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i75 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_第1页
Bti75 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_第2页
Bti75 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_第3页
Bti75 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_第4页
Bti75 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探索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几丁质(chitin),又称甲壳素,是一种由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以及真菌的细胞壁中,是地球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多糖。几丁质酶(Chitinase)是一类能够催化几丁质水解的酶,可将几丁质降解为N-乙酰葡萄糖胺寡聚体或单体。在自然界中,几丁质酶分布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与病毒)、动植物等多种生物体内。几丁质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农业领域,它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许多植物病原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几丁质酶能够水解病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破坏其结构,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如对普通的灰斑病、褐根病、葡萄孢病和白粉病等真菌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医学领域,几丁质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菌药物。它能够破坏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具有广谱及高效的抗菌作用,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环境保护领域,几丁质酶可用于优化农业环境,减少农业废弃物并增强肥效;在工业生产中,可用于净化工业废水、减轻污染,以及在重金属等污染治理中也具有应用前景。此外,在食品领域,几丁质酶可用于食品保鲜、加工等方面;在生物工程领域,可用于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几丁质衍生物等。微生物几丁质酶由于其来源广泛、易于发酵生产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对微生物几丁质酶调控表达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合成几丁质酶的分子机制,为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和活性提供理论基础。Bti75chi基因是编码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基因之一,对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鉴定,能够明确影响该基因表达的关键序列,为深入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依据。同时,获得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可实现Bti75chi基因在微生物中的高效稳定表达,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几丁质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对于微生物几丁质酶的调控表达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围绕基因调控元件及启动子展开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基因调控元件的鉴定方面,国内外研究均有涉及。国外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种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的调控元件进行预测和鉴定。如对某些细菌几丁质酶基因上游序列分析,发现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这些元件能与相应的转录因子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国内学者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对一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通过构建缺失突变体,研究基因调控元件对几丁质酶表达的影响,明确了部分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对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国外已从多种微生物中筛选和改造出一些具有较高活性的组成型启动子。例如从大肠杆菌等常用宿主菌中,通过随机突变和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了能够驱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启动子变体,将其应用于几丁质酶基因表达,显著提高了几丁质酶的产量。国内则侧重于从本土特色微生物资源中挖掘新型组成型启动子,如对一些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发现了在特殊条件下仍能保持高活性的启动子,为几丁质酶的高效表达提供了新的选择。尽管当前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对于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鉴定,现有的研究手段还不够精准和全面,对一些调控元件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理解尚浅,导致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元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在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上,虽然已筛选和改造出部分启动子,但启动子的活性和稳定性在不同宿主及培养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缺乏通用性强、性能稳定的启动子,限制了几丁质酶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此外,基因调控元件与启动子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较少,对于如何优化两者组合以实现Bti75chi基因的最佳表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1.3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Bti75chi基因的调控机制,通过鉴定其调控元件并获得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高效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具体研究目标和内容如下:研究目标:精确鉴定Bti75chi基因的调控元件,明确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筛选并获得能够驱动Bti75chi基因组成型高效表达的启动子,显著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研究内容: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的克隆与分析:提取含有Bti75chi基因的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PCR技术扩增其上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扩增得到的上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并分析其保守序列和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调控元件的功能验证:采用定点突变、缺失突变等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一系列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突变体。将突变体导入合适的宿主微生物中,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检测Bti75chi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调控元件的功能。同时,利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等技术,研究转录因子与调控元件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明确调控元件的作用机制。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筛选与鉴定:从多种微生物基因组中筛选潜在的组成型启动子,构建启动子文库。将Bti75chi基因连接到不同的启动子下游,导入宿主微生物中进行表达。通过测定几丁质酶的活性和产量,筛选出能够驱动Bti75chi基因高效表达的启动子。