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_第1页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_第2页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_第3页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_第4页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集前言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危害群众财产安全的突出犯罪类型,青少年因社会经验不足、信息辨别能力较弱,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据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青少年受害者占比约15%,其中小学至高中阶段学生占比近三成。防电信诈骗教育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主题班会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景化、互动化、生活化的设计,帮助学生识别诈骗套路、掌握防范技巧、树立法治意识。本教案集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设计了梯度化、可操作的班会方案,旨在实现“认知-识别-践行”的教育闭环。一、小学学段:《小眼睛,辨真假——远离电信诈骗小课堂》适用年级:小学3-6年级课时:40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3种常见电信诈骗类型(冒充熟人、游戏诈骗、虚假中奖),记住“三不”原则(不透露、不点击、不转账)。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掌握应对诈骗的基本方法(立即停止沟通、寻求家长/老师帮助)。3.情感目标:增强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树立“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理性认知。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见电信诈骗类型,掌握“三不”原则。难点:将防范技巧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主动求助。三、教学准备2.道具:仿真手机、“防诈骗小卫士”徽章。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动画引发思考(5分钟)1.播放动画《小明的“中奖”经历》,提问:小明遇到了什么事?他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2.小结:电信诈骗就像“看不见的骗子”,会用各种办法骗我们的钱和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打败”它们。(二)知识讲解:认识常见诈骗类型(10分钟)1.展示3种小学常见诈骗类型及案例:冒充熟人:“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手机没电了,让我给你打电话,赶紧把你家银行卡号告诉我。”(案例: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被冒充“妈妈同事”的骗子骗走2000元)。游戏诈骗:“免费送游戏皮肤,只要填你的账号和密码就能领。”(案例:某六年级学生填了账号密码后,游戏账号被盗,损失1000元点券)。2.总结“三不”原则:不透露: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或家人的信息(姓名、电话、银行卡号、密码)。不转账:不管对方说什么,只要让转钱,一定要先问家长或老师。(三)情景模拟:学会应对诈骗(15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抽取1张情景卡片,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并表演出来。情景1:陌生电话说“你妈妈在医院,需要打5000元医药费”(注:用“5000元”代替具体数字,但符合小学认知)。情景2:同学微信发消息“我游戏账号被盗了,帮我转300元买装备,明天还你”。情景4:陌生人加QQ说“我是你班主任,明天要交资料费,把钱转到这个账号”。2.每组表演后,教师引导点评: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比如停止沟通、找家长)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轻易相信陌生人)3.发放“防诈骗小卫士”徽章,鼓励学生“把徽章戴在书包上,提醒自己和同学远离诈骗”。(四)总结升华:儿歌巩固(5分钟)1.教唱防诈骗儿歌(用《小星星》曲调改编):“一闪一闪亮晶晶,电信诈骗要小心;转钱之前问爸妈,安全第一记心里!”2.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以后遇到诈骗会怎么做?3.小结:只要记住“三不”原则,遇到问题找家长/老师,我们就能远离电信诈骗。五、课后延伸1.任务:给家长讲一个今天学到的诈骗案例,并教家长“三不”原则。2.拓展:制作“防诈骗小贴士”卡片,贴在教室门口,提醒同学注意。