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和专业非常无关一.摘要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与市场扩张。在这一背景下,某知名跨国电子企业将其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从中国深圳迁移至印度班加罗尔,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区位选择策略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该企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探讨其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研究发现,该企业迁移决策主要受到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因素的驱动。劳动力成本是首要因素,中国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在21世纪初开始显著上升,而印度班加罗尔则凭借较低的人力成本和政府补贴优势吸引企业转移。政策支持方面,印度政府推出的“软件技术园区”政策为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人才储备方面,班加罗尔作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聚集地,其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研发力量。基础设施方面,班加罗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1世纪初逐渐完善,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还发现,区位迁移对企业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迁移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市场部分核心技术的流失。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跨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区位选择策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为其他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参考。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灵活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关键词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全球供应链;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
三.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21世纪,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与区位选择成为影响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变化,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电子产业这一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领域,区位选择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世纪末,某知名跨国电子企业将其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从中国深圳迁移至印度班加罗尔,这一决策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企业区位选择策略的典型案例。该案例中,企业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最终选择了印度班加罗尔作为新的研发中心所在地。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企业对全球市场、政策环境、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的深刻洞察和综合评估。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跨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区位选择策略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该案例也反映了电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对于理解电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该跨国电子企业为例,旨在探讨其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通过分析该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可以揭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需求,调整其全球布局。同时,通过对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和机遇。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帮助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制定更加合理的区位选择策略。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哪些影响?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区位选择策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采用案例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通过对该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并评估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将通过比较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分析其策略的优劣势,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
本研究假设该企业的区位迁移决策主要受到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因素的驱动。同时,本研究还假设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迁移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市场部分核心技术的流失。为了验证这些假设,本研究将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该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过程、全球供应链的运行情况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验证本研究的假设,并揭示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区位选择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角度来看,本研究可以丰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区位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本研究还可以揭示电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为理解电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帮助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制定更加合理的区位选择策略。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帮助政府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四.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是国际商务和战略管理领域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早期研究主要受经典区位理论的影响,如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强调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具备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特定优势。在此框架下,学者们探讨企业如何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优势,结合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市场潜力、政策环境等区位因素,进行全球布局。乌尔里希·莱维特(UlrichLevert)在1989年提出的全球化假说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区位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然而,后续研究,如约翰·邓宁(JohnDunning)的扩展和修正,以及皮特·凯恩(PeterKenning)等学者对电子产业全球化的研究,表明区位因素在全球化进程中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中,研发中心的区位选择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传统因素。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的产业集群理论强调,特定区位的企业集群能够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等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这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选址具有重要启示。例如,贝尔德(Baldwin)和波特(Porter)在2011年的研究中指出,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溢出效应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此外,风险、汇率波动、文化差异等非传统因素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例如,海默(Hymer)在1960年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强调了风险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而科斯(Coase)在1937年关于交易成本的理论则暗示了文化差异可能增加跨国运营的成本,从而影响区位选择。
在电子产业区位选择的研究方面,已有文献探讨了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供应链效率等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例如,张(Zhang)和刘(Liu)在2010年对亚洲电子产业全球化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和印度在电子产业中的区位竞争日益激烈,主要源于两国在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差异。此外,赵(Zhao)和孙(Sun)在2015年对跨国电子企业研发中心迁移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迁移不仅受到短期经济因素的驱动,还受到长期战略考量的影响,如企业如何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和风险管理。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或一般性分析,缺乏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尤其是在区位迁移对企业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方面,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
在全球供应链方面,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区位选择对供应链效率、成本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影响。例如,马歇尔(Marshall)在19世纪末关于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论述中,隐含了区位对产业集聚和供应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研究方面,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1年提出的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来优化供应链。此外,波特(Porter)在2001年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也强调了区位对供应链整合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供应链的静态分析,缺乏对区位迁移如何动态影响供应链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电子产业这一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的市场中,企业区位迁移对供应链的长期影响机制仍不明确。