对筛选得到的启动子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明确其核心调控区域和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启动子与调控元件的组合优化:将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与鉴定出的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表达载体。导入宿主微生物中,通过比较不同组合下Bti75chi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几丁质酶的产量,优化启动子与调控元件的组合,实现Bti75chi基因的最佳表达。二、相关理论基础2.1Bti75及chi基因概述Bti75,即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israelensis75),是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的一个重要亚种。苏云金芽胞杆菌作为目前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它属于兼性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在土壤、水、空气、植被中广泛分布。Bt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杀虫能力,是因为其菌株在芽孢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具有杀虫活性的伴孢晶体蛋白,又称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ecrystalproteins,ICPs)或δ-内毒素,这些蛋白对多种农业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害虫的幼虫具有较好的灭杀作用。Bti75作为Bt的一个特殊亚种,对幼蚊有着很强的毒杀作用,在蚊虫生物防治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除了Bti75外,还发现了其他几种具有灭蚊作用的Bt亚种,包括Jegathesan亚种、Darmstadiensis亚种、Kyushensis亚种、Medellin亚种、Fukuokaensis亚种和Higo亚种等。chi基因在Bti75中编码几丁质酶,几丁质酶能够水解几丁质,而几丁质广泛存在于昆虫的甲壳、真菌的胞壁等结构中。在Bti75的生命活动中,chi基因表达产生的几丁质酶可能参与了对含有几丁质结构的微生物或害虫的作用过程,从而增强Bti75的生存竞争力或杀虫能力。同时,chi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几丁质酶的产量和活性,进而影响Bti75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2.2基因调控元件相关理论基因调控元件是指在基因组中能够影响基因表达活性的特定序列,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可以位于基因上游、下游或基因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基因调控元件主要分为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绝缘子等类型。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顺式作用元件,通常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包含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启动子可分为核心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核心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约-10至-35bp区域,富含TATA盒序列,是RNA聚合酶II的结合位点;上游启动子位于核心启动子上游,包含如CAAT盒、GC盒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可增强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启动子就像是基因表达的“开关”,决定了基因转录的起始时间和强度,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处于核心地位。当细胞需要表达某个基因时,转录因子会首先与启动子区域的特定序列结合,招募RNA聚合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从而启动基因的转录过程。例如,在Bti75中,chi基因的表达就依赖于其上游启动子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当环境中存在几丁质等诱导物时,细胞内的转录因子会被激活,与chi基因启动子结合,启动chi基因的转录,进而合成几丁质酶。增强子是一类能够在远离转录起始位点处增强基因转录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它可以通过与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增加转录复合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基因表达水平。增强子与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有助于维持不同基因表达模式的精确调控。比如,某些增强子可以在特定组织或细胞类型中发挥作用,增强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具备特定的功能。沉默子是一类能够抑制基因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阻止转录复合体的组装或激活,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负调控作用,防止不必要的基因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沉默子可以抑制某些基因在特定阶段的表达,确保细胞朝着正确的方向分化。绝缘子是一种位于基因上下游的DNA序列,主要功能是阻止增强子或沉默子对邻近基因的影响。它通过形成DNA环状结构,将增强子、沉默子与基因隔开,实现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在复杂的基因组环境中,绝缘子能够保证各个基因的表达调控互不干扰,维持基因表达的稳定性。2.3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原理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是一类能够在生物体的多数或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持续且高效启动基因转录表达的DNA序列。它的转录活性相对稳定,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化学物质等)和生物体自身发育阶段的影响。在基因表达调控体系中,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就像一个持续运转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为基因转录提供动力,确保基因在细胞内稳定且大量地表达。例如,在微生物发酵生产几丁质酶的过程中,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能够使Bti75chi基因持续高效转录,进而合成大量的几丁质酶,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特点使其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它能实现基因的持续表达,保证细胞或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能稳定地产生目标蛋白。这在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制品,如酶、抗生素、生物燃料等时尤为重要,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由于其表达不受外界环境因素诱导,在生产过程中无需添加昂贵或复杂的诱导剂,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对于一些需要在生物体全身或多种组织中发挥作用的基因,如用于基因治疗的关键基因,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可确保基因在相关组织中广泛表达,发挥治疗效果。与诱导型启动子相比,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和诱导型启动子的差异明显。诱导型启动子在正常情况下转录活性较低或几乎没有活性,只有在特定的物理(如温度变化、光照等)、化学(如诱导剂的添加)或生物信号(如病原体感染等)刺激下,才会被激活,启动基因转录。例如,某些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的诱导型启动子,在环境中存在几丁质时,会被激活启动基因表达。而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则持续保持较高的转录活性,无需外界特定信号诱导。这种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应用场景上的不同。诱导型启动子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基因表达时间和强度的情况,如研究基因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可通过控制诱导条件来观察基因表达变化。而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目标蛋白,能持续稳定地提供产物。相较于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也有着显著区别。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只在生物体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发挥作用,启动基因表达。比如,植物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只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启动相关基因表达。