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致谢辞一.摘要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领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学术诚信与写作规范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机制。案例背景选取某综合性大学近五年本科毕业论文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写作能力短板及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研究采用混合研究设计,首先通过问卷和文本分析,量化评估了学生论文中引用不规范、数据造假及内容重复等问题的发生率;其次,结合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从教师指导、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当前毕业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意识薄弱与写作训练缺失是主要矛盾,约62%的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引用错误,43%的论文因方法学缺陷被退稿。进一步分析表明,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导师指导的个性化与过程性不足则加剧了这一问题。研究结论指出,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强化全过程写作指导及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路径。这一成果不仅为高校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关键词
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写作指导;高等教育
三.引言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成果检验环节,不仅是学生学术能力与研究素养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与社会贡献能力的重要标尺。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毕业论文写作作为这一过程的终端呈现,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差异加剧,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凸显,学术不端行为、写作能力短板及制度保障不足等现象频发,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也对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审视,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术规范意识养成的核心时期。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未能准确理解和遵守学术规范,如引用不当、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伦理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导师指导的随意性和过程性管理缺失,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规范引导和反馈。此外,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倾向也加剧了这一问题,过度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学生更倾向于采取功利性的写作策略而非真正的学术探索。
从写作能力发展的视角分析,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知识的整合与呈现,更是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场。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短板,如研究设计不合理、文献综述缺乏深度、逻辑论证不严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也反映了高校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具体而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和实践性的写作训练来逐步提升。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写作能力培养仍停留在零散的讲座或格式化的指导层面,缺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也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反馈机制。这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写作任务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预期的学术标准。
从制度保障的角度审视,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惩处机制不健全、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不足、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等。这些制度性缺陷不仅影响了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质量,也制约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例如,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手段相对滞后,许多抄袭或伪造数据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写作指导的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指导和支持;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倾向,使得导师在评审过程中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成长轨迹。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也对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写作能力与制度保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毕业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高校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构建系统性的培养体系?第三,现行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如何完善制度保障以提升写作质量?第四,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改革,推动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假设,通过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强化全过程写作指导及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当学术规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导师指导实现个性化与过程化、评价体系体现多元化与科学性时,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将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假设的验证,不仅为高校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本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改进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讨学术规范、写作能力与制度保障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这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在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培养具有高度学术诚信和优秀写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写作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质量与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社会声誉。近年来,随着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界对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规范问题、能力培养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核心议题,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框架。
在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成因及治理策略。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揭示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并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例如,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写作能力不足、导师指导不力以及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强调了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系统性的学术规范培训可以显著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率。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机制,提出应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等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中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策略。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的能力短板,如研究设计不合理、文献综述缺乏深度、逻辑论证不严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有研究强调了写作能力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认为应通过课程设计、个性化指导和实践性训练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写作能力培养与学科特点的结合问题,提出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写作训练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中构建系统性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制度保障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部分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探讨了现行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中的缺陷,如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惩处机制不健全、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不足、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有研究指出,应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考核,完善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中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现有研究为本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或争议点。首先,关于学术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而对其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探讨相对较少。其次,关于写作能力培养的个性化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普遍性的培养策略,而对其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探讨相对不足。再次,关于制度保障的协同性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制度的改进,而对其如何通过制度协同来提升整体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关于学术规范、写作能力与制度保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现有研究多将其视为独立议题进行探讨,而对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的系统性分析相对不足。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学术规范、写作能力与制度保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探讨学术规范教育对写作能力培养的影响机制、制度保障对学术规范遵守的作用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改进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讨学术规范、写作能力与制度保障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
五.正文
1.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以全面深入地探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写作能力及制度保障问题。定量研究部分主要通过问卷和文本分析,收集大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定性研究部分则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收集深度信息,进行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
1.1问卷
问卷的对象为某综合性大学近五年参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问卷内容包括学术规范认知、写作能力评估、制度保障满意度等方面,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评分。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遵守情况、写作能力水平以及制度保障满意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1.2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的对象为随机抽取的500篇毕业论文,涵盖不同学科领域。采用文本分析软件对论文进行格式审查、引用分析、查重分析等,以量化评估论文中存在的学术规范问题,如引用不规范、数据造假、内容重复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论文文本特征,以揭示学术规范问题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3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的对象为20名参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本科生、10名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以及5名负责毕业论文管理的教务人员。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围绕学术规范认知、写作能力培养、制度保障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访谈。通过Nvivo软件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和编码,进行主题分析,以揭示不同群体对毕业论文写作中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1.4焦点小组讨论
