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二拍”窥探古代汉语存在句与存在结构的奥秘一、绪论1.1研究背景与目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凌濛初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生动展现了晚明时期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包括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婚恋观念等,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语言角度来看,“二拍”的语言浅近易懂,基本反映了明代口语的实际面貌,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存在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用于表达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拍”中存在句和存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存在句在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二拍”这一特定时期作品的研究,可以揭示明代汉语存在句的独特之处,为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存在句的演变反映了汉语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研究“二拍”中的存在句能为汉语语言演变的研究提供关键线索,助于我们明晰汉语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轨迹,加深对汉语发展规律的认识。此外,从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存在句的使用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二拍”存在句的分析,能够让我们从语言层面窥探明代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二拍”中的存在句与存在结构。通过对“二拍”中存在句的细致分类和深入描写,总结其结构特点和语义表达规律,进而探讨这些存在句和存在结构在汉语语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对后世汉语存在句发展的影响。同时,结合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存在句使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语言与社会文化相互关联的角度,深化对“二拍”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1.2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二拍”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坚实的基础。在“二拍”的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法领域。词汇研究中,词语考释是重要方向,像汪维辉在《词语札记》里,挑选《二拍》里有特殊意义、用法及辞书未收录的二十余条词语,运用排比材料、查阅辞书并结合现代方言的方式进行考释,弥补了大型辞书在释义和引例上的不足,但可惜未做进一步的溯源和达变工作。方言词语研究也备受关注,“三言二拍”语言以官话为基础,又带有方言色彩,郭芹纳的《〈三言〉中所见的陕西方言词语》结合现代陕西方言口语用法,对“三言二拍”部分方言词语追根溯源,研究其与近代汉语词汇的关系;晏均平的《〈拍案惊奇〉与遵义方言》、石晓博的《警世通言中关中方言词语举隅解析》等,从语气、词汇方面探讨《拍案惊奇》与遵义方言、关中方言的关联。此外,还有对“三言二拍”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比较研究,匡鹏飞的《拍案惊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研究》从词语消失、词形变化、词义演变、短语词化、同形异实词五个方面,对《拍案惊奇》和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比较,揭示明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面貌上的差异。多科性的词汇专题研究也有所开展,刘敏芝的《“二拍”商业词汇研究》运用现代语义学理论,将“二拍”商业词汇作为大语义场,细分若干子级语义场进行词义分析,把词汇本体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融合。不过,当前词汇研究也存在不足,偏重于词语考释,对常用词及其构词法关注不足;词义发展和词义系统研究几乎空白;专类词语研究中,对同义词、反义词、偏义词、外来词等涉及较少;词汇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在语法研究方面,词类研究是学位论文的热点,“三言二拍”中的动词、副词、数词、量词、助词、介词等都有涉及,于相风的《拍案惊奇双音动词研究》、徐晶晶的《三言量词研究》等具有代表性。个体虚词研究中,很多文章探讨了“三言二拍”中个体虚词的用法,如董为光分析了概数词“把”的来源及“X把”的历时演变层次和数量评价色彩;鲜丽霞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描写助词“得、将”,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作历史比较。