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料生产与品质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272第一章饮料生产概述 3265411.1饮料行业现状 3191041.2饮料分类及特点 32422.1碳酸饮料 340142.2果蔬汁饮料 484022.3茶饮料 4322632.4功能饮料 467742.5其他饮料 414130第二章原料选择与处理 482822.1原料种类与质量要求 498522.1.1原料种类 441472.1.2原料质量要求 5235272.2原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599072.2.1原料处理流程 590262.2.2原料处理方法 588782.3原料质量检验与控制 6249102.3.1原料质量检验 6230922.3.2原料质量控制 620198第三章生产工艺流程 665443.1饮料生产工艺概述 6108783.2生产设备与布局 690533.2.1生产设备 6313483.2.2生产布局 787093.3生产工艺参数优化 738443.3.1配方优化 777773.3.2灭菌工艺优化 7104743.3.3灌装封口工艺优化 7277463.3.4冷却工艺优化 845903.3.5包装工艺优化 817889第四章饮料配方设计与优化 879174.1配方设计原则 8197224.2配方优化方法 838754.3配方调整与实验验证 915099第五章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968435.1生产过程监控 9257465.1.1监控目的 9212385.1.2监控内容 9200995.1.3监控方法 10185295.2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048995.2.1控制原则 10204745.2.2控制内容 10121765.2.3控制方法 10179665.3生产过程异常处理 11151365.3.1异常分类 11263915.3.2异常处理流程 1125403第六章产品包装与储存 11198156.1包装材料选择 1158976.1.1材料要求 11301736.1.2常用包装材料 12270436.2包装工艺流程 12213086.2.1准备工作 1298886.2.2包装流程 1279616.3储存条件与保质期 12133656.3.1储存条件 12138196.3.2保质期 1230538第七章饮料品质检验 134227.1检验方法与标准 13207787.1.1检验方法 13190767.1.2检验标准 13193837.2品质检验流程 13208707.2.1原料检验 13287527.2.2过程检验 13240617.2.3成品检验 14263097.3检验结果处理 1418417.3.1检验记录 1494867.3.2检验数据分析 14327117.3.3异常处理 14321627.3.4检验报告 146445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 1424668.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4101608.1.1目的与意义 1454258.1.2构建原则 14296638.1.3构建内容 15101588.2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 1531788.2.1全面质量管理(TQM) 15201448.2.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591218.2.3统计过程控制(SPC) 15189318.2.4质量成本分析 15159328.2.5供应商管理 15265198.3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 15258778.3.1质量改进方法 1570048.3.2持续发展战略 1623031第九章食品安全与卫生 16288679.1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1640249.1.1法规概述 16141429.1.2标准概述 16266689.1.3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应用 162119.2生产环境卫生管理 1637709.2.1环境卫生要求 1638069.2.2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17155169.3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 17260679.3.1食品添加剂概述 17235659.3.2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17184849.3.3食品添加剂管理措施 1727120第十章市场监管与品牌建设 17668010.1市场监管政策 171273210.1.1概述 173121410.1.2法律法规 18759410.1.3监管措施 1810610.2品牌战略与策划 182598210.2.1品牌战略定位 182680810.2.2品牌策划 183081210.3营销策略与市场推广 181111310.3.1营销策略 18884310.3.2市场推广 18第一章饮料生产概述1.1饮料行业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行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饮料市场消费需求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市场之一。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饮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新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科技创新的推动,也为饮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2饮料分类及特点饮料是指以水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经过加工、调配、包装等工艺制成的可直接饮用的液体食品。根据原料、加工工艺和营养成分的不同,饮料可分为以下几类:2.1碳酸饮料碳酸饮料是指以水、糖、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香精、色素等添加剂制成的饮料。其特点是口感刺激、清爽,具有解暑、解渴的作用。碳酸饮料主要包括可乐、雪碧、芬达等。2.2果蔬汁饮料果蔬汁饮料是指以新鲜水果、蔬菜为原料,经过榨汁、离心、过滤等工艺制成的饮料。其特点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口感鲜美,有利于人体健康。果蔬汁饮料包括纯果汁、蔬菜汁、果粒饮料等。2.3茶饮料茶饮料是指以茶叶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糖等辅料制成的饮料。其特点是口感清香,具有提神、抗氧化、降脂等功效。茶饮料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奶茶等。2.4功能饮料功能饮料是指添加了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以满足人体特定需求的饮料。其特点是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如抗疲劳、增强免疫力、降血压等。功能饮料包括运动饮料、保健饮料等。2.5其他饮料其他饮料包括矿泉水、天然水、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这些饮料具有各自独特的原料和营养成分,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口味需求。第二章原料选择与处理2.1原料种类与质量要求2.1.1原料种类饮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的选择。常见的饮料原料包括水、果汁、蔬菜汁、茶叶、乳品、糖类、香料等。以下对各类原料进行简要介绍:(1)水:水是饮料生产中的基础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饮料的品质。生产用水应选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或纯净水。(2)果汁:果汁分为浓缩果汁和鲜榨果汁。浓缩果汁需经过稀释后使用,鲜榨果汁则要求新鲜、无病虫害、无腐烂现象。(3)蔬菜汁:蔬菜汁同样分为浓缩蔬菜汁和鲜榨蔬菜汁。蔬菜汁原料应新鲜、无病虫害、无腐烂现象,且色泽鲜艳。(4)茶叶:茶叶是茶饮料的主要原料,要求选用优质、无污染的茶叶。茶叶品质可通过外观、香气、滋味等方面进行判断。