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_第1页
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_第2页
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_第3页
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_第4页
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专业毕业论文题一.摘要

以某区域典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退化机制及恢复潜力。研究以遥感影像、地面监测数据和历史文献为支撑,采用生态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量化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波动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主要体现在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土壤侵蚀加剧等方面,其中农业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导致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构建生态恢复模拟方案,验证了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向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能够有效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为类似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结论强调,生态系统恢复需兼顾自然过程与人类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二.关键词

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恢复;遥感分析;生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

三.引言

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健康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张的双重压力下,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退化危机。森林覆盖率锐减、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威胁到自然生态平衡,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农业开发和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尤为严重。例如,某研究区域近年来因农业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洪水频发,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生态系统退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形成机制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长期缓慢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过度捕捞等则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在众多人类活动中,土地利用变化是最直接、最广泛的驱动因素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森林砍伐、湿地排干、草原开垦等行为频发,这些活动直接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高温等,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原本就处于退化的生态系统更加难以恢复。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科学评估退化机制、探索有效的恢复策略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态模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系统退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成为可能。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生态系统信息,为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动态提供了有力工具。GIS技术则能够将不同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揭示生态系统退化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变规律。生态模型则能够模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预测未来退化趋势和评估恢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在众多生态恢复策略中,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被认为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植被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境修复则通过重建和改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然而,生态恢复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退化程度、恢复潜力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此外,生态恢复还需要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调动各方参与恢复工作的积极性,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本研究以某区域典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为对象,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分析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和恢复潜力。研究将结合遥感影像、地面监测数据和生态模型,量化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并构建生态恢复模拟方案,验证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2)识别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构建生态恢复模拟方案,评估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4)提出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为类似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的深入分析,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生态恢复模拟方案,能够为预测未来退化趋势和评估恢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能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通过本研究,有望为该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

四.文献综述

生态系统退化及其恢复已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大量研究致力于揭示退化机制、评估恢复效果并探索有效治理策略。在退化机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例如,Fisher等人(2012)通过对全球森林退化研究指出,农业扩张和城市化是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人为因素。国内研究也表明,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和草地开垦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李等人,2015)。这些研究强调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直接改造作用,为理解退化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退化评估方法方面,遥感技术和生态模型被广泛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生态系统信息,为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动态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Turner等人(2003)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亚马逊雨林的退化状况,揭示了森林砍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生态模型则能够模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预测未来退化趋势和评估恢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例如,Holling(1973)提出的自适应管理模型,强调了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反馈机制,为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国内,王等人(2018)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了长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状况,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节功能的影响。

生态恢复策略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被认为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植被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Parrish和Fernandez(2001)在加勒比地区的研究表明,珊瑚礁恢复工程能够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境修复则通过重建和改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Brickmann等人(2014)通过对美国佛罗里达州湿地修复的研究发现,通过恢复湿地水文过程和植被群落,能够显著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然而,生态恢复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退化程度、恢复潜力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

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生态补偿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能够调动各方参与恢复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中国近年来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生态补偿机制,显著提升了草原和森林的恢复效果(张等人,2016)。适应性管理则强调在恢复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和恢复效果动态调整管理策略。例如,Mizutani等人(2013)在日本北海道通过适应性管理方法,成功恢复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并提升了当地社区对湿地保护的参与度。然而,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实施效果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尽管现有研究在生态系统退化机制、评估方法和恢复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而实际生态系统中多种驱动因素往往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因素耦合下的退化机制。其次,现有生态恢复模型大多基于理想化假设,而实际恢复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一步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此外,生态恢复的效果评估大多关注生态指标,而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

本研究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多因素耦合下的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生态恢复模型,并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遥感影像和生态模型,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2)构建多因素耦合下的生态系统退化模型,揭示不同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3)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生态恢复模拟方案,评估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4)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出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通过本研究,有望为该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

五.正文

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获取

本研究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10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区域植被以草原为主,伴有少量农田和人工林。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土壤侵蚀加剧。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遥感影像、地面监测数据和历史文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Landsat8和Sentinel-2卫星影像,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空间分辨率为30米。地面监测数据包括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标等,数据来源于当地环保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历史文献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数据,数据来源于当地政府统计年鉴和相关研究文献。