六、设计意图小学阶段以“情景化、游戏化”为核心,通过动画、儿歌、情景模拟等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将抽象的防范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课后任务连接家庭,实现“家校共育”,增强教育实效。二、初中学段:《拆解诈骗套路——做理性的“防骗者”》适用年级:初中7-9年级课时:45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电信诈骗的“三步套路”(引流-诱导-诈骗),识别5种常见类型(刷单返利、虚假贷款、冒充客服、冒充熟人、游戏诈骗)。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用“逻辑推理”拆解诈骗套路(如“刷单返利”的“先甜后苦”),提高信息辨别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理性价值观,增强对诈骗的“警惕性”,拒绝“贪小便宜”的心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拆解诈骗套路,掌握“逻辑推理”方法。难点:克服“贪念”“恐惧”等心理弱点,理性应对诈骗。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素材:真实案例视频(如“某初中学生刷单返利被骗3万元”“某学生虚假贷款被骗2万元”)、诈骗套路流程图(引流-诱导-诈骗)、情景剧本(如“同学推荐刷单兼职,先赚100元,再让投更多钱”)。2.工具:白板、马克笔、“诈骗套路拆解表”(表格:诈骗类型、套路步骤、漏洞分析、应对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案例冲击(5分钟)1.播放真实案例视频:“15岁的小宇因为想赚零花钱,做‘刷单兼职’,先赚了100元,后来被要求投更多钱,最终被骗3万元。”2.提问:小宇为什么会被骗?(贪小便宜、相信“轻松赚钱”)如果你是小宇,你会怎么做?3.小结:诈骗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套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些套路,做理性的“防骗者”。(二)知识讲解:拆解诈骗的“三步套路”(10分钟)1.展示“诈骗套路流程图”:第一步:引流:通过短信、微信、QQ等方式,用“兼职赚钱”“免费奖品”“低息贷款”等诱饵吸引受害者。第二步:诱导:让受害者尝到“甜头”(如刷单返利先给100元),或制造“恐惧”(如“你涉嫌洗钱,需要打钱证明清白”),降低警惕。第三步:诈骗:以“任务未完成”“提现需要手续费”“账号冻结”等理由,要求受害者转钱,最终失联。2.举例说明:“刷单返利”的套路拆解:引流:“兼职刷单,日赚300元”(短信/微信)。诱导:先让刷1单,返10元(尝到甜头);再让刷5单,返50元(加深信任)。诈骗:要求刷“大额单”(如1000元),说“完成后一起提现”,但刷完后说“任务未完成”,需要再刷2000元,最终被骗。(三)案例分析:用“逻辑推理”拆套路(15分钟)1.分组活动:每组领取1个案例(刷单返利、虚假贷款、冒充客服),填写“诈骗套路拆解表”。案例1(刷单返利):“同学推荐‘刷单兼职’,先赚100元,再让投500元,说‘完成任务就能提现’。”案例3(冒充客服):“电话说‘你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要给你退款,需要填银行卡号和验证码’。”2.每组展示拆解结果,教师引导点评:这个套路的“漏洞”在哪里?(如“刷单返利”的“轻松赚钱”不符合逻辑,“虚假贷款”的“无抵押低息”不符合市场规律)如何用“逻辑推理”识别?(比如“为什么要先投钱才能提现?”“无抵押低息贷款,银行为什么不做?”)3.总结“逻辑推理三问”:问“动机”:对方为什么找我?(是“给我好处”还是“想赚我的钱”?)问“逻辑”:对方的说法符合常理吗?(比如“刷单就能赚大钱”,为什么不自己做?)问“风险”:如果按照对方说的做,会有什么后果?(比如“填银行卡号和验证码,会被盗刷吗?”)(四)情景模拟:拒绝“心理陷阱”(10分钟)1.表演情景剧本:“小晴收到同学微信,说‘我做刷单兼职赚了500元,你要不要一起?我拉你进群’。”要求:表演“小晴”的两种反应(A:答应,进群;B:拒绝,问“为什么要先投钱?”)。2.讨论:哪种反应更理性?为什么?(B反应用“逻辑推理”问了“为什么要先投钱”,识破了“诱导”步骤)如何拒绝“朋友的推荐”?(比如“我不想做兼职,谢谢”“你有没有想过这是诈骗?”)(五)总结:理性应对的“四步法则”(5分钟)1.总结“四步法则”:停:停止沟通(不要继续听对方说)。想:用“逻辑推理三问”分析(动机、逻辑、风险)。查:核实信息(比如“冒充客服”的,打官方电话查;“冒充熟人”的,打对方电话确认)。报:如果被骗,立即报警(110)或联系家长/老师。2.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以后遇到“兼职赚钱”“免费奖品”会怎么做?3.小结:诈骗的核心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念、恐惧、信任),只要我们保持理性,用“逻辑推理”拆套路,就能避免被骗。五、课后延伸1.任务:做一次“家庭防诈骗调研”,采访家长有没有遇到过诈骗,用“逻辑推理”帮家长拆解套路。2.拓展:制作“诈骗套路拆解手册”,发放给低年级同学,做“防骗小老师”。六、设计意图初中阶段以“理性思维”为核心,通过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等方式,帮助学生从“被动防范”转向“主动拆解”。情景模拟聚焦“朋友推荐”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解决“熟人诈骗”的难点。