构词法研究方面,倪永泽通过考察《喻世明言》中复合型复音词,验证了汉语词汇复音化及其速度加快的趋势。句式研究中,学者们聚焦“三言二拍”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动句、否定句、“比”字句、存在句等,王敏红对“三言二拍”中的被动式类型进行探讨,揭示其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概貌。针对存在句及存在结构的研究,过往学者主要从语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等角度展开。在语法结构方面,对存在句的基本句式,如“NP1+V+NP2”(“桌子上放着一本书”)等进行了细致分类和描写,分析了不同句式中各个成分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探讨了存在句所表达的存在意义、状态意义等,以及不同动词在存在句中所传达的语义差异。语用功能研究中,分析了存在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目的,如引出话题、描述场景等。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空白。在“二拍”的语言学研究中,对词汇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对词汇演变规律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在词汇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方面,研究尚显薄弱。语法研究中,对于一些复杂句式和特殊语法现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语法化进程的探讨上还有待加强。具体到存在句及存在结构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二拍”这一特定语料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二拍”中存在句的类型划分还不够细致,一些特殊的存在结构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在语义和语用分析方面,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深入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存在句使用的影响。此外,从历时角度考察“二拍”存在句与前代及后代汉语存在句的演变关系的研究也较为缺乏。1.3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二拍”中的存在句与存在结构。文献分析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和研读与“二拍”以及存在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代文献、现代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等,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现状和不足,从而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例如,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学者对“二拍”语言学研究的成果,了解了“二拍”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句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对比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关键方法之一。将“二拍”中的存在句与前代文献(如《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等)以及后代文献(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中的存在句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句在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揭示“二拍”存在句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比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拍”中的存在句在结构上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前代相比,某些句式的使用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与后代相比,又可能存在一些过渡性的特征,这些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二拍”存在句在汉语语法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分析法同样不可或缺。对“二拍”中存在句的各种类型进行详细分类和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存在句的出现频率、分布特点等,以量化的数据为依据,更加客观、准确地总结存在句的使用规律和特点。