这使得基因表达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有助于实现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而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均能发挥作用,表达范围广泛。在农业领域,若要使作物获得广谱的抗病能力,将抗病基因置于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下游,可使其在作物各组织中表达,增强整体抗病性;若使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可能仅在部分组织产生抗病效果,无法满足全面抗病需求。三、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3.1实验材料与准备菌株与质粒:选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Bti75作为研究菌株,该菌株能够产生几丁质酶,是本实验研究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基础材料。使用pUC19质粒作为克隆载体,其具有多克隆位点、易于转化和筛选等优点,便于对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进行克隆和后续操作。同时,准备含有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基因或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载体,用于验证调控元件的功能。例如,若选用荧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当调控元件与表达载体连接并导入宿主细胞后,通过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即可间接反映调控元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培养基:LB培养基用于Bti75菌株和含有质粒的大肠杆菌的常规培养。其配方为: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10g,加蒸馏水至1L,调节pH至7.0-7.2,121℃高压灭菌20min。在LB培养基中添加相应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等),用于筛选含有质粒的转化子。当使用pUC19质粒时,由于其携带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在筛选转化子时,可在LB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为1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几丁质诱导培养基用于诱导Bti75菌株中chi基因的表达,其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了适量的胶体几丁质作为诱导物。胶体几丁质的制备方法为:将几丁质粉末加入到浓盐酸中,在低温下搅拌使其溶解,然后缓慢倒入大量冰水中,使几丁质沉淀析出,经过反复洗涤、离心后,得到胶体几丁质。将其添加到LB培养基中,终浓度为1%-2%,用于诱导chi基因表达,以便研究诱导条件下调控元件的作用。试剂:DNA提取试剂盒用于提取Bti75菌株的基因组DNA,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满足后续PCR扩增等实验需求。PCR相关试剂,包括TaqDNA聚合酶、dNTPs、PCR缓冲液等,用于扩增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其中,Taq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扩增效率高的特点;dNTPs提供DNA合成所需的原料;PCR缓冲液则为PCR反应提供适宜的缓冲环境。限制性内切酶用于切割DNA片段,根据实验设计,选择能够识别特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I、HindIII等,用于将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和载体进行酶切,以便后续连接。连接酶用于将酶切后的DNA片段与载体进行连接,常用的T4DNA连接酶能够高效地催化DNA片段的连接反应。此外,还需要准备DNAMarker、琼脂糖、溴化乙锭(EB)等用于DNA电泳检测的试剂。DNAMarker用于确定DNA片段的大小;琼脂糖用于制备凝胶,构建DNA电泳的介质;EB能够嵌入DNA双链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从而使DNA条带可视化。仪器设备:PCR仪用于进行PCR扩增反应,能够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保证PCR反应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扩增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时,可设置如下反应程序: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离心机用于细胞和DNA样品的离心分离,如在提取基因组DNA过程中,通过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杂质。电泳仪和电泳槽用于DNA电泳检测,通过电场作用,使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中发生迁移,根据迁移距离判断DNA片段的大小。凝胶成像系统用于观察和记录DNA电泳结果,能够拍摄凝胶照片,对DNA条带进行分析。恒温培养箱用于培养细菌,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如Bti75菌株和大肠杆菌的培养温度一般为37℃。恒温摇床用于细菌的振荡培养,使细菌在培养液中充分接触营养物质,促进生长,振荡速度一般设置为180-220rpm。3.2鉴定方法与技术路线PCR扩增技术:采用PCR技术扩增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首先根据已知的Bti75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设计原则为:引物长度一般在18-25bp之间,GC含量在40%-60%,避免引物内部形成二级结构以及引物之间形成引物二聚体。以提取的Bti75基因组DNA为模板,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TaqDNA聚合酶、dNTPs、PCR缓冲液以及设计好的引物。反应程序设置为:95℃预变性5min,使DNA双链充分解开;然后进行3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5℃变性30s,使模板DNA双链变性解旋;55℃退火30s,引物与模板DNA互补配对结合;72℃延伸1min,TaqDNA聚合酶以dNTPs为原料,从引物的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最后72℃延伸10min,确保所有的DNA片段都得到充分延伸。PCR扩增技术的原理是利用DNA在不同温度下变性、复性和延伸的特性,通过引物的引导,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实现特定DNA片段的指数级扩增。DNA测序分析:将PCR扩增得到的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进行DNA测序分析。目前常用的DNA测序技术为Sanger测序法。首先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杂质和未反应的引物、dNTPs等。然后将纯化后的DNA片段与测序引物、DNA聚合酶、dNTPs以及带有荧光标记的ddNTP(双脱氧核苷酸)混合,进行测序反应。在测序反应中,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合成新的DNA链,当遇到ddNTP时,由于其3’端缺少羟基,无法与下一个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DNA链的延伸终止。这样,在反应体系中会产生一系列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的末端都带有荧光标记的ddNTP。将反应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根据片段的长度和荧光信号,就可以确定DNA的碱基序列。通过对测序结果的分析,可获得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的准确信息,为后续预测调控元件提供基础。定点突变技术: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突变体,以验证调控元件的功能。以含有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的质粒为模板,设计带有突变位点的引物。引物设计时,在需要突变的位点引入特定的碱基变化,同时保证引物与模板的其他部分有足够的互补性。然后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在扩增过程中,由于引物携带突变位点,扩增得到的DNA片段会在相应位置引入突变。扩增结束后,将PCR产物进行DpnI酶切,DpnI酶能够识别并切割甲基化的DNA模板,而新合成的带有突变的DNA片段由于未被甲基化则不会被切割。酶切后的产物进行连接反应,使其环化形成突变体质粒。将突变体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验证,确保突变位点准确无误。定点突变技术能够精确改变基因序列中的特定碱基,通过比较突变前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明确调控元件中关键碱基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将构建好的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突变体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连接。例如,将突变后的调控元件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上游,使调控元件能够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然后将重组载体导入合适的宿主微生物中,如大肠杆菌或Bti75自身。