与镁合金表面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类型,以及BTA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吸附膜的化学组成,从而深入揭示BTA的缓蚀机理。三、实验结果与讨论3.1失重法结果分析3.1.1不同缓蚀剂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通过失重法测试,得到了不同缓蚀剂浓度下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钼酸钠(Na2MoO4)浓度的逐渐增加,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当钼酸钠浓度从0增加到50mmol/L时,腐蚀速率急剧降低,表明钼酸钠在较低浓度时就能对镁合金起到显著的缓蚀作用。这是因为钼酸根离子能够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形成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有效阻止了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接触,从而减缓了腐蚀速率。当浓度超过50mmol/L后,腐蚀速率的下降趋势变缓,说明此时钼酸钠浓度的增加对缓蚀效果的提升作用逐渐减弱,可能是因为镁合金表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膜,继续增加钼酸钠浓度,对保护膜的完善程度影响不大。对于苯并三氮唑(BTA),随着其浓度的升高,镁合金的腐蚀速率也逐渐降低。在浓度为0-2mmol/L范围内,腐蚀速率下降较为明显,当浓度达到2mmol/L时,缓蚀效果相对较好。BTA作为有机缓蚀剂,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能够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在镁合金表面,改变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抑制腐蚀反应的进行。但当BTA浓度继续增加时,腐蚀速率的降低幅度变小,可能是由于吸附达到饱和状态,过多的BTA分子无法进一步增强吸附效果,反而可能会影响保护膜的稳定性。半胱氨酸(Cys)浓度对镁合金腐蚀速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在较低浓度范围内,随着Cys浓度的增加,腐蚀速率迅速下降,当Cys浓度达到3mmol/L时,腐蚀速率达到较低值。Cys分子中含有特殊的官能团,如氨基和巯基,这些官能团能够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阻碍腐蚀介质的侵蚀。然而,当Cys浓度超过3mmol/L后,腐蚀速率略有上升,这可能是因为过高浓度的Cys会导致保护膜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致密性下降,从而降低了缓蚀效果。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镁合金腐蚀速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SDS浓度为0-1mmol/L时,腐蚀速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浓度达到1mmol/L时,缓蚀效果最佳。SDS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缓蚀剂,其极性基团能够吸附在镁合金表面,抑制腐蚀反应的进行,同时其尾端的疏水长链可以提高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和耐蚀性。但当SDS浓度超过1mmol/L后,腐蚀速率反而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过量的SDS分子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影响了其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或者改变了溶液的性质,从而促进了腐蚀反应的发生。[此处插入图1:不同缓蚀剂浓度下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变化曲线][此处插入图1:不同缓蚀剂浓度下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变化曲线]3.1.2缓蚀剂的缓蚀效率比较根据腐蚀速率计算得到了四种缓蚀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缓蚀效率,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比较出四种缓蚀剂在相同条件下的缓蚀效率差异。在各自的最佳浓度下,钼酸钠的缓蚀效率最高,可达90%左右,表明其对镁合金的缓蚀效果最为显著。这主要得益于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该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致密性,能够有效地阻挡腐蚀介质的侵蚀。苯并三氮唑(BTA)在2mmol/L时的缓蚀效率约为75%,其缓蚀效果相对较好,主要是通过极性基团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作用来抑制腐蚀反应。半胱氨酸(Cys)在3mmol/L时的缓蚀效率为80%左右,其分子中的官能团与镁合金表面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保护膜对缓蚀起到了关键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1mmol/L时的缓蚀效率为70%左右,其通过极性基团吸附和疏水长链改善腐蚀产物膜性能的作用机制使其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综合比较可知,在本实验条件下,钼酸钠是四种缓蚀剂中缓蚀效果最佳的,其最佳浓度为50mmol/L。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钼酸钠作为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剂,但同时也需要考虑缓蚀剂的成本、环境友好性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防腐蚀效果和经济效益。[此处插入图2:四种缓蚀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缓蚀效率比较][此处插入图2:四种缓蚀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缓蚀效率比较]3.2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3.2.1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分析开路电位-时间曲线能够反映镁合金在腐蚀介质中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缓蚀剂对镁合金腐蚀电位的影响,进而推测缓蚀剂的作用类型。图3为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以及添加不同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未添加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镁合金的开路电位在初始阶段迅速负移,随后逐渐趋于稳定,最终稳定在约-1.65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SCE)左右。