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_第1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_第2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_第3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_第4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说课稿示范一、说教材(一)文本定位《宿新市徐公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生活”主题)的第二篇课文,属于七言绝句。本单元以“童年”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纯真与美好,体会文字中的情感温度。这首诗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篱落、树头、儿童、黄蝶、菜花”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乡村图景,传递出童年生活的灵动与诗意。(二)文本价值1.语言特色:诗句语言通俗晓畅,节奏明快,对仗工整(如“篱落疏疏”对“树头新绿”),充满画面感;“急走”“追”“飞入”“无处寻”等动词串联起动态场景,将儿童的天真烂漫与自然的生机融合得恰到好处。2.情感内涵: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乡村儿童的日常嬉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赞美。3.教学价值:作为经典田园诗,本文是培养学生“画面感阅读”“情感共鸣”的优质素材,同时能引导学生积累古典诗歌的语言范式(如意象叠加、动静结合)。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期,具备以下特点:1.知识基础:已掌握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律(四句、每句七字),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意,但对“意境”的抽象感悟能力仍需提升。2.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如图画、表演、视频),对“童年游戏”的话题有强烈共鸣。3.情感需求:渴望表达自己的童年经历,需要教师引导将诗歌中的“共性童趣”与“个人体验”结合,实现情感迁移。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徐、篱、疏、径、蝶”5个生字,正确书写“宿、徐、篱、疏、径”6个生字(重点指导“宿”的上下结构、“疏”的左中右结构)。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3.能借助注释、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朗读品味—想象画面—角色扮演”的学习流程,掌握“抓意象、品动词、悟意境”的诗歌阅读方法。2.小组合作探究“儿童追蝶”的细节,体会“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童年的纯真”与“自然的生机”,激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珍惜。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兴趣与审美情趣。四、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含义,积累“篱落疏疏”“树头新绿”“急走追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暮春乡村”的画面美。(二)教学难点1.体会“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童趣”与“意境留白”。2.联系自身经历,实现“诗歌情感”与“个人体验”的共鸣。五、说教法学法(一)教法设计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乡村暮春”视频、展示“篱落、菜花、黄蝶”图片,创设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朗读指导法: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的梯度设计,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与情感(轻快、活泼)。3.想象感悟法:引导学生抓住“疏疏”“新绿”“急走”“无处寻”等关键词,展开画面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儿童追蝶”的场景。(二)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意。2.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有趣?”,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3.诵读积累法:通过背诵、默写,积累经典诗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六、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1课时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第2课时重点:感悟意境、情感迁移)(一)第1课时:初读感知,理解诗意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播放视频:画面展示“乡村小路、稀疏的篱笆、刚发芽的树木、金黄的菜花地”,配轻快的笛声。提问:“视频里的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童年游戏”“乡村生活”等关键词)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童年趣事的诗,一起走进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2.初读诗歌,解决生字(10分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提醒“宿”“徐”“篱”等字的读音)。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纠正“疏”(shū)、“径”(jìng)的读音。生字教学:认读:“徐、篱、疏、径、蝶”(用卡片展示,开火车读)。书写:指导“宿”(上下结构,宝盖头要宽,覆盖下面的“百”和“亻”)、“疏”(左中右结构,“疋”要写得紧凑)。组词:“徐”(徐徐、徐州)、“篱”(篱笆、竹篱)、“疏”(稀疏、疏远)。3.再读诗歌,理解诗意(15分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第一句:“篱落疏疏一径深”(篱笆稀疏,一条小路伸向远方)。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树上的新叶还没长成浓密的树荫)。第三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小朋友着急地跑着追赶黄蝴蝶)。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地,再也找不到了)。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要求“通顺、具体”)。全班交流:指名分享,教师补充完善(如“‘新绿’指刚长出来的叶子,‘未成阴’说明是春天末期”)。4.朗读指导,读出节奏(8分钟)教师范读:强调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读出轻快的语气。学生模仿读:同桌互相纠正节奏。齐读:配轻快的音乐(如《田园春色》),读出诗歌的画面感。5.作业布置(2分钟)背诵诗歌,默写1遍。画一幅“宿新市徐公店”的图画(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二)第2课时:感悟意境,情感迁移1.复习导入,回顾诗意(3分钟)指名背诵诗歌,全班齐背。提问:“诗歌里写了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2.精读诗句,想象画面(15分钟)分析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引导想象:“疏疏的篱笆是什么样子?”“新绿的树头给你什么感觉?”(用“稀疏、低矮”“鲜嫩、柔软”等词语描述)展示图片:稀疏的篱笆、刚发芽的树木、延伸的小路。小结:这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暮春乡村的宁静与生机。分析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抓动词:“急走”“追”(引导学生模仿动作,体会儿童的急切与兴奋)。想场景:“黄蝶飞入菜花地,为什么找不到了?”(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颜色一样;菜花长得高,挡住了儿童的视线)悟情感:“儿童没追到蝴蝶,会难过吗?”(不会,因为过程很开心,而且菜花地很好玩)3.合作探究,体会童趣(10分钟)小组讨论:“‘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话为什么有趣?”(预设答案:①颜色对比(黄蝶与菜花);②动态变化(追—飞—寻);③儿童的天真(没追到但不生气))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总结“童趣”的核心——“简单的快乐”。4.情感迁移,联系生活(10分钟)提问:“你有没有类似的‘童年趣事’?比如追蝴蝶、抓蜻蜓、玩游戏?”(指名分享,引导用“急走”“追”等动词描述)拓展阅读:出示《村居》(高鼎)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比较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童年游戏,都有动态描写)。小练笔: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要求用1-2个动词,写出“快乐”的感觉)。5.总结升华,布置作业(2分钟)总结:“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写了一个普通的童年游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纯真的快乐。希望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小美好,珍惜自己的童年。”作业:完成小练笔(100字左右)。背诵《村居》(高鼎),下次课分享。七、说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景物:篱落疏疏、树头新绿、一径深人物: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情感:童趣热爱自然八、说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暮春乡村”的场景,快速进入诗歌意境。2.朗读指导到位:梯度化的朗读设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让学生逐步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3.情感迁移自然:通过“联系童年趣事”的环节,让学生将诗歌中的“童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实现了情感共鸣。(二)改进方向1.对“意境留白”的挖掘可以更深入:比如“无处寻”之后,儿童会做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2.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可以加强:比如在讨论“‘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有趣”时,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如“找颜色”“找动作”“找情感”),让讨论更有针对性。3.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应给予更多鼓励:比如在分享“童年趣事”时,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避免“标准化”答案。九、说设计理念本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语言积累”“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