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阅读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对话。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与古今中外的思想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经典作品承载着人类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正义、善良、悲悯、智慧,这些价值观念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典阅读能让我们在重温中获得新的启示,提升人文素养。经典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文化,更在于塑造人格。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学会“己欲立而立人”的处世智慧;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懂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命觉醒;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这些经典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然而,当下的阅读生态却面临着“经典失语”的困境。数字阅读的普及让快餐式阅读成为主流,人们更倾向于阅读短平快的信息,而忽略了经典的深度。有人认为,经典作品过时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它能给我们提供应对现代问题的智慧。比如,《论语》中的“仁”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能给我们的管理理念提供启示。经典阅读需要耐心和专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的选本开始,比如《唐诗选》《宋词选》,逐渐深入到原著。同时,我们可以结合现代语境来解读经典,让经典作品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比如,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来反思当下的教育问题,用《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总之,经典阅读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人生的方向。让我们重拾经典,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1.下列关于“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典阅读是与古今思想者的深层精神对话,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B.经典阅读能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提供应对现代问题的智慧。C.经典阅读需要耐心和专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D.经典阅读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经典阅读能让人获得新启示的观点。B.文章列举《论语》《红楼梦》《资本论》的例子,论证了经典阅读塑造人格的作用。C.文章分析“经典失语”的困境,是为了强调数字阅读的优越性。D.文章最后总结经典阅读的意义,呼吁人们重拾经典。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阅读的普及导致经典阅读完全消失。B.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能应对所有现代问题。C.经典阅读需要结合现代语境来解读。D.经典阅读的意义仅在于传承文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08亿,占网民总数的49.6%。其中,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占数字阅读用户的97.2%。数字阅读的内容类型以网络文学、新闻资讯为主,占比分别为65.3%和58.1%;经典文学的阅读占比仅为23.7%。材料二:学者李某认为,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阅读体验,但也导致了经典阅读的衰落。数字阅读的快餐式特点让人们难以深入阅读经典作品,而经典作品需要深度阅读才能理解其内涵。李某建议,我们应该在数字阅读和经典阅读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利用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也要注重经典阅读的深度。材料三:某中学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篇经典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活动开展一年后,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比如在作文中引用经典名句的次数增加了,对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了。该校校长表示,经典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截至2022年6月,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超过5亿。B.手机阅读是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C.数字阅读的内容以网络文学和新闻资讯为主。D.经典文学的阅读占比高于网络文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阅读的普及让经典阅读完全消失。B.李某认为数字阅读和经典阅读无法共存。C.某中学的“经典阅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D.经典阅读不需要结合现代语境。6.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经典失语”的困境。(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9题。雪落故乡迟子建故乡的雪总是来得早,十月末就开始飘雪了。那雪像撒了一把把白糖,落在屋顶上,落在树上,落在田野里,整个故乡都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我记得小时候,每到下雪天,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我们用雪做雪球,互相扔来扔去,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堆雪人的时候,我们用胡萝卜做鼻子,用煤球做眼睛,用扫帚做尾巴,雪人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站在村口迎接我们。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去了城市工作。城市里的雪很少,即使下了,也很快就化了,没有故乡的雪那么厚重,那么洁白。每到冬天,我就会想起故乡的雪,想起和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日子。去年冬天,我回到了故乡。刚下火车,就看到了漫天的大雪。雪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我沿着熟悉的小路往家走,路边的树都披上了银装,屋顶上的雪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走到家门口,我看到母亲正站在门口等我,她的头发上落了一层雪,像染了白头发。我跑过去,抱住母亲,母亲的手很凉,但我的心里却很暖。晚上,我和母亲坐在炕上,吃着母亲做的饺子。窗外的雪还在下着,像撒了一把把珍珠。母亲说:“今年的雪下得真大,明年的庄稼一定会丰收。”我看着母亲的脸,她的眼角有皱纹,但眼睛里却充满了希望。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院子里的雪已经没到了膝盖。我拿起扫帚,开始扫雪。扫着扫着,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扫雪的日子。父亲总是把院子里的雪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堆成一个大雪人。我蹲在雪人旁边,父亲给我拍照,照片里的我笑得很开心。现在,父亲已经不在了,但故乡的雪还在,母亲还在,我的记忆还在。故乡的雪是我永远的牵挂,它像一根线,把我和故乡紧紧地连在一起。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撒了一把把白糖”比喻故乡的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和轻盈。B.文章回忆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的事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C.文章通过对比城市的雪和故乡的雪,突出了故乡雪的厚重和洁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D.文章结尾用“线”比喻故乡的雪,写出了雪对“我”的重要性,呼应了开头。8.文中画线句“她的头发上落了一层雪,像染了白头发”有什么含义?(6分)9.文章以“雪落故乡”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C.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D.