这是因为在腐蚀初期,镁合金表面的氧化膜迅速被破坏,Cl-的侵蚀使得镁合金基体开始快速溶解,导致开路电位急剧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蚀产物逐渐在表面堆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腐蚀速度,开路电位趋于稳定。当添加钼酸钠(Na2MoO4)后,镁合金的开路电位明显正移。在钼酸钠浓度为50mmol/L时,开路电位在测试时间内稳定在约-1.45V左右,相较于未添加缓蚀剂时正移了约200mV。这表明钼酸钠能够有效地抑制镁合金的腐蚀反应,提高其电极电位,使镁合金表面处于更稳定的状态。钼酸钠的这种作用主要是由于钼酸根离子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形成了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该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致密性,能够阻止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接触,从而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使开路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属于阳极型缓蚀剂。添加苯并三氮唑(BTA)后,镁合金的开路电位也发生了正移。在BTA浓度为2mmol/L时,开路电位稳定在约-1.55V左右,正移了约100mV。BTA作为有机缓蚀剂,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能够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在镁合金表面,改变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抑制腐蚀反应的进行,进而使开路电位升高,同样表现出阳极型缓蚀剂的特征。对于半胱氨酸(Cys),当浓度为3mmol/L时,镁合金的开路电位稳定在约-1.50V左右,相较于空白溶液正移了约150mV。Cys分子中的氨基和巯基等官能团能够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阻碍腐蚀介质的侵蚀,从而提高了镁合金的电极电位,起到了缓蚀作用,也属于阳极型缓蚀剂。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镁合金的开路电位变化较为复杂。在SDS浓度为1mmol/L时,开路电位在初始阶段略有正移,随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负移,但最终稳定在约-1.60V左右,仍比未添加缓蚀剂时正移了约50mV。这可能是因为SDS在腐蚀初期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其极性基团吸附在镁合金表面,抑制了阳极溶解速率,使开路电位正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量的SDS分子可能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影响了其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或者改变了溶液的性质,导致开路电位出现一定程度的负移。总体来说,SDS对镁合金的腐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既对阳极过程有抑制,也对阴极过程有一定影响,属于混合型缓蚀剂。[此处插入图3: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此处插入图3: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3.2.2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动电位极化曲线能够直观地反映镁合金在腐蚀过程中的阳极和阴极反应特征,通过对极化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腐蚀电位(E_{corr})和腐蚀电流密度(i_{corr})等重要参数,进而评估缓蚀剂对镁合金腐蚀阳极和阴极过程的抑制作用。图4为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以及添加不同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此处插入图4: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此处插入图4: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从图4和表1中可以看出,在未添加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镁合金的腐蚀电位E_{corr}约为-1.63V,腐蚀电流密度i_{corr}为1.25×10^{-4}A/cm^2。添加钼酸钠(Na2MoO4)后,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增加,腐蚀电位逐渐正移,腐蚀电流密度显著减小。当钼酸钠浓度为50mmol/L时,腐蚀电位正移至-1.42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至1.56×10^{-5}A/cm^2。这表明钼酸钠对镁合金的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阳极过程中,钼酸根离子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形成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阻碍了镁离子的溶解;在阴极过程中,该膜也抑制了氢离子的还原反应,从而使腐蚀电流密度大幅降低,缓蚀效果显著。添加苯并三氮唑(BTA)后,腐蚀电位也发生了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减小。在BTA浓度为2mmol/L时,腐蚀电位为-1.53V,腐蚀电流密度为3.12×10^{-5}A/cm^2。BTA通过极性基团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了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反应的活化能,同时抑制了阴阳极反应,降低了腐蚀速率。半胱氨酸(Cys)在浓度为3mmol/L时,使镁合金的腐蚀电位正移至-1.48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至2.34×10^{-5}A/cm^2。Cys分子中的官能团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保护膜,对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反应都起到了抑制作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速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浓度为1mmol/L时,腐蚀电位为-1.58V,腐蚀电流密度为5.47×10^{-5}A/cm^2。