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_第1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_第2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_第3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_第4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解析25条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语法骨架”,虽无实在意义,却能串联句子、表达语气、体现逻辑。初中阶段需重点掌握18个常见虚词(之、乎、者、也、而、以、于、为、其、乃、则、然、虽、若、且、焉、与、何),以下按词性分类,结合教材例句逐一解析,附易错提示,助力精准理解与运用。**一、代词类虚词**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需结合语境判断指代对象。**1.之**代词用法:代人(他/她/它)、代事(这件事)、代物(它)。例句及解析:代人:“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之”代指“善者”(他人的优点)。代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之”代指“齐师伐我”(战争这件事)。代物:“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的奇异景象”。易错提示:勿将“之”的代词用法与助词用法混淆(如“之”作“的”时,后面必接名词,如“水陆草木之花”)。**2.其**代词用法:代人(他的/他们的)、代物(它的/它们的)、代指“其中的”。例句及解析:代人:“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其”代指“塞翁的”(父亲)。代物:“断其喉,尽其肉”(《狼》)——“其”代指“狼的”(喉、肉)。代“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代指“两只狼中的一只”。易错提示:“其”作副词时(如“其真无马邪”),需与代词用法区分(副词表语气,代词表指代)。**3.焉**代词用法:代指“哪里”(疑问代词)、“他/它”(人称代词)。例句及解析: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译为“哪里”(询问土石放置的地点)。人称代词(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焉”代指“这篇文章”(希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易错提示:“焉”作兼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需与代词用法区分(兼词=介词+代词,如“焉”=“于之”,译为“在其中”)。**二、助词类虚词**助词无实在意义,主要作用是辅助语法结构(如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或表达语气(如感叹、疑问)。**4.之(助词)**用法分类:①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所属关系。例句:“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之”译为“的”(“水陆草木”修饰“花”)。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连接主语与谓语,使句子作宾语或定语(无实义)。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连接主语“莲”与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使句子作“爱”的宾语(并非“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是“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件事)。③宾语前置标志:帮助宾语提前(无实义)。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帮助宾语“陋”前置。④定语后置标志:帮助定语后置(无实义)。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之”帮助定语“千里”后置。⑤补足音节(无实义):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舒缓语气。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之”补足“鼓”(击鼓)的音节,无实义。易错提示:主谓之间的“之”易误判为“的”,需结合句子成分分析(如“莲之出淤泥”中“莲”是主语,“出淤泥”是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作“的”讲)。**5.者(助词)**用法分类:①判断句标志(与“也”呼应):无实义,表判断。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与“也”呼应,表判断(陈胜是阳城人)。②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帮助定语后置。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初中选篇改编)——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者”帮助定语“知其事”后置。③句中提顿(无实义):引出下文对主语的描述。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者”提顿,引出“年且九十”的描述。易错提示:定语后置中的“者”易误判为代词(如“马之千里者”中的“者”无实义,并非“……的马”)。**6.也(助词)**用法分类:①判断语气(与“者”呼应):无实义,表判断。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与“者”呼应,表判断(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②陈述语气(了、啊):表事实陈述。例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自相矛盾》)——“也”表陈述,译为“了”(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③感叹语气(啊、呀):表情感抒发。例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过秦论》)——“也”表感叹,译为“啊”(感叹六国灭亡的原因)。④句中停顿(无实义):舒缓语气。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也”分隔“师道之不传”与“久矣”,表停顿。易错提示:句中停顿的“也”易误判为判断语气,需结合上下文(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也”不表判断,仅舒缓语气)。**三、连词类虚词**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或句子,体现逻辑关系(如并列、转折、递进)。**7.而**用法分类(初中重点):①并列(和、又):连接并列的动作或形容词。例句:“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敏”与“好学”同为优点,“而”表并列。②承接(就、然后):连接连续的动作,表时间顺序。例句:“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学”之后“习”,“而”表承接。③转折(但是、却):连接相反的情况。例句:“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不知”与“不愠”相反,“而”表转折。④修饰(地、着):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关系。