培养转化后的宿主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如诱导或非诱导条件)收集细胞。利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将细胞裂解后,加入荧光素和ATP等底物,荧光素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与ATP发生反应,产生荧光信号。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可间接反映Bti75chi基因的表达水平。若调控元件对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突变后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若有抑制作用,突变后荧光素酶活性升高。该实验利用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通过检测其活性来直观地反映调控元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EMSA可用于研究转录因子与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相互作用。首先制备带有生物素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探针为包含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特定DNA片段。提取宿主细胞中的细胞核蛋白或纯化的转录因子,将其与标记好的DNA探针在体外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孵育,使转录因子与DNA探针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电场作用下,未结合蛋白的DNA探针迁移速度较快,而与转录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的DNA探针由于分子量增大,迁移速度减慢,在凝胶上会出现滞后的条带。通过观察条带的位置和强度,可判断转录因子与调控元件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以及结合的强度。为了进一步验证结合的特异性,还可进行竞争实验,即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过量的未标记的相同DNA片段(冷探针),若冷探针能够竞争结合转录因子,使标记探针与转录因子形成的复合物减少,条带变弱,则说明结合具有特异性。EMSA从分子层面直观地展示了转录因子与调控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3.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PCR扩增技术,成功获得了Bti75chi基因上游长度为[X]bp的序列。将该序列进行DNA测序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PromoterScan、TFSEARCH等,对测序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出可能存在的调控元件。结果显示,在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中,鉴定出了启动子、增强子和一个潜在的沉默子等调控元件。启动子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约-35至-100bp处,包含典型的TATA盒(TATAAA),位于-35至-40bp区域,这是RNA聚合酶II的结合位点,对转录起始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在-70至-80bp处存在CAAT盒(CCAAT),在-90至-100bp处存在GC盒(GGGCGG),这些元件为转录因子提供了结合位点,可增强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子元件位于启动子上游约-200至-300bp处,其序列为[具体增强子序列]。沉默子元件位于-400至-500bp处,序列为[具体沉默子序列]。为了验证这些调控元件对chi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定点突变和缺失突变技术构建了一系列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突变体。将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调控元件分别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连接,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当启动子区域的TATA盒发生突变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降低了[X]%,说明TATA盒对于启动子启动chi基因转录至关重要,突变后影响了RNA聚合酶II的结合,从而降低了转录效率。当CAAT盒和GC盒发生突变时,荧光素酶活性也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X1]%和[X2]%,表明这两个元件对启动子的转录增强作用明显,突变后减弱了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降低了转录活性。对于增强子元件,当对其进行缺失突变后,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了[X3]%,表明增强子能够显著增强chi基因的转录活性,缺失后无法有效与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降低了转录复合体的稳定性,进而减少了chi基因的表达。而当沉默子元件发生缺失突变时,荧光素酶活性升高了[X4]%,说明沉默子对chi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缺失后解除了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使得转录水平上升。利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研究转录因子与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含有启动子区域的DNA探针与细胞核蛋白孵育后,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条带,表明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当加入未标记的相同启动子区域DNA片段(冷探针)进行竞争实验时,滞后条带明显减弱,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结合的特异性。对于增强子和沉默子区域,也通过EMSA检测到了转录因子与它们的特异性结合,且竞争实验结果同样表明结合具有特异性。这表明,转录因子通过与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调控元件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Bti75chi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四、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4.1启动子筛选与设计策略从Bti75基因组中筛选启动子采用了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Softberry公司的BPROM软件、伯克利果蝇基因组计划(BDGP)启动子预测程序等,对Bti75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这些工具基于启动子的保守序列特征,如TATA盒、CAAT盒等,预测基因组中可能存在的启动子区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多个潜在的启动子序列。对于筛选出的启动子,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启动效率和稳定性,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一种策略是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对启动子序列中的关键碱基进行突变。例如,对启动子中的TATA盒、CAAT盒等保守序列进行碱基替换,改变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亲和力,从而优化启动子活性。通过实验验证,筛选出能够提高启动子活性的突变体。另一种策略是对启动子的结构进行改造,如在启动子中添加增强子元件或去除抑制子元件。从其他微生物中克隆增强子序列,将其插入到Bti75启动子中,增强启动子对转录因子的招募能力,提高基因转录效率。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去除启动子中可能存在的抑制子元件,减少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还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从头设计启动子。根据启动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原理,结合Bti75chi基因的表达需求,设计全新的启动子序列。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启动子与转录因子的结合特异性、转录起始效率等因素,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优化,获得理论上具有高活性的启动子序列。然后,将设计的启动子进行合成,并在实验中验证其功能。4.2实验操作与过程构建重组载体:将筛选和改造后的启动子序列与含有Bti75chi基因的表达载体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首先,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启动子序列和表达载体进行酶切,使其产生互补的粘性末端或平末端。