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设计案例——以"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为例一、案例背景1.1主题选择依据种子发芽是小学科学"生命世界"领域的经典探究主题,具有贴近生活、材料易得、现象直观、周期短等特点,符合三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观察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过程,能直观感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在探究中学习"对比实验"这一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落实"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素养。1.2课标对应要求本案例符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条件";同时对应"科学探究"维度的目标——"能基于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渗透"科学态度"目标——"培养严谨求实的探究精神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探究学习目标结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本案例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理解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空气(核心条件),初步建立"生物生存依赖环境"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通过"猜想—设计—验证"的逻辑过程,识别实验中的"变量"与"常量",运用"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对比实验,提升逻辑推理能力。探究实践:掌握"观察记录""数据对比"等探究技能,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种子处理、变量控制),学会用表格、图画等方式记录实验现象。态度责任: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尊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体会"科学结论来自证据"的严谨性;通过拓展活动,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环境的关注。三、探究学习准备3.1材料准备(每组)实验材料:绿豆种子(20粒,颗粒饱满、无破损)、一次性透明塑料杯(4个)、医用脱脂棉(或纸巾)、标签纸、马克笔、滴管、清水。记录工具:《种子发芽观察记录表》(见表1)、铅笔、放大镜。3.2环境准备实验室需提供:温暖通风处(如窗台,温度18-25℃)、低温环境(如教室阴凉角落,温度10-15℃)、黑暗环境(如纸箱)。安全提示:选用无毒种子(绿豆),避免学生接触尖锐物品(如滴管尖端)。3.3教师准备预实验:提前3天用绿豆种子做对比实验,验证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如水分过多会导致种子腐烂)。课件:包含"种子发芽的现象""对比实验设计"等内容,辅助学生理解实验逻辑。分组:按"异质分组"原则,每组4人(含1名动手能力强、1名记录能力强、1名表达能力强、1名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四、探究学习过程设计本案例遵循"问题驱动—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分析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逻辑,共设计6个环节,时长为3课时(每课时40分钟)。环节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第1课时,10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实物:将两盆绿豆苗放在讲台上(一盆是发芽的嫩苗,一盆是未发芽的干种子),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盆绿豆有什么不同?"追问:"为什么左边的绿豆发芽了,右边的没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没浇水""没晒太阳""温度太低")。聚焦问题:"种子发芽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明确探究主题。学生活动:观察实物,描述现象(如"左边的有小芽,右边的还是硬的")。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如"需要水""需要阳光""需要土壤")。设计意图:用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让问题来自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环节2:猜想假设,聚焦变量(第1课时,15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理猜想:将学生提出的"水、阳光、温度、土壤"等条件写在黑板上,提问:"这些条件都是种子发芽必需的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介绍"对比实验":"要验证一个条件是否必需,需要设置两组实验——一组有这个条件(实验组),一组没有(对照组),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才能确定这个条件的作用。"举例说明:"如果要研究'水是不是必需的',应该怎么设计?"引导学生说出"一组加水,一组不加,其他条件(阳光、温度、种子数量)都相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整理自己的猜想(如"我认为需要水,因为妈妈发豆芽时会浇水")。理解"对比实验"的逻辑,尝试说出"变量"(要研究的条件)和"常量"(保持相同的条件)。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发散猜想转化为可探究的变量,渗透"单一变量原则"的科学思维。环节3:设计方案,明确变量(第1课时,15分钟)教师活动:发放《实验设计表》(见表2),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每组选择一个要研究的变量(水、阳光、温度中的一个),讨论如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填写表格。"巡视各组,及时指导(如"研究温度时,对照组放在温暖的地方,实验组放在阴凉处,其他条件要相同")。组织各组展示设计方案,引导全班评价:"这个方案有没有控制好变量?有没有遗漏什么?"如学生设计"研究阳光"时,可能会忽略"温度"的控制,教师要提醒:"实验组放在阳光下,对照组放在黑暗处,要保证两组的温度相同(如都放在窗台边的纸箱里,只是一个开洞,一个不开)。"学生活动:分组选择变量(如第1组选"水",第2组选"温度",第3组选"阳光")。讨论实验步骤:如研究"水"的组,设计"实验组:在纸巾上滴3滴水,放10粒种子;对照组:不滴水,放10粒种子,都放在窗台"。填写《实验设计表》,明确"变量""常量""实验组""对照组"。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明确实验的逻辑框架。环节4:实施探究,收集数据(第2课时,40分钟)教师活动:强调实验注意事项:1.种子要选饱满、无破损的,避免因种子本身问题影响结果;2.加水要适量(纸巾湿润但不积水,避免种子腐烂);3.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记录发芽情况(如"第2天,实验组有3粒种子破壳")。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分组操作:给每个杯子贴标签(如"实验组:有水""对照组:无水");在杯子里铺2层纸巾,放入10粒绿豆(均匀摆放);实验组用滴管加清水(湿润纸巾),对照组不加;将杯子放在指定位置(如研究"温度"的组,实验组放在窗台,对照组放在阴凉角落)。提醒学生填写《种子发芽观察记录表》(见表1),每天记录1次(共记录5天)。学生活动:分组操作,按设计方案处理种子(如"我们组研究温度,把实验组放在窗台,对照组放在柜子里")。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变化(如"第1天,种子吸饱了水,变大了"),认真记录。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动手能力与观察习惯,学会用数据支持结论。