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_第1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_第2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_第3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_第4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设计及习题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与设计原则幼儿园科学教育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初步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为核心,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要求。其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生活性原则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选择贴近日常生活的探究主题(如“水的变化”“水果的秘密”),让幼儿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科学的实用性。2.探究性原则强调“做中学”“玩中学”,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操作—记录发现—分享交流的探究流程,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3.适宜性原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活动:小班(3-4岁):以“感知与体验”为主,注重感官探索(如用手摸、用鼻子闻);中班(4-5岁):以“观察与比较”为主,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简单特征(如“种子的形状不同”);大班(5-6岁):以“探究与验证”为主,鼓励幼儿尝试解决问题(如“怎样让纸船装更多积木”)。4.整合性原则融合语言(表达发现)、艺术(用绘画记录)、社会(合作探究)等领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二、典型主题教学设计案例以下选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典型主题,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具体活动。(一)生命科学:种子的秘密(中班)活动目标:1.感知种子的多样性(形状、颜色、大小),能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如黄豆、花生、葵花籽);2.尝试用种植的方法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初步的记录能力;3.激发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感受生命的奇妙。活动准备:材料:各种种子(黄豆、花生、葵花籽、绿豆)、透明种植杯、土壤、喷水壶、观察记录册(画有空白生长曲线的纸张);经验:幼儿见过植物的种子(如吃水果时的籽)。活动过程:1.导入:猜谜游戏(5分钟)教师说谜面:“小小颗粒圆又圆,埋在土里能发芽,长出叶子开红花,结出果实香又甜。”(谜底:种子),引发幼儿对种子的兴趣。2.感知种子的多样性(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种子,让幼儿用手摸、用眼睛看、用鼻子闻,说说它们的不同(如“黄豆是圆的,花生是长的”“葵花籽是黑白相间的”);游戏:“种子找朋友”——将种子与对应的果实图片(如黄豆对应黄豆芽、花生对应花生果)配对,巩固对种子的认识。3.动手种植种子(15分钟)教师示范种植步骤:在透明杯里放半杯土壤,放入2-3颗种子(尖头朝下),覆盖薄土,喷水保持湿润;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轻轻放种子,别把它弄疼了”“水要喷得细细的,不然会把种子冲跑”;给种植杯贴标签(写上幼儿名字),放在自然角阳光充足的地方。4.记录与分享(5分钟)发放观察记录册,引导幼儿用绘画记录种子的初始状态(如“我种了3颗黄豆,它们躺在土里”);约定每天下午散步时观察种子的变化,下周分享“种子的小芽长出来了吗”。活动延伸: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种子(如玉米、南瓜籽),让幼儿继续探索;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种植绿豆,记录“绿豆变豆芽”的过程,带到幼儿园分享。评价要点:能否主动用感官观察种子的特征;能否正确完成种植步骤;能否用简单的绘画记录种子的状态。(二)物质科学:水的旅行(小班)活动目标:1.感知水的流动性,知道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2.尝试用不同材料(如水管、杯子、海绵)让水“旅行”,体验玩水的乐趣;3.培养对水的兴趣,感受水的用途。活动准备:材料:透明塑料水管(切成小段)、杯子(带孔)、海绵、小水桶、水(装在大盆里)、毛巾(擦手用);环境:在活动室地面铺防水垫,避免弄湿地板。活动过程:1.导入:儿歌《小水滴》(3分钟)教师唱儿歌:“小水滴,真调皮,跳到东,跳到西,跳到我的手心里,变成小水球。”(边唱边做动作),吸引幼儿注意力。2.感知水的流动性(8分钟)教师演示:将杯子里的水倒入水管一端,让水从另一端流到小水桶里,说:“小水滴要去旅行啦,它从水管里跑过去了!”;幼儿用手接水,感受水的流动:“水是滑滑的,会从我的手指缝里流走。”3.让水“旅行”的游戏(15分钟)投放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怎样让小水滴从这个杯子跑到那个杯子里?”“用海绵能不能帮小水滴旅行?”;观察幼儿操作:有的用杯子接水倒入水管,有的用海绵吸水运到另一个杯子,有的把水管连成“小桥”让水流动;分享经验:“我用水管把水从大盆运到小桶里了!”“海绵吸了水,挤一挤就流出来了。”4.