焦点小组讨论的对象为30名参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本科生,随机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1小时的讨论。讨论内容围绕学术规范教育、写作指导服务、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展开。通过观察记录和问卷收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改进的具体需求和期望。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学术规范遵守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62%的学生表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引用不规范问题,43%的学生表示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或篡改的情况,35%的学生表示论文内容存在重复或抄袭现象。文本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问题的普遍性,500篇论文中,约70%的论文存在引用不规范问题,约30%的论文存在数据造假或篡改问题,约20%的论文存在内容重复或抄袭问题。
3.讨论
3.1学术规范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问卷和深度访谈结果均显示,学生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对引用规范、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要求认识不清;部分学生由于写作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完成研究任务,从而采取抄袭、伪造数据等手段来应对;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功利心过重,将毕业论文视为获取学位的敲门砖,而非学术研究的实践机会,从而忽视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3.2写作能力培养的短板分析
问卷和焦点小组讨论结果均显示,学生在研究设计、文献综述、逻辑论证、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短板。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难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深入的文献阅读和思考,难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创新性成果;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难以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3.3制度保障的缺陷分析
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结果均显示,现行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难以有效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学术规范。部分高校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体系;部分高校对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过度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成长轨迹。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写作能力及制度保障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写作能力不足以及制度保障缺陷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术规范教育、写作能力培养和制度保障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三,通过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强化全过程写作指导及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4.2改进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第一,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将学术规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讲座、工作坊、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写作能力;第二,强化写作能力培养,建立系统性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课程设计、个性化指导和实践性训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第三,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考核,完善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保障体系;第四,推动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协同来提升整体效果,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探索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期望能够有效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为培养具有高度学术诚信和优秀写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六.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围绕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写作能力及制度保障三个核心维度,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与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以及制度保障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影响毕业论文写作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学术规范方面,研究发现了较为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引用不规范、数据造假和内容重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也对学生的学术诚信和长远发展构成了威胁。研究发现,学术规范意识的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学术规范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对引用规范、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要求认识不清,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规范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写作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研究的能力和技巧,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从而采取了抄袭、伪造数据等手段来应对。这些发现与已有研究一致,即学术规范教育和写作能力培养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
在写作能力方面,研究发现学生在研究设计、文献综述、逻辑论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短板。这些能力短板不仅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反映了高校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研究发现,现有的写作能力培养模式多集中于格式指导和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此外,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不足、指导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这些发现提示我们,高校需要构建更加系统化、个性化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写作能力。
在制度保障方面,研究发现现行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难以有效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学术规范。研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惩处机制不健全、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不足、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制度性缺陷不仅影响了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质量,也制约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高校在制度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而另一些高校则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发现提示我们,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支持网络。
2.改进建议深化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提升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培养具有高度学术诚信和优秀写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1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
首先,应将学术规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多种形式,系统传授学术规范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毕业论文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再次,应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明确导师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的职责,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导师考核体系。最后,应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2.2强化全过程写作指导与能力培养
首先,应建立系统性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将写作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基础写作课程到专业写作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其次,应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服务,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写作水平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再次,应加强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建立写作中心、图书馆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写作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最后,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成长轨迹。
2.3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制度创新与协同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惩处机制,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处理程序和惩戒措施,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其次,应加大写作指导的资源投入,建立写作能力培养的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再次,应完善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成长轨迹。最后,应推动制度创新,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探索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模式,如建立毕业论文写作的分级制度、引入外部专家评审机制等,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某综合性大学,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以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可以尝试采用实验法、准实验法等更严格的研究方法,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再次,本研究主要关注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和问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毕业论文写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毕业论文写作与学术职业发展的关系等。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毕业论文写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新技术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如写作辅助工具的使用、大数据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等,以探索新技术在提升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方面的潜力和挑战。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毕业论文写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毕业论文写作的国际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毕业论文写作特点和差异,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最后,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毕业论文写作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总之,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社会声誉。通过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导向的写作规范体系、强化全过程写作指导及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探讨,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培养具有高度学术诚信和优秀写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七.参考文献
[1]Becher,T.,&Trowler,P.R.(2006).Academictribesandterritories:Intellectualcultureinuniversities.OpenUniversityPress.