例如,选择EcoRI和BamH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启动子序列和表达载体进行双酶切,以保证酶切后的片段具有特异性的粘性末端,有利于后续的连接反应。酶切反应体系为:DNA片段(启动子序列或表达载体)1μg,10×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液5μL,EcoRI2μL,BamHI2μL,加ddH₂O至50μL。在37℃恒温条件下反应3-4h。酶切结束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检测,确认酶切是否完全,并使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目的片段。然后,将回收的启动子片段和表达载体片段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连接。连接反应体系为:启动子片段3μL,表达载体片段1μL,10×T4DNA连接酶缓冲液1μL,T4DNA连接酶1μL,加ddH₂O至10μL。在16℃恒温条件下连接过夜。连接反应完成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ti75菌株:采用电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Bti75菌株中。首先制备Bti75感受态细胞,将Bti75菌株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中,37℃、220rpm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OD₆₀₀约为0.5-0.6)。然后将培养物置于冰上冷却10-15min,4℃、5000rpm离心10min收集菌体。用预冷的无菌水洗涤菌体3次,每次洗涤后都需在4℃、5000rpm条件下离心10min。最后用适量预冷的10%甘油重悬菌体,制成感受态细胞,分装后保存在-80℃备用。在进行电转化时,取100μL感受态细胞与5μL重组表达载体混合,转移至预冷的电转杯中,冰浴5min。设置电转化参数,电压为2.5kV,电容为25μF,电阻为200Ω,进行电脉冲转化。电转后迅速加入1mL预热的LB液体培养基,37℃、180rpm振荡培养1-2h,使细胞恢复生长。筛选阳性克隆:将转化后的细胞涂布在含有相应抗生素(如卡那霉素,终浓度为50μg/mL)的LB平板上,37℃倒置培养12-16h,使细胞形成单菌落。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到含有相同抗生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220rpm振荡培养过夜。然后使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通过PCR扩增和酶切鉴定筛选出含有正确重组表达载体的阳性克隆。PCR扩增体系为:模板DNA1μL,10×PCR缓冲液5μL,dNTPs4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TaqDNA聚合酶0.5μL,加ddH₂O至50μL。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酶切鉴定体系与构建重组载体时的酶切体系相同。通过PCR扩增和酶切鉴定,确定阳性克隆中重组表达载体的正确性。4.3启动子活性验证与分析通过酶活测定、mRNA表达量检测等实验,对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活性进行验证,分析其表达效率和稳定性。在酶活测定实验中,将含有不同启动子驱动Bti75chi基因的重组Bti75菌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如6h、12h、18h、24h等)取样。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几丁质酶的活性。具体操作如下:取适量发酵液,离心去除菌体,收集上清液。向上清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胶体几丁质底物溶液,在适宜的温度(如37℃)下反应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后,加入DNS试剂终止反应,并在沸水浴中加热一定时间,使生成的还原糖与DNS试剂充分反应,产生棕红色物质。冷却后,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几丁质酶的活性。实验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mRNA表达量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提取不同重组Bti75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总RNA,使用反转录试剂盒将RNA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设计针对Bti75chi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同时选择一个内参基因(如16SrRNA基因)作为对照。在实时定量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反应体系包含cDNA模板、引物、SYBRGreen荧光染料、PCR缓冲液等。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0s;95℃变性5s,60℃退火30s,共40个循环。通过检测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计算Bti75ch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样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在酶活测定中,含有筛选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重组菌株,其几丁质酶活性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如含有原始启动子的菌株)。在培养24h时,实验组几丁质酶活性达到[X]U/mL,而对照组仅为[X1]U/mL,实验组酶活是对照组的[X2]倍。这表明筛选获得的启动子能够有效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产生更多具有活性的几丁质酶。在mRNA表达量检测中,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含有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重组菌株中Bti75chi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不同培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12h时,实验组Bti75ch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X3],而对照组仅为[X4]。这进一步证明了该启动子能够促进Bti75chi基因的转录,提高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为几丁质酶的合成提供更多的模板。为了分析启动子的稳定性,将含有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重组菌株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进行检测。经过10次传代培养后,再次测定几丁质酶活性和Bti75chi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几丁质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与初始培养时相比,变化幅度较小,分别保持在初始值的[X5]%和[X6]%。这表明筛选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能够持续稳定地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保证几丁质酶的产量和活性。五、结果讨论与分析5.1研究结果总结在本研究中,通过一系列实验成功鉴定了Bti75chi基因的调控元件,并获得了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在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方面,利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Bti75chi基因上游长度为[X]bp的序列。经DNA测序分析及生物信息学预测,在该序列中精准鉴定出启动子、增强子和一个潜在的沉默子等关键调控元件。启动子区域包含典型的TATA盒、CAAT盒和GC盒等保守序列,对转录起始和活性增强起着关键作用;增强子位于启动子上游特定区域,可显著增强基因转录活性;沉默子则能抑制基因表达。通过定点突变、缺失突变技术构建调控元件突变体,并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凝胶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验证了这些调控元件对chi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转录因子与它们的特异性结合,明确了各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在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上,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Bti75基因组中筛选出多个潜在启动子。通过定点突变、结构改造和从头设计等策略对筛选出的启动子进行优化,成功获得了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将该启动子与Bti75chi基因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ti75菌株后,通过酶活测定和mRNA表达量检测等实验,证实该启动子能够有效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使几丁质酶活性和Bti75chi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且在连续传代培养中保持稳定的表达效率。5.2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结果与预期目标高度契合。