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1页
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2页
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3页
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4页
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产农业种植技术手册TOC\o"1-2"\h\u23524第一章高产农业概述 322001.1高产农业的定义与意义 3183891.1.1定义 3181091.1.2意义 3118051.2高产农业的发展趋势 4158481.2.1技术创新 497781.2.2生态农业 4107501.2.3产业链延伸 475701.2.4国际合作 4264011.2.5政策支持 431232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75382.1土壤性质与分类 4242852.2土壤养分管理 560222.3土壤改良方法 513887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 64233.1种子类型与特性 6255113.1.1种子类型 6423.1.2种子特性 6300913.2种子质量标准 6157043.2.1外观质量 651363.2.2生理质量 7214383.3种子处理技术 778423.3.1种子清洗 7245453.3.2种子消毒 7141613.3.3种子浸种 773353.3.4种子催芽 7128333.3.5种子包衣 7184213.3.6种子干燥 720384第四章育苗技术 8146764.1育苗设施与设备 896144.2育苗基质与营养 888514.3育苗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827989第五章播种与移栽 9293905.1播种技术 9285715.1.1选种与处理 9220705.1.2播种时间 9156905.1.3播种方法 9249765.1.4播种深度 9106655.1.5播种量 9118535.2移栽技术 9221515.2.1移栽时间 952745.2.2移栽方法 10272765.2.3移栽距离 10232745.2.4移栽深度 1028475.3播种与移栽的注意事项 10119695.3.1种子质量 10160145.3.2土壤处理 1063345.3.3水分管理 10164695.3.4病虫害防治 10282335.3.5肥料施用 10247585.3.6适时移栽 105445第六章水肥管理 1046116.1水分管理 10211736.1.1水分监测 1164746.1.2灌溉制度 11254066.1.3灌溉方法 11177256.2肥料种类与施用方法 11217266.2.1肥料种类 11260026.2.2施用方法 1149586.3水肥一体化技术 11200176.3.1节水节能 12259236.3.2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12196796.3.3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12177336.3.4提高劳动生产率 12279856.3.5适应性强 129376第七章病虫害防治 1217407.1常见病虫害识别 12175857.1.1病害识别 12101657.1.2虫害识别 1227547.2防治方法与策略 13222127.2.1农业防治 1317787.2.2化学防治 1378667.2.3物理防治 13285697.3生物防治技术 13165807.3.1天敌昆虫的利用 1373267.3.2微生物防治 1428007.3.3植物源农药 1410895第八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431586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4275258.2农药与化肥的安全使用 14241158.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515384第九章农业机械化 15171679.1农业机械类型与特点 15176399.1.1种植机械 15207599.1.2土壤耕作机械 15137069.1.3收获机械 15293379.1.4灌溉机械 16112379.1.5农产品加工机械 16244589.2农业机械化作业流程 16212969.2.1土地准备 1612689.2.2播种 16246309.2.3灌溉 16309009.2.4施肥 16318979.2.5除草与病虫害防治 16256579.2.6收获 162839.2.7农产品加工 16261469.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679909.3.1信息化 16107359.3.2无人化 16237019.3.3节能环保 17118129.3.4高效精准 175925第十章高产农业种植模式与案例 171345010.1高产农业种植模式概述 171608510.2典型高产农业种植案例 173006710.3高产农业种植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18第一章高产农业概述1.1高产农业的定义与意义1.1.1定义高产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通过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技术,实现农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水平的农业生产方式。高产农业旨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带来的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1.2意义高产农业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产农业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提高农民收入:高产农业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优化资源配置:高产农业能够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业现代化:高产农业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1.2高产农业的发展趋势1.2.1技术创新科技的发展,高产农业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新型种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将在高产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化技术将助力高产农业实现更高水平的产量。1.2.2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高产农业也需要遵循生态原则。通过优化种植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2.3产业链延伸高产农业将向产业链延伸方向发展,实现从种植、加工、销售到物流等环节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业附加值。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2.4国际合作全球农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产农业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1.2.5政策支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高产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为高产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性质与分类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性质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等。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组成的比例,它是决定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团聚状况,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的大小和数量,它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其含量对作物生长。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酸碱度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土壤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它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在土壤形成和改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土壤性质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砂土、壤土、黏土、泥炭土、黑钙土、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等。2.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供应的关键环节。土壤养分管理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的测定、土壤养分平衡和土壤养分调控。土壤养分的测定是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为制定施肥计划提供依据。土壤养分平衡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供应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防止土壤养分的过量积累或流失。土壤养分平衡管理主要包括合理施肥、作物轮作和秸秆还田等措施。土壤养分调控是指通过人为措施调整土壤中养分的供应和转化,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土壤养分调控措施包括施用化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2.3土壤改良方法土壤改良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使其更适合作物生长。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1)客土改良:将适宜的土壤质地引入不良土壤中,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2)深耕改土:通过机械深耕,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3)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5)生物技术改良:利用生物技术,如接种微生物、种植绿肥等,改善土壤性质。