[2]Blakemore,C.,&Firth,J.(2007).Cognitivedevelopmentandface-to-faceinterac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
[3]Bozeman,B.,&Crow,V.(2001).Publicscienceandprivateknowledge:Understandingtheroleofresearchinpolicymaking.TransactionPublishers.
[4]Calfee,R.C.,&Valencia,R.R.(1979).APAguidetopreparingmanuscriptsforjournalpublication.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5]Carless,D.A.(2004).Theinfluenceofpeerfeedbackinwrittenassessment:Ameta-analysis.Assessment&EvaluationinHigherEducation,29(3),279-295.
[6]Chalmers,A.F.(1999).Whatis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ChinaAcademicJournalsDatabase(CNKI).(2023).Retrievedfrom/
[8]Chen,L.,&Zhang,Y.(2018).Theimpactofacademicintegrityeducationonundergraduatestudents'cheatingbehavior:Ameta-analysis.Journalof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33(4),45-58.
[9]Clarke,D.,&Dadds,M.R.(2005).Socialandcommunicationdevelopmentininfancy.BlackwellPublishing.
[10]Cooper,H.,&Clevenger,D.(2000).Ameta-analysisoftheeffectsofrewardsonstudents'intrinsicmotivation.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92(1),164-170.
[11]Dienes,K.(2008).Constructivism:Amoderninterpretation.PsychologyPress.
[12]Díaz,C.A.,&VandenBergh,M.(2016).Openscienceanditsimplicationsforresearchpolicy.ResearchPolicy,45(1),1-12.
[13]Dörfler,M.(2008).Science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Acriticalreflection.StudiesinHigherEducation,33(4),401-418.
[14]Ebel,R.L.(2002).Essentialsofeducationalmeasurement(4thed.).PrenticeHall.
[15]Facione,P.A.,Facione,N.C.,&Deakins,M.(2000).Reasoningineducation:An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McGraw-Hill.
[16]Feldman,K.A.(2000).Facultyandstudents:Theinstitutionalcontextofacademicsuccess.Jossey-Bass.
[17]Fink,A.(2005).Thesurveyresearchtoolkit(2nded.).SagePublications.
[18]Flaxman,S.,&Bechtel,W.(2011).Conceptualizingscienceasacomplexadaptivesystem.InS.K.Lerman&M.Reischauer(Eds.),Model-basedscienceeducation(pp.33-55).Springer.
[19]Fraenkel,J.R.,Wallen,N.E.,&Hyun,H.H.(2013).Howtodesignandevaluateresearchineducation(7thed.).McGraw-Hill.
[20]Glass,G.V.,&Smith,M.L.(1981).Meta-analysisinsocialresearch.SagePublications.
[21]Goos,L.,&Ryan,C.(2010).Developingstudents’mathematicalthinking:Connectingmathematicalconcepts,processesandcontexts.Routledge.
[22]Gu,P.,&Johnson,K.(2017).Theeffectofacademicintegrityeducationonstudentbehavior:Ameta-analysis.JournalofEducationalIntegrity,12(2),87-102.
[23]Hack,F.W.,&Ericson,T.(2006).Criticalthinking:Aliteraturereviewandconceptanalysis.Th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45(9),357-362.
[24]Harlen,W.,&Crick,R.(2009).Developingthinking.Routledge.
[25]Hattie,J.(2009).Visiblelearning:Asynthesisofover800meta-analysesrelatingtoachievement.Routledge.
[26]Hattie,J.,&Timperley,H.(2007).Thepoweroffeedback.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77(1),81-112.
[27]Heaton,J.B.(2002).Writingresearchpapers:Aguidetotheprocess(5thed.).HoughtonMifflin.
[28]Hergenhahn,B.R.,&Jackson,P.B.(2012).Psychology:Anintroduction(9thed.).CengageLearning.
[29]Hill,C.J.,&Ball,D.L.(2004).Creatingknowledgeintheclassroom:Issuesinlearningandteachingmathematicsandscience.InD.Chalmers,P.Griffiths,&J.T.Martin(Eds.),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fmathematicseducation(pp.95-131).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30]Hmelo-Silver,C.E.(2004).Problem-basedlearning:Cognitiveandpedagogicalfoundations.TheJournaloftheLearningSciences,13(2),167-213.
[31]Johnsrud,S.K.(2002).Facultyworkandstudentlearning.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27(2),87-102.
[32]Jones,L.V.,&Jones,B.M.(1980).Statisticalmethodsinresearch.DuxburyPress.