例如,通过对“二拍”中“有”字句、“是”字句、“V着”式存在句等不同类型的数量统计,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哪种类型在文本中更为常见,以及它们在不同篇章、语境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使用的“二拍”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以下简称《初刻》)和1983年版《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刻》),并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拍案惊奇》和1996年版《二刻拍案惊奇》。在语料选取上,对“二拍”中的所有篇章进行全面梳理,筛选出包含存在句和存在结构的语句作为研究对象,确保语料的完整性和代表性,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奠定基础。二、“二拍”存在句的句法分析2.1存在句的分类体系与“二拍”存在句类型2.1.1存在句分类体系概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存在句作为一种重要的句式,其分类体系丰富多样,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式。从谓语动词类型来看,存在句可分为“有”字存在句、“是”字存在句和动词性存在句。“有”字存在句以“有”作为谓语动词,如“教室里有很多学生”,着重表明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强调存在的事实。“是”字存在句则以“是”为谓语动词,像“山坡上是一片栗子树”,除了表示存在,还带有一定的确认意味,暗示在该处所范围内,主要呈现的就是后面所描述的事物。动词性存在句的谓语动词更为丰富多样,如“墙上挂着一幅画”中的“挂”,“台上坐着主席团”中的“坐”等,这类动词能够更具体地描绘出存在物的状态或所处方式。依据有无特定标记词,存在句又可分为无标记存在句和有标记存在句。无标记存在句中,没有明显的标记词来提示存在意义,例如“门外站着一个人”,通过动词“站”直接表明门外有人存在的状态。有标记存在句则借助特定的标记词来体现存在的语义,如“有”字存在句、“是”字存在句就属于此类,这些标记词使存在的语义更加明确和突出。此外,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存在句还能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静态存在句描绘的是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状态,像“公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处于一种相对固定、静止的存在状态。动态存在句则侧重于表现事物处于动态的存在过程,例如“天空中飞着一群大雁”,“飞”这个动作体现了“大雁”处于动态的存在状态。2.1.2“二拍”存在句类型归纳通过对“二拍”文本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句类型丰富,涵盖了多种常见类型。“有”字存在句在“二拍”中频繁出现,是一种典型的存在句类型。例如“舟中共有六人”(《初刻》卷一),此句直接表明舟中存在六个人,简单明了地呈现了某处有某人的情况。再如“那座寺中,有数十个和尚”(《初刻》卷十七),清楚地说明寺中存在数十个和尚,强调了和尚在寺中的存在事实。“有”字存在句在“二拍”中用于各种场景描述,无论是人物的存在,还是物品、事物的存在,都能通过这种句式清晰地表达出来。“是”字存在句在“二拍”中也有不少用例。如“两边俱是大松树”(《初刻》卷八),该句表明两边的事物主要是大松树,不仅表达了存在的意思,还突出了在这个特定处所中,大松树是主要的存在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又如“只见屋里边是个卧床”(《初刻》卷十六),明确指出屋内存在的是卧床,对屋内的主要存在物进行了确认。“是”字存在句在“二拍”中常用来描述环境、场所中的主要存在事物,使读者对场景中的关键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动词性存在句在“二拍”中也占据一定比例,其中时体标记类存在句较为典型。例如“板壁上挂着一轴钟馗”(《初刻》卷一),“挂着”体现了一种持续的存在状态,描绘出钟馗画像在板壁上的悬挂状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出画面。再如“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在那里”(《初刻》卷二),“饿在那里”描述了某人处于饥饿状态且在特定位置的情况,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时体标记类存在句通过动词的时体形式,生动地展现出存在物的状态和存在方式,为文本增添了丰富的细节。除此之外,“二拍”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存在句。如“原来那座房子是两间屋宇”(《初刻》卷十六),这种句式既包含“是”字存在句的特点,又通过“原来”一词,增添了一种发现、揭示的语气,使句子在表达存在的同时,更具情境感。这些不同类型的存在句在“二拍”中相互配合,丰富了文本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各种存在场景和事物。2.2“有”字存在句2.2.1A+B+C式“有”字存在句“A+B+C式”是“有”字存在句的典型结构,其中A段为表示处所的词语,B段为动词“有”,C段为表示存在物的名词性词语。在“二拍”中,这类存在句数量众多,例如“船舱中共有六人”(《初刻》卷一),“船舱中”明确指出了存在的处所,即A段;“有”作为谓语动词,表明存在的语义,属于B段;“六人”则是存在物,为C段。又如“那座寺中,有数十个和尚”(《初刻》卷十七),“那座寺中”是处所A段,“有”为动词B段,“数十个和尚”是存在物C段。