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_第1页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_第2页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_第3页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_第4页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分享引言:为什么读《存在与时间》?在哲学史上,很少有著作像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1927)那样,既彻底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框架,又直接切入了现代人的存在困境。这部被称为“现象学运动的巅峰之作”的文本,没有讨论抽象的“存在本质”,而是将目光转向“此在”(Dasein)——即“我们这些存在者”的具体存在方式。对我而言,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存在的觉醒”: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不是学院里的思辨游戏,而是关于“如何活”的生存指南。本文将以“核心概念解析—文本细读—实践向度”为脉络,分享我对《存在与时间》的理解与心得。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呈现这部经典的思想深度,也揭示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意义。一、核心概念解析:重思“存在”的起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开篇便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存在是什么?”(WasistdasSein?)。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视为所有存在者的共同属性(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笛卡尔的“我思”),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思路恰恰遮蔽了“存在”的本真意义——存在不是“什么”(Was),而是“如何”(Wie):它是存在者“去存在”(zusein)的方式。为了澄清这一点,海德格尔引入了三个核心概念:此在(Dasein)、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畏(Angst)。(一)此在:“存在的看护者”海德格尔用“此在”指称“人”,但绝非传统哲学中的“理性动物”或“社会存在者”。他强调,此在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存在对它自身而言是一个问题(SeinistfüreseinProblem)。换句话说,人不是“现成存在者”(Vorhandenes)——不是像桌子、石头那样“已经完成”的存在者,而是“能在”(Seinkönnen):我们的存在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始终向可能性开放。比如,当我们说“我是一个教师”时,这个“是”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一种“去存在”的方式:我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展开我的存在。海德格尔将此在的这种特性称为“生存”(Existenz)——“生存”不是“活着”的同义词,而是“主动地承担存在”的过程。(二)在世存在:没有“孤立的自我”传统哲学(如笛卡尔)将“自我”视为一个孤立的“思维实体”(rescogitans),而世界是“外部的对象集合”(resextensa)。海德格尔则认为,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完全误解了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从一开始就“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没有“先有自我,再进入世界”的过程。“在世存在”的核心是“操心”(Sorge)——此在总是与世界中的事物、他人发生关联,并为这些关联“操心”。比如,当我使用一支笔时,我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客观对象”来观察,而是将它纳入“书写”的实践中;当我与朋友交谈时,我不是“面对一个他人”,而是“与他人共在”(Mitsein)。这种“操心”不是负面的“焦虑”,而是此在的“存在论结构”——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世界,正是因为我们已经“沉浸”在世界之中。(三)畏:直面存在的虚无在《存在与时间》中,“畏”(Angst)是一个关键概念。海德格尔区分了“怕”(Furcht)与“畏”:“怕”是对具体事物的恐惧(如怕蛇、怕失业),而“畏”是对“存在本身”的恐惧——它没有具体的对象,却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虚无”(Nichts)。当“畏”袭来时,此在会体验到一种“无家可归”(Unheimlichkeit)的感觉:我们平时依赖的“常人”(DasMan)、“日常事务”突然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问题——“我为什么存在?”。海德格尔认为,“畏”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本真存在”(Eigentlichkeit)的起点:只有当我们直面“存在的虚无”,才能摆脱“沉沦”(Verfallen)的状态,主动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二、文本细读:“常人”与现代性的异化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对“常人”(DasMan)的分析,堪称对现代性困境的精准诊断。他写道:“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常人对什么东西感到恐惧,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感到恐惧。”(《存在与时间》,第126页)(一)“常人”的本质:同质化的生存“常人”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匿名的、平均化的生存方式”。它通过“公共意见”“流行文化”“社会规范”将此在的本真选择淹没,让我们变成“没有个性的人”。比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追逐“热门话题”时,当我们按照“成功学”的标准选择职业时,当我们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的生活时,我们就是在过“常人的生活”。海德格尔指出,“常人”的危险在于它的“无害性”:它不是“压迫者”,而是“温柔的杀手”——它让我们误以为“这样活就是对的”,从而放弃了对“本真存在”的追求。正如他所说:“常人统治着一切,它取消了此在的责任,让此在在‘大家都这样’的借口下逃避选择。”(《存在与时间》,第127页)(二)“沉沦”:从“本真”到“非本真”“常人”的生存方式被海德格尔称为“沉沦”(Verfallen)——此在从“本真的能在”(eigentlichesSeinkönnen)堕落到“非本真的存在”(uneigentlichesSein)。这种“沉沦”不是道德上的“堕落”,而是存在论上的“迷失”: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能选择的存在者”,反而让“常人”替我们选择。比如,当我们说“我必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必须”不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意愿,而是来自“常人”的期待(“大家都认为稳定的工作好”);当我们说“我喜欢这部电影”时,“喜欢”不是来自我们真实的感受,而是来自“常人”的评价(“这部电影很火,大家都喜欢”)。在“沉沦”中,此在变成了“没有自我的人”,它的存在不再是“自己的”,而是“常人的”。三、实践向度:如何活出“本真存在”?《存在与时间》不是一部“理论哲学”著作,而是一部“生存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目的不是解释“存在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存在”——如何从“非本真的沉沦”中觉醒,活出“本真的存在”。结合文本与现代生活,我认为“本真存在”的实践路径有三条:(一)直面“畏”:接受存在的虚无“畏”是“本真存在”的起点,因为只有当我们直面“存在的虚无”,才能意识到“常人”的生存方式是“虚假的”。比如,当我们经历亲人去世、事业失败等重大挫折时,“畏”会突然袭来:我们会问自己“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之前的生活是不是白过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畏”不是要让我们陷入绝望,而是要让我们“清醒”:它让我们意识到,“存在的意义”不是来自“常人”的给予,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他所说:“畏让此在回到它自己,让它意识到它是‘能在’,是‘可以选择的存在者’。”(《存在与时间》,第186页)(二)“向死而生”:珍惜当下的可能性在《存在与时间》中,“向死而生”(VorlaufenzumTode)是“本真存在”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指出,“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eigensteMöglichkeit)——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的,没有任何人能代替我们死亡。“向死而生”的含义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地面对死亡”: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终有一死”,我们就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可能性,不再浪费时间在“常人”的期待中。比如,当我们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我们就会问自己:“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不想在临死前后悔什么?”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不是要让我们恐惧死亡,而是要让我们在死亡的背景下,更认真地活每一刻。”(《存在与时间》,第266页)(三)承担“责任”:做“自己的主人”“本真存在”的最终实现是“承担责任”(Verantwortung)——此在必须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不再让“常人”替自己选择。这种“责任”不是“负担”,而是“自由”:当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存在才是“自己的”。比如,当我们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这份工作不稳定、不赚钱,我们也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充实;当我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时,即使这种方式不被“常人”理解,我们也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本真存在就是‘成为自己’(Selbstwerdung),就是让自己的存在成为‘自己的’,而不是‘常人的’。”(《存在与时间》,第268页)结语:哲学是“生存的练习”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是一场“存在的觉醒”。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不是学院里的思辨游戏,而是“生存的练习”——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存在的虚无”,如何摆脱“常人的异化”,如何活出“本真的自己”。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结尾所说:“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改变我们对存在的理解,从而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存在与时间》,第437页)对我而言,这就是《存在与时间》最珍贵的价值:它不是一本“答案之书”,而是一本“问题之书”——它让我们永远保持对“存在”的追问,永远保持对“本真生活”的追求。参考文献[1]海德格尔.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