(6)土壤改良工程:通过工程措施,如梯田建设、防沙治沙等,改善土壤条件。通过以上土壤改良方法,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高产农业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3.1种子类型与特性3.1.1种子类型种子类型繁多,根据植物种类、用途及繁殖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粮食作物种子:包括小麦、稻谷、玉米、高粱等。(2)经济作物种子:包括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3)蔬菜种子:包括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茄子等。(4)果树种子:包括苹果、梨、桃、葡萄等。(5)花卉种子:包括玫瑰、月季、菊花、百合等。3.1.2种子特性(1)形态特性:种子形态各异,大小、形状、颜色等均有差异。不同种子形态特性与其繁殖、生长、产量等密切相关。(2)生理特性:种子生理特性包括发芽率、发芽势、生长势等。发芽率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发芽的能力,发芽势是指种子发芽的整齐程度,生长势是指种子萌发后生长的速度和强度。3.2种子质量标准3.2.1外观质量(1)纯度:种子纯度是指种子中同名作物种子所占的比例。纯度越高,种子质量越好。(2)净度:种子净度是指种子中杂质所占的比例。净度越高,种子质量越好。(3)水分:种子水分是指种子中水分所占的比例。种子水分过高,容易导致发芽率降低。(4)色泽:种子色泽鲜亮、饱满,表明种子成熟度好,质量较高。3.2.2生理质量(1)发芽率:发芽率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2)发芽势:发芽势是衡量种子发芽整齐程度的指标,一般要求发芽势在85%以上。3.3种子处理技术3.3.1种子清洗种子清洗是为了去除种子表面的杂质、病原菌和虫卵,提高种子纯度和净度。清洗方法有手工清洗、机械清洗等。3.3.2种子消毒种子消毒是为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防止病害传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物理消毒等。3.3.3种子浸种种子浸种是为了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提高发芽率。浸种时间根据种子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为48小时。3.3.4种子催芽种子催芽是为了使种子在播种前提前发芽,提高出苗速度。催芽方法有湿纸催芽、沙床催芽等。3.3.5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含有农药、肥料等成分的保护层,以提高种子抗病虫害能力和促进生长。包衣方法有机械包衣、手工包衣等。3.3.6种子干燥种子干燥是为了降低种子水分,延长种子寿命。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机械干燥等。干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损伤种子。第四章育苗技术4.1育苗设施与设备育苗设施是保证幼苗健康生长的关键。在我国,常用的育苗设施包括温室、大棚、中棚等。这些设施能够为幼苗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育苗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喷灌设备、育苗盘、遮阳网等。温室是育苗的主要设施,其结构分为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温室主要用于春秋季节育苗,双层温室则适用于冬季育苗。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可通过调控设备进行调节。大棚和中棚是相对简易的育苗设施,适用于春秋季节育苗。它们具有投资成本低、搭建简便等优点。但是大棚和中棚在冬季保温效果较差,不适宜进行冬季育苗。育苗设备主要包括喷灌设备、育苗盘、遮阳网等。喷灌设备用于为幼苗提供水分,具有节省水资源、减少病虫害等优点。育苗盘是一种便于运输和管理的容器,可容纳大量幼苗。遮阳网用于遮挡阳光,降低温室内的温度,防止幼苗受高温影响。4.2育苗基质与营养育苗基质是幼苗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幼苗的生长状况。常用的育苗基质有草炭、珍珠岩、蛭石等。草炭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适合多数植物生长;珍珠岩和蛭石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适合喜排水性植物生长。育苗基质的选择应根据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在实际应用中,可按照一定比例将不同类型的育苗基质混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幼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氮元素促进植物生长,磷元素促进根系发达,钾元素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在育苗过程中,应合理施用肥料,保证幼苗充足的营养。4.3育苗管理与病虫害防治育苗管理是保证幼苗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在育苗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管理:保持温室内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春季和秋季可适当降低温室温度,夏季则需提高温室温度。(2)光照管理:保证幼苗充分接受阳光,避免光照不足或过强。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使用补光灯进行补充。(3)水分管理:合理控制温室内的湿度,保持土壤湿润。同时注意喷灌设备的使用,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幼苗病害。(4)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幼苗,发觉病虫害及时处理。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育苗技术是高产农业种植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选择育苗设施与设备、基质与营养,以及加强育苗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五章播种与移栽5.1播种技术5.1.1选种与处理播种前,应选用具有良好品种特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种子。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温水浸种、药剂浸种等。5.1.2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来确定。一般来说,适期播种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5.1.3播种方法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撒播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条播和点播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播种时,应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5.1.4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播种深度应根据种子大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播种过深,种子发芽困难;播种过浅,种子易受干旱、病虫害等影响。5.1.5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播种量过大,易造成作物生长过密,影响产量;播种量过小,易造成作物生长稀疏,降低产量。5.2移栽技术5.2.1移栽时间移栽时间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移栽时间应选择在作物生长旺盛期。5.2.2移栽方法移栽方法有手工移栽和机械移栽两种。手工移栽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机械移栽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移栽时,应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损伤作物根系。5.2.3移栽距离移栽距离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来确定。合理的移栽距离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5.2.4移栽深度移栽深度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移栽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发育特点和土壤条件来确定。移栽过深,作物生长缓慢;移栽过浅,作物易受干旱、病虫害等影响。5.3播种与移栽的注意事项5.3.1种子质量播种前,应保证种子质量。选用具有良好品种特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5.3.2土壤处理播种与移栽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3.3水分管理播种与移栽期间,应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及时进行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5.3.4病虫害防治播种与移栽期间,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作物生长健康。5.3.5肥料施用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合理施用肥料,促进作物生长。5.3.6适时移栽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适时进行移栽,提高作物成活率。第六章水肥管理6.1水分管理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水分管理的主要内容:6.1.1水分监测在农业生产中,应定期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土壤水分仪器测量、土壤湿度计、土壤水分张力计等。监测频率应根据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作物需水规律来确定。6.1.