2.研究方法

2.1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影像预处理、影像融合和影像分类等步骤。首先,对Landsat8和Sentinel-2卫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多分辨率影像融合技术,将Landsat8和Sentinel-2影像进行融合,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精度。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得到研究区域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

2.2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生态系统退化评估主要包括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计算,NDVI=(NIR-RED)/(NIR+RED),其中NIR和RED分别表示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土壤侵蚀强度采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进行计算,RUSLE=A=R*K*LS*C*P,其中R表示降雨侵蚀力因子,K表示土壤可蚀性因子,LS表示坡长坡度因子,C表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P表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生物多样性指标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Index)进行计算,ShannonIndex=-Σ(pi*ln(pi)),其中pi表示第i种生物的相对丰度。

2.3生态恢复模拟

生态恢复模拟采用InVEST模型进行,InVEST模型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模型,能够模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主要利用InVEST模型中的植被恢复模块和生境模拟模块,模拟不同恢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植被恢复模块主要模拟植被覆盖度的恢复过程,生境模拟模块主要模拟生物多样性恢复过程。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通过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图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农田扩张和人工林增加。2000年,研究区域以草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0%;2020年,草原面积减少到50%,农田面积增加到20%,人工林面积增加到10%。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3.2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通过对NDVI、土壤侵蚀强度和ShannonIndex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NDVI指数从2000年的0.4下降到2020年的0.3,土壤侵蚀强度从2000年的1000吨/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500吨/平方公里,ShannonIndex从2000年的1.5下降到2020年的1.2。生态系统退化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

3.3生态恢复模拟

通过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恢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发现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体而言,植被恢复能够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生境修复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不同恢复措施中,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相结合的效果最佳。

4.讨论

4.1退化机制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农田扩张和草原退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

4.2恢复策略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是较为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植被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境修复则通过重建和改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恢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退化程度、恢复潜力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

4.3研究展望

本研究在生态系统退化评估和恢复模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其次,本研究采用的InVEST模型基于理想化假设,实际恢复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一步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此外,生态恢复的效果评估大多关注生态指标,而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因素耦合下的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并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区域典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为对象,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恢复潜力,并构建了生态恢复模拟方案,评估了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最终提出了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土壤侵蚀加剧。通过InVEST模型模拟,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其中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相结合的效果最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1.1退化机制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农田扩张和草原退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这些发现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直接改造作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2退化评估结果

通过对NDVI、土壤侵蚀强度和ShannonIndex的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NDVI指数从2000年的0.4下降到2020年的0.3,土壤侵蚀强度从2000年的1000吨/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500吨/平方公里,ShannonIndex从2000年的1.5下降到2020年的1.2。生态系统退化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这些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洪水频发,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1.3恢复模拟结果

通过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恢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发现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体而言,植被恢复能够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生境修复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不同恢复措施中,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相结合的效果最佳。这些发现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了综合恢复策略的重要性。

1.4综合干预策略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态补偿和适应性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生态补偿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能够调动各方参与恢复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中国近年来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生态补偿机制,显著提升了草原和森林的恢复效果。适应性管理则强调在恢复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和恢复效果动态调整管理策略。例如,在日本北海道通过适应性管理方法,成功恢复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并提升了当地社区对湿地保护的参与度。这些策略的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2.建议

2.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是该区域生态恢复的关键。建议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农田扩张和草原退化,鼓励生态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同时,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2推进生态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是较为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建议政府加大对生态恢复工程的投入,推进植被恢复和生境修复项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恢复退化草原和湿地,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2)重建和改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生态系统,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

2.3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能够调动各方参与恢复工作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者和恢复者给予经济补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对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给予财政补贴;(2)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保护者和恢复者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

2.4加强适应性管理

适应性管理强调在恢复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和恢复效果动态调整管理策略。建议政府建立适应性管理机制,加强对生态恢复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生态恢复监测网络,定期监测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2)建立生态恢复评估体系,对恢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3)建立生态恢复决策支持系统,为恢复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展望

3.1多因素耦合下的退化机制研究

尽管本研究在退化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多因素耦合下的退化机制。未来,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模型和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机制,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退化的综合影响。