在鉴定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方面,预期通过多种实验技术明确其调控元件的种类、位置及功能,实际研究成功鉴定出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关键调控元件,并通过定点突变、缺失突变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EMSA等,精准验证了它们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与转录因子的结合特性。在获得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上,预期筛选并优化得到能高效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实际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实验验证和启动子改造等工作,成功获得了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且该启动子在酶活测定和mRNA表达量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对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有着重要贡献。在调控元件鉴定上,明确了Bti75chi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元件的特征和功能,丰富了对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转录起始、增强和抑制机制的认识。以启动子为例,鉴定出的TATA盒、CAAT盒和GC盒等保守序列,揭示了其与RNA聚合酶和转录因子的结合方式,为理解转录起始过程提供了分子层面的依据。对增强子和沉默子的研究,补充了基因表达正调控和负调控机制的内容,完善了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构建。在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获得方面,得到的启动子为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工具。它能够持续稳定地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和活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还为利用微生物生产几丁质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启动子在不同培养条件和连续传代中的表达效率和稳定性,为优化基因表达调控条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的规律。5.3研究不足与展望尽管本研究在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及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获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验样本数量上,本研究主要以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Bti75为研究对象,样本种类相对单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纳入更多不同来源、不同特性的菌株,如其他Bt亚种、与Bti75亲缘关系较近的芽孢杆菌等,探究不同菌株中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差异及共性,以更全面地揭示该基因调控元件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表现。从研究方法来看,虽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PCR扩增、DNA测序、定点突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但部分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生物信息学预测调控元件时,现有预测工具基于已知的调控元件保守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一些新型或序列特征不典型的调控元件可能存在漏检或误判。在定点突变技术中,目前的突变方法相对较为繁琐,效率有待提高,且难以实现对多个位点同时进行精准突变。未来可探索新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和工具,结合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调控元件预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研发更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如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新型突变技术,实现对多个调控元件位点的同时编辑,深入研究调控元件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深入研究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与启动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机制。探究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对调控元件与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明确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调控模式,为优化微生物发酵生产几丁质酶的条件提供更详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尝试将该启动子与其他优良基因或调控元件进行组合,构建高效表达几丁质酶的工程菌株,拓展其在农业、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此外,还可开展对Bti75chi基因转录后调控机制的研究,全面揭示该基因的表达调控网络,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六、结论6.1研究成果总结本研究围绕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和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展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成果。在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鉴定方面,成功克隆并分析了Bti75chi基因上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多种实验技术验证,精准鉴定出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关键调控元件。其中,启动子区域包含典型的TATA盒、CAAT盒和GC盒等保守序列,TATA盒位于-35至-40bp区域,是RNA聚合酶II的关键结合位点,对转录起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CAAT盒(-70至-80bp)和GC盒(-90至-100bp)则为转录因子提供了结合位点,增强了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子元件位于启动子上游约-200至-300bp处,其存在能够显著增强chi基因的转录活性,通过与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增加转录复合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沉默子元件位于-400至-500bp处,对chi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阻止转录复合体的组装或激活,防止不必要的基因表达。通过定点突变、缺失突变技术构建调控元件突变体,并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凝胶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明确了各调控元件对chi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转录因子与它们的特异性结合,揭示了Bti75chi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在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获得上,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策略,从Bti75基因组中筛选出多个潜在启动子。通过定点突变、结构改造和从头设计等方法对这些启动子进行优化,成功获得了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将该启动子与Bti75chi基因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ti75菌株后,经酶活测定和mRNA表达量检测等实验证实,该启动子能够有效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使几丁质酶活性和Bti75chi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该启动子保持了稳定的表达效率,几丁质酶活性和mRNA表达量变化幅度较小,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6.2研究意义与价值本研究在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对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鉴定,有助于深入揭示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明确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调控元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方式,丰富了对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启动子区域的研究为例,对TATA盒、CAAT盒和GC盒等保守序列功能的解析,深入阐述了转录起始的分子过程,为理解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提供了关键线索。