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尹: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B.吊:慰问,此处指慰问遭遇不幸的人。C.不肖:不贤,没有才能。D.再拜:拜两次,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叔敖担任楚令尹后,全国吏民都来祝贺,只有一个老人来慰问他。B.老人认为,地位高而骄傲的人,百姓会离开他;权力大而专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而不知足的人,祸患会降临他。C.孙叔敖对老人的话非常重视,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教导。D.文章通过孙叔敖和老人的对话,表现了孙叔敖的谦虚和老人的智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2)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势之大,暗示作者处境的艰难。B.“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作者面对风雨的从容和淡定。C.“竹杖芒鞋轻胜马”,用“竹杖芒鞋”和“马”对比,突出作者的轻松。D.“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旷达态度。15.词的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学》中,荀子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军队的盛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个性化学习体验。比如,智能辅导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1)__________;智能阅卷系统能快速批改作业,(2)__________。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如生成教案、制作课件等,(3)__________。17.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迅速B.广泛C.个性化D.辅助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个性化学习体验。B.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C.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个性化地学习体验。D.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个性化学习体验提供。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20.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表示,我国计划在2023年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预计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采集约2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开发奠定基础。21.请将下面的散句改写成整句,要求句式整齐,语意连贯。(4分)我喜欢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树,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白雪。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年来,“内卷”一词成为社会热词。有人认为,内卷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竞争的正常表现;有人认为,内卷是不必要的内耗,是对资源的浪费;还有人认为,内卷是时代的焦虑,需要理性看待。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详解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D(解析:原文第三段提到“有人认为,经典作品过时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此D项错误。)2.C(解析:文章分析“经典失语”的困境,是为了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而非数字阅读的优越性,因此C项错误。)3.C(解析:A项“完全消失”过于绝对;B项“所有现代问题”过于绝对;D项“仅在于传承文化”与原文“不仅在于传承文化,更在于塑造人格”不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D(解析:材料一显示经典文学的阅读占比为23.7%,网络文学占比为65.3%,因此D项错误。)5.C(解析:A项“完全消失”过于绝对;B项李某认为应“找到平衡”,而非“无法共存”;D项材料二提到“结合现代语境来解读经典”,因此D项错误。)6.(1)利用数字阅读的便捷性,推广经典作品的数字版;(2)学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经典阅读习惯;(3)结合现代语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4)提高人们对经典阅读的认识,强调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的永恒价值。(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A(解析:“撒了一把把白糖”主要写出了雪的洁白,而非“轻盈”,因此A项错误。)8.(1)表面写母亲头发上的雪像染了白头发,实则暗示母亲的衰老;(2)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牵挂;(3)呼应上文“我”对故乡的思念,强化了“故乡是永远的牵挂”的主题。(每点2分)9.(1)“雪”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回忆童年雪、城市想雪、故乡看雪);(2)“雪”是故乡的象征,代表了故乡的温暖和亲情;(3)“雪落故乡”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每点2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A(解析:根据句子结构,“身已贵而骄人者”是主语,“民去之”是谓语,断句正确;同理,“位已高而擅权者”“禄已厚而不知足者”后断句。)11.B(解析:“吊”在文中指“慰问”,但此处是慰问孙叔敖担任令尹,并非“遭遇不幸”,因此B项错误。)12.A(解析:“后来吊”指老人来得晚,并非“只有一个老人来慰问”,因此A项错误。)13.(1)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帽子,后来慰问他。(“衣”“冠”名词作动词,“吊”慰问,各1分,句意2分)(2)地位越高,态度越要谦卑;官职越大,心思越要谨慎;俸禄越厚,越要慎重不敢索取。(“意益下”“心益小”“慎不敢取”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4.A(解析:“莫听穿林打叶声”并非暗示处境艰难,而是表现作者对风雨的不在意,因此A项错误。)15.(1)“萧瑟处”指过去的风雨经历;(2)“归去”指回到内心的平静;(3)“也无风雨也无晴”指无论人生遇到风雨还是晴天,都能保持旷达的心态;(4)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超脱态度。(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C(解析:“个性化”应改为“提供个性化”,因此C项错误。)18.B(解析:原句缺少谓语,应在“个性化”前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山智能调度中心与决策支持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卫星智能监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现场急救救护知识培训课件
- 辐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供需关系演变及策略建议报告001
- 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新型微生物菌剂研发报告
- 2025年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报告
- 现代灯培训知识课件
- 营养师考试备考 2025年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专项训练
- 2025年CAD机械制图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工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养老护理员基础照护试题(含参考答案)
- 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教程
- 2025年安徽省宿州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医院财务科招聘考试题目(附答案)
- 2024广西公需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答案
- 完整的离婚协议书打印电子版(2025年版)
- 2021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 标准化考核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