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与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TOC\o"1-2"\h\u6069第一章种植前准备 3215571.1土壤处理与改良 342161.1.1土壤调查与分析 4123781.1.2土壤改良方法 453461.1.3土壤处理 451651.2种子选择与处理 4254341.2.1种子选择 4214051.2.2种子处理 4232031.3种植计划与布局 4108971.3.1种植计划 416571.3.2种植布局 424472第二章育苗技术 5240402.1种子播种与催芽 554722.1.1种子选择 5106072.1.2种子处理 522572.1.3播种方法 5305122.1.4催芽 5104812.2育苗基质与容器 5301452.2.1育苗基质 579402.2.2容器选择 546952.3育苗环境控制 5206052.3.1温度控制 5238982.3.2湿度控制 6291252.3.3光照控制 642712.3.4通风换气 6143022.4移栽前准备 6115762.4.1幼苗选择 6267272.4.2移栽基质准备 644352.4.3移栽时间 6170462.4.4移栽方法 614438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施肥 6207653.1土壤水分管理 650483.1.1土壤水分的重要性 6297153.1.2土壤水分管理方法 7120743.2土壤养分管理 7111033.2.1土壤养分的重要性 7103733.2.2土壤养分管理方法 7115703.3施肥技术与方法 7303353.3.1施肥原则 7290713.3.2施肥方法 89381第四章植株修剪与调整 8253454.1修剪原则与方法 850614.1.1修剪原则 896934.1.2修剪方法 827144.2植株结构调整 8130014.2.1结构调整目的 81844.2.2结构调整方法 998324.3病虫害防治 977004.3.1病虫害防治原则 9305404.3.2病虫害防治方法 931647第五章灌溉与排水 932375.1灌溉制度与方法 9219545.1.1灌溉制度 9172275.1.2灌溉方法 10101815.2排水设施与技术 1071735.2.1排水设施 1080405.2.2排水技术 10259315.3灌溉排水自动化 1146535.3.1灌溉自动化 119785.3.2排水自动化 1110802第六章病虫害防治 11226816.1病害防治 11282906.1.1病害种类及症状 11308106.1.2病害诊断 12110806.1.3防治措施 12183166.2虫害防治 1282696.2.1虫害种类及症状 12264486.2.2虫害诊断 12206426.2.3防治措施 127786.3综合防治策略 12257076.3.1防治原则 12193116.3.2防治措施 1222046第七章农药使用与管理 1349417.1农药种类与选择 13119657.1.1农药种类概述 13254407.1.2农药选择原则 13288797.2农药使用技术 14178957.2.1农药施用方法 1441297.2.2农药施用剂量 14204467.2.3农药施用时间 1411767.3农药残留控制 14238127.3.1农药残留标准 14144977.3.2农药残留控制措施 1423832第八章收获与储存 14225228.1收获时机与方法 15173928.1.1收获时机的确定 15271158.1.2收获方法 15315758.2储存设施与技术 15148918.2.1储存设施 15278658.2.2储存技术 15281618.3储存期间管理 16109768.3.1储存环境管理 16203288.3.2储存安全管理 16153178.3.3储存品质监控 1626162第九章资源循环与环保 16243489.1废弃物处理 16306039.1.1概述 1689999.1.2处理方法 1616099.1.3管理措施 1774149.2资源循环利用 177369.2.1概述 17216949.2.2循环利用途径 1741009.2.3管理措施 17226619.3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 17105499.3.1概述 17115189.3.2技术措施 1789049.3.3管理措施 1721995第十章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181504310.1生产计划与执行 181320210.1.1生产计划的制定 18447710.1.2生产计划的执行 18970210.2质量检测与控制 18221110.2.1质量检测 181668910.2.2质量控制 182947610.3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 19426410.3.1安全生产 19293210.3.2职业健康 19632310.4信息管理与追溯系统 192073810.4.1信息管理 191564810.4.2追溯系统 19第一章种植前准备在农业种植活动中,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以下是种植前准备的相关内容。1.1土壤处理与改良1.1.1土壤调查与分析在种植前,首先应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结构、肥力水平、酸碱度等基本情况。对于不适宜种植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1.1.2土壤改良方法(1)物理改良:通过深翻、松土、排水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2)化学改良:根据土壤的酸碱度、盐分含量等指标,采用石灰、石膏、有机肥等物质进行中和、降盐、增肥等处理。(3)生物改良:利用微生物、植物残体等生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1.1.3土壤处理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平整、消毒等处理,以消除土壤中的病虫害、杂草等不利因素。1.2种子选择与处理1.2.1种子选择选择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种子,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1.2.2种子处理(1)种子消毒:采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2)种子浸种:将种子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剂中,促进种子发芽。(3)种子包衣:将种子包裹在具有保护作用的包衣材料中,提高种子发芽率。1.3种植计划与布局1.3.1种植计划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包括作物种类、播种时间、种植面积等。1.3.2种植布局(1)作物布局:根据作物之间的生长特性、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2)空间布局: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规划作物之间的间距,保证作物生长空间充足。(3)时间布局:根据作物的生育期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和收益。通过以上种植前准备工作的实施,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育苗技术2.1种子播种与催芽2.1.1种子选择在选择种子时,应优先考虑具有良好遗传特性、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同时种子的质量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种子纯净、无病虫害。2.1.2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侵害。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种、拌种和熏蒸等。处理后,将种子晾干备用。2.1.3播种方法播种应根据不同作物和种子特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如撒播、条播、点播等。播种时,要注意播种深度和密度,保证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空间。2.1.4催芽催芽是为了使种子在短时间内发芽,提高发芽率。催芽方法有:温水催芽、沙床催芽、纸巾催芽等。催芽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2.2育苗基质与容器2.2.1育苗基质育苗基质是提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营养的介质。常用的育苗基质有:泥炭、珍珠岩、蛭石、椰糠等。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当地资源选择合适的育苗基质。2.2.2容器选择育苗容器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保湿性和稳定性。常用的容器有:穴盘、营养钵、塑料袋等。选择容器时,要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育苗规模来确定。2.3育苗环境控制2.3.1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应根据作物特性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温室内的温度。一般而言,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5℃左右。2.3.2湿度控制湿度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也有重要影响。