(5)乳品:乳品包括牛奶、羊奶、奶粉等,要求新鲜、无污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6)糖类:糖类原料包括白砂糖、葡萄糖、果糖等,要求色泽均匀、无杂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7)香料:香料包括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天然香料要求新鲜、无污染、香气浓郁;合成香料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安全无害。2.1.2原料质量要求饮料生产过程中,原料质量要求如下:(1)新鲜:原料应保持新鲜状态,避免因长时间存放而导致品质下降。(2)无污染:原料应无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3)色泽、香气、滋味:原料应具有正常的色泽、香气和滋味,不得有异味、异色。(4)营养成分:原料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2.2原料处理流程与方法2.2.1原料处理流程原料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验收:对原料进行质量验收,保证符合生产要求。(2)清洗:清洗原料,去除表面的杂质、农药残留等。(3)破碎:对果实、蔬菜等原料进行破碎,以便提取有效成分。(4)提取: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提取原料中的有效成分。(5)过滤:过滤提取液,去除杂质,提高饮料品质。(6)均质:对提取液进行均质处理,使有效成分均匀分布。2.2.2原料处理方法(1)水处理:采用过滤、反渗透等方法对水进行处理,保证水质达标。(2)果汁、蔬菜汁处理:采用榨汁、离心、过滤等方法提取果汁、蔬菜汁。(3)茶叶处理:采用浸泡、提取、过滤等方法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4)乳品处理:采用巴氏杀菌、均质等方法处理乳品。(5)糖类处理:采用溶解、过滤等方法处理糖类原料。(6)香料处理:采用蒸馏、提取等方法处理香料。2.3原料质量检验与控制2.3.1原料质量检验原料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感官检验:对原料的色泽、香气、滋味等进行检验。(2)营养成分检验:对原料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检验。(3)微生物检验:对原料中的微生物含量进行检验。(4)有害物质检验:对原料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检验。2.3.2原料质量控制原料质量控制措施如下:(1)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标准,保证原料来源可靠。(2)加强原料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原料坚决予以剔除。(3)定期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原料质量稳定。(4)加强原料储存管理,防止原料变质。(5)对原料供应商进行评估,保证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三章生产工艺流程3.1饮料生产工艺概述饮料生产工艺是指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接收、预处理、配料混合、均质乳化、灭菌冷却、灌装封口、成品检验及包装等环节。饮料生产过程中,保证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2生产设备与布局3.2.1生产设备饮料生产设备主要包括原料处理设备、配料混合设备、均质乳化设备、灭菌冷却设备、灌装封口设备、检验设备以及包装设备等。以下对各类设备进行简要介绍:(1)原料处理设备:包括清洗设备、破碎设备、过滤设备等,用于对原料进行预处理。(2)配料混合设备:包括称重设备、搅拌设备、混合设备等,用于将原料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3)均质乳化设备:用于将混合后的物料进行均质处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4)灭菌冷却设备:用于对物料进行高温瞬时灭菌,并迅速冷却至灌装温度。(5)灌装封口设备:包括灌装机、封口机等,用于将物料灌装到包装容器中并封口。(6)检验设备:包括自动检测设备、手动检测设备等,用于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7)包装设备:包括包装机、输送带、喷码机等,用于将成品进行包装。3.2.2生产布局饮料生产布局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保证生产过程的顺畅和高效。以下为饮料生产布局的几个关键点:(1)原料仓库:应设置在生产线附近,便于原料的输送和储存。(2)预处理车间:包括原料处理设备、配料混合设备等,应靠近原料仓库,减少物料输送距离。(3)生产车间:包括均质乳化设备、灭菌冷却设备、灌装封口设备等,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布局,保证物料流动顺畅。(4)检验室:应设置在生产车间附近,便于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5)包装车间:应设置在生产车间附近,便于将成品进行包装。3.3生产工艺参数优化饮料生产工艺参数优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对几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3.3.1配方优化根据产品类型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原料和辅料的比例,以实现产品的最佳口感和营养成分。3.3.2灭菌工艺优化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如高温瞬时灭菌、超高温灭菌等),保证物料在灭菌过程中既能杀灭微生物,又能保持营养成分。3.3.3灌装封口工艺优化优化灌装封口设备参数,保证物料在灌装过程中无气泡、无污染,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3.3.4冷却工艺优化根据产品类型和包装要求,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保证产品在冷却过程中不受污染,保持口感。3.3.5包装工艺优化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保质期。第四章饮料配方设计与优化4.1配方设计原则饮料配方设计是饮料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原则如下:(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饮料配方设计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害。(2)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市场调查和消费者喜好,设计符合消费者口味、营养需求的饮料配方。(3)保证原料质量:选用优质、新鲜的原料,保证饮料的品质。(4)合理搭配营养成分:根据饮料类型和消费者需求,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5)优化口感:通过调整原料比例、添加适量的食品添加剂,优化饮料的口感、色泽和香气。4.2配方优化方法饮料配方优化是提高饮料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以下几种方法:(1)数据分析:收集市场销售数据、消费者反馈等信息,分析现有配方的优缺点。(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饮料品质的影响。(3)专家咨询: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配方评审,提出优化建议。(4)消费者体验:邀请消费者品尝不同配方的饮料,收集反馈意见,优化配方。(5)成本分析:对现有配方进行成本分析,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4.3配方调整与实验验证配方调整是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常规工作,以下为配方调整与实验验证的步骤:(1)确定调整方向:根据市场反馈、消费者需求等因素,确定配方调整的方向。(2)调整原料比例:根据调整方向,调整原料的比例,以达到预期的口感、营养和成本目标。(3)实验验证:对调整后的配方进行实验室试验,检验其是否符合设计原则。(4)试生产:在实验验证通过后,进行小批量试生产,观察饮料的品质、口感等指标。(5)反馈与改进:收集试生产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对配方进行进一步改进。(6)批量生产:在配方调整和实验验证通过后,进行批量生产,保证产品品质稳定。