从A段的句法特点来看,其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是简单的方位短语,如“桌上”“屋里”等,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处所名词短语,像“那繁华的街市上”“这座古老的城堡中”等。在语义上,A段明确了存在的空间范围,是存在物所处的具体位置。例如“村外的小河边,有几棵垂柳”,“村外的小河边”详细地描述了垂柳存在的具体地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场景。在“二拍”中,A段的分布广泛,涵盖了各种场景,无论是室内场景,如“房内有一张桌子”(《初刻》卷十六),还是室外场景,像“山上有一座古寺”(《二刻》卷三),都通过A段准确地呈现了存在的处所。B段的“有”作为核心动词,其意义较为单纯,主要表达存在的概念。在句法上,“有”一般没有形态变化,在句中起到连接A段和C段的关键作用,表明A处所存在C事物。在“二拍”的各种语境中,“有”字的这种基本用法保持稳定,无论存在物是具体的人或物,还是抽象的事物,“有”都能准确传达存在的语义。如“心中有一丝担忧”(《初刻》卷二十),“心中”是A段处所,“有”连接并表达存在,“一丝担忧”是抽象的存在物C段。C段的名词性词语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单个名词,如“有一本书”;也可以是名词短语,如“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语义角度分析,C段是存在句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即存在的主体。在“二拍”中,C段的存在物涵盖了人物、物品、动物等各种类型。例如“家中有一位老母亲”(《二刻》卷五),存在物是人物;“箱中有几件珍贵的首饰”(《初刻》卷八),存在物为物品;“院子里有几只鸡”(《二刻》卷十四),存在物是动物。此外,C段名词性词语前还常常带有修饰成分,用来进一步描述存在物的特征、数量等,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像“有一把锋利的宝剑”,“锋利的”修饰宝剑,突出其特征;“有五匹矫健的骏马”,“五匹”和“矫健的”分别从数量和特征方面对骏马进行修饰。2.2.2B+C式“有”字存在句在“二拍”中,还存在一种省略A段的“有”字存在句,即B+C式。例如“有个后生,姓夏名良策”(《初刻》卷十),此句直接表明“有个后生”,省略了存在的处所。这种句式在句法上,由于缺少A段,句子结构更加简洁明了,“有”直接与C段的名词性词语相连。从表达重点来看,B+C式“有”字存在句更侧重于突出存在物本身,将读者的注意力直接聚焦在存在的事物上。与A+B+C式相比,它淡化了存在的处所信息,强调的是存在物的出现或存在这一事实。例如在叙事过程中,使用“有一个神秘的包裹”,直接引出包裹这一存在物,引发读者对包裹内容及相关情节的好奇,而无需先交代包裹所在的具体位置。与A+B+C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信息完整性上,A+B+C式提供了存在的处所和存在物两方面的完整信息,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构建场景;而B+C式则主要突出存在物,对处所信息进行了省略。其次,在使用语境上,A+B+C式常用于对场景的详细描述,使读者对环境有清晰的认知;B+C式更常用于叙事的开端或情节推进中,快速引出新的人物、物品等存在物,推动故事发展。例如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开篇使用“有一个年轻人”,迅速引入主角,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关于这个年轻人的情节;而在描述一个房间的布置时,则会使用“A+B+C式”,如“房间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详细呈现房间内的布局。2.3“是”字存在句2.3.1A+B+C式“是”字存在句“A+B+C式”的“是”字存在句,其结构形式为A段(处所词语)+B段(“是”)+C段(存在物名词性词语)。在“二拍”中,此类句子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内涵。例如“两边俱是大松树”(《初刻》卷八),其中“两边”为A段,明确了处所范围;“是”作为B段,起到连接和判断的作用;“大松树”是C段,表明存在的事物。又如“只见屋里边是个卧床”(《初刻》卷十六),“屋里边”为A段,“是”为B段,“个卧床”为C段。从A段的句法特点来看,其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是简单的方位词,如“门前”“窗外”等,也可以是复杂的处所短语,像“那座古老城堡的大厅里”“繁华街道的拐角处”等。在语义上,A段为整个句子设定了空间背景,限定了存在物的存在范围。例如“山顶上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山顶上”清晰地指出了寺庙存在的具体位置,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寺庙所处的空间场景。在“二拍”中,A段的处所描述细致入微,涵盖了各种生活场景,从室内的房间、厅堂,到室外的山川、道路等,都通过A段生动地展现出来。B段的“是”在语法功能上,主要起判断和确认的作用,连接A段和C段,表明A处所存在的事物是C。与“有”字存在句中的“有”相比,“是”更强调存在物与处所之间的唯一对应关系或主要对应关系。例如“院子里是几株盛开的桃花”,“是”突出了在院子这个范围内,主要存在的事物是桃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二拍”中,“是”的这种语法功能稳定,使得句子所表达的存在关系更加明确和肯定。C段的名词性词语同样具有多样的形式,可以是单个名词,如“是一本书”;也可以是名词短语,如“是一位身穿长袍的老者”。从语义角度看,C段是句子表达的核心内容,即存在的主体。在“二拍”中,C段的存在物涵盖了人物、事物、景物等各种类型。