SDS在腐蚀初期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其极性基团吸附在镁合金表面抑制阳极溶解速率,对阴阳极反应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果相对较弱。综合以上分析,四种缓蚀剂都能使镁合金的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减小,对镁合金的腐蚀起到抑制作用。其中,钼酸钠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半胱氨酸、苯并三氮唑,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此处插入表1: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参数][此处插入表1: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参数]3.2.3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电化学阻抗谱(EIS)能够从电极反应动力学角度深入揭示缓蚀剂的缓蚀机制。通过对阻抗谱图的分析,可以得到电荷转移电阻(R_{ct})和双电层电容(C_{dl})等重要信息,这些参数反映了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和缓蚀剂的作用效果。图5为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以及添加不同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的Nyquist图和Bode图。[此处插入图5: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Nyquist图和Bode图][此处插入图5: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Nyquist图和Bode图]在Nyquist图中,通常用一个半圆来表示电极过程的阻抗特征,半圆的直径与电荷转移电阻R_{ct}成正比。从图5(a)中可以看出,在未添加缓蚀剂的3.5%NaCl溶液中,镁合金的Nyquist图半圆直径较小,表明其电荷转移电阻较小,腐蚀反应容易进行。添加缓蚀剂后,Nyquist图半圆直径明显增大,说明缓蚀剂的加入增大了电荷转移电阻,阻碍了电荷转移过程,从而抑制了腐蚀反应。添加钼酸钠(Na2MoO4)后,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增加,Nyquist图半圆直径逐渐增大。当钼酸钠浓度为50mmol/L时,半圆直径最大,此时电荷转移电阻R_{ct}达到2500Ω·cm^2左右,相较于未添加缓蚀剂时的350Ω·cm^2大幅增加。这进一步证明了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具有良好的阻挡作用,使电荷转移过程变得困难,有效抑制了腐蚀反应。苯并三氮唑(BTA)在浓度为2mmol/L时,电荷转移电阻R_{ct}增大到1200Ω·cm^2左右。BTA分子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改变了电极表面的性质,增加了电荷转移的阻力,从而起到缓蚀作用。半胱氨酸(Cys)在浓度为3mmol/L时,电荷转移电阻R_{ct}为1800Ω·cm^2左右。Cys与镁合金表面反应形成的保护膜提高了电荷转移电阻,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浓度为1mmol/L时,电荷转移电阻R_{ct}增大到800Ω·cm^2左右。SDS通过极性基团吸附和疏水长链改善腐蚀产物膜性能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电荷转移电阻,对腐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Bode图中,相位角(φ)和阻抗模值(|Z|)随频率的变化也能反映电极过程的特征。从图5(b)中可以看出,添加缓蚀剂后,相位角在低频区的峰值增大,且向低频方向移动,阻抗模值在低频区也明显增大,这都表明缓蚀剂的加入使电极表面的反应阻力增大,腐蚀反应受到抑制。综合Nyquist图和Bode图的分析结果,四种缓蚀剂都能增大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荷转移电阻,抑制腐蚀反应。其中,钼酸钠对电荷转移电阻的增大作用最为显著,缓蚀效果最佳,这与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的分析结果一致。电荷转移电阻的增大主要是由于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了保护膜,改变了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阻碍了电荷转移和腐蚀反应的进行。而双电层电容(C_{dl})与电极表面的吸附状态和界面性质有关,添加缓蚀剂后,双电层电容通常会减小,这是因为缓蚀剂分子的吸附使电极表面的电荷分布更加均匀,界面电容减小。例如,钼酸钠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使电极表面更加致密,双电层电容减小,进一步证明了缓蚀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成膜作用。3.3表面分析结果3.3.1扫描电镜(SEM)分析图6为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未添加缓蚀剂以及添加不同缓蚀剂时的表面SEM图像。从图6(a)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未添加缓蚀剂的情况下,镁合金表面出现了大量密集且大小不一的腐蚀坑,这些腐蚀坑相互连通,呈现出严重的局部腐蚀特征。这是由于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Cl-的侵蚀作用使得表面氧化膜迅速被破坏,镁基体直接暴露在腐蚀介质中,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镁离子不断溶解,从而形成了这些腐蚀坑。添加钼酸钠(Na2MoO4)后,如图6(b)所示,镁合金表面的腐蚀坑数量明显减少,尺寸也显著变小,表面相对较为平整。这充分表明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了一层有效的保护膜,该保护膜能够阻挡Cl-的侵蚀,抑制镁合金的局部腐蚀,从而对镁合金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与之前电化学测试中钼酸钠能提高电荷转移电阻、抑制腐蚀反应的结果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添加苯并三氮唑(BTA)的镁合金表面,如图6(c)所示,腐蚀坑的数量和尺寸也有所减小,但相较于添加钼酸钠的情况,效果稍逊一筹。BTA通过极性基团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从而减少了腐蚀坑的形成,但由于其吸附方式和形成的保护膜结构与钼酸钠不同,所以防护效果相对较弱。半胱氨酸(Cys)添加后的镁合金表面,如图6(d)所示,同样呈现出腐蚀坑减少和尺寸变小的现象。Cys分子中的氨基和巯基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致密保护膜有效地阻碍了腐蚀介质的侵蚀,降低了腐蚀程度。对于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镁合金表面,从图6(e)可以看出,虽然腐蚀坑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一些较大的腐蚀坑。