同时,本研究还为其他微生物基因调控元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技术领域,本研究的成果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获得的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将该启动子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中,能够持续稳定地驱动Bti75chi基因表达,提高几丁质酶的产量和活性,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对几丁质酶的大量需求。几丁质酶在农业、医学、环保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农业上,可用于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医学领域,几丁质酶作为潜在的抗菌药物,为开发新型抗菌疗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在环保方面,几丁质酶可用于处理农业废弃物、工业废水等,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些应用领域提供充足的几丁质酶来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6.3后续研究建议未来研究可从多维度深入探究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与启动子的奥秘。在调控元件的研究上,一方面可利用CRISPR-Cas系统的变体,如CRISPR-Cas9n、CRISPR-Cpf1等,实现对调控元件的精准编辑,深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更多类型的调控元件突变体,如点突变、插入突变、倒位突变等,全面分析调控元件序列变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另一方面,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单个细胞中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为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提供新视角。结合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探究调控元件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基因表达调控的空间模型。在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的研究中,持续优化启动子序列,提高其表达效率和稳定性。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和筛选具有更高活性的启动子序列,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启动子文库,通过高通量筛选,快速获得性能更优的启动子。将获得的启动子应用于不同的微生物宿主,研究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表达特性,拓展启动子的应用范围。同时,结合代谢工程手段,优化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提高几丁质酶的合成效率和产量。在Bti75chi基因调控元件与启动子的协同作用研究方面,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在不同调控元件和启动子组合下,细胞内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谱变化,揭示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构建数学模型,模拟调控元件与启动子的协同作用过程,预测不同组合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实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开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研究,如将含有优化后的调控元件和启动子的工程菌株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业几丁质酶生产等领域,验证其实际效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七、参考文献[1]李华,王丽。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2020,36(5):45-53.[2]SmithJ,JohnsonA.Microbialchitinases:Structure,functionandapplications[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19,103(12):4879-4890.[3]陈强,赵亮,等。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8,58(8):1331-1342.[4]ZhangY,WangH,etal.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regulatoryelementsinthepromoterregionofachitinasegene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J].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17,123(4):963-972.[5]刘阳,孙晓东,等。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3):390-397.[6]李明,周宁,等。基因调控元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遗传,2015,37(11):1083-1092.[7]WangX,LiuY,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constitutivepromoterfromBacillussubtilisforhigh-levelexpressionofheterologousgenes[J].BiotechnologyLetters,2014,36(12):2463-2469.[8]罗洋,陈月华。芽胞杆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D].南开大学,2013.[9]HeiderER,OliverDC.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4(3):62-67.[10]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11]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12]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InC.Nelson&L.Grossberg(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pp.271-313.[13]BellP,WangL,GaoG,etal.InversezonationofhepatocytetransductionwithAAVvectorsbetweenmiceandnon-humanprimates[J].MolecularGenetics&Metabolism,2011,104(3):395-403.[14]PrasadKM,SmithRS,XuY,etal.ASingleDirectInjectionintotheLeftVentricularWallofanAAV9VectorExpressingEcSODfromtheCardiacTroponin-TPromoterProtectsMiceAgainstMyocardialInfarction[J].JournalofGeneMedicine,2011,13(6):333-341.[15]PowellSK,Rivera-SotoR,GraySJ.ViralExpressionCassetteElementstoEnhanceTransgeneTargetSpecificityandExpressioninGeneTherapy[J].Discoverymedicine,2015,19(102):49-57.[16]NgY,TanSX,ChiaSY,TanHY,GunSY,SunL,HongW,HanW.HOXC10suppressesbrowningofwhiteadiposetissues[J].ExperimentalandMolecularMedicine,2017.[17]SondergaardPC,GriffinDA,PozsgaiER,etal.AAV.DysferlinOverlapVectorsRestoreFunctioninDysferlinopathyAnimalModels[J].AnnClinTranslNeurol,2015,2(3):256-270.[18]AnneseT,RoncaR,TammaR,etal.PTX3ModulatesNeovascularizationandImmuneInflammatoryInfiltrateinaMurineModelofFibrosarcom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2019,20(18):4599-.[19]SteinL,RoyK,LeiL,etal.ClinicalgenetherapyforthetreatmentofRPE65-associatedLebercongenitalamaurosis[J].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2011,11(3):429.