例如“河边是一群洗衣的妇女”(《二刻》卷五),存在物是人物;“书架上是一些古籍善本”(《初刻》卷九),存在物为事物;“远处的山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二刻》卷七),存在物是景物。此外,C段名词性词语前常常带有修饰成分,这些修饰成分能够进一步描绘存在物的特征、数量、状态等,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像“是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剑”,“闪闪发光的”修饰宝剑,突出其外观特征;“是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排”和“高大挺拔的”分别从数量和形态特征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修饰。2.3.2B+C式“是”字存在句在“二拍”中,还存在一种省略A段的“是”字存在句,即B+C式。例如“是个后生,姓夏名良策”(《初刻》卷十),此句直接表明“是个后生”,省略了存在的处所。这种句式在句法上,由于缺少A段,句子结构更为简洁,“是”直接与C段的名词性词语相连。从语义表达上看,B+C式“是”字存在句的重点在于强调存在物本身,淡化了存在的处所信息。它更侧重于直接引出存在的事物,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在该事物上。与A+B+C式相比,B+C式更注重存在物的呈现,而对存在的空间背景不作过多描述。例如在叙事过程中,使用“是一个神秘的包裹”,直接将包裹这一存在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包裹内容和相关情节的好奇,而无需先交代包裹所在的具体位置。与A+B+C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完整性不同,A+B+C式提供了完整的处所和存在物信息,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存在的场景;B+C式则主要突出存在物,省略了处所信息,信息相对不完整。其次,使用语境有别,A+B+C式常用于对场景的详细描写,营造出具体的空间氛围;B+C式更常用于叙事的开端或情节推进中,快速引入新的存在物,推动故事发展。例如在描述一个房间的布置时,会使用“A+B+C式”,如“房间里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详细展现房间内的布局;而在讲述一个故事时,开篇使用“是一个年轻人”,迅速引入主角,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关于这个年轻人的情节。2.4时体标记类存在句2.4.1“V着”存在句在“二拍”中,“V着”存在句是一种常见的存在句类型,其结构为“处所词语+V着+存在物名词性词语”,用于描绘事物在特定处所呈现出的持续存在状态。例如“板壁上挂着一轴钟馗”(《初刻》卷一),“板壁上”明确了存在的处所,“挂着”这一动词短语体现了动作的持续状态,表明钟馗画像一直处于悬挂在板壁上的状态,“一轴钟馗”则是存在物。再如“两边坐着四个后生”(《初刻》卷八),“两边”为处所,“坐着”描绘出四个后生持续的就坐状态,“四个后生”是存在物。从动词特点来看,“V着”存在句中的动词多具有“附着”“静止”等语义特征。像“挂、贴、坐、躺、站”等动词,都能体现出存在物与处所之间的附着关系或存在物处于静止的状态。例如“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贴”这个动词突出了告示与墙之间的附着关系,表明告示附着在墙上持续存在。又如“床上躺着一个病人”,“躺”体现了病人处于静止的状态,持续躺在床上。这类动词在“V着”存在句中,使句子更生动地展现出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着”在“V着”存在句中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它强调存在物在处所上的持续存在状态,使句子所表达的存在情景更加具体、形象。例如“树上挂着许多果实”,“着”的使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果实一直挂在树上的状态,增强了句子的画面感。在“二拍”中,“着”的这种语法意义稳定,对于构建“V着”存在句的语义表达起到了关键作用。“V着”存在句所表达的存在状态通常是静态的,强调存在物在某个处所处于相对静止、持续的状态。这种静态存在状态在文学描写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场景。例如在描述一个房间的布置时,使用“桌子上放着几本书,椅子上坐着一个人”,通过“V着”存在句,生动地展现出房间内安静、有序的静态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房间的氛围。在“二拍”中,“V着”存在句常被用于描写环境、场景等,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生动的背景。2.4.2“V了”存在句“V了”存在句在“二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用例,其句法结构一般为“处所词语+V了+存在物名词性词语”。例如“厅上添了张桌凳”(《初刻》卷十六),“厅上”是处所词语,明确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添了”为动词短语,“了”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作用;“张桌凳”是存在物名词性词语,表明厅上新增的事物。又如“房里安了一张床”(《二刻》卷五),“房里”指出处所,“安了”体现动作及完成状态,“一张床”是存在物。“了”在“V了”存在句中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同时也暗示着存在状态的变化。