第五章生产过程质量管理5.1生产过程监控5.1.1监控目的生产过程监控的目的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要求,及时发觉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5.1.2监控内容生产过程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原料监控:对原料的质量、数量进行监控,保证原料符合生产工艺要求。(2)生产设备监控:对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参数设置进行监控,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生产环境监控:对生产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等指标进行监控,保证生产环境符合要求。(4)生产过程参数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压力、流量、温度等)进行监控,保证参数符合生产工艺要求。(5)产品质量监控:对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5.1.3监控方法生产过程监控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巡查:定期对生产现场进行巡查,观察设备运行状况、原料使用情况等。(2)数据采集: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3)质量检测:对产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5.2生产过程质量控制5.2.1控制原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在生产过程中,注重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减少质量损失。(2)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3)标准化管理:制定并执行生产过程操作规程,保证生产过程规范化。5.2.2控制内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原料质量控制: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原料质量符合生产工艺要求。(2)生产设备维护: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3)操作规程执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生产环境管理:保持生产环境清洁、整齐,降低污染风险。(5)产品质量检验:对产品进行定期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5.2.3控制方法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采用以下方法:(1)过程控制: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调整生产工艺,保证产品质量。(2)质量检测:对产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3)统计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制定改进措施。5.3生产过程异常处理5.3.1异常分类生产过程中的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原料异常:原料质量、数量不符合要求。(2)设备异常:设备故障、参数设置不合理等。(3)生产环境异常:温度、湿度、清洁度等不符合要求。(4)操作异常: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5)质量异常: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5.3.2异常处理流程生产过程异常处理流程如下:(1)发觉异常:通过监控、巡查等手段发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2)报告异常: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异常情况,说明异常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影响。(3)评估异常:对异常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处理措施。(4)处理异常: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异常,如调整生产工艺、更换原料等。(5)跟踪异常:对异常处理情况进行跟踪,保证异常得到有效解决。(6)总结经验:对异常处理过程进行总结,提高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水平。第六章产品包装与储存6.1包装材料选择6.1.1材料要求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行业标准,保证材料安全、环保;(2)具备良好的阻隔功能,防止外界物质对产品造成污染;(3)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保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易损坏;(4)具备良好的印刷功能,以便进行产品信息的标识;(5)考虑成本效益,合理控制包装成本。6.1.2常用包装材料常用包装材料包括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复合材料等。具体选择应根据产品特性、包装要求及成本预算进行。6.2包装工艺流程6.2.1准备工作在包装前,需对生产线、包装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充分准备,包括:(1)检查生产线设备,保证正常运行;(2)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3)准备充足的包装材料,保证生产进度不受影响。6.2.2包装流程(1)清洗:对瓶子、罐子等包装容器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污垢;(2)消毒:对清洗后的包装容器进行消毒,杀灭微生物;(3)灌装:将产品灌入包装容器;(4)封口: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包装容器进行封口;(5)打印:在包装容器上打印产品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6)检验:对包装完成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符合标准;(7)包装:将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外包装,如纸箱、收缩膜等;(8)入库:将包装完成的产品送入仓库储存。6.3储存条件与保质期6.3.1储存条件产品储存条件应符合以下要求:(1)仓库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2)仓库温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3)仓库湿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潮湿或过于干燥;(4)仓库内应设置防火、防盗措施,保证产品安全;(5)定期对仓库进行清洁、消毒,防止微生物滋生。6.3.2保质期产品保质期应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储存条件等因素确定。在保质期内,产品应保持良好的品质,不发生变质、腐败等现象。保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在包装上明确标注。第七章饮料品质检验7.1检验方法与标准7.1.1检验方法饮料品质检验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感官检验: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对饮料的色泽、香气、口感、组织形态等进行评价。(2)物理检验:通过测量饮料的密度、粘度、折光指数等物理指标,以判断饮料的品质。(3)化学检验:通过分析饮料中的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微生物等化学成分,评估饮料的品质。(4)微生物检验:对饮料中的微生物进行计数、分类和鉴定,以确定饮料的卫生状况。7.1.2检验标准饮料品质检验应参照以下标准:(1)国家相关标准:如GB/T107892017《饮料通则》、GB/T5009.150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卫生标准》等。(2)行业标准:如QB/T24602017《饮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3)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自身产品和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品质检验标准。