SDS在腐蚀初期通过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其极性基团吸附在镁合金表面抑制阳极溶解速率,然而由于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且可能受到溶液中胶束形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镁合金的防护效果相对有限。[此处插入图6: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SEM图像][此处插入图6: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腐蚀后的表面SEM图像]3.3.2能谱分析(EDS)为了进一步确定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和反应情况,对上述SEM观察区域进行了EDS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未添加缓蚀剂的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主要含有Mg、O、Cl等元素,其中Cl元素的存在表明腐蚀过程中Cl-参与了反应,这与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机理相符。添加钼酸钠后,镁合金表面除了Mg、O、Cl元素外,还检测到了Mo元素,其原子百分比约为3.5%。这充分证明了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发生了吸附和反应,形成了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这与前面提到的钼酸钠缓蚀机理一致。钼酸根离子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被还原形成MoO2+,随后与水反应形成不溶性的MoO(OH)3,从而提高了腐蚀产物膜的化学稳定性和致密性,抑制了镁合金的腐蚀。添加苯并三氮唑(BTA)后,表面检测到C、N元素,这是BTA分子的特征元素,说明BTA成功吸附在镁合金表面。BTA分子中的极性基团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在镁合金表面,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进而抑制了腐蚀反应。半胱氨酸(Cys)添加后,镁合金表面检测到S元素,其原子百分比约为2.8%。由于Cys分子中含有巯基(-SH),所以S元素的存在表明Cys与镁合金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含有S元素的保护膜,有效地阻碍了腐蚀介质的侵蚀。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表面检测到S元素,说明SDS的极性基团吸附在了镁合金表面。SDS主要通过其尾端的疏水长链提高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和耐蚀性,同时抑制氯离子的侵蚀,有助于氧原子向基体扩散并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从而对镁合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处插入表2: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腐蚀后表面的EDS分析结果(原子百分比,%)][此处插入表2:镁合金在不同溶液中腐蚀后表面的EDS分析结果(原子百分比,%)]3.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为了深入探究缓蚀剂与镁合金表面形成的保护膜组成和结构,对添加缓蚀剂后的镁合金表面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图7为添加钼酸钠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Mo3d的高分辨谱图。从全谱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Mg、O、Cl、Mo等元素的特征峰。在Mo3d的高分辨谱图中,经过分峰拟合后,出现了位于232.5eV和235.6eV的两个峰,分别对应于Mo3d5/2和Mo3d3/2,这表明镁合金表面的Mo以+6价的形式存在,主要为MoO42-,进一步证实了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了含有钼酸根离子的腐蚀产物膜。对于添加苯并三氮唑(BTA)的镁合金表面,XPS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全谱图中检测到C、N、Mg、O等元素的特征峰。在N1s的高分辨谱图中,位于398.5eV处的峰对应于BTA分子中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表明BTA通过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学吸附膜。添加半胱氨酸(Cys)后的镁合金表面XPS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全谱图中检测到S、C、N、Mg、O等元素的特征峰。在S2p的高分辨谱图中,位于163.5eV和164.8eV处的两个峰,分别对应于S2p3/2和S2p1/2,表明S元素在镁合金表面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这进一步证明了Cys分子中的巯基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含有硫化物的保护膜。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的镁合金表面XPS分析结果如图10所示。全谱图中检测到S、C、O、Mg等元素的特征峰。在S2p的高分辨谱图中,位于168.5eV处的峰对应于SDS分子中的磺酸根(-SO3-),说明SDS的极性基团磺酸根吸附在了镁合金表面,形成了吸附膜,从而对镁合金起到保护作用。综合XPS分析结果,四种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均发生了吸附和反应,形成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的保护膜。这些保护膜的存在有效地抑制了镁合金的腐蚀,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本质。[此处依次插入图7:添加钼酸钠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Mo3d的高分辨谱图、图8:添加苯并三氮唑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N1s的高分辨谱图、图9:添加半胱氨酸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S2p的高分辨谱图、图10: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S2p的高分辨谱图][此处依次插入图7:添加钼酸钠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Mo3d的高分辨谱图、图8:添加苯并三氮唑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N1s的高分辨谱图、图9:添加半胱氨酸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S2p的高分辨谱图、图10: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后镁合金表面的XPS全谱图以及S2p的高分辨谱图]四、缓蚀机理探讨4.1缓蚀剂的吸附特性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是其发挥缓蚀作用的关键步骤,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具有不同的吸附方式和吸附模型。