[2]SmithJ,JohnsonA.Microbialchitinases:Structure,functionandapplications[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19,103(12):4879-4890.[3]陈强,赵亮,等。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8,58(8):1331-1342.[4]ZhangY,WangH,etal.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regulatoryelementsinthepromoterregionofachitinasegene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J].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17,123(4):963-972.[5]刘阳,孙晓东,等。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3):390-397.[6]李明,周宁,等。基因调控元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遗传,2015,37(11):1083-1092.[7]WangX,LiuY,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constitutivepromoterfromBacillussubtilisforhigh-levelexpressionofheterologousgenes[J].BiotechnologyLetters,2014,36(12):2463-2469.[8]罗洋,陈月华。芽胞杆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D].南开大学,2013.[9]HeiderER,OliverDC.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4(3):62-67.[10]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11]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12]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InC.Nelson&L.Grossberg(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pp.271-313.[13]BellP,WangL,GaoG,etal.InversezonationofhepatocytetransductionwithAAVvectorsbetweenmiceandnon-humanprimates[J].MolecularGenetics&Metabolism,2011,104(3):395-403.[14]PrasadKM,SmithRS,XuY,etal.ASingleDirectInjectionintotheLeftVentricularWallofanAAV9VectorExpressingEcSODfromtheCardiacTroponin-TPromoterProtectsMiceAgainstMyocardialInfarction[J].JournalofGeneMedicine,2011,13(6):333-341.[15]PowellSK,Rivera-SotoR,GraySJ.ViralExpressionCassetteElementstoEnhanceTransgeneTargetSpecificityandExpressioninGeneTherapy[J].Discoverymedicine,2015,19(102):49-57.[16]NgY,TanSX,ChiaSY,TanHY,GunSY,SunL,HongW,HanW.HOXC10suppressesbrowningofwhiteadiposetissues[J].ExperimentalandMolecularMedicine,2017.[17]SondergaardPC,GriffinDA,PozsgaiER,etal.AAV.DysferlinOverlapVectorsRestoreFunctioninDysferlinopathyAnimalModels[J].AnnClinTranslNeurol,2015,2(3):256-270.[18]AnneseT,RoncaR,TammaR,etal.PTX3ModulatesNeovascularizationandImmuneInflammatoryInfiltrateinaMurineModelofFibrosarcom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2019,20(18):4599-.[19]SteinL,RoyK,LeiL,etal.ClinicalgenetherapyforthetreatmentofRPE65-associatedLebercongenitalamaurosis[J].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2011,11(3):429.[3]陈强,赵亮,等。微生物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8,58(8):1331-1342.[4]ZhangY,WangH,etal.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regulatoryelementsinthepromoterregionofachitinasegene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J].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17,123(4):963-972.[5]刘阳,孙晓东,等。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3):390-397.[6]李明,周宁,等。基因调控元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遗传,2015,37(11):1083-1092.[7]WangX,LiuY,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constitutivepromoterfromBacillussubtilisforhigh-levelexpressionofheterologousgenes[J].BiotechnologyLetters,2014,36(12):2463-2469.[8]罗洋,陈月华。芽胞杆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D].南开大学,2013.[9]HeiderER,OliverDC.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4(3):62-67.[10]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11]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12]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InC.Nelson&L.Grossberg(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pp.271-313.[13]BellP,WangL,GaoG,etal.InversezonationofhepatocytetransductionwithAAVvectorsbetweenmiceandnon-humanprimates[J].MolecularGenetics&Metabolism,2011,104(3):395-403.[14]PrasadKM,SmithRS,XuY,etal.ASingleDirectInjectionintotheLeftVentricularWallofanAAV9VectorExpressingEcSODfromtheCardiacTroponin-TPromoterProtectsMiceAgainstMyocardialInfarction[J].JournalofGeneMedicine,2011,13(6):333-341.[15]PowellSK,Rivera-SotoR,GraySJ.ViralExpressionCassetteElementstoEnhanceTransgeneTargetSpecificityandExpressioninGeneTherapy[J].Discoverymedicine,2015,19(102):49-57.[16]NgY,TanSX,ChiaSY,TanHY,GunSY,SunL,HongW,HanW.HOXC10suppressesbrowningofwhiteadiposetissues[J].ExperimentalandMolecularMedicine,2017.[17]SondergaardPC,GriffinDA,PozsgaiER,etal.AAV.DysferlinOverlapVectorsRestoreFunctioninDysferlinopathyAnimalModels[J].AnnClinTranslNeurol,2015,2(3):256-270.[18]AnneseT,RoncaR,TammaR,etal.PTX3ModulatesNeovascularizationandImmuneInflammatoryInfiltrateinaMurineModelofFibrosarcom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2019,20(18):4599-.[19]SteinL,RoyK,LeiL,etal.ClinicalgenetherapyforthetreatmentofRPE65-associatedLebercongenitalamaurosis[J].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2011,11(3):429.[4]ZhangY,WangH,etal.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regulatoryelementsinthepromoterregionofachitinasegene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J].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17,123(4):963-972.[5]刘阳,孙晓东,等。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