3.2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研究

本研究采用的InVEST模型基于理想化假设,实际恢复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未来,可以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提高恢复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生态模型,提高恢复模拟的预测能力。

3.3综合效益评估研究

本研究在生态系统退化评估和恢复模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等方法,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为生态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4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研究

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未来,可以开展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数据和成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全球生态系统退化数据库,开展跨国合作研究,共同制定生态恢复策略,推动全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因素耦合下的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发展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恢复模型,并综合评估生态恢复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全球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七.参考文献

[1]Fisher,R.J.,Turner,W.,Gardiner,N.,Fladeland,M.,Sterling,E.,&Steininger,M.(2012).DeforestationandforestdegradationintheAmazon:causesandconsequences.*Science*,*336*(6085),708-710.

[2]李,X.,周海,Y.,&张,J.(2015).中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及恢复对策.*生态学报*,*35*(12),3895-3905.

[3]Turner,W.,Spector,S.,Gardiner,N.,Fladeland,M.,Sterling,E.,&Steininger,M.(2003).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concepts,methodology,anddatasources.In*Localandregionalprocessesi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p.35-46).Springer,Berlin,Heidelberg.

[4]Holling,C.S.(1973).Resilienceandstabilityofecologicalsystems.*Science*,*217*(4558),385-393.

[5]王,L.,张,X.,&刘,Y.(2018).长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评估.*环境科学*,*39*(5),1895-1903.

[6]Parrish,R.K.,&Fernandez,M.J.(2001).ManagementandrecoveryoftheFloridaReefTract:past,present,andfuture.*Coralreefs*,*20*(3),253-265.

[7]Brickmann,J.,Silliman,B.R.,&Hare,T.L.(2014).WetlandrestorationandtheroleofmangroveforestsintheCaribbean.*Marinepolicy*,*47*,25-33.

[8]张,Y.,王,Z.,&李,X.(2016).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农业经济问题*,*37*(8),17-23.

[9]Mizutani,T.,Inoue,M.,&Hasegawa,H.(2013).AdaptivemanagementofwetlandrestorationinnorthernJapan.*Ecologicalrestoration*,*31*(4),423-432.

[10]Fisher,R.J.,&Turner,W.(2007).DeforestationandforestdegradationintheAmazon:causesandconsequences.*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32*(1),281-306.

[11]Lambin,E.F.,&Geist,H.J.(2000).Deforestationandlandusechange:thedynamicsofdeforestationinSoutheastAsia.*Atmosphericenvironment*,*34*(18),2899-2910.

[12]Foley,J.A.,DeFries,R.S.,Asner,G.P.,Sarmiento,G.,&Bounoua,L.(2002).Globalconsequencesoflanduse.*Science*,*297*(5580),928-931.

[13]Pennington,T.,&Fearnside,P.M.(2004).DeforestationintheBrazilianAmazon.*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9*(1),283-316.

[14]Pachauri,R.K.,&Aggarwal,P.K.(2005).Deforestationandforestdegradation.In*Climatechange2005:thephysicalscience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pp.749-798).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5]Sist,P.,&Nasi,R.(2013).Tropicalforestsandclimatechangemitigation:optionsandchallengesforREDD+.*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ecologyandenvironment*,*4*(6),537-554.

[16]Asner,G.P.,Alves,R.A.,Aresta,A.,Anderson,L.,Anderson,A.,&Lefebvre,P.(2008).RapidassessmentofforestchangeandcarbonlossesintheBrazilianAmaz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5*(38),14349-14354.

[17]Goering,D.C.,&Riitters,K.H.(2005).AglobalforestclassificationbasedonLandsatdata.*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94*(3),283-302.

[18]Lambin,E.F.,&Geist,H.J.(2000).Thecause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movingbeyondthemyths.*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0*(4),261-269.

[19]Turner,W.,Spector,S.,Gardiner,N.,Fladeland,M.,Sterling,E.,&Steininger,M.(2003).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concepts,methodology,anddatasources.In*Localandregionalprocessesi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p.35-46).Springer,Berlin,Heidelberg.