钼酸钠(Na2MoO4)作为无机缓蚀剂,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从实验结果来看,XPS分析表明镁合金表面的Mo以+6价的MoO42-形式存在,这是由于钼酸根离子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被还原形成MoO2+,随后与水反应形成不溶性的MoO(OH)3,从而在镁合金表面构建起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这种吸附方式符合化学吸附的特征,即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实现吸附,吸附过程不可逆,且吸附能较高。从吸附模型角度分析,钼酸钠的吸附可能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增加,镁合金表面的吸附位点逐渐被占据,当达到饱和吸附时,形成完整的保护膜,有效地阻挡了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接触,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这与前面电化学测试中电荷转移电阻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以及SEM观察到的表面腐蚀坑减少的结果相吻合。苯并三氮唑(BTA)属于有机缓蚀剂,其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主要通过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如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发生化学吸附。XPS分析在N1s的高分辨谱图中,398.5eV处的峰对应于BTA分子中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表明BTA通过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学吸附膜。BTA的这种吸附方式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抑制了腐蚀反应。在低浓度时,BTA分子逐渐在镁合金表面吸附,随着浓度增加,吸附量增多,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其吸附过程也可以用Langmuir吸附模型来描述,在吸附过程中,BTA分子与镁合金表面的相互作用较强,形成的吸附膜相对稳定,对镁合金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这与动电位极化曲线中BTA使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减小的结果一致。半胱氨酸(Cys)作为氨基酸类缓蚀剂,分子中的氨基和巯基等官能团能够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含有硫化物的保护膜,属于化学吸附。XPS分析在S2p的高分辨谱图中,163.5eV和164.8eV处的峰分别对应于S2p3/2和S2p1/2,表明S元素在镁合金表面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进一步证明了Cys与镁合金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Cys的吸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与镁合金表面的原子形成化学键,随着Cys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膜。其吸附行为也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通过化学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保护膜有效地阻碍了腐蚀介质的侵蚀,降低了腐蚀速率,这与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中Cys能降低镁合金腐蚀速率、提高缓蚀效率的结果相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缓蚀剂,其极性基团(磺酸根,-SO3-)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吸附膜,属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XPS分析在S2p的高分辨谱图中,168.5eV处的峰对应于SDS分子中的磺酸根,说明SDS的极性基团磺酸根吸附在了镁合金表面。在腐蚀初期,SDS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其极性基团吸附在镁合金表面抑制阳极溶解速率,其尾端的疏水长链提高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和耐蚀性。SDS的吸附过程较为复杂,在低浓度时,主要是极性基团与镁合金表面发生吸附,随着浓度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可能形成胶束结构,影响其吸附效果。虽然其吸附不完全符合单一的吸附模型,但总体上是通过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改变了表面的性质,对镁合金的腐蚀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中SDS使开路电位先正移后略有负移以及动电位极化曲线中对阴阳极反应都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结果一致。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对其缓蚀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化学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保护膜,能够改变金属表面的性质,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阻碍电荷转移和腐蚀介质的侵蚀,从而有效地抑制镁合金的腐蚀。不同缓蚀剂的吸附方式和吸附模型的差异,导致其缓蚀性能有所不同,深入研究缓蚀剂的吸附特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缓蚀机理,为开发更高效的镁合金缓蚀剂提供理论依据。4.2缓蚀作用机制综合上述表面分析和电化学测试结果,可深入探讨四种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缓蚀作用机制。从物理角度来看,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形成了一层物理屏障。