温室内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0%左右,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2.3.3光照控制光照对作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应根据作物需求,合理调整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在幼苗生长初期,应保证充足的光照,以促进光合作用。2.3.4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可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在晴天中午,应适当打开温室通风口,进行通风换气。2.4移栽前准备2.4.1幼苗选择在移栽前,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对幼苗进行分级,以便于移栽和管理。2.4.2移栽基质准备移栽基质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幼苗生长。常用的移栽基质有:园土、泥炭、珍珠岩等。2.4.3移栽时间移栽时间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在幼苗长到34片叶时进行移栽。2.4.4移栽方法移栽时,要注意保护幼苗根系,避免损伤。移栽后,应及时浇水,使幼苗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成活率。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施肥3.1土壤水分管理3.1.1土壤水分的重要性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合理管理土壤水分,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促进作物吸收水分,降低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1.2土壤水分管理方法(1)灌溉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水量。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排水管理:对于低洼地区,应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3)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4)耕作措施:采用深松、旋耕等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3.2土壤养分管理3.2.1土壤养分的重要性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合理管理土壤养分,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2.2土壤养分管理方法(1)土壤养分监测:定期进行土壤养分测定,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2)平衡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利用率,合理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比例。(3)有机无机肥结合: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无机肥料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和利用率,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提高肥料效果。(4)土壤调理剂应用: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3.3施肥技术与方法3.3.1施肥原则(1)科学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特性,合理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比例。(2)精准施肥:提高施肥精度,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3)环保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生物有机肥料,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3.2施肥方法(1)底肥:在作物播种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和适量化肥作为底肥。(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追施化肥。(3)叶面喷施: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喷施在作物叶面上,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4)滴灌施肥: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滴灌系统施入土壤,实现水肥一体化。(5)微生物肥料应用:利用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第四章植株修剪与调整4.1修剪原则与方法4.1.1修剪原则植株修剪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调整植株结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修剪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和生长状况进行合理修剪。(2)修剪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修剪后的植株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4)修剪时间要适宜,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植株生长。4.1.2修剪方法(1)疏枝:疏除过密、交叉、重叠的枝条,使植株保持合理的空间结构。(2)短截:剪去枝条的一部分,促使植株分枝,增加结果枝。(3)摘心:摘除植株顶端的生长点,促使植株分枝,调整植株形态。(4)环剥:在植株枝条上环剥一定宽度的树皮,以减少养分输送,促进花芽分化。4.2植株结构调整4.2.1结构调整目的植株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使作物群体结构合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和品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植株高度,使作物群体整齐。(2)调整植株分枝,增加结果枝数量。(3)调整植株叶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4)调整植株根系,增强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4.2.2结构调整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2)调整植株形态:通过修剪、摘心等方法,调整植株形态,使其适应环境。(3)水肥管理:合理施用肥料和水分,促进植株生长,调整植株结构。(4)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植株损伤,保持良好的植株结构。4.3病虫害防治4.3.1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植株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病虫害防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及时防治,减少损失。(3)安全、环保,降低农药使用量。4.3.2病虫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增强植株抗病性。(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采用农药进行防治。(4)物理防治:利用光、热、电等物理方法,杀死或驱避病虫害。第五章灌溉与排水5.1灌溉制度与方法5.1.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包括灌溉用水量、灌溉时间、灌溉次数等方面的规定。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性质、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灌溉制度,保证作物正常生长。(1)确定灌溉用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储水量、降水量等数据,计算灌溉用水量,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2)确定灌溉时间: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水分浪费。(3)确定灌溉次数: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土壤性质、灌溉用水量等,合理确定灌溉次数,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供需平衡。