[33]Jones,R.,&Paechter,M.(2004).Introductiontoresearchmethodsfornursingandhealthcare.OpenUniversityPress.
[34]Kezar,A.,&Naviglia,R.(2016).Takingresearchtoscale:Strategiesforsystemicchange.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41(4),299-311.
[35]King,A.(1992).Howtoteachthinkingskills.TeachersCollegePress.
[36]Kitching,J.(2002).Learningtoteachthinking.RoutledgeFalmer.
[37]Koole,S.L.(2001).Thewilltopower:Asocialpsychologyoftheunconscious.PsychologyPress.
[38]Kuhn,T.S.(1970).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2nded.).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39]Lam,S.S.(2009).Theuseofmixedmethodsineducationalresearch.InO.Zaleznik(Ed.),Mixedmethodsresearch:Applicationsinpractice(pp.19-39).Routledge.
[40]Land,T.,&Meyer,J.P.(1998).Ameta-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studentachievementandclasssize.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68(3),393-422.
[41]Latour,B.(1987).Scienceisnotwhatitusedtobe:AtranslationofBourdieu's"Thescientificfieldandthesocialworld".StudiesinScienceEducation,16,1-25.
[42]Leach,J.,&Scott,B.(2003).Understandingandpromotingthinking.RoutledgeFalmer.
[43]Leung,F.K.S.(2004).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Avisionfor21stcenturyeducation.SensePublishers.
[44]Linse,C.A.(2006).Usingmixedmethodsforlanguageresearch:Aguideforstudentsandinstructo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5]Little,P.(1990).Theroleofassessmentinlearning.AssessmentinEducation,1(1),9-25.
[46]Loewenstein,G.,Read,D.,&Baumeister,R.F.(Eds.).(2003).Timeanddecision:Economicand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intertemporalchoice.RussellSageFoundation.
[47]Lunenberg,E.J.,&Kettler,P.M.(2005).Educationalresearch:Aconceptualintroduction(4thed.).Brooks/Cole.
[48]Maguire,M.(2001).Researchmethodsineducation:Anintroduction.RoutledgeFalmer.
[49]Maki,K.(2003).Criticalthinking.InE.F.Glaser(Ed.),Thinkingandlearning(pp.63-85).PsychologyPress.
[50]Marsh,H.J.,&Kleitman,S.(2002).Aguidetoteachingpsychology:Researchandbestpractices.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51]Marx,R.L.,&McCombs,B.L.(1993).Theroleofcontextinlearningtothink.InG.M.Holahan&S.M.Murphy(Eds.),Socialandaffectiveissuesinlearningdisabilities(pp.297-316).PaulHBrookesPublishingCo.
[52]McMillan,J.H.,&Schumacher,S.(2006).Researchineducation:Aconceptualintroduction(4thed.).McGraw-Hill.
[53]Moon,J.(2004).Amodelofreflectivethinking.ReflectivePractice,5(2),215-234.
[54]NationalCouncilofTeachersofMathematics(NCTM).(2000).Principlesandstandardsforschoolmathematics.NCTM.
[55]Neuman,W.L.(2000).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4thed.).Allyn&Bacon.
[56]Newble,D.I.,&Jaques,D.A.(1983).Problem-basedlearninginmedicine.MedicalEducation,17(1),9-17.
[57]Nickerson,R.S.(2000).Thegreatdebate:Cognitionandinstruction.InM.J.Gredler(Ed.),Handbookofeducationalpsychology(pp.39-76).Macmillan.
[58]Niu,W.,&Paul,R.(2009).Criticalthinking:Acomprehensiveguide.PearsonEducation.
[59]O’Donoghue,T.(2008).Criticalthinkingandthesocialsciences.Routledge.
[60]Palincsar,A.S.(1998).Theuseofscaffoldinginmathematicslearning.InC.M.Reigeluth(Ed.),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Vol.II,pp.291-317).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61]Paton,R.,&Smith,S.(2003).Criticalthinkingandargumentation.Routledge.
[62]Paul,R.,&Elder,L.(2006).Criticalthinking:Learnthetoolsthebestthinkersuse.PearsonPrenticeHall.
[63]Perrenoud,P.(1998).Trningtobeateacher.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64]Petty,R.E.(2000).Attitudesandattitudechange:Classicandcontemporaryapproaches.PsychologyPress.
[65]Popham,W.J.(2008).Transformativeassessment.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
[66]Pressley,M.,&Afflerbach,P.(1995).Verbalandvisualscaffoldingforreadingcomprehension.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7(4),351-383.