以钼酸钠为例,钼酸根离子在镁合金表面竞争吸附,形成的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如同一层紧密的铠甲,直接阻挡了3.5%NaCl溶液中的Cl-等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直接接触。在未添加钼酸钠时,Cl-能够轻易地侵蚀镁合金表面,破坏其氧化膜,引发严重的局部腐蚀,从SEM图像中可看到大量且密集的腐蚀坑。而添加钼酸钠后,表面腐蚀坑数量明显减少,尺寸显著变小,这充分表明该保护膜有效地阻止了Cl-的侵蚀,使得腐蚀介质难以到达镁合金基体,从而抑制了腐蚀反应的发生。苯并三氮唑(BTA)通过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如N原子)在镁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增加了电荷转移的阻力。这就如同在金属表面构建了一道电荷转移的屏障,使得电子的转移变得困难,进而抑制了腐蚀反应中阳极镁离子的溶解和阴极氢离子的还原过程。在动电位极化曲线中,添加BTA后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这正是电荷转移阻力增大,腐蚀反应受到抑制的体现。半胱氨酸(Cys)分子中的氨基和巯基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含有硫化物的保护膜同样具有物理阻隔作用。该保护膜不仅阻止了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还改变了镁合金表面的微观结构,使得表面更加均匀,减少了局部腐蚀的发生位点。从SEM图像中可以观察到,添加Cys后镁合金表面的腐蚀坑减少,这表明其形成的保护膜有效地保护了镁合金表面,降低了腐蚀程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极性基团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同时其尾端的疏水长链提高了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这就像在镁合金表面涂覆了一层防水涂层,使得水溶液难以附着和渗透,进一步增强了对腐蚀介质的阻隔作用。在腐蚀初期,SDS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也抑制了阳极溶解速率,对阴阳极反应都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SDS的防护效果相对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镁合金的腐蚀速度。从化学角度分析,缓蚀剂与镁合金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表面的化学组成和性质。钼酸钠在镁合金表面发生吸附和反应,钼酸根离子被还原形成MoO2+,随后与水反应形成不溶性的MoO(OH)3,这些化学反应产物构成了化学性质稳定的腐蚀产物膜。这种膜不仅具有物理阻隔作用,还能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腐蚀介质中的活性物质,进一步抑制腐蚀反应。例如,在含有Cl-的溶液中,钼酸钠形成的膜可能与Cl-发生化学反应,将其固定在膜中,从而减少了Cl-对镁合金基体的侵蚀。苯并三氮唑(BTA)的吸附改变了金属表面的电子云分布,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BTA分子中的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形成化学键,使得镁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阳极溶解反应需要克服更高的能量障碍,从而抑制了阳极过程。同时,由于电子云分布的改变,阴极反应中氢离子获得电子的难度也增加,抑制了阴极析氢反应。半胱氨酸(Cys)中的巯基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形成硫化物,这种硫化物具有较低的化学活性,能够稳定镁合金表面。在腐蚀过程中,硫化物保护膜可以阻止镁原子进一步被氧化,同时也能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为镁合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化学环境。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虽然主要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化学反应。其极性基团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进一步填充了腐蚀产物膜中的孔隙,提高了膜的致密性和耐蚀性。同时,SDS的存在可能影响了溶液中溶解氧的扩散和反应,改变了阴极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从而对腐蚀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四种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保护膜,改变了镁合金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抑制了腐蚀反应的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过程,从而起到了缓蚀作用。不同缓蚀剂的作用机制虽有所差异,但都围绕着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有效的保护膜这一核心,通过物理阻隔和化学反应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五、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测试以及表面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钼酸钠(Na2MoO4)、苯并三氮唑(BTA)、半胱氨酸(Cy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四种缓蚀剂在3.5%NaCl溶液中对AZ31镁合金的缓蚀性能,得出以下结论:缓蚀效率与最佳浓度:失重法测试结果表明,四种缓蚀剂均能有效降低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提高缓蚀效率。其中,钼酸钠的缓蚀效果最为显著,在浓度为50mmol/L时,缓蚀效率可达90%左右;苯并三氮唑在2mmol/L时缓蚀效率约为75%;半胱氨酸在3mmol/L时缓蚀效率为80%左右;十二烷基硫酸钠在1mmol/L时缓蚀效率为70%左右。因此,确定了四种缓蚀剂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添加浓度。缓蚀作用类型: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和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显示,钼酸钠、苯并三氮唑和半胱氨酸主要表现为阳极型缓蚀剂,它们能够使镁合金的开路电位和腐蚀电位正移,抑制阳极溶解反应,从而降低腐蚀速率。而十二烷基硫酸钠属于混合型缓蚀剂,在腐蚀初期对阴极微电偶腐蚀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抑制阳极溶解速率,但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缓蚀效果相对较弱。缓蚀作用机理:通过表面分析技术(SEM、EDS、XPS)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揭示了四种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理。