环节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2课时,10分钟+第3课时,15分钟)教师活动(第2课时结束前10分钟):引导学生整理数据:"请各组把5天的记录汇总,看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发芽率有什么不同?"(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总种子数×100%)举例说明:"如果实验组有8粒发芽,对照组有0粒,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水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教师活动(第3课时开始15分钟):分组展示数据:让各组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展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发芽情况(如"实验组第3天发芽率80%,对照组0%")。引导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是什么?这个差异说明什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如"水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总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空气(补充空气的作用:种子呼吸需要氧气,如浸泡在水中的种子会因缺氧而腐烂)。"学生活动:汇总数据,计算发芽率(如"我们组实验组10粒种子发了9粒,发芽率90%")。对比两组数据,说出结论(如"加水的种子发芽了,没加水的没发芽,说明需要水")。记录结论,写在《观察记录表》的最后。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结论来自证据"的严谨性,提升分析与归纳能力。环节6:表达交流,拓展延伸(第3课时,25分钟)教师活动:组织"探究成果发布会":让各组派代表分享实验过程、数据与结论(如"我们研究的是温度,实验组放在窗台(20℃),第3天发芽率70%;对照组放在冰箱(5℃),没有发芽,说明温度太低种子不会发芽")。追问:"如果种子发芽需要水,是不是水越多越好?"展示预实验中的"水过多导致种子腐烂"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适宜"的含义(如"水分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拓展活动:问题1:"不同种子的发芽条件一样吗?"建议学生课后用黄豆、花生做实验,比较发芽率。问题2:"种子发芽后,还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观察绿豆苗的生长(如需要阳光、土壤),为后续"植物的生长"探究做铺垫。总结:"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实验找证据,再得出结论。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问题时,也能像今天这样用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代表发言,分享成果(如"我们组的实验证明,阳光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因为放在黑暗处的种子也发芽了")。讨论"适宜"的含义(如"水太多会淹死种子")。制定课后探究计划(如"我想试试用黄豆做实验,看看需要多少水")。设计意图:通过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拓展活动让探究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应用能力。五、评价与反思5.1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中的参与度(如是否积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如《观察记录表》是否填写规范)、合作情况(如是否分工明确)。采用"教师评分+同伴互评"的方式,占比60%。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是否得出"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空气")、数据是否真实(如发芽率计算是否准确)。占比30%。拓展性评价:评价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如是否做了黄豆发芽实验)、反思能力(如是否能解释"水过多导致腐烂"的原因)。占比10%。5.2反思与改进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常量"(如研究阳光时,没有控制温度相同),需要教师在环节3加强引导,用"举例+提问"的方式强化"单一变量原则"。教师层面:预实验要更充分(如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发芽率,确保实验结果明显);在环节6的拓展活动中,可以提供更多材料(如黄豆、花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设计层面:可以增加"种子结构"的观察(如用放大镜看绿豆的胚芽),让学生更理解"发芽"的本质(胚根突破种皮),提升科学观念的深度。六、案例特色与价值6.1核心素养导向本案例以"种子发芽"为载体,落实了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观念:通过探究,建立"生物生存依赖环境"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变量控制"的逻辑思维;探究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施实验,掌握探究技能;态度责任: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6.2实用性与可复制性材料易得:绿豆、纸巾、杯子等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成本低;操作简单:实验步骤不复杂,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复制性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变量(如研究"土壤"是否必需),或拓展到其他主题(如"蚯蚓喜欢什么环境")。6.3生活联结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如妈妈发豆芽、家里的绿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拓展活动让探究延伸到生活中,培养"用科学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硝酸锰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钛靶材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作物秸秆肥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金属加工液项目商业计划书
- 巴彦淖尔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相关基因报告解读考核
- 运城市中医院放射性肠炎护理考核
- 朔州市中医院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考核
- 大同市中医院社区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
- 廊坊市中医院泌尿系肿瘤的多学科诊疗能力考核
- 中国乳聚丁苯橡胶项目投资计划书
- DG-TJ08-2205-2025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标准(市政给水排水工程)
- 2025年知识产权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白色家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供需格局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教师教龄管理办法
- 煤矿奖励管理办法
- 苗木栽培养护技术
- 静脉穿刺技术规范及风险防范
- 汽车车窗系统检测与维修
- ERP上线奖惩管理办法
- 公安机关危险品管理办法
- 行业分析报告:当前热 门行业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