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_第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0例)和单纯西医组(60例)。单纯西医组采用常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论治(中药汤剂+针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临床症状积分(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降低幅度优于单纯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积分(3.1±1.2)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5.8±1.5)(P<0.05);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21.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协同增强降糖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言1.1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数据,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中国患者约1.41亿,居世界首位。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其核心病理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肾脏、神经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1.2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西医治疗:以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胰岛素)为主,可快速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但存在以下局限:①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或出现耐药;②常见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胰岛素的低血糖风险);③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口渴、乏力、多尿)。中医治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中药(如黄芪、麦冬、山药)可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等机制发挥降糖作用;针灸(如胰俞、足三里)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胰岛素分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但单独使用时降糖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快速控制血糖的需求。1.3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明确其在降糖、改善症状及减少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2.1.1纳入标准(1)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2)年龄35—75岁;(3)2型糖尿病病程1—10年;(4)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治疗及随访。2.1.2排除标准(1)1型糖尿病或特殊类型糖尿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3)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4)对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或西药过敏;(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精神疾病患者。2.1.3伦理审批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____),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2治疗方法2.2.1单纯西医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1)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次,每日2次,口服(餐后);(2)胰岛素治疗: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2周后FPG仍≥7.0mmol/L者,加用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皮下注射,起始剂量0.2U/kg·d,根据血糖调整剂量,目标血糖控制在FPG4.4—7.0mmol/L,2hPG<10.0mmol/L。2.2.2中西医结合组在单纯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论治:(1)中药汤剂:阴虚燥热型(28例):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多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予消渴方加减(生地15g、麦冬12g、知母10g、石膏20g、花粉15g、黄连6g);气阴两虚型(22例):乏力自汗、口渴喜饮、气短懒言、舌红少苔、脉细弱,予玉泉丸加减(黄芪20g、党参15g、麦冬12g、生地15g、山药20g、五味子6g);阴阳两虚型(10例):畏寒肢冷、乏力自汗、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予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g、山茱萸12g、山药20g、附子6g、肉桂3g、茯苓15g)。以上方剂均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2)针灸治疗:选穴:胰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局部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周一、三、五)。2.3观察指标(1)血糖指标: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检测FPG(空腹8小时以上静脉血)、2hPG(餐后2小时静脉血)、HbA1c(高效液相色谱法);(2)临床症状积分:采用《糖尿病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乏力4项,每项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总积分0—12分,积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低血糖(血糖<3.9mmol/L)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4统计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初始FPG、2hPG、HbA1c及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指标中西医结合组(n=60)单纯西医组(n=60)t/χ²值P值性别(男/女)32/2830/300.130.72年龄(岁)56.2±8.555.8±9.10.240.81病程(年)4.5±2.14.3±2.30.510.61初始FPG(mmol/L)8.9±1.29.1±1.30.870.38初始2hPG(mmol/L)13.5±2.113.7±2.20.540.59初始HbA1c(%)8.7±1.08.8±1.10.570.57中医证型(例)0.450.80阴虚燥热型2826气阴两虚型2224阴阳两虚型10103.2血糖指标变化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各时间点血糖指标均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P<0.05)(见表2)。指标时间中西医结合组单纯西医组t值P值FPG(mmol/L)治疗前8.9±1.29.1±1.30.870.38治疗4周7.1±0.97.8±1.13.82<0.01治疗8周6.5±0.87.2±1.04.25<0.01治疗12周6.1±0.76.8±0.94.71<0.012hPG(mmol/L)治疗前13.5±2.113.7±2.20.540.59治疗4周10.2±1.511.5±1.84.17<0.01治疗8周9.1±1.310.4±1.64.53<0.01治疗12周8.3±1.19.5±1.44.89<0.01HbA1c(%)治疗前8.7±1.08.8±1.10.570.57治疗12周7.2±0.87.9±0.94.62<0.013.3临床症状改善治疗1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总积分(3.1±1.2)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5.8±1.5)(t=10.14,P<0.01)。其中,中西医结合组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85.0%、83.3%、81.7%、80.0%)均显著高于单纯西医组(分别为61.7%、58.3%、55.0%、51.7%)(P<0.05)。3.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21.7%)(χ²=5.12,P<0.05)。具体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5.0%)、低血糖2例(3.3%);单纯西医组出现胃肠道反应8例(13.3%)、低血糖5例(8.3%)。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未影响治疗。讨论4.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FPG、2hPG、HbA1c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单纯西医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降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中药的降糖作用: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麦冬中的麦冬皂苷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生地中的梓醇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增加胰岛素分泌。(2)针灸的调节作用:胰俞为糖尿病的经验穴,可调节胰腺功能;脾俞、肾俞可健脾补肾,改善胰岛素抵抗;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可调节气血、滋阴补肾,促进血糖代谢。4.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口渴、乏力等症状,单纯西医治疗难以有效缓解。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其原因在于中医辨证论治针对“消渴”的核心病机(阴虚、气阴两虚),通过滋阴润燥、益气养阴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例如,阴虚燥热型用消渴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气阴两虚型用玉泉丸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阴阳两虚型用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阴阳双补,从而有效缓解症状。4.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良反应的减少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中药减轻西药副作用:山药、茯苓等中药可健脾和胃,减轻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黄芪、党参等中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胰岛素的低血糖风险。(2)针灸调节血糖波动:针灸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减少胰岛素的过量分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4.4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样本量来自单中心,可能存在选择偏倚;②观察时间较短(12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③中医辨证分型依赖医师经验,需更客观的指标(如舌象仪、脉象仪)辅助诊断。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协同增强降糖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结果支持中西医结合作为2型糖尿病的优选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DiabetesAtlas(11thed)[M].Brussels:IDF,2023.[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6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2011年版)[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