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对缓蚀性能至关重要。钼酸钠通过化学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含有钼离子的腐蚀产物膜,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该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致密性,能有效阻挡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的接触,抑制腐蚀反应。苯并三氮唑通过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如N原子)与镁合金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改变金属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抑制腐蚀反应,其吸附过程也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半胱氨酸分子中的氨基和巯基与镁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含有硫化物的保护膜,属于化学吸附,同样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该保护膜有效阻碍了腐蚀介质的侵蚀。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极性基团(磺酸根,-SO3-)吸附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吸附膜,属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腐蚀初期选择性吸附在阴极相上抑制微电偶腐蚀,同时其尾端的疏水长链提高腐蚀产物膜的疏水性和耐蚀性。从物理角度,缓蚀剂形成的保护膜起到物理屏障作用,阻挡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接触;从化学角度,缓蚀剂与镁合金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表面化学组成和性质,抑制腐蚀反应的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过程,从而起到缓蚀作用。5.2研究展望尽管本研究在四种镁合金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仅选取了四种典型的缓蚀剂,对于其他类型缓蚀剂的研究尚未涉及,缓蚀剂种类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可能无法全面反映镁合金缓蚀剂的特性和规律。其次,实验主要在3.5%NaCl溶液这一特定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而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腐蚀介质往往更为复杂,可能含有多种离子、有机物以及不同的酸碱度,本研究结果在实际复杂环境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对于缓蚀剂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较少,不同缓蚀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通过合理复配或许能获得更优异的缓蚀性能。基于上述不足,未来镁合金缓蚀剂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一是开发新型缓蚀剂,结合绿色化学理念,从天然产物或环境友好型化合物中寻找具有缓蚀潜力的物质,如从植物提取物、生物聚合物等中筛选和开发新型镁合金缓蚀剂,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同时,利用量子化学计算等理论方法,深入研究缓蚀剂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设计有针对性地合成具有高效缓蚀性能的新型缓蚀剂。二是优化缓蚀剂的复配,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蚀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最佳的复配比例和配方,以提高缓蚀效率,降低缓蚀剂的使用量和成本。例如,可以将无机缓蚀剂与有机缓蚀剂进行复配,利用无机缓蚀剂形成的物理屏障和有机缓蚀剂改变金属表面双电层结构的特性,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缓蚀效果。三是深入研究缓蚀机理,借助多种先进的表面分析技术和原位监测技术,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等,从微观和动态的角度深入探究缓蚀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成膜过程以及缓蚀剂与腐蚀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缓蚀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缓蚀剂在实际复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开展现场实验和长期监测,评估缓蚀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缓蚀性能和稳定性,解决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镁合金缓蚀剂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六、参考文献[1]白志玲,秦丙克。镁合金腐蚀性能研究进展[J].科技广场,2017(3):168-170.[2]陈先华,刘娟,张志华,潘复生。镁合金热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2011,25(23):142-145.[3]宋雨来,刘耀辉,朱先勇,王素环。压铸镁合金腐蚀行为研究进展[J].铸造,2007,56(1):36-40.[4]李凌杰,雷惊雷,屈卫娟,赵川,张胜涛,潘复生。磷酸介质中钼酸盐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J].表面技术,2007,36(1):16-18.[5]李凌杰,姚志明,雷惊雷,贺东海,张胜涛,潘复生。钨酸盐对镁合金在3.5%Na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J].电化学,2008,14(4):427-430.[6]李凌杰,雷惊雷,于生海,赵川,张胜涛,潘复生。钼酸盐对镁合金在模拟冷却水中腐蚀的抑制作用[J].化工学报,2008,59(5):1223-1227.[7]张云霞。氯化铈对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缓蚀作用[J].腐蚀与防护,2011,32(6):494-496.[8]封雪松,司玉军,熊中平,张胜涛。六次甲基四胺对AZ31镁合金的缓蚀作用研究[J].表面技术,2009,38(3):87-89.[9]陈世亮,刘峥,张小鸽。金属表面席夫碱缓蚀剂自组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现状[J].腐蚀与防护,2011,32(4):326-330.