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_第1页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_第2页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_第3页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_第4页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1.引言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行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淤积、岸坡坍塌、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河道功能的发挥。河道治理工程作为水生态修复的核心举措,其施工技术水平与质量控制直接决定了治理效果的持久性和生态效益的发挥。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系统阐述河道治理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2.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施工技术河道治理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水质功能、生态结构”,其施工技术涵盖清淤疏浚、岸坡防护、生态修复、截污纳管四大板块,各环节需协同推进。2.1清淤疏浚施工技术清淤疏浚是消除河道淤积、恢复行洪能力的基础工序,需重点解决“如何高效清淤”“如何避免二次污染”两大问题。2.1.1施工方法选择机械清淤:适用于淤积层较厚、土质密实的河道(如黏土、粉质黏土),常用设备包括挖掘机、抓斗船、绞吸式挖泥船。其中,绞吸式挖泥船通过绞刀切割淤泥,再用泵将泥浆输送至指定地点,效率高且对河道扰动小,是目前主流方法。水力冲挖:适用于淤积层较薄、土质松散的河道(如淤泥、粉土),通过高压水枪将淤泥冲散成泥浆,再用泥浆泵抽排。该方法成本低,但需注意控制冲挖范围,避免破坏岸坡。2.1.2关键技术要点泥浆浓度控制:绞吸式挖泥船的泥浆浓度宜保持在20%~30%(质量比),浓度过高会导致泵管堵塞,过低则增加泥浆处理量。可通过调整绞刀转速、泵压或加水量实现浓度控制。淤泥处置措施:清淤产生的泥浆需进行固化或无害化处理,避免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常用的固化方法包括添加水泥、石灰等固化剂,将泥浆转化为可利用的填方材料;或采用板框压滤机脱水,减少体积后运至指定填埋场。环保防护:清淤前需在施工区域设置围堰,防止泥浆扩散;作业时需监测水体悬浮物浓度(SS),若超过限值(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____中的Ⅲ类水标准),应暂停施工并采取沉淀措施。2.2岸坡防护施工技术岸坡防护是防止河道坍塌、维持岸线稳定的关键,需兼顾稳定性与生态性。传统刚性防护(如浆砌石、混凝土)虽能满足强度要求,但破坏了河道的生态连续性;生态防护技术(如生态袋、格宾网)则实现了“防护与生态”的统一,成为当前主流。2.2.1传统刚性防护浆砌石护坡:适用于坡度较陡(1:1.5~1:2.0)、水流流速较大的河道岸坡。施工时需先清理岸坡浮土,铺设10~15cm厚的碎石垫层,再用M7.5水泥砂浆砌筑块石,块石尺寸不小于30cm×30cm×30cm,灰缝宽度控制在2~3cm,确保整体性。混凝土护坡:适用于城市景观河道或重要防洪段,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厚度10~15cm),板间设置伸缩缝(间距3~5m),填充沥青麻丝防止开裂。2.2.2生态防护技术生态袋护坡:由聚丙烯编织袋填充土壤或生态基质(如腐殖土、有机肥、草种)堆砌而成,袋体具有透水性和抗紫外线性能,可促进植物生长。施工时需按“分层堆砌、错缝排列”原则,每层堆砌后用木桩固定,顶部设置压顶砖防止雨水冲刷。格宾网护坡:由镀锌钢丝网箱填充块石或卵石而成,具有良好的抗冲性和透水性。适用于流速较大(>3m/s)的河道岸坡。施工时需先平整岸坡,铺设土工布(防止泥土流失),再放置网箱并填充块石,网箱间用钢丝连接固定。2.2.3技术要点岸坡坡度设计需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____要求,一般取1:2.0~1:3.0(土质岸坡)或1:1.5~1:2.0(石质岸坡);生态防护材料需具备抗老化、抗腐蚀性能(如生态袋的使用寿命≥50年,格宾网的镀锌层厚度≥200g/㎡);施工后需设置排水孔(间距2~3m),避免岸坡内部积水导致滑坡。2.3生态修复施工技术生态修复是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水-岸-生物”协同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种植、微生物修复、栖息地营造三大类。2.3.1水生植物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千屈菜,适用于水深0.3~1.0m的浅水区,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同时为小型生物提供栖息地。种植密度为3~5株/㎡,宜采用扦插或分株繁殖。浮叶植物:如睡莲、芡实,适用于水深1.0~2.0m的区域,可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种植时需用容器固定(如塑料盆),避免随波漂流。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金鱼藻,适用于水深0.5~3.0m的区域,是水体净化的关键物种(可吸收重金属、降解有机物)。种植密度为10~15株/㎡,宜在春季(水温15~20℃)进行,避免夏季高温导致成活率下降。2.3.2微生物修复功能菌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可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COD)、氨氮(NH3-N)、总磷(TP)。施工时需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确定菌剂种类及投加量(一般为0.5~2.0kg/㎡),投加后需关闭河道闸门3~5天,确保菌剂与水体充分接触。生物膜载体:如多孔陶瓷、聚乙烯填料,可增加微生物附着面积,提高修复效率。载体需固定在河道底部(水深0.5~1.0m),间距1~2m。2.3.3栖息地营造鱼巢:采用竹编、棕榈纤维等材料制作,放置在河道浅水区(水深0.3~0.5m),为鱼类提供产卵场所。浅滩与深潭:通过调整河道断面,营造深浅交替的水域(浅滩水深0.3~0.5m,深潭水深2~3m),满足不同生物的栖息需求。2.3.4技术要点物种选择需遵循“乡土性、适应性、功能性”原则,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如选择本地芦苇而非外来水葫芦);植物配置需兼顾“景观性与生态性”,如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微生物修复需结合水质监测,定期检测COD、NH3-N、TP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菌剂投加量。2.4截污纳管施工技术截污纳管是从源头控制河道污染的关键,需将沿岸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避免直排入河。