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筝制作教学活动设计范文适用学段:小学中高年级(9-12岁)活动时长:2课时(90分钟)活动类型:综合实践(文化传承+科学探究+动手操作)一、活动背景风筝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典范,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前,青少年对传统风筝的认知多停留在“玩具”层面,缺乏对其文化内涵与科学原理的理解。本活动以“制作传统菱形风筝”为载体,融合文化传承(传统纹样、历史脉络)、科学探究(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与动手实践(扎、糊、绘、放),旨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演变(如墨子制木鸢、蔡伦造纸与风筝普及、明清风筝流派);掌握传统菱形风筝的结构原理(对称骨架、轻质材料、升力平衡);学会风筝制作的核心步骤(扎骨架、糊纸、装饰、装线)。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探究(查阅资料、观察成品),归纳传统风筝的核心特征(材质、纹样、结构);通过动手制作,掌握“测量-裁剪-固定-调整”的实践流程;通过实验验证(放风筝测试),理解“升力-重力-拉力”的平衡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风筝的文化底蕴,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在合作制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抗挫折能力;体验“从设计到成品”的创作成就感,增强对“科学+艺术”融合的认知。三、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传统风筝实物(如北京沙燕、潍坊龙头风筝)、骨架结构模型(对称框架);材料包(每组1份):竹篾(3mm粗,长度约60cm)、桑皮纸(或高丽纸,2张A3大小)、棉线(1卷)、白胶(1瓶)、颜料(水彩或丙烯,红、黄、蓝、黑4色)、毛笔(2支);多媒体:风筝历史视频(5分钟,含墨子、蔡伦、明清风筝场景)、制作步骤微课(10分钟,重点演示扎骨架、糊纸);安全工具:创可贴(备用)、手套(防竹篾扎手)。2.学生准备前置任务:收集1-2种传统风筝的图片(如沙燕、蜈蚣、蝴蝶),记录其纹样与特点;工具:剪刀(圆头)、铅笔、橡皮、直尺。四、活动流程(一)情境导入:唤醒兴趣(10分钟)环节1:展示激趣教师展示3-5件传统风筝实物(如沙燕风筝、牡丹风筝),提问:这些风筝有什么共同特点?(对称、轻质、有传统纹样)你知道风筝的历史吗?(引导学生分享前置任务中的发现)环节2:视频铺垫播放《风筝的起源与发展》短片,重点讲解:春秋战国:墨子制“木鸢”(最早的风筝雏形);汉代:蔡伦造纸后,“纸鸢”普及;唐代:风筝传入民间,成为娱乐工具;明清:风筝流派形成(如北京沙燕、潍坊硬翅)。设计意图:用实物与视频建立“文化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风筝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二)探究学习:拆解原理(20分钟)环节1:结构分析教师展示风筝骨架模型(菱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骨架由哪几部分组成?(主杆、横杆、斜撑)为什么要做对称结构?(平衡重力与升力,避免侧翻)竹篾与纸的选择有什么讲究?(竹篾轻且有韧性,纸透气且轻便)环节2:科学原理简化用“气球喷气”实验类比:风从风筝下方吹过,产生升力(类似气球喷气的反作用力);线的拉力与风筝的重力保持平衡,使风筝稳定飞行;结论:风筝能飞的关键是“升力>重力”+“结构对称”。设计意图:将抽象的空气动力学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验,让学生在“做前想”中理解制作逻辑。(三)动手制作:实践内化(40分钟)分组规则:4人一组,分工明确(骨架师、糊纸师、装饰师、线轴师),每组发放材料包。步骤1:设计图纸(5分钟)用直尺画菱形(边长约30cm,对角线比为3:2);标记主杆(长对角线)、横杆(短对角线中点)、斜撑(连接主杆顶端与横杆两端)的位置。步骤2:扎骨架(15分钟)取竹篾,用刀劈成1mm厚的细条(教师演示,提醒戴手套);按照图纸弯曲竹篾:主杆保持笔直,横杆在中点弯曲成“弓”形(用酒精灯轻微烘烤,避免断裂);用棉线绑定各节点(十字结,确保牢固),多余竹篾用剪刀剪断。步骤3:糊纸(10分钟)将桑皮纸铺在骨架上,用铅笔沿骨架边缘画轮廓;剪下锅形纸(比轮廓大1cm),用白胶均匀涂抹在骨架上;将纸贴在骨架上,用手指按压边缘(避免气泡),多余纸张用剪刀修剪。步骤4:装饰(8分钟)用颜料绘制传统纹样(如牡丹、云纹、蝙蝠),或结合现代元素(如卡通人物、几何图案);提醒:纹样需对称(如左右各画一朵牡丹),色彩搭配要鲜艳(对比色如红与绿、蓝与黄)。步骤5:装线(2分钟)在主杆与横杆的交点(重心)绑上棉线(打双结);将线另一端绕在线轴上(预留10米长度)。