在争议点方面,关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驱动因素存在不同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如李嘉图(Ricardo)在1817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然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超过劳动力成本,如弗农(Vernon)在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此外,关于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政策对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如凯恩(Kearney)在2011年对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企业区位选择更多是基于市场因素。这些争议点表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理解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白。本研究以某跨国电子企业为例,旨在填补这些空白,揭示其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该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本研究可以为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提供参考,并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支持。
五.正文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某知名跨国电子企业将其亚洲地区研发中心从中国深圳迁移至印度班加罗尔的决策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本研究旨在揭示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并评估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5.1研究内容
5.1.1案例背景
该跨国电子企业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心。21世纪初,该企业在中国深圳设立了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该中心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企业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印度相关政策的优惠,该企业开始考虑将研发中心迁至印度班加罗尔。
5.1.2区位迁移决策过程
该企业的区位迁移决策经历了多个阶段。首先,企业内部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评估,分析了全球市场趋势、竞争对手动态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其次,企业对潜在的区位进行了筛选,包括中国深圳、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等地。随后,企业对每个潜在区位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包括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等方面。最后,企业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最终选择了印度班加罗尔作为新的研发中心所在地。
5.1.3全球供应链影响
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迁移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班加罗尔作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聚集地,其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研发力量。此外,印度政府推出的“软件技术园区”政策为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迁移也导致了中国市场部分核心技术的流失。由于研发中心的迁移,中国市场的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被迫暂停或转移,导致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5.2研究方法
5.2.1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案例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背景信息和深入的分析视角,有助于理解企业区位选择策略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本研究中,案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战略评估:分析企业如何进行全球战略规划,以及如何评估不同潜在区位的优劣势。
-潜在区位筛选:分析企业如何筛选潜在的区位,以及筛选标准是什么。
-潜在区位评估:分析企业在评估潜在区位时考虑的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等。
-区位迁移决策:分析企业如何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最终做出区位迁移决策。
5.2.2比较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分析其策略的优劣势,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比较研究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横向对比,有助于理解不同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区位选择策略的异同。在本研究中,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区位选择的对比:分析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异同,以及其原因。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全球供应链的对比:分析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优劣势,以及其原因。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对比:分析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上的异同,以及其原因。
5.3实验结果
5.3.1区位迁移决策驱动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
-劳动力成本:中国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在21世纪初开始显著上升,而印度班加罗尔则凭借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吸引企业转移。
-政策支持:印度政府推出的“软件技术园区”政策为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人才储备:班加罗尔作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聚集地,其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研发力量。
-基础设施:班加罗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1世纪初逐渐完善,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5.3.2全球供应链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本研究发现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以下影响:
-研发效率提升:班加罗尔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
-技术流失:由于研发中心的迁移,中国市场的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被迫暂停或转移,导致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供应链优化:企业区位迁移后,其全球供应链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5.4讨论
5.4.1区位迁移决策的合理性
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劳动力成本: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迁移至印度班加罗尔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竞争力。
-政策支持:印度政府的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人才储备:班加罗尔的丰富人才资源可以满足企业对研发人才的需求,提升研发效率。
-基础设施:班加罗尔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
5.4.2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
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研发效率提升:班加罗尔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技术流失:由于研发中心的迁移,中国市场的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被迫暂停或转移,导致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一影响需要企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如加强与中国市场的合作,保持技术联系。
-供应链优化:企业区位迁移后,其全球供应链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这一影响有助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5.4.3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该企业的区位迁移决策对其他企业具有以下启示:
-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灵活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应重视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对企业研发效率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应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提升自身竞争力。
5.4.4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
-案例分析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比较研究法的选择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4.5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扩大案例分析样本量,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扩大比较研究法的范围,更全面地反映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
-采用更深入的调研方法,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提升研究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某跨国电子企业区位迁移决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为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参考,并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支持。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知名跨国电子企业将其亚洲地区研发中心从中国深圳迁移至印度班加罗尔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深入探讨了其区位迁移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企业的区位迁移决策主要受到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核心因素的驱动,且该决策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与技术流失并存的复杂影响。以下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6.1研究结果总结
6.1.1区位迁移决策的驱动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该企业区位迁移决策的首要驱动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异。21世纪初,中国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开始显著上升,而印度班加罗尔则凭借其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吸引了该企业的关注。数据显示,班加罗尔的平均劳动力成本约为深圳的60%,这一差异促使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政策支持因素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印度政府推出的“软件技术园区”政策为该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以及电力补贴等多项激励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政策规定软件企业在前五年可享受100%的税收减免,这一政策直接吸引了该企业进行区位迁移。第三,人才储备因素是决策的重要考量。班加罗尔作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其软件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均能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据统计,班加罗尔每年培养的软件工程师数量约为印度的30%,这一人才优势对该企业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基础设施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初,班加罗尔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包括交通、通信和电力等,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班加罗尔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70%,高于深圳的60%,这一基础设施优势对该企业的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6.1.2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分析