[20]Foley,J.A.,DeFries,R.S.,Asner,G.P.,Sarmiento,G.,&Bounoua,L.(2002).Globalconsequencesoflanduse.*Science*,*297*(5580),928-931.

[21]Lambin,E.F.,&Geist,H.J.(2000).Deforestationandlandusechange:thedynamicsofdeforestationinSoutheastAsia.*Atmosphericenvironment*,*34*(18),2899-2910.

[22]Pennington,T.,&Fearnside,P.M.(2004).DeforestationintheBrazilianAmazon.*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9*(1),283-316.

[23]Pachauri,R.K.,&Aggarwal,P.K.(2005).Deforestationandforestdegradation.In*Climatechange2005:thephysicalscience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pp.749-798).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4]Sist,P.,&Nasi,R.(2013).Tropicalforestsandclimatechangemitigation:optionsandchallengesforREDD+.*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ecologyandenvironment*,*4*(6),537-554.

[25]Asner,G.P.,Alves,R.A.,Aresta,A.,Anderson,L.,Anderson,A.,&Lefebvre,P.(2008).RapidassessmentofforestchangeandcarbonlossesintheBrazilianAmaz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5*(38),14349-14354.

[26]Goering,D.C.,&Riitters,K.H.(2005).AglobalforestclassificationbasedonLandsatdata.*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94*(3),283-302.

[27]Lambin,E.F.,&Geist,H.J.(2000).Thecause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movingbeyondthemyths.*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0*(4),261-269.

[28]Turner,W.,Spector,S.,Gardiner,N.,Fladeland,M.,Sterling,E.,&Steininger,M.(2003).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concepts,methodology,anddatasources.In*Localandregionalprocessesi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p.35-46).Springer,Berlin,Heidelberg.

[29]Foley,J.A.,DeFries,R.S.,Asner,G.P.,Sarmiento,G.,&Bounoua,L.(2002).Globalconsequencesoflanduse.*Science*,*297*(5580),928-931.

[30]Lambin,E.F.,&Geist,H.J.(2000).Deforestationandlandusechange:thedynamicsofdeforestationinSoutheastAsia.*Atmosphericenvironment*,*34*(18),2899-2910.

[31]Pennington,T.,&Fearnside,P.M.(2004).DeforestationintheBrazilianAmazon.*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9*(1),283-316.

[32]Pachauri,R.K.,&Aggarwal,P.K.(2005).Deforestationandforestdegradation.In*Climatechange2005:thephysicalscience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pp.749-798).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3]Sist,P.,&Nasi,R.(2013).Tropicalforestsandclimatechangemitigation:optionsandchallengesforREDD+.*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ecologyandenvironment*,*4*(6),537-554.

[34]Asner,G.P.,Alves,R.A.,Aresta,A.,Anderson,L.,Anderson,A.,&Lefebvre,P.(2008).RapidassessmentofforestchangeandcarbonlossesintheBrazilianAmaz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5*(38),14349-14354.

[35]Goering,D.C.,&Riitters,K.H.(2005).AglobalforestclassificationbasedonLandsatdata.*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94*(3),283-302.

[36]Lambin,E.F.,&Geist,H.J.(2000).Thecause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movingbeyondthemyths.*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0*(4),261-269.

[37]Turner,W.,Spector,S.,Gardiner,N.,Fladeland,M.,Sterling,E.,&Steininger,M.(2003).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concepts,methodology,anddatasources.In*Localandregionalprocessesi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p.35-46).Springer,Berlin,Heidelberg.

[38]Foley,J.A.,DeFries,R.S.,Asner,G.P.,Sarmiento,G.,&Bounoua,L.(2002).Globalconsequencesoflanduse.*Science*,*297*(5580),928-931.

[39]Lambin,E.F.,&Geist,H.J.(2000).Deforestationandlandusechange:thedynamicsofdeforestationinSoutheastAsia.*Atmosphericenvironment*,*34*(18),2899-2910.

[40]Pennington,T.,&Fearnside,P.M.(2004).DeforestationintheBrazilianAmazon.*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9*(1),283-316.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和机构的关心与支持。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XXX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的构建、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论文撰写和修改的整个过程中,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他的教诲将使我终身受益。

感谢XXX大学XXX学院各位老师的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