结束:讨论水的用途(4分钟)教师问:“小水滴除了旅行,还能做什么?”(幼儿回答:“喝水”“洗澡”“浇花”);总结:“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珍惜它,不能浪费。”活动延伸:户外游戏:在沙池里用水管、杯子玩“引水浇花”的游戏;生活活动:让幼儿帮忙给植物浇水,感受水的作用。评价要点:能否感知水的流动性;能否主动用材料探索让水“旅行”的方法;能否说出水的一种用途。(三)地球与空间科学:月亮的变化(大班)活动目标:1.观察月亮的形状变化(如新月、满月、残月),知道月亮的形状会随时间变化;2.尝试用绘画记录月亮的变化,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3.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的规律。活动准备:材料:月亮形状卡片(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观察记录册(画有日期的空白页)、手电筒、皮球(模拟月亮和地球);经验:幼儿见过不同形状的月亮(如晚上散步时观察过)。活动过程:1.导入:猜谜语(5分钟)教师说谜面:“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圆盘,白天看不见,晚上才出现。”(谜底:月亮),引发幼儿对月亮的讨论。2.认识月亮的形状(10分钟)教师出示月亮形状卡片,让幼儿说说它们像什么(“新月像小船”“满月像盘子”);用实验模拟月亮的变化:教师拿手电筒(代表太阳),幼儿拿皮球(代表月亮),绕着教师转(代表地球),让幼儿观察皮球被照亮的部分(“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是新月;当月亮转到地球后面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3.制定观察计划(10分钟)教师说:“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变,我们一起观察一个月,看看它是怎么变的?”;发放观察记录册,引导幼儿设计记录方式(如用圆圈画月亮的形状,在旁边写日期);约定每天晚上和家长一起观察月亮,记录在手册上。4.分享与总结(5分钟)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昨天的月亮像眉毛”“今天的月亮比昨天大一点”;教师总结:“月亮的形状变化是有规律的,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残月,每29天左右循环一次。”活动延伸: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月亮形状拼图,让幼儿巩固对月亮变化的认识;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个月的月亮观察记录,带到幼儿园制作“月亮变化册”。评价要点:能否说出月亮的两种形状;能否用绘画记录月亮的变化;能否坚持观察一周以上。三、科学探究习题设计与实施策略习题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需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以游戏化、操作化、情境化为特点,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以下按观察类、操作类、表达类、探究类分类设计习题,并说明实施策略。(一)观察类习题:用感官探索适用年龄段:小班(3-4岁)习题名称:《找一找,什么东西软软的?》设计意图:培养幼儿用触觉感知物体特征的能力,区分“软”“硬”的不同。操作步骤:1.教师准备材料:毛绒玩具、海绵、积木、玻璃球、棉花;2.让幼儿用手摸每样东西,说说“它是什么感觉的?”;3.游戏:“软软的东西找家”——将软软的东西(毛绒玩具、海绵、棉花)放进标有“软”的篮子里,硬的东西放进标有“硬”的篮子里。实施策略:材料要安全(避免尖锐物品);用儿歌引导:“小手摸一摸,软软的像云朵,硬硬的像石头。”(二)操作类习题:动手解决问题适用年龄段:中班(4-5岁)习题名称:《怎样让纸船不沉?》设计意图:引导幼儿探索“浮力”的简单原理,尝试用不同材料解决问题。操作步骤:1.教师准备材料:纸船(提前折好)、积木、橡皮泥、泡沫板、水盆(装水);2.让幼儿尝试把纸船放进水里,观察“纸船会沉吗?”(纸船遇水会慢慢下沉);3.提出问题:“怎样让纸船不沉?”,引导幼儿用材料装饰纸船(如在纸船底部贴泡沫板、用橡皮泥做“船底”);4.测试改进后的纸船,分享经验:“我贴了泡沫板,纸船不会沉了!”实施策略:允许幼儿多次尝试,鼓励“再试一次”;用照片记录幼儿的操作过程,便于后续分享。(三)表达类习题:分享探究发现适用年龄段:大班(5-6岁)习题名称:《我的种植日记》设计意图:培养幼儿用语言和绘画表达探究过程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操作步骤:1.让幼儿回顾自己种植种子的过程(如“我种了黄豆,第一天埋在土里,第三天长出小芽,第五天芽变长了”);2.用观察记录册中的绘画和文字(或符号)整理成“种植日记”;3.在班级“科学分享会”上讲述自己的日记:“我的黄豆芽长到10厘米了,它的叶子是绿色的。”实施策略:教师用提问引导:“你种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每天有什么变化?”;为幼儿提供展示台(如黑板、海报),让他们自信地分享。(四)探究类习题:猜想与验证适用年龄段:大班(5-6岁)习题名称:《哪种纸飞得最远?》设计意图:引导幼儿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科学思维。操作步骤:1.教师准备材料:不同材质的纸(报纸、彩纸、瓦楞纸、宣纸)、剪刀(提前剪成长方形)、测量工具(绳子);2.提出问题:“哪种纸折的飞机飞得最远?”,让幼儿猜想(如“报纸飞得最远,因为它很重”“彩纸飞得最远,因为它很轻”);3.幼儿折飞机(教师指导基本折法),然后在户外测试:“站在同一条线后面,把飞机扔出去,用绳子量一量距离”;4.记录结果(如“报纸飞机飞了5米,彩纸飞机飞了3米”),总结:“报纸的材质比较硬,所以飞得最远。”实施策略:强调“公平实验”(同一人扔、同一位置、同一折法);用图表记录结果(如柱状图),让幼儿直观看到差异。四、总结与建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