5.1.2灌溉方法(1)地面灌溉:将水引入田间,通过地面流动,使土壤吸收水分。地面灌溉适用于平原地区,具有投资少、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灌溉效率较低,易造成土壤侵蚀。(2)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洒落在作物上。喷灌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具有灌溉效率高、节水等优点。(3)滴灌: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局部灌溉。滴灌具有节水、节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设施农业和干旱地区。(4)微灌:将水通过微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微灌适用于经济作物和精细农业,具有节水、节肥、提高产量等优点。5.2排水设施与技术5.2.1排水设施(1)明沟排水:在田间挖掘明沟,将积水排出。明沟排水适用于地势较低、积水较严重的地区。(2)暗沟排水:在地下埋设管道,将积水排出。暗沟排水适用于地形复杂、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3)垂直排水:通过垂直管道将积水排出。垂直排水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4)排水泵站:利用排水泵将积水抽排至排水管道或河流。排水泵站适用于地势较低、积水较严重的地区。5.2.2排水技术(1)地表排水技术:通过改变地形、修建排水设施等方法,加速地表积水排放。(2)地下排水技术:通过埋设管道、垂直排水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渗透性。(3)排水系统优化技术:通过合理布局排水设施,优化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4)排水监测与预警技术:利用现代监测手段,实时掌握排水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发觉并处理问题。5.3灌溉排水自动化5.3.1灌溉自动化(1)自动灌溉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控制。(2)灌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时监测灌溉用水情况,为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灌溉设备自动化: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灌溉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灌溉效率。5.3.2排水自动化(1)自动排水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排水的自动控制。(2)排水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时监测排水系统运行状况,为排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排水设备自动化: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排水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提高排水效率。(4)灌溉排水一体化系统:将灌溉与排水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动化运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第六章病虫害防治6.1病害防治6.1.1病害种类及症状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病害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具体症状表现为叶片斑点、枯萎、腐烂、畸形等。6.1.2病害诊断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准确诊断是关键。种植者需根据病害症状、发生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结合病原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借助实验室检测手段进行确诊。6.1.3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病原体传播;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通风良好,降低病害发生风险。(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抗生素等生物制剂,抑制病原体生长。(3)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农药,控制病情蔓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6.2虫害防治6.2.1虫害种类及症状虫害是指危害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害虫。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蛀食性害虫等。虫害症状表现为叶片破损、果实变形、植株枯萎等。6.2.2虫害诊断种植者需根据虫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结合害虫形态特征,进行诊断。必要时,可借助专业设备进行检测。6.2.3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害虫食物来源;清洁田园,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虫能力。(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控制害虫数量。(3)物理防治:利用灯光、颜色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4)化学防治: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农药,控制害虫蔓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6.3综合防治策略6.3.1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6.3.2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觉病虫害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优化防治方案: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保证防治效果。(3)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种植者的防治能力。(4)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植者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第七章农药使用与管理7.1农药种类与选择7.1.1农药种类概述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化学合成物、生物制剂及其混合物。根据作用对象和用途,农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化学药剂,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2)杀菌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化学药剂,如苯并咪唑、三唑类、有机铜等。(3)除草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田间的杂草,如草甘膦、草铵膦、乙草胺等。(4)杀鼠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田间的鼠害,如磷化铝、敌鼠钠等。(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控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药剂,如赤霉素、乙烯利等。7.1.2农药选择原则(1)根据防治对象选择:针对不同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农药。(2)根据农药功能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3)根据农药剂型选择:根据农药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合农作物种植环境和施用方法的农药。(4)根据农药使用成本选择: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实惠的农药。7.2农药使用技术7.2.1农药施用方法(1)喷雾法:将农药稀释后,通过喷雾器喷洒到农作物表面。(2)撒施法:将农药均匀撒施在农作物表面或土壤中。(3)灌根法:将农药溶液直接灌溉到农作物根部。(4)涂茎法:将农药溶液涂抹在农作物茎部。7.2.2农药施用剂量农药施用剂量应根据农药的种类、剂型、防治对象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确定。农药施用剂量过多,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污染;农药施用剂量过少,可能无法达到防治效果。