7.2品质检验流程7.2.1原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料进行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检验,保证原料符合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7.2.2过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环节进行品质检验,包括:(1)配料检验:对配料进行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检验。(2)生产环境检验:对生产车间、设备、工具等进行清洁度、消毒效果的检验。(3)生产过程检验: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进行品质检验。7.2.3成品检验对成品进行全面的品质检验,包括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检验,保证成品符合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7.3检验结果处理7.3.1检验记录对每次检验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人员等。7.3.2检验数据分析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饮料品质的稳定性、合格率等,为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依据。7.3.3异常处理对检验过程中发觉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产品质量。7.3.4检验报告定期编写检验报告,汇总检验结果,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检验报告进行存档,以备后续查询。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8.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8.1.1目的与意义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保证饮料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意义。8.1.2构建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关注顾客需求与期望;(2)领导作用,明确领导职责,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3)过程方法,将饮料生产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实施系统管理;(4)系统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质量目标;(5)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8.1.3构建内容(1)制定质量方针与目标;(2)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3)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4)实施质量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要求;(5)开展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素质;(6)进行质量审核与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8.2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8.2.1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质量目标、实施质量策划、开展质量改进、进行质量评价等。8.2.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如ISO900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取得认证证书的过程。8.2.3统计过程控制(SPC)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防止不良品产生的方法。其主要工具包括:控制图、散点图、直方图等。8.2.4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分析,以降低不良品产生,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8.2.5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监控,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满足企业要求的过程。8.3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8.3.1质量改进方法(1)六西格玛管理:通过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2)质量功能展开(QFD):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3)根因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4)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改进。8.3.2持续发展战略(1)技术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2)人才培养: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3)市场拓展: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4)环境友好:关注环境保护,实现绿色生产。通过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企业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食品安全与卫生9.1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9.1.1法规概述食品安全法规是指国家及地方为保障公众食品安全,制定的有关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这些法规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9.1.2标准概述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规的具体化,包括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质量标准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企业应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9.1.3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应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保证产品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并掌握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保证生产过程合规。(2)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9.2生产环境卫生管理9.2.1环境卫生要求生产环境卫生管理要求企业对生产场所、设备、人员、原料、包装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9.2.2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以下是生产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1)生产场所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生产车间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杀虫。(2)设备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消毒设备,保证设备表面无污染。(3)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