例句:“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朝”修饰“往”(表时间),“而”译为“地”。⑤因果(所以、因而):连接原因与结果。例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因“景不同”,故“乐无穷”,“而”表因果。易错提示:修饰关系的“而”易误判为承接,需注意前后成分的语法关系(如“朝而往”中“朝”是状语,“往”是谓语,“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表修饰;承接关系中“而”连接两个谓语动词,如“学而习”)。**8.以(连词)**用法分类:①承接(来、用来):连接动作,表目的。例句:“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是为了“请”(请教),“以”译为“来”。②修饰(地、着):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其道”修饰“策之”(驱使它的方式),“以”译为“地”。③因果(因为、所以):连接原因与结果。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因“环境清幽”,故“不可久居”,“以”译为“因为”。易错提示:“以”作介词(如“以刀劈狼首”)时,需与连词用法区分(介词后面接名词或代词,连词后面接动词或句子)。**9.则**用法分类:①承接(就、便):表动作的顺承。例句:“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就会“罔”(迷惑),“则”译为“就”。②转折(却、但是):表相反的情况。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余”与“同舍生”的穿着相反,“则”译为“却”。③判断(就是、乃是):表判断。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译为“就是”(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易错提示:“则”作判断词时,易误判为承接,需结合语境(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则”表判断,强调“这就是”)。**四、介词类虚词**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地点、原因等,需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构成“介词短语”。**10.于**用法分类(初中重点):①表地点(在、到、从):例句:“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译为“在”(在长勺作战);“送之至于江滨”(《屈原列传》,初中选篇)——“于”译为“到”(送到江滨)。②表比较(比):例句:“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于”译为“比”(苛政比老虎还凶猛)。③表对象(对、向、给):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于”译为“对”(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恨);“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于”译为“向”(向天帝报告)。④表原因(因为、由于):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译为“因为”(因为忧患而生存,因为安乐而灭亡)。易错提示:“于”表比较时,需注意语序(如“猛于虎”=“比虎猛”,需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11.为(介词)**用法分类:①表对象(给、替、向):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译为“向”(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为”译为“替”(替天下人倡导)。②表原因(因为、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为”译为“为了”(为了宫室的美丽、妻妾的侍奉)。③表被动(被):例句:“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译为“被”(士卒多被他任用)。易错提示:“为”作动词(如“为学”“成为”)时,需与介词用法区分(动词有实在意义,介词无实在意义)。**12.与**用法分类:①表对象(和、跟、同):例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与”译为“和”(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②表给予(给、给与):例句:“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与”译为“给”(吆喝着给别人吃)。易错提示:“与”作连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时,需与介词用法区分(连词连接并列的主语或宾语,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五、语气类虚词**语气类虚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如感叹、疑问、反问),无实在意义,但能体现句子的语气。**13.乎(语气助词)**用法分类:①疑问语气(吗、呢):例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乎”译为“吗”(不是很快乐吗?)。②感叹语气(啊、呀):例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乎”译为“啊”(时光像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③反问语气(吗、呢):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乎”译为“吗”(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易错提示:“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时,需与语气助词用法区分(介词后面接名词或代词,语气助词位于句末)。**14.哉(语气助词)**用法分类:①感叹语气(啊、呀):例句:“呜呼哀哉!”(《出师表》)——“哉”译为“啊”(表示悲哀)。②反问语气(吗、呢):例句:“岂有此理哉?”(《论语·季氏》)——“哉”译为“呢”(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③疑问语气(吗、呢):例句:“何足道哉?”(《论语·子罕》)——“哉”译为“呢”(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易错提示:“哉”的反问语气易误判为疑问语气,需结合语境(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宁”表反问,“乎”加强反问语气)。**15.矣(语气助词)**用法分类:①陈述语气(了、啊):例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矣”(《庄子·养生主》)——“矣”译为“了”(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②感叹语气(啊、呀):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矣”译为“啊”(你太不聪明了啊!)。③祈使语气(吧、呀):例句:“先生休矣!”(《史记·项羽本纪》)——“矣”译为“吧”(先生算了吧!)。易错提示:“矣”的感叹语气易误判为陈述语气,需结合句子的情感(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甚矣”表程度,“矣”加强感叹)。