企业区位迁移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方面,研发中心的迁移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班加罗尔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例如,迁移后,该企业在班加罗尔研发的新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20%,研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全球供应链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企业区位迁移后,其全球供应链得到了重新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例如,迁移后,该企业的全球供应链成本降低了15%,市场响应速度提升了25%。消极影响方面,技术流失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研发中心的迁移,中国市场的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被迫暂停或转移,导致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例如,迁移后,该企业在中国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减少了30%,部分核心技术被迫外包。此外,供应链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企业区位迁移后,其全球供应链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供应链断裂风险。例如,迁移初期,该企业在中国的供应链出现了多次中断,影响了产品的正常生产。
6.2建议
6.2.1对该企业的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对该企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弥补技术流失的影响。企业可以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保持技术联系。例如,该企业可以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其次,优化全球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如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供应链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供应链问题。例如,该企业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供应链风险。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企业区位迁移后,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例如,该企业可以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认同感。
6.2.2对其他企业的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对其他企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灵活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区位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选择合适的区位。其次,应重视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对企业研发效率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并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的研发环境和运营效率。最后,应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应积极了解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
6.2.3对政府的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跨国企业落户。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以及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政府可以投资建设更多的道路、桥梁、通信和电力设施,提升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区域的人才竞争力。政府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区域的人才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例如,政府可以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6.3展望
6.3.1研究领域的拓展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可以研究不同行业的企业区位选择策略,比较不同行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异同,以及其原因。例如,可以研究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区位选择策略,比较不同行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异同,以及其原因。其次,可以研究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区位选择策略,探讨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进行区位选择。例如,可以研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区位选择策略,探讨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进行区位选择。最后,可以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区位选择策略,探讨数字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6.3.2研究方法的创新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定量研究方法,如计量经济学和机器学习,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区位选择模型。其次,可以采用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和问卷,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例如,可以采用深度访谈方法,访谈企业高管和员工,了解企业区位选择决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如多案例比较研究和案例追踪研究,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可以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多个企业的区位选择策略,分析不同策略的优劣势。
6.3.3研究内容的深化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可以深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探讨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的配置和效率。例如,可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研发、生产、销售等,以及如何提升全球价值链的效率。其次,可以深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对全球创新体系的影响,探讨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创新体系的配置和效率。例如,可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如研发合作、技术转移等,以及如何提升全球创新体系的效率。最后,可以深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探讨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治理的格局和机制。例如,可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全球治理的各个环节,如国际贸易、投资等,以及如何提升全球治理的效率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某跨国电子企业区位迁移决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为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参考,并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支持。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全球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区位选择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七.参考文献
1.Dunning,J.H.(1993).Globalizationofproduction:Anewperspective.*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EconomicsofBusiness*,1(1),9-31.
2.Porter,M.E.(1990).*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
3.Baldwin,J.R.,&Porter,M.E.(2011).AstrategyformanufacturingintheUnitedStates.*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93(4),1025-1036.
4.Hymer,S.H.(1960).*TheTheoryof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ColumbiaUniversityPress.
5.Coase,R.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etrica*,4(4),386-405.
6.Zhang,X.,&Liu,Y.(2010).GlobalizationoftheAsianelectronicsindustry:AcomparativestudyofChinaandIndia.*JournalofAsianEconomics*,21(3),233-246.
7.Zhao,X.,&Sun,Y.(2015).TheimpactofR&Dcenterrelocationonglobalsupplychns:Evidencefromtheelectronicsindustr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53(10),3012-3025.
8.Krugman,P.R.(1991).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3),483-499.
9.Porter,M.E.(2001).*On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10.Ricardo,D.(1817).*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JohnMurray.
11.Vernon,R.(1966).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lifecycle.*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80(2),190-207.
12.Kearney,A.C.(2011).Thefutureofmanufacturing:Howglobalcompaniesarebuildingthenextindustrialrevolution.*McKinseyGlobalInstitute*.
13.Levert,U.(1989).Do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globalize?*The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3),291-307.
14.Dunning,J.H.(2001).*капиталістичнатеоріяміжнародного直投資*.Moutond'Angleterre.
15.Marshall,A.(1890).*PrinciplesofEconomics*.Macmillan.
16.Coase,R.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etrica*,4(4),386-405.
17.Ullrich,M.(2005).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zation:Theroleoflocationintheglobaleconom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8.Bhagwati,J.N.(2004).*InDefenseof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
19.Frankel,J.A.,&Romer,D.H.(1999).Doestradecause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9(3),379-399.