课后调研连接家庭,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三、高中学段:《法治与责任——做防诈骗的“传播者”》适用年级:高中1-3年级课时:45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信诈骗的法律后果(《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处罚规定),掌握“证据留存”的方法(如截图、录音)。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调研,学会用“数据+案例”分析青少年被骗的原因(如“贪念”“信息泄露”“缺乏法律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法治意识”,认识到“诈骗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防诈骗宣传。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电信诈骗的法律后果,掌握证据留存方法。难点:从“个人防范”转向“社会参与”,培养责任意识。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素材:法律条文视频(《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讲解)、调研数据(如“2023年青少年电信诈骗受害者中,因‘刷单返利’被骗的占比约40%”)、学生调研案例(如“某高中学生因‘虚假贷款’被骗5万元”)。2.工具:问卷星(提前做“青少年电信诈骗认知调研”)、宣传海报模板、视频剪辑软件(如剪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调研数据引发思考(5分钟)1.展示提前做的“青少年电信诈骗认知调研”结果:80%的学生听说过电信诈骗,但只有30%能准确识别“刷单返利”的套路。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被骗”,但有10%的学生曾经遇到过诈骗(未被骗)。2.提问:为什么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被骗”?(过度自信、缺乏对套路的了解)我们除了“自己防骗”,还能做什么?(帮助别人防骗)(二)知识讲解:电信诈骗的法律后果(10分钟)1.播放法律条文视频:《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举例说明:“某诈骗犯通过‘刷单返利’骗了10名学生,共计2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万元。”3.提问:诈骗犯为什么会被判刑?(因为违反了法律,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如果你遇到诈骗,应该怎么做?(留存证据,报警)(三)小组调研:分析青少年被骗的原因(15分钟)1.分组活动:每组领取1个调研主题(“贪念”“信息泄露”“缺乏法律意识”“朋友推荐”),结合提前收集的案例(如“某学生因‘想赚零花钱’刷单被骗”“某学生因‘填了陌生问卷’信息泄露被骗”),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主题1:“贪念”——为什么“刷单返利”“虚假贷款”能吸引青少年?主题2:“信息泄露”——青少年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如填陌生问卷、玩盗版游戏)主题3:“缺乏法律意识”——青少年知道“诈骗是犯罪”吗?知道“如何留存证据”吗?主题4:“朋友推荐”——为什么“朋友推荐”的诈骗更容易成功?(信任朋友,放松警惕)2.每组展示调研结果,教师引导点评:这个原因的“核心”是什么?(如“贪念”的核心是“想不劳而获”)解决建议的“可行性”如何?(如“避免信息泄露”的建议是“不填陌生问卷”“不用盗版软件”)(四)行动策划:做防诈骗的“传播者”(10分钟)1.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参与防诈骗宣传?(如制作宣传海报、录制视频、进社区讲解、发朋友圈)2.分组策划:每组选择1种方式,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例1(海报组):主题“拆解刷单套路”,内容包括“套路步骤”“逻辑漏洞”“应对方法”。例2(视频组):拍摄“情景短剧”,内容是“某学生遇到刷单诈骗,用‘逻辑推理’识破”。例3(社区组):设计“防诈骗讲座”,针对老年人(因为老年人也是易受群体),讲“冒充熟人”“虚假保健品”的套路。3.每组展示方案,教师给予建议(如“视频可以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上”“社区讲座可以联系居委会”)。(五)总结:责任与担当(5分钟)1.小结:电信诈骗是“社会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作为高中生,我们不仅要“自己防骗”,还要“帮助别人防骗”,用“法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财产安全。2.倡议:“从今天开始,做防诈骗的‘传播者’——给家人讲一个套路,给朋友发一条提醒,给社区做一次宣传。”五、课后延伸1.任务:实施小组策划的“宣传方案”(如制作海报并贴在校园里,录制视频并发布在班级群里)。2.拓展:写一篇“防诈骗心得体会”,发表在校园公众号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六、设计意图高中阶段以“法治与责任”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