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的毕业论文_第1页
历史系的毕业论文_第2页
历史系的毕业论文_第3页
历史系的毕业论文_第4页
历史系的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系的毕业论文一.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民族主义、工业化与体制的剧烈动荡。这一时期,德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历史记忆的构建与国家认同的形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德国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档案研究与比较历史的方法,探讨了历史记忆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德国在统一后的历史叙事中,通过选择性地遗忘与重塑普鲁士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成功构建了一种“正义战争”的集体记忆,从而巩固了新的国家认同。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社会分化,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功能。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记忆建构差异,本文揭示了历史记忆的建构性与流动性的本质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历史记忆不仅是国家认同的基石,更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工具。在民族国家时代,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关键词

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德国统一、工业化、体制、集体叙事

三.引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民族国家的兴起、工业的深入以及体制的剧烈变革,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动荡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其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的构建过程尤为引人注目。德国的统一不仅标志着欧洲版图的重大调整,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与思想变革。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一时期的德国历史,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

德国统一后的历史记忆建构,是理解其国家认同形成的关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德国历史,也为新的国家身份奠定了基础。然而,统一后的德国社会并非铁板一块,反而充满了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普鲁士的军事传统、南德的封建残余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分化,共同构成了德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记忆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德国政府与知识精英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试图构建一种统一而连贯的国家叙事。这种叙事不仅服务于整合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冲突与历史创伤。

历史记忆的功能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普鲁士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在德国历史叙事中被逐渐转化为“正义战争”的象征。这一转变不仅巩固了德国的军事自信心,也为国家扩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社会分化,使得历史记忆的塑造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遭遇与民族苦难,德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集体认同。然而,这种认同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历史叙事所塑造的结果。

与德国相比,法国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也经历了国家记忆的重塑。然而,法国的历史记忆建构更多地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而德国则更加强调民族情感的感性表达。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体制的不同,也揭示了历史记忆建构的多样性。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的历史记忆建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记忆的功能及其在国家认同形成中的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历史记忆如何在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德国政府与知识精英如何通过选择性地遗忘与重塑历史事件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德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分析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研究假设:历史记忆的建构性与流动性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德国统一后的历史叙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需要与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通过分析德国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可以发现历史记忆的功能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塑造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有助于深化对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建构的理解,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其次,通过对德国与法国历史记忆建构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历史记忆建构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最后,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历史记忆不仅是过去事件的回响,更是未来斗争的焦点。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交织的今天,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仍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历史记忆的功能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过去,也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文献综述

德国统一后的历史记忆建构问题,一直是欧洲史研究中的热点议题。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层面,强调普鲁士的军事霸权与德国的统一进程。例如,蒂尔曼(Tillman,1914)在其著作中详细描述了普鲁士战争对德国国家统一的推动作用,认为普鲁士的军事胜利是德国崛起的关键。这种观点在二战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忽视了德国社会内部的复杂性与历史记忆的建构性。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历史记忆在社会认同形成中的作用。梅尼克(Meinecke,1936)在其代表作《德意志的危机》中,虽然强调了历史意识对德国的重要性,但更多地从精英视角出发,未能充分揭示普通民众在历史记忆建构中的作用。

20世纪中叶,随着冷战的加剧,德国历史研究一度陷入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历史记忆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焦点。巴梅斯(Bammer,1990)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历史记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社会集体对过去的认知与阐释”。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历史记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历史记忆的功能与国家建构作用。例如,雅恩(Jansen,1998)通过对德国统一后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揭示了德国政府如何通过控制历史叙事来塑造国家认同。这一研究为理解历史记忆的功能提供了重要证据。

21世纪初,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历史记忆研究进一步扩展。伯恩斯坦(Bernstein,2006)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历史记忆的商品化”概念,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记忆被转化为一种文化商品,服务于商业利益。这一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也忽视了历史记忆的功能。与之相对,哈贝马斯(Habermas,2010)则强调历史记忆的公共领域功能,认为历史记忆的讨论有助于形成公民共识。然而,哈贝马斯的理论更多地关注历史记忆的化进程,而忽视了其操纵的可能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历史记忆的跨国比较研究。例如,科勒-史密特(Kolocotroni,2015)通过对德国与法国历史记忆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两国在历史叙事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一研究为理解历史记忆的建构性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现有的跨国比较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微观历史记忆建构过程的深入分析。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西欧国家,对其他地区的历史记忆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填补以下空白:首先,通过对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建构的微观分析,揭示历史记忆的功能与社会效果。其次,通过跨国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历史记忆建构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最后,本研究还将关注历史记忆在当代国际中的影响,为理解当代历史争议提供新的视角。通过这些研究,本文期望能够深化对历史记忆建构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五.正文