2.4.1施工方法开槽施工:适用于地下管线较少、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如黏土、粉质黏土)。施工时需先开挖沟槽(深度根据管网埋深确定,一般为2~3m),铺设管道(常用HDPE管、钢筋混凝土管),再回填土方并压实。顶管施工:适用于地下管线密集、交通繁忙的区域(如城市主干道)。通过顶管机在地下推进管道,避免地面开挖,减少对交通的影响。2.4.2关键技术要点管道接口处理:HDPE管采用热熔连接,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橡胶圈接口,确保接口密封,避免渗漏。施工后需进行闭水试验(试验水头为管道直径的1.5倍,持续时间24小时),渗水量需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____要求。检查井设置:每隔30~50m设置一座检查井,用于管道清淤和维修。检查井采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井底设置沉泥槽(深度0.3~0.5m)。截污口改造:将原有直排口改造为截污井,设置闸门(或拍门),在雨季时防止雨水倒灌,旱季时将污水接入管网。2.4.3技术要点管网布置需遵循“就近接入、重力流优先”原则,避免设置过多提升泵站;管道埋深需满足当地冰冻线要求(如北方地区埋深≥1.5m),防止管道冻裂;施工后需进行通水试验,检查管道是否畅通,无堵塞。3.河道治理工程质量保证方案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准备-过程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3.1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组织架构: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管理小组,下设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施工班组负责人,明确各岗位职责(如技术负责人负责施工方案编制,质量检查员负责工序验收)。制度建设:制定《质量检查制度》《材料检验制度》《工序验收制度》等,明确质量控制的流程与标准(如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单位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人员培训:施工前对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与质量教育,重点讲解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常见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如生态袋护坡的堆砌方法、截污管的接口处理)。3.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序验收:每道工序完成后,需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例如:清淤疏浚后,需测量河道断面尺寸(如底宽、水深),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岸坡防护完成后,需检查生态袋的堆砌质量(如分层厚度、错缝排列)、格宾网的固定情况(如钢丝连接强度);水生植物种植后,需检查成活率(要求≥90%),若成活率不足,需及时补植。旁站监理:对关键工序(如截污管接口处理、生态袋填充)实行旁站监理,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质量记录: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记录,包括《工序验收记录表》《材料检验报告》《水质监测报告》等,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3.3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材料检验:所有进场材料需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例如:水泥、砂石需检测强度、细度、含泥量等指标,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____、《建筑用砂》GB/T____要求;生态袋、格宾网需检测抗老化性能、抗腐蚀性能,符合《生态袋》JT/T____、《格宾网》GB/T____要求;HDPE管需检测环刚度、拉伸强度,符合《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GB/T____要求。设备检查:施工设备需定期维护与检查,确保其性能良好(如绞吸式挖泥船的绞刀转速、泥浆泵的扬程)。例如:挖掘机需检查液压系统、铲斗磨损情况;顶管机需检查顶力、推进速度,确保符合施工要求。3.4检测与验收管理检测项目:工程实体检测:包括河道断面尺寸(底宽、水深、坡比)、岸坡稳定性(边坡位移监测)、管道渗漏情况(闭水试验);水质检测:包括COD、NH3-N、TP、溶解氧(DO)等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____中的Ⅲ类水要求;生态指标检测:包括水生植物成活率、鱼类多样性(如鱼类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验收程序:分部工程验收:如清淤疏浚分部、岸坡防护分部,由项目部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参与;单位工程验收:整个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后,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质量监督机构参与,验收合格后出具《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移交验收:验收合格后,将工程移交给河道管理部门,签订《工程移交书》,明确后续维护责任。3.5常见质量问题预防岸坡坍塌:原因包括坡比过陡、地基承载力不足、雨水冲刷。预防措施:严格按设计坡比施工,加强地基处理(如换填碎石),设置排水孔与截水沟。截污管渗漏:原因包括接口处理不当、管道破损。预防措施:采用合格的管道材料,严格控制接口施工质量,施工后进行闭水试验。水生植物成活率低:原因包括物种选择不当、种植时间不合理、水质恶化。预防措施:选择乡土物种,在春季或秋季种植,种植前改善水质(如清淤、截污)。4.结论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施工技术需兼顾“工程性”与“生态性”,质量控制需贯穿“全过程”与“全方位”。通过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如绞吸式清淤、生态袋护坡、微生物修复)和完善的质量保证方案(如三级检查制度、闭水试验、水质监测),可确保河道治理工程达到“行洪安全、水质达标、生态修复”的目标,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未来,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河道治理工程将更加注重“自然化、低碳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的持久性与生态效益。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____)[S].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