设计意图:通过“分工-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扎、糊、绘”的传统技艺,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四)展示评价:多元反馈(15分钟)环节1:风筝试飞(5分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走廊)试飞,记录“飞行效果”(如是否能飞、是否稳定、高度);若飞不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骨架太重→减少竹篾厚度;平衡差→调整横杆弯曲度)。环节2:成果展示(8分钟)每组派1名代表介绍:“我们的风筝叫______,采用了______纹样,设计理念是______”;展示形式:将风筝挂在教室墙上,标注“小组名称+设计说明”。环节3:多元评价(2分钟)发放《风筝制作评价表》(见表1),学生先自评,再互评,最后教师点评;重点表扬:①结合传统纹样的创意(如用“蝙蝠”代表“福”);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整骨架使风筝飞起来)。表1:风筝制作评价表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自评(1-5分)互评(1-5分)教师评(1-5分)工艺技巧骨架牢固、对称;糊纸平整、无气泡;装线正确文化内涵运用了传统纹样(如牡丹、云纹);能解释纹样的寓意创意设计图案有个性(如结合卡通、自己的名字);颜色搭配协调飞行效果能飞起来;飞行稳定;高度达标(超过2米)合作表现分工明确;主动帮助同学;参与讨论积极设计意图:通过“试飞-调整”的过程,让学生在“做后思”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多元评价则关注“过程性成长”,而非仅结果。五、活动延伸:迁移应用1.家庭任务:亲子制作“巨型风筝”与家长合作,用报纸、竹篾制作更大的风筝(如边长1米的菱形);记录“制作-试飞-调整”的过程,用照片或视频分享。2.文化调查:寻找“身边的风筝文化”调查当地是否有风筝节(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北京风筝庙会);采访长辈:“你小时候玩过什么样的风筝?”,记录传统风筝的故事。3.科学探究:“形状对飞行的影响”制作不同形状的风筝(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测试“飞行高度”“稳定性”;记录数据,撰写《风筝形状与飞行效果的关系》小报告。六、活动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扎骨架、糊纸、装饰、试飞)学到了什么?(传统风筝的历史、科学原理、制作技巧)感受到了什么?(传统文化的魅力、动手制作的成就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分享:“我原来以为风筝很简单,没想到骨架要对称才能飞起来!”“我画了牡丹纹样,妈妈说这是传统吉祥图案,我觉得很骄傲!”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分享”,让学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情感认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兴趣。七、注意事项1.安全:竹篾锋利,需教师演示劈篾过程;剪刀用圆头,避免划伤;胶水避免入口。2.差异:针对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提供预裁好的竹篾或纸样;鼓励创意,不要求“标准化”。3.环境:制作过程中保持桌面整洁,用完的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导游考试题诠释题及答案
- 单招药学考试题及答案
- 大专心理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偏硼酸钡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林和小林考试题及答案
- 村委后备书记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房产交易买卖合同模板
- 审查行政协议书
- 滁州学院入团考试题及答案
- 合伙人拆伙协议书
- 建行考试题库
- 国家F调合唱谱
- QC工程图培训教学课件
- 某市第三人民医院POCT便携式血糖仪结果比对操作规范流程
- 水闸安全鉴定投标方案(技术标)
- 我的家乡湖北孝感介绍
-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 印章(印鉴)交接单模板
- 材料化学第5章材料的制备
- 北京2023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部门秋季校园招聘岗位信息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柜台债券、贵金属综合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