7.2.3农药施用时间农药施用时间应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确定。一般在有害生物发生初期或高峰期施用农药,效果较好。7.3农药残留控制7.3.1农药残留标准我国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农药残留标准包括最大残留限量、检测方法等。7.3.2农药残留控制措施(1)合理选择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2)科学施用农药:遵循农药施用原则,保证农药施用剂量、时间和方法合理。(3)实施农业综合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4)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格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5)提高农民用药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第八章收获与储存8.1收获时机与方法8.1.1收获时机的确定收获时机的选择是保证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环节。种植者需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以确定最佳收获时间。一般来说,作物达到成熟期、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状态时,即可进行收获。8.1.2收获方法收获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作物种类、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等因素。以下为常见的收获方法:(1)手工收获:适用于小规模种植,如蔬菜、水果等。手工收获可以保证农产品不受损伤,但劳动力成本较高。(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规模种植,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机械收获效率高,但可能对农产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3)半自动化收获:结合手工和机械收获的优点,适用于中等规模种植。通过半自动化设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收获效率。8.2储存设施与技术8.2.1储存设施储存设施的选择应考虑作物种类、储存量、储存期限等因素。以下为常见的储存设施:(1)仓库:适用于粮食、油料等干燥作物,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防虫、防盗等功能。(2)冷库:适用于蔬菜、水果等易腐农产品,具有低温、保湿、防菌等功能。(3)气调库:通过调整气体成分,延长农产品储存期限,适用于多种农产品。8.2.2储存技术储存技术是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延长储存期限的关键。以下为常见的储存技术:(1)干燥处理:将农产品水分降至适宜范围,防止霉变、腐烂。(2)低温储存:降低农产品温度,减缓生理代谢,延长储存期限。(3)气调储存:调整储存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农产品储存期限。8.3储存期间管理8.3.1储存环境管理储存环境的管理是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关键。需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储存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库房,防止虫害、霉菌滋生。(2)控制储存环境温度、湿度,避免农产品受潮、霉变。(3)保证储存环境通风良好,防止农产品积热、腐烂。8.3.2储存安全管理储存安全管理是防止农产品损失的重要环节。需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库房安全管理,防止火灾、盗窃等。(2)定期检查储存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建立完善的储存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提高储存效率。8.3.3储存品质监控储存期间,需定期对农产品品质进行监控,以保证农产品品质合格。以下为常见的品质监控方法:(1)感官检测:通过观察、品尝等方法,判断农产品品质。(2)实验室检测:利用专业设备,对农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检测。(3)信息化管理:建立农产品储存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农产品储存状况。第九章资源循环与环保9.1废弃物处理9.1.1概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合理处理这些废弃物,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1.2处理方法(1)农作物秸秆处理:采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多种途径进行处理。(2)废弃农膜处理: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对废弃农膜进行集中回收和无害化处理。(3)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进行无害化处理。9.1.3管理措施(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制定废弃物处理政策,明确责任主体。(3)建立健全废弃物处理监管体系,保证废弃物处理效果。9.2资源循环利用9.2.1概述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2.2循环利用途径(1)秸秆资源化利用:将秸秆转化为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转化为肥料、饲料、生物能源等。(3)农膜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对废弃农膜进行回收利用。9.2.3管理措施(1)制定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引导农民参与。(2)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3)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监管体系,保证资源利用效果。9.3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9.3.1概述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种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9.3.2技术措施(1)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2)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常德市安乡县教育局公开选调工作人员5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辽宁鞍山立山区教育局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劳务派遣人员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肥市分行校园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聘用编B超医生及检验师F岗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芜湖市第三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科学城北区分校招聘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洛阳市洛宁县招聘看护队伍工作人员45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黄平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单位纸房乡卫生院招聘2名护理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初中诚实守信说课课件
- 小儿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 英语词性介绍课件
- 现代大学英语(第三版)语音教程 课件 第四章 读音规则与朗读技巧
- 消防员心理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Ⅰ卷(含解析)
- 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 2025至2030中国西藏旅游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融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中老年模特队管理制度
- GB/T 45702-2025包装危险货物运输包装试验方法
- T/CECS 10362-2024钢-混组合梁界面用环氧砂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