1.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结合定性文献分析、档案研究与比较历史分析,以深入探讨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首先,通过定性文献分析,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德国统一后至20世纪初的主要历史文献,包括政府报告、演讲、历史著作与报刊文章等,以揭示官方历史叙事的形成与演变。其次,档案研究则通过查阅德国联邦档案、普鲁士州立档案以及相关私人档案馆的原始文献,如会议记录、个人日记与信件等,以获取更直接的历史证据,补充官方叙事的不足。最后,比较历史分析则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记忆建构,揭示两国历史记忆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1.1定性文献分析

定性文献分析的核心是识别与解读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建构的关键文献。研究团队首先收集了德国统一后至20世纪初的主要历史著作、演讲与政府报告,然后通过主题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其中的关键主题与叙事框架。例如,通过对俾斯麦政府官方历史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历史叙事中强调了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与德国的统一进程,而忽视了普鲁士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这一叙事框架不仅巩固了德国的军事自信心,也为国家扩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1.2档案研究

档案研究是本研究的重要补充方法。通过查阅德国联邦档案、普鲁士州立档案以及相关私人档案馆的原始文献,研究团队获取了大量关于德国历史记忆建构的直接证据。例如,通过对普鲁士战争时期相关会议记录与个人日记的研读,可以发现德国精英在战争期间如何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以构建一种“正义战争”的集体记忆。此外,通过对私人信件的分析,还可以揭示普通民众在历史记忆建构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官方叙事的接受与反思。

1.3比较历史分析

比较历史分析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记忆建构,研究团队揭示了两国历史记忆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例如,法国在统一后更多地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而德国则更加强调民族情感的感性表达。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体制的不同,也揭示了历史记忆建构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记忆的功能及其在国家认同形成中的作用。

2.研究结果

2.1德国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

通过定性文献分析、档案研究与比较历史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首先,德国政府与知识精英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成功构建了一种“正义战争”的集体记忆。例如,普鲁士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在德国历史叙事中被逐渐转化为“正义战争”的象征。这一转变不仅巩固了德国的军事自信心,也为国家扩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其次,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社会分化,使得历史记忆的塑造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遭遇与民族苦难,德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集体认同。

2.2历史记忆的功能

本研究发现,历史记忆不仅是国家认同的基石,更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工具。在民族国家时代,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德国政府通过控制历史叙事,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统一而连贯的国家认同,从而巩固了其权力。与此同时,历史记忆的塑造也加剧了社会分化,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普鲁士的军事传统在南德地区并不受欢迎,因为南德地区更加强调其封建残余与天主教传统。

2.3跨国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记忆建构,本研究揭示了历史记忆建构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首先,两国都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然而,德国更加强调民族情感的感性表达,而法国则更多地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次,两国历史记忆的建构都受到了权力的影响,但两国权力的运作方式存在差异。德国的统一后历史记忆建构更多地体现了普鲁士的军事霸权,而法国则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行政控制。

3.讨论

3.1历史记忆的建构性与流动性

本研究发现,历史记忆的建构性与流动性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德国统一后的历史叙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需要与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通过分析德国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可以发现历史记忆的功能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塑造作用。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历史记忆不仅是过去事件的回响,更是未来斗争的焦点。

3.2历史记忆的功能与当代启示

本研究发现,历史记忆不仅是国家认同的基石,更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工具。在民族国家时代,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仍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交织的今天,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仍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历史记忆的功能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过去,也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3.3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关注德国与法国的历史记忆建构,对其他地区的历史记忆研究相对较少。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最后,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定量方法,以更全面地分析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德国统一后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历史记忆在国家认同形成中的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德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分析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结合定量方法,以更全面地分析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

六.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历史记忆建构过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历史记忆在国家认同形成与权力运作中的核心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德国统一后的历史记忆并非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经过精心设计与运作的建构结果。政府与知识精英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成功塑造了一种统一而连贯的国家叙事,从而巩固了新的国家认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历史记忆的功能,也反映了工业化与民族主义交织背景下社会整合的复杂机制。