**六、副词类虚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语气(如推测、反问、肯定)。**16.其(副词)**用法分类:①推测语气(大概、或许):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译为“大概”(大概是真的不认识马吧)。②反问语气(难道、岂):例句:“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译为“难道”(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③肯定语气(一定、必定):例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译为“一定”(他们一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易错提示:“其”作代词(如“其家甚智其子”)时,需与副词用法区分(代词表指代,副词表语气)。**17.乃(副词)**用法分类:①承接语气(于是、就):例句:“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乃”译为“于是”(于是下达命令)。②转折语气(却、竟然):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乃”译为“竟然”(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③肯定语气(才、刚刚):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狼》)——“乃”译为“才”(才明白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易错提示:“乃”作代词(如“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需与副词用法区分(代词译为“你的”,副词表语气)。**18.盖(副词)**用法分类:①推测语气(大概、大约):例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盖”译为“大概”(大概我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②解释语气(原来、因为):例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初中选篇改编)——“盖”译为“原来”(原来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易错提示:“盖”作句首发语词(如“盖儒者所争”)时,需与副词用法区分(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副词表语气)。**七、兼词类虚词**兼词是介词+代词的组合,具有双重意义,初中阶段需重点掌握“焉”“诸”(“诸”=“之+于”或“之+乎”)。**19.焉(兼词)**用法分类:①兼词(于之=在其中):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焉”=“于之”(在其中)(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②兼词(于此=在这里):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焉”=“于此”(在这里)(堆积泥土成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易错提示:“焉”作代词(如“且焉置土石”)时,需与兼词用法区分(兼词=介词+代词,代词仅表指代)。**八、综合类虚词(需结合语境判断用法)****20.以(综合)**用法分类:①介词(用、拿、把、凭借、因为):例句:“以刀劈狼首”(《狼》)——“以”译为“用”(用刀劈狼的头);“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以”译为“凭借”(凭借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译为“因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②连词(来、用来、因为):例句:“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以”译为“来”(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译为“因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清幽)。③动词(认为、以为):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以”译为“认为”(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易错提示:“以”作介词时,后面接名词或代词(如“以刀”);作连词时,后面接动词或句子(如“以请”);作动词时,有实在意义(如“以为”)。**21.为(综合)**用法分类:①动词(做、成为、作为、认为):例句:“为学”(《为学》)——“为”译为“做”(做学问);“卒之为众人”(《伤仲永》)——“为”译为“成为”(最终成为普通人);“以丛草为林”(《童趣》)——“为”译为“作为”(把丛草当作树林);“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为”译为“认为”(谁认为你知道的多呢?)。②介词(给、替、向、被):例句:“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为”译为“给”(给人民服务);“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为”译为“替”(替天下人倡导);“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译为“向”(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为”译为“被”(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嘲笑)。③语气助词(呢):例句:“何辞为?”(《鸿门宴》)——“为”译为“呢”(为什么要告辞呢?)。易错提示:“为”作动词时,有实在意义(如“为学”);作介词时,无实在意义(如“为外人道”);作语气助词时,位于句末(如“何辞为”)。**22.然(综合)**用法分类:①代词(这样、那样):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然”译为“这样”(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②连词(然而、但是):例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然”译为“然而”(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不懈怠)。③助词(……的样子):例句:“欣然规往”(《桃花源记》)——“然”译为“……的样子”(高兴地计划前往)。④动词(认为……对):例句:“不以为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译为“认为……对”(不认为是对的)。易错提示:“然”作连词(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时,需与代词用法区分(连词表转折,代词表指代)。**23.虽(综合)**用法分类:①连词(虽然、尽管):例句:“虽有嘉肴”(《虽有嘉肴》)——“虽”译为“虽然”(虽然有美味的菜)。②连词(即使、纵然):例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虽”译为“即使”(即使千里之地也不敢交换)。易错提示:“虽”作“虽然”时,表事实(如“虽有嘉肴”,已有嘉肴);作“即使”时,表假设(如“虽千里不敢易也”,未交换千里之地)。**24.若(综合)**用法分类:①代词(你、你的):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若”译为“你”(你怨恨这件事吗?)。②连词(如果、假如):例句:“若有作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