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_第1页
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_第2页
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_第3页
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_第4页
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古诗词朗读与记忆方法指导一、前言:为什么要重视古诗词的朗读与记忆?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情感真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而朗读是理解的起点,记忆是积累的基础——通过朗读感知诗词的音律之美,通过记忆沉淀文化的精神内核,二者相辅相成,是学好古诗词的核心路径。二、朗读:从“读正确”到“读入境”朗读不是简单的“念课文”,而是通过声音传递诗词的节奏、情感与意境。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个层次训练:(一)第一层次:校准字音,夯实基础古诗词中有不少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不同,需结合古音规律或语境含义确定正确读音,避免“误读”影响理解。古音保留:部分字因押韵需要,仍读古音。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古音为“xiá”(与下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花”押韵);《江雪》中“千山鸟飞绝”的“绝”,古音为“jué”(与下句“万径人踪灭”的“灭”押韵)。多音字辨析:根据语境判断读音。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的“离离”,读“lílí”(形容草长得茂盛);《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更”,读“gèng”(表示“再”),而非“gēng”(改变)。生僻字查证:遇到不认识的字,需借助工具书(如《古代汉语词典》)确认读音。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的“蒹葭”(jiānjiā,指芦苇);《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轴”(zhóu,指琵琶的轴)。(二)第二层次:把握节奏,感知音律古诗词的节奏源于句式结构与平仄规律,需通过“划分停顿”体现。不同体裁的诗词,节奏模式不同:五言诗:常见“二三一”或“二一二”结构。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二三一);《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二一二)。七言诗:常见“二二三一”或“二二三”结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二二三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二三)。词:根据词牌的“格律要求”划分节奏。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阕开头为“五五”句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每句为“三三”或“二三一”结构)。(三)第三层次:融入情感,读出意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以声传情”,需结合作者背景与诗词内容,调整语气、语调与语速。情感分类与朗读技巧:豪迈激昂: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需提高音量、加快语速,用雄浑的声音表现瀑布的磅礴气势;孤寂忧伤: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需降低音量、放缓语速,用低沉的声音传递诗人的思乡之苦;清新明快: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需用轻快的语气、上扬的语调,表现春日的生机盎然;深情婉约: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需用柔和的声音、停顿的节奏,传达离别时的不舍。三、记忆:从“机械记”到“意义记”记忆是积累的关键,但死记硬背效率低、易遗忘,需采用“科学记忆法”,结合理解与联想,提升记忆效果。(一)方法1:理解记忆——以“意”带“记”古诗词的记忆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意“意象”“情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认知结构”。步骤:1.解题目: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是“听说”,“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核心事件,提示诗歌主题是“收复失地的喜悦”;2.析意象: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均为“衰败意象”,组合成“凄凉画面”,对应“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3.悟情感: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北定中原”的期待与“家祭告翁”的嘱托,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案例:记忆《静夜思》时,先理解“床前月光→疑为霜→抬头望月→低头思乡”的情感逻辑,再联想“月光洒在床前”“诗人揉眼辨认”“抬头凝视月亮”“低头陷入回忆”的画面,记忆会更深刻。(二)方法2:联想记忆——用“线索”串“内容”联想是记忆的“催化剂”,通过将诗词内容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结合,或与生活场景、已有知识关联,形成“记忆链”。画面联想:将诗词描述的场景转化为“mentalimage”(心理图像)。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可想象“长江冲破天门山”“江水回旋激荡”的画面;谐音联想:用谐音将难记的句子转化为熟悉的词语。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联想“锄禾(除草)→日当午(中午)→汗滴(出汗)→禾下土(泥土)”;故事联想:将诗词内容改编为简短故事。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编故事:“冬天到了,山上没有鸟,路上没有人,只有一个穿蓑衣的老人坐在船上钓鱼”,通过故事记住诗句。(三)方法3:规律记忆——找“模式”省“力气”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规律(如押韵、对仗、平仄),抓住这些规律可快速记忆。押韵规律:诗词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往往重复,如《春晓》“春眠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鸟(niǎo)。夜来风雨声(shēng),花落知多少(shǎo)”,韵脚为“晓、鸟、少”(均属“iao”韵);对仗规律: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需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如《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记住上句即可推导出下句;句式规律:词的“上下阕”往往有“重复”或“递进”关系,如《沁园春·雪》上阕写“北国风光”,下阕评“历代英雄”,抓住“写景→抒情”的结构,可分段记忆。(四)方法4:重复记忆——按“规律”抗“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遗忘率随时间推移先快后慢,需采用“间隔复习法”巩固记忆:复习周期:1.学习当天:朗读并背诵1-2遍(睡前复习效果最佳);2.第2天:复习1遍(回忆关键词,如《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3.第7天:复习1遍(完整背诵,检查漏字);4.第30天:复习1遍(巩固长期记忆)。技巧:分散记忆:将1首诗分成2-3段,每天记1段,避免“疲劳记忆”;多感官参与:边读边写(用钢笔抄录诗词)、边读边画(画意象图)、边读边唱(将诗词谱成简单旋律),增强记忆效果。四、综合训练:朗读与记忆的“联动策略”朗读是记忆的“输入”,记忆是朗读的“输出”,需将二者结合,形成“闭环训练”。(一)步骤1:朗读铺垫——读熟再记要求:先将诗词朗读5-10遍,达到“流畅无错”的程度(即“口熟”);技巧:用“大声朗读”替代“默读”(声音的刺激能强化记忆);模仿“专业朗诵”(如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朗诵片段),学习语气与节奏。(二)步骤2:记忆强化——用“任务”促“落实”制定计划:每周设定“背诵目标”(如小学生每周2首,中学生每周3首),将目标分解到每天(如每天15分钟背诵);检测反馈:通过“默写”“背诵比赛”“诗词接龙”等方式检查记忆效果,如小组内开展“背诵PK”,获胜者获得“诗词小达人”称号;应用巩固:将诗词融入生活场景,如中秋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天时背诵《春晓》,通过“情境触发”加深记忆。(三)步骤3:拓展延伸——从“记忆”到“感悟”对比阅读:将同一主题的诗词对比记忆,如“思乡”主题的《静夜思》(李白)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体会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仿写创作:用诗词的格律或意象仿写句子,如模仿《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写“花红柳绿三月春”,通过“创作”深化对诗词的理解;文化探究:查找诗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如《清明》中的“寒食节”习俗,《元日》中的“贴春联”传统,将记忆转化为“文化认知”。五、误区规避:避免“无效努力”误区1:死记硬背:不理解诗词意思,仅靠重复背诵,容易遗忘且无法体会诗词之美;误区2:忽视朗读:认为“背诵才是目的”,跳过朗读直接记忆,导致“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能帮助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误区3:急于求成:追求“快速背诵”,忽略“复习”环节,导致“短期记忆”无法转化为“长期记忆”。六、结语:让古诗词“活”在学生心中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记忆”,而是“为了传承而积累”。通过科学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感知诗词的音律之美;通过有效的记忆方法,学生能沉淀诗词的文化之魂。正如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