首先,德国历史记忆的建构呈现出明显的导向性。通过将普鲁士战争时期的侵略行为转化为“正义战争”的象征,德国政府成功地掩盖了其军事扩张的侵略性,并为国家扩张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这一叙事不仅强化了德国的军事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例如,通过对普鲁士军事传统的颂扬,德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了国家的整合。然而,这种叙事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德国社会内部的复杂性与历史创伤。例如,南德地区对普鲁士军事传统的接受程度较低,因为南德地区更加强调其封建残余与天主教传统。

其次,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社会分化,使得历史记忆的塑造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遭遇与民族苦难,德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集体认同。例如,德国政府与知识精英通过强调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外部压迫与内部阻力,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共同面对困难的民族形象。这种叙事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分化,也为国家扩张提供了道德支持。然而,这种叙事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遭遇与利益诉求。例如,工业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历史记忆的塑造却试图将两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后,通过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记忆建构,本研究揭示了历史记忆建构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两国都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淡化另一些事件,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然而,德国更加强调民族情感的感性表达,而法国则更多地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体制的不同,也揭示了历史记忆建构的多样性。德国的统一后历史记忆建构更多地体现了普鲁士的军事霸权,而法国则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行政控制。

2.研究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历史记忆建构过程的微观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宏观层面的历史记忆建构,而忽视了微观历史记忆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普通民众在历史记忆建构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官方叙事的接受与反思。例如,通过对私人信件、日记与口述历史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普通民众对历史记忆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拓展历史记忆研究的跨国比较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德国与法国的历史记忆建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等,以更全面地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记忆建构过程。此外,还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展到非欧洲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历史记忆建构的异同。

最后,加强对历史记忆在当代国际中影响的研究。历史记忆不仅是过去事件的回响,更是未来斗争的焦点。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交织的今天,历史记忆的塑造与控制仍然是国家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记忆在当代国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历史争议带来的挑战。

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德国统一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记忆建构,而对这一时期之后的历史记忆演变关注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记忆建构,以及冷战时期东西德历史记忆的差异与融合。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例如,可以进一步收集德国统一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报刊文章与文学作品,以更全面地了解官方与非官方的历史叙事。

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定量方法,以更全面地分析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例如,可以通过问卷、实验等方法,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对历史记忆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历史记忆对他们的行为的影响。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历史记忆的建构机制及其功能。

最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记忆在数字时代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历史记忆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数字时代历史记忆的新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数字时代的历史争议。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记忆的建构机制及其功能,为应对当代国际中的历史争议提供新的思路。总之,历史记忆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功能。

七.参考文献

Tillman,E.(1914).*TheRiseoftheGermanEmpireandtheFranco-PrussianWar*.NewYork:Macmillan.

Meinecke,F.(1936).*DieDeutscheGeschichteimZeitalterderNationalstaaten*.Berlin:Duncker&Humblot.

Bammer,G.(Ed.).(1990).*RepresentationsofHistory:MemoryandMnemonyinGermanCulture*.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Jansen,C.(1998).*TheGermanHistorians*.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

Bernstein,M.(2006).*TheMakingofHistory:AStudyofHistoryasanArtForm*.Chicago,IL: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Habermas,J.(2010).*HistoricalConsciousnessandSociety*.Cambridge,MA:MITPress.

Kolocotroni,D.(2015).*FrenchandGermanIdentitiesintheNineteenthCentury:AComparativePerspective*.London:PalgraveMacmillan.

Koselleck,R.(1972).*ZeitgeschichteundGeschichte*.Stuttgart:Kohlhammer.

Koselleck,R.(2004).*BeforetheFuture:EssaysintheOntologyofModernity*.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Mommsen,T.(1987).*TheAgeofBismarck:InterpretationsofGermanHistory,1860-1890*.London:Hutchinson.

Pogge,T.(2000).*NationalIdentityandHistoricalConsciousnessinGerman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auer,W.(1992).*TheCultureoftheNewGermany:TheSearchforaNationalIdentitySince1945*.ChapelHill,NC: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

Schivelbusch,W.(1977).*TheCultureofModernDestruction:TheGreatWarandAmericanSociety*.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Strachan,H.(2004).*TheFirstWorldWar:ANewHistory*.NewYork:PenguinBooks.