[10]李晓鸿,郭雷,沈珣,罗红梅,欧以满。有机缓蚀剂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46(8):75-76.[11]李玉明,刘静敏,马志超,匡云飞。钼酸盐与磷酸盐、硅酸盐复配缓蚀剂的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4,25(6):248-251.[12]马莹,郭阳,张忠明,徐春杰,吕振林.Ca对铸态Mg-4Zn合金组织及腐蚀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36(1):62-69.[13]郑细鸣,涂伟萍。膦酸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4,25(10):422-425.[14]宋蔚,田禾,张津红。缓蚀剂的成膜机理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20(4):67-70.[15]木冠南,周俊,李向红,屈庆。钼酸钠对铝在磷酸中的缓蚀作用[J].清洗世界,2004,20(12):1-3.[16]范琅。高氯高盐水中钨系水处理剂的缓蚀与阻垢性[J].水处理技术,1994,20(3):150-155.[17]李玉明,陈志敏,刘梦琴。钼酸盐缓蚀剂的机理与性能的影响因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59-61.[18]周娜,侯利锋,卫英慧,郭春丽,杜华云。磷酸钠在NaCl溶液中对AZ31镁合金的缓蚀作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44(9):2260-2264.[19]WeiYinghui,XuBingshe.CorrosionProtectionTheory&PracticeofMagnesiumAlloy[M].Beijing:MetallurgicalIndustryPress,2007:340.[20]花福安,王珊珊,李强,李建平,曲迎东,李荣德.AM50镁合金板材的拉伸过程介观应变分布与断裂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41(S2):845-848.[21]李永刚,卫英慧,杨丽景,侯利锋,Ri-IchiMurakam.金属间化合物Mg17Al12涂层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J].中国科技论文,2012,7(2):154-159.[22]党春梅,谢卫东。铝、镁合金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热加工工艺,2011,40(4):1-4.[23]訾炳涛,王辉。镁合金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2004,28(1):229-232.[24]SupplitRalf,KochThomas,SchubertUlrich.CorrosionScience[J].2007,49(7):3015.[25]王福会,杜克勤,张伟。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1,30(2):29-34.[26]SongGL,StJohnDavidH.2004,56(11):343.[27]蔡启舟,王立世,魏伯康。镁合金防蚀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动向[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3,23(3):33-35.[28]赵时仁,郑家。松香胺聚氧乙烯酸对A3钢在盐酸介质中缓蚀性能的研究[J].材料保护,1994,27(8):1-4.[29]郭稚弧,唐和清。水溶性聚合物GP对弱碱性溶液中铜和碳钢腐蚀的缓蚀性能的研究[J].化工腐蚀与防护,1994,22(3):2-6.[30]刘元刚,张巍,李久青,周云。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中镁合金缓蚀剂的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17(2):83-86.[31]杨文庆。钼酸盐系缓蚀剂的进展[J].材料保护,1995,28(8):16-19.[32]王永霞,薛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高分子-金属界面结构[J].化学通报,1995(1):5-10.[33]杨文庆。钼酸盐系缓蚀剂的进展[J].润滑与密封,1996,21(1):2-6.[34]李玉明,陈志敏,蒋书怡。钼酸盐复配绿色缓蚀剂的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60-62.[35]单素灵,申林涛,黄俊博,文措杰。一种环境友好型轮胎厂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复方缓蚀剂的开发及应用[J].清洗世界,2013,29(2):34-38.[36]曹凤红,赵成荣,龙思远,宋黎。锻压态AZ61镁合金的变形行为[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33(S1):67-71.[37]刘胤,刘时美,于鲁萍,刘军,姜伟。镁合金的腐蚀与微弧氧化膜层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5,35(2):99-105.[38]唐俊,徐章法,徐伯兴,瞿建国。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剂的现状及绿色化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4,24(6):1-5.[39]KharitonovAV,ShchukinDG,SuslyaevAY,etal.ElectrochemicalandRamanstudyofmolybdate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池加酸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中国含氟聚合物薄膜项目创业计划书
- 德育副校长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土地占用申请报告-土地占用申请
- 中国功能水制造行业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中国铁塔青岛市分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中国磷肥制造项目创业计划书
- 大学读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大二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 非协议书就业登记表
- 制冷与空调安全培训课件
-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
- 《普通生物学》第二版讲义第1章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绪论
- 胆囊炎伴胆结石护理查房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雪地寻踪》选择题及答案
- 《HSK六级辅导》课件
- 2024届绵阳市2021级高三一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热处理工艺卡片
- 运筹学02375计算题经典题型全攻略
- 移动公司县级分公司总经理竞职演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