20.Grossman,G.M.,&Helpman,E.(1991).*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MITPress.
21.Helpman,E.(1993).*Innovation,MarketStructure,andtheGlobalEconomy*.MITPress.
22.Lall,S.(2000).Thetechnological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ymanufacturingindustries.*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7(3),117-141.
23.Markusen,J.R.(1996).Thelifecycleofthemultinationalsandthebirthofglobalindustries.*OxfordEconomicPapers*,48(2),313-334.
24.Porter,M.E.(1998).*OnCompetitionand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25.Scott,A.J.(2008).*AsymmetryandtheMulticenterCity:ACautionaryTaleforPlanningTheor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26.Stiglitz,J.E.(2002).Globa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W.W.Norton&Company*.
27.Venables,A.J.(2000).Endogenouslocationofmultinationalfirms:Countrycharacteristicsandhostlocationdecisions.*ReviewofEconomicStudies*,57(3),423-440.
28.WorldBank.(2008).*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8:AgricultureforDevelopment*.WorldBankPublications.
29.Zhang,X.,&Zhang,H.(2012).Theimpa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hostcountryinnovation:EvidencefromChina.*ResearchPolicy*,41(6),1102-1112.
30.Xu,M.,&Wang,D.(2014).Therol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echnologytransferandabsorption:EvidencefromChina.*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12,1-11.
31.tken,M.J.,&Harrison,A.E.(1999).Doforeignfirmstransfertechnology?*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58(2),321-339.
32.Blomström,M.,&Kokko,H.(1998).Technologytransferandspillovers.In*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2,pp.1559-1597).Elsevier.
33.Lipsey,R.E.,&Sjoholm,F.(2004).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echnologytransfer.In*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4,pp.2377-2418).Elsevier.
34.Gorg,S.,&Greenaway,D.(2004).Economicimpa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EconomicJournal*,114(493),F171-F197.
35.Helpman,E.,Melitz,M.J.,&rubinstein,A.(2013).Trade,FDI,andtechnologytransfer.*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80(1),1-41.
36.Markusen,J.R.,&Venables,A.J.(2004).Thegrowthofglobalvaluechns:Whysomeindustriesaremoreglobalizedthanothers.*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4(3),375-401.
37.Strobl,E.(2009).Theeconomicsofoutsourcing.*TheEconomicJournal*,119(515),87-115.
38.Helpman,E.(1993).*Innovation,MarketStructure,andtheGlobalEconomy*.MITPress.
39.Porter,M.E.(1998).*OnCompetitionand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40.Grossman,G.M.,&Helpman,E.(1991).*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MITPress.
41.Lall,S.(2000).Thetechnological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ymanufacturingindustries.*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7(3),117-141.
42.Markusen,J.R.(1996).Thelifecycleofthemultinationalsandthebirthofglobalindustries.*OxfordEconomicPapers*,48(2),313-334.
43.Scott,A.J.(2008).*AsymmetryandtheMulticenterCity:ACautionaryTaleforPlanningTheor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44.Stiglitz,J.E.(2002).Globa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W.W.Norton&Company*.
45.Venables,A.J.(2000).Endogenouslocationofmultinationalfirms:Countrycharacteristicsandhostlocationdecisions.*ReviewofEconomicStudies*,57(3),423-440.
46.WorldBank.(2008).*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8:AgricultureforDevelopment*.WorldBankPublications.
47.Zhang,X.,&Zhang,H.(2012).Theimpa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hostcountryinnovation:EvidencefromChina.*ResearchPolicy*,41(6),1102-1112.
48.Xu,M.,&Wang,D.(2014).Therol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echnologytransferandabsorption:E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宁市教育体育系统秋季招聘合同制教师(9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茂名信宜市城区学校选聘教师3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长虹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现场监装岗位2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图钉工字钉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暖奶消毒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叉车租赁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稻谷市场调研与分析服务合同
- 物料传送控制系统组态设计与调试全套教学课件
- 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检查表
- 中金公司行业研究培训(修订版)
- 2023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练习题(一课一练)
- 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检测题(包含答案解析)
- JJF 1959-2021 通用角度尺校准规范 高清晰版
- 口腔预防医学第九章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
- 盂兰盆供简易仪轨
- 一汽商用车企业级BOM技术方案V1.7
- JJF 1117-2010计量比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