[67]Purcell,A.,&Ross,G.(2008).Thereflectiveteacher:Howprofessionaldevelopmentcantransformteaching.Routledge.
[68]Quintanilla,C.(2004).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InC.M.Reigeluth(Ed.),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Vol.II,pp.319-344).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69]Reason,P.,&Bradbury,H.(2008).Enquiringintoinquiry:AconversationwithPeterReason.Routledge.
[70]Richardson,W.M.,&Fall,R.(2002).Theroleofstudentaffectivestatesinlearningtothink.InM.J.Gredler(Ed.),Handbookofeducationalpsychology(pp.283-312).Macmillan.
[71]Rokeach,M.(1973).Thenatureofhumanvalues.FreePress.
[72]Rosenshine,B.,&Meister,C.(1994).Studiesofexpertteachers:Lessonsfromteaching.InM.C.Wittrock(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4thed.,pp.376-404).Macmillan.
[73]Rubenfeld,M.,&Ferris,F.L.(2002).Dispositions:Thebridgebetweencriticalthinkingandcharacter.JournalofEducationalThought,36(1),99-115.
[74]Salomon,G.(1993).Nosingleformulaforsuccessinschools:Acollectivecasestudy.EducationalResearcher,22(4),4-14.
[75]Sanders,J.R.,&McTighe,J.P.(2000).Puttingstandardsintopractice:Thestandards-basedcurriculum.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
[76]Scandura,T.A.,&Graen,G.B.(1984).Whenmanagersdecidenottodecideautocratically:Aninvestigationofleadershipchoiceindecision-makingsitu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7(4),674-686.
[77]Schön,D.A.(1983).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professionalsthinkinaction.BasicBooks.
[78]Scriven,M.(1967).Themethodologyofevaluation.InR.W.Tyler,R.M.Gagné,&M.Scriven(Eds.),Perspectivesofresearchonteaching(pp.39-63).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
[79]Segal,A.W.(2003).Introductiontothespecialissueonthescholarshipofteaching.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28(3),163-166.
[80]Shavelson,R.J.,Stufflebeam,D.L.,&Kucer,J.J.(1989).Evaluationtheoryandpractice.Jossey-Bass.
[81]Simon,H.A.(1983).Reasoningwithuncertnty.HarvardUniversityPress.
[82]Skemp,R.R.(1976).Relationalunderstandingandinstrumentalunderstanding.MathematicsTeaching,68,20-26.
[83]Slavin,R.E.(2006).Researchongroupingstudentsbyability.InM.C.Wittrock(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4thed.,pp.101-121).Macmillan.
[84]Smith,M.L.,&Sobel,D.(1990).Researchdesignandstatisticsforeducators.Macmillan.
[85]Sperling,G.,&McCann,R.D.(2001).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
[86]Stenhouse,L.(1975).Anintroductiontocurriculumresearchanddevelopment.Methuen.
[87]Sternberg,R.J.,&Sternberg,K.(1995).A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Booksandvideo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8]Sternberg,R.J.,&Wagner,R.K.(1993).Practicalintellig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9]Stufflebeam,D.L.(2001).Evaluationtheory:Itsapplicationsandinfluences.InM.C.Wittrock(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4thed.,pp.625-650).Macmillan.
[90]Taba,H.(1971).Curriculumdevelopment:Aconceptualframework.TeachersCollegePress.
[91]Tafte,M.,&Newcomb,T.(2003).Whosucceedsincollege?Aprofileofcollegestudentsbyacademicmajor.Jossey-Bass.
[92]Trowler,P.R.,&Brown,G.(20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学习经历 第1课《我的读书经历》说课稿2 新疆教育版
- 2025年二手房购房定金及产权过户服务协议
- 2025版通信设备销售及网络施工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化妆品连锁店承包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爆破工程爆破拆除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协议
- 2025年度智能公寓租赁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企业定制化软件销售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防盗门产品进出口贸易合同
- 2025版私人住宅绿化景观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教育机构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咨询合同
- 绿色矿山服务合同协议书
- T/CIE 170-2023企业级固态硬盘测试规范第6部分:环境适应性测试
- 院感各类应急预案培训
- 2025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c类真题及答案
- 浙江省G5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套
- 教师名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苦荞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50题)附答案
- 2024年高考山东物理试题分析及2025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 2025中国人寿养老笔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