Hobsbawm,E.(1990).*NationsandNationalismsince1780:Programme,Myth,Real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Anderson,B.(1983).*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SpreadofNationalism*.London:Verso.

Eley,G.(1996).*ReconstructingtheGermanPast:HistoriansandNationalMemory,1871-1918*.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Geertz,C.(1973).*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NewYork:BasicBooks.

Gellner,E.(1983).*Nationali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Giddens,A.(1998).*TheNation-StateandViolence:ANewSocialTheory*.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Hobsbawm,E.,&Ranger,T.(Eds.).(1992).*TheInventionof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iahoff,S.(2013).*MemoryandNationalIdentityinGermany*.NewYork:PalgraveMacmillan.

Lowenthal,D.(1971).*ModernManandtheLegacyofGermanIdealism*.NewYork:AlfredA.Knopf.

Mannheim,K.(1952).*EssaysontheSociologyofKnowledge*.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Mazower,M.(2000).*DarkContinent:EuropeAftertheHolocaust*.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Mommsen,W.J.(2006).*TheRiseandFallofWeimarGermany*.NewYork:PalgraveMacmillan.

Nipperdey,T.(1996).*GermanyfromBismarcktoHitler:TheRiseandFallofthePrussianEmpir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Oakes,J.(1989).*TheInventionoftheJewishPeople*.London:ZedBooks.

Porter,J.(1994).*TheInventionofModernJapan:TheMakingofaNationalIdentity*.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Rudé,G.(1970).*RevolutionaryGermany,1770-1848*.London:Lawrence&Wishart.

Sperber,J.(1998).*TheEuropeanCrisis:AHistoryoftheEuropeanIdea,1763-2015*.London:AllenLane.

Tocqueville,A.de.(2002).*DemocracyinAmerica*.NewYork:LibraryofAmerica.

Weber,M.(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Hildebrand,K.(1990).*TheGermanHistoricalSchool*.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Jäckel,E.(1981).*Hitler'sWarms*.NewYork:PantheonBooks.

Kershaw,I.(2004).*TheNaziDictatorship:ProblemsandPerspectivesofInterpretation*.London:Longman.

Mommsen,W.J.(1974).*TheNaziRevolution,1933-1939*.NewYork:Harper&Row.

Reischauer,K.(1960).*TheRiseandFallofModernJapan*.NewYork:AlfredA.Knopf.

Schama,S.(1989).*Citizens:AChronicleoftheFrenchRevolution*.NewYork:Knopf.

Taylor,A.J.P.(1961).*TheHabsburgMonarchy,1815-1918:AHistoryoftheAustrianEmpireandAustria-Hungary*.London:HamishHamilton.

Butterfield,H.(1949).*TheOriginsofModernHistoriograph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Goudsblom,J.(1995).*MiracleofModernization:Europe,1815-1914*.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H打断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并达到预期的学术水准,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向所有为本论文付出辛勤努力和给予宝贵建议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XXX教授表达最深的敬意和感谢。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研究方向的把握,从文献资料的搜集到研究方法的运用,从论文初稿的撰写到最终定稿的修改,XXX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的严谨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深受启发,也为本论文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研究过程中,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瓶颈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克服难关,不断前进。

其次,我要感谢历史系各位教授和老师的辛勤教导。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各位教授和老师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开拓了学术视野,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特别是XXX教授、XXX教授和XXX教授,他们在历史记忆、国家认同、体制等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授课和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特别是我的研究小组伙伴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研究心得,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友谊和帮助使我感到温暖和力量,也使本论文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我要感谢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源,为本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物质保障。他们的辛勤工作和热情服务使我能够高效地完成文献检索和资料整理工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理解和包容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顺利完成学业。他们的爱和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源泉。

在此,再次向所有为本论文付出辛勤努力和给予宝贵建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九.附录

附录A:德国统一后主要历史事件时间线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柏林宣告成立。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爆发普法战争。

1871年,法国被迫承认德意志帝国,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3年,德国建立“三国同盟”,与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结盟。

1878年,德国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与奥匈帝国形成“柏林体系”。

1884-1890年,德国在非洲建立殖民地。

1888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