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君子知怕理解练习_第1页
古文阅读君子知怕理解练习_第2页
古文阅读君子知怕理解练习_第3页
古文阅读君子知怕理解练习_第4页
古文阅读君子知怕理解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君子知‘怕’”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格修养的核心命题之一。儒家经典《论语》《中庸》等均以“畏”“戒慎”“恐惧”为关键词,阐述“君子”与“知怕”的内在关联——“怕”不是怯懦,而是对超越性价值(如天命、真理、道德)的敬畏;“知怕”不是束缚,而是道德自律的前提。本文结合经典选段,从文本解读、概念辨析到练习设计,系统梳理“君子知‘怕’”的思想内涵,助力学习者深化理解。二、原文呈现与注释(一)选段1(《论语·季氏》)原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注释:畏:敬畏(尊重且有所忌惮,非单纯“害怕”)。天命:儒家认为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与道德的根源(如“天生德于予”)。大人:指有地位、有道德的权威(如君主、德高望重的长者)。圣人之言:圣人(如孔子)的教导,代表真理与道德准则。狎(xiá):轻慢,不尊重。侮:侮辱,轻视。(二)选段2(《中庸》)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释:戒慎:警惕谨慎。恐惧:敬畏小心(与“戒慎”同义,强调内心的谨慎)。莫见乎隐:没有比隐蔽处更易显露的(指独处时的行为更能体现真实人格)。莫显乎微:没有比细微处更易彰显的(指细节更能反映道德修养)。慎独:在独处时仍能保持谨慎不苟(“知怕”的最高境界)。三、核心概念解析(一)“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语境中的“君子”,并非指身份尊贵者,而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其核心特征是“自律”——通过内在的道德约束,实现“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二)“知‘怕’”:敬畏与自律的统一“知‘怕’”的本质是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具体包含三层内涵:1.畏天命:敬畏宇宙规律与道德根源(如“天命不可违”),意识到个人行为需符合天道(道德)。2.畏大人:敬畏权威与道德榜样(如“大人”的言行是道德的具象化),避免轻慢失礼。3.畏圣人之言:敬畏真理与经典(如“圣人之言”是道德的传承),避免歪曲或否定真理。此外,“知‘怕’”延伸至“慎独”(《中庸》)——在无人监督的“隐微”之处,仍因敬畏道德而约束自身,这是“君子”的最高修养境界。四、文本逻辑梳理儒家对“君子知‘怕’”的论述,遵循“敬畏—自律—成仁”的逻辑链条:1.起点:敬畏:君子因“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识到自身行为需符合超越性价值(如道德、真理)。2.过程:自律:敬畏转化为内在约束,使君子在“显”(公众场合)与“隐”(独处)时均能谨慎(如“慎独”)。3.目标:成仁:通过自律,君子实现“克己复礼”,达到“仁”的境界(《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反之,“小人”因“不知天命而不畏”,则会“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放纵自我),最终背离道德。五、经典互证与拓展为深化对“君子知‘怕’”的理解,可结合以下经典片段互证:《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解析:“大丈夫”的“不能”,本质是对“道德底线”的敬畏——因“怕”失去人格尊严,故能坚守原则。《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解析:“慎独”的前提是“诚其意”(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诚”的动力来自对“道德”的敬畏——因“怕”自欺,故能在独处时保持真诚。六、理解练习设计(一)选择题(考查词语解释与内容理解)1.下列对“君子有三畏”中“畏”的理解,符合儒家原意的一项是()A.害怕B.敬畏C.畏惧D.恐惧2.下列对“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害怕。B.小人不了解天命,所以不敬畏。C.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畏惧。D.小人不了解天命,所以不害怕。3.下列不属于“君子知‘怕’”具体表现的一项是()A.畏天命B.狎大人C.畏圣人之言D.慎独(二)翻译题(考查文言语句理解)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三)简答题(考查文本逻辑与概念辨析)1.请结合《论语·季氏》选段,分析“君子”与“小人”在“知怕”上的根本区别。2.为什么说“慎独”是“君子知‘怕’”的最高境界?(四)论述题(考查现实应用能力)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君子知‘怕’”的理解。(要求:联系经典内涵,不少于200字。)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B(解析:“畏”在儒家语境中是“敬畏”,强调尊重与忌惮,而非单纯“害怕”。)2.B(解析:“知”是“了解”,“畏”是“敬畏”,符合原文“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逻辑——因不了解天命,故不敬畏。)3.B(解析:“狎大人”是小人的行为,不属于君子“知怕”的表现。)(二)翻译题答案1.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地位、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解析:重点落实“三畏”“大人”“圣人之言”的翻译,注意“畏”的内涵。)2.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敬畏小心。(解析:重点落实“戒慎”“恐惧”“其所不睹/不闻”的翻译,体现“慎独”的前提。)(三)简答题答案1.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君子因“知天命”而“畏”(敬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故能约束自身行为;小人因“不知天命”而“不畏”,故会“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轻慢权威、否定真理)。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具备对超越性价值的敬畏之心。2.“慎独”是“知怕”的最高境界:“慎独”强调在“不睹”“不闻”的“隐微”之处(独处时)仍能“戒慎”“恐惧”。这种敬畏不是出于外界监督,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的敬畏(“知怕”)。因此,“慎独”是“君子知‘怕’”的终极体现——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四)论述题示例“君子知‘怕’”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怕”不是胆小,而是对规则、道德、自然的敬畏:敬畏法律: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底线,“怕”违法会让我们自觉遵守规则(如不闯红灯、不贪污受贿);敬畏道德: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怕”违背道德会让我们坚守良知(如不欺骗他人、不制假售假);敬畏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怕”破坏自然会让我们保护生态(如不滥砍滥伐、不污染环境)。反观现实,一些人因“不知怕”而放纵自我:贪官因不敬畏法律而落马,商人因不敬畏道德而失信,企业因不敬畏自然而污染环境。这些案例恰恰说明,“君子知‘怕’”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因“怕”而自律,因自律而自由。正如儒家所言,“知怕”是君子的品质,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修养。唯有学会“怕”,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八、结语“君子知‘怕’”是儒家思想对人格修养的深刻洞见。它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