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次数、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灌溉次数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生长阶段来确定;灌溉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灌溉量应根据土壤质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设备来确定。6.1.3灌溉方法常用的灌溉方法有滴灌、喷灌、沟灌和畦灌等。滴灌和喷灌具有节水、节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优点,适用于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沟灌和畦灌适用于大田作物。6.2肥料种类与施用方法肥料是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合理施用肥料,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6.2.1肥料种类肥料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三大类。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绿肥等;无机肥料包括氮、磷、钾等化肥;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肥料、菌肥等。6.2.2施用方法肥料施用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基肥在播种前施入土壤,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养分;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用;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施在作物叶片上,快速补充作物所需养分。6.3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具有以下优点:6.3.1节水节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溉量,降低水资源消耗。同时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能源消耗。6.3.2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养分在土壤中均匀分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6.3.3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和适应性。6.3.4提高劳动生产率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了施肥和灌溉的劳动力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3.5适应性强水肥一体化技术适用于各种土壤类型和作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第七章病虫害防治7.1常见病虫害识别7.1.1病害识别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以下为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1)真菌性病害:表现为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出现斑点、斑块、霉层、腐烂等症状。如稻瘟病、小麦锈病、番茄早疫病等。(2)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出现水渍状斑点、溃疡、腐烂等。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3)病毒性病害: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色泽变淡等。如番茄病毒病、黄瓜绿斑病等。7.1.2虫害识别虫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蛀食性害虫等。以下为几种常见虫害的识别方法:(1)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叶片缺刻、孔洞、折断等症状。如菜青虫、黏虫等。(2)刺吸式口器害虫:危害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如蚜虫、红蜘蛛等。(3)蛀食性害虫:危害作物茎秆、果实等部位,导致植株内部组织受到破坏。如玉米螟、棉铃虫等。7.2防治方法与策略7.2.1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2)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杂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3)调整播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4)加强栽培管理: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力。7.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3)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降低病虫害抗药性。(4)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7.2.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虫灯诱杀害虫。(2)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相应颜色的色板诱杀害虫。(3)人工捕捉:对蛀食性害虫进行人工捕捉。7.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7.3.1天敌昆虫的利用天敌昆虫是指对害虫有捕食或寄生作用的昆虫。通过释放天敌昆虫,降低害虫数量。如利用瓢虫防治蚜虫、利用草蛉防治红蜘蛛等。7.3.2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等。7.3.3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提取液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利用辣椒素防治蚜虫、利用大蒜素防治真菌性病害等。第八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2)维护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改善生态环境: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水资源和大气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2农药与化肥的安全使用农药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过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以下为农药与化肥的安全使用措施:(1)合理选用农药与化肥:根据作物需求、土壤肥力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与化肥。(2)科学施肥:遵循“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原则,实现氮、磷、钾等元素的合理搭配,提高肥料利用率。(3)减少用药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4)加强农药与化肥的安全管理:规范农药与化肥的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8.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下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推广农田生态工程技术,如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推广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采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农业技术,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5)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农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预警措施。(6)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第九章农业机械化9.1农业机械类型与特点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农业机械类型繁多,以下为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特点:9.1.1种植机械种植机械主要包括播种机、移栽机等。播种机具有播种速度快、精度高、节省种子等特点;移栽机则可实现自动化移栽,提高移栽效率。9.1.2土壤耕作机械土壤耕作机械包括犁、耙、旋耕机等。这些机械具有翻土、碎土、平整等功能,有利于土壤的通气、保水、保温等。9.1.3收获机械收获机械包括收割机、脱粒机、收割搬运机等。这些机械能够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农产品质量。9.1.4灌溉机械灌溉机械包括水泵、喷灌机、滴灌设备等。这些机械能够实现自动灌溉,提高灌溉效率,节省水资源。9.1.5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包括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等。这些机械能够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9.2农业机械化作业流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9.2.1土地准备使用犁、耙等土壤耕作机械对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平整,为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9.2.2播种采用播种机进行播种,保证种子均匀、深度适宜,提高播种效率。9.2.3灌溉利用水泵、喷灌机等灌溉机械进行自动灌溉,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9.2.4施肥使用施肥机械进行施肥,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9.2.5除草与病虫害防治采用除草机械和植保机械进行除草和病虫害防治,降低劳动力成本。9.2.6收获利用收割机、脱粒机等收获机械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