当“了”用于“V了”存在句时,它强调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已经结束,并且导致了存在物在处所上的出现或状态的改变。例如“院子里种了几棵树”,“种了”表明种树的动作已经完成,“几棵树”在院子里的存在状态是种树动作完成后的结果,体现了院子里从没有树到有树的状态变化。在“二拍”中,“了”的这种作用使得“V了”存在句能够准确地表达存在事件的完成或变化情况。“V了”存在句体现了存在事件的完成或变化,与“V着”存在句所表达的静态持续存在状态有所不同。“V了”存在句更侧重于描述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通过某个动作的完成,使存在物在特定处所出现或其存在状态发生改变。例如“村里建了一座新的庙宇”,此句强调建庙宇这个动作的完成,以及新庙宇在村里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在“二拍”的叙事中,“V了”存在句常被用于推动情节发展,引入新的存在事物或说明场景的变化,使故事更加生动、连贯。2.5无时体标记类存在句与特殊存在句形式在“二拍”中,还存在一类无时体标记的存在句,这类句子虽不依赖时体标记来表达存在意义,但同样能清晰呈现事物的存在状态。例如“山顶一庵,最是清幽境界”(《初刻》卷七),此句没有使用如“着”“了”等时体标记词,直接通过“山顶一庵”表明山顶存在一座庵堂,简洁明了地描绘出事物的存在情况。这种无时体标记类存在句的结构相对简单,通常是“处所词语+存在物名词性词语”,省略了动词或使用零形式动词。其语义表达侧重于客观陈述存在的事实,强调事物在特定处所的存在状态,不涉及动作的持续或完成等时间概念。在“二拍”的文本中,无时体标记类存在句常出现在对环境、场景的简洁描述中,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事物的存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信息。除了常见的存在句类型,“二拍”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存在句形式,如A+C式存在句。在这种句式中,省略了动词部分,直接由处所词语和存在物名词性词语构成。例如“庭中桂树”(《初刻》卷九),“庭中”为处所,“桂树”是存在物,中间没有出现明显的动词,但依然能清晰地表达出庭中存在桂树这一事实。A+C式存在句在句法上更加简洁,通过简洁的结构传达存在信息。语义上,它着重突出存在物与处所的直接关联,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两者的关系上。这种句式在“二拍”中常用于营造简洁、含蓄的表达效果,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存在场景。此外,“二拍”中还有C式存在句,即仅出现存在物名词性词语,省略了处所词语和动词。例如“一个后生,姓夏名良策”(《初刻》卷十),直接呈现存在物“一个后生”,没有提及存在的处所和相关动词。C式存在句在句法上最为简洁,仅保留了存在句的核心——存在物。语义上,它的重点完全在于突出存在物本身,通常在上下文语境较为明确的情况下使用,借助语境来补充缺失的处所和存在关系等信息。在“二拍”的叙事中,C式存在句常出现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快速引入新的人物或事物,以简洁的方式推动故事发展。三、“二拍”中否定式与疑问式存在句3.1否定式存在句3.1.1“无”字存在句在“二拍”中,“无”字存在句有着独特的句法结构,其常见形式为“处所词语+无+存在物名词性词语”。例如“店中无一人居住”(《初刻》卷一),“店中”作为处所词语,明确了空间范围,“无”表示否定存在,“一人居住”是存在物名词性短语,表明店中不存在居住的人。又如“家中无一件值钱物件”(《二刻》卷六),“家中”指出处所,“无”否定存在,“一件值钱物件”是存在物名词性短语,说明家中没有值钱的物件。从语义特点来看,“无”字存在句主要表达在特定的处所范围内不存在某人或某物。这种否定的存在语义,强调了处所与存在物之间的否定关系,与“有”字存在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字存在句肯定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而“无”字存在句则否定这种存在。例如“房间里有一张桌子”和“房间里无一张桌子”,前者肯定了桌子在房间里的存在,后者则否定了桌子在房间里的存在。在“二拍”中,“无”字存在句常被用于描述场景中缺少某些关键事物,或者人物所处环境的匮乏状态,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在描述一个贫困家庭时,使用“家中无多余粮食”,突出家庭的贫困状况,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无”字存在句与“有”字存在句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存在对应关系。在句法结构上,二者都包含处所词语和存在物名词性词语,只是谓语动词分别为“无”和“有”,形成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在语义表达上,“有”字存在句表示存在,“无”字存在句表示不存在,是完全相反的语义。这种对应关系在“二拍”的文本中频繁出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作者能够更灵活地描绘各种存在场景。例如在描述一个店铺的情况时,可能会先使用“店中有各类商品”,说明店铺的商品丰富;接着又使用“店中无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强调店铺商品的质量可靠,通过“有”和“无”的对比,全面地展现了店铺的特点。3.1.2“没”字存在句在“二拍”中,“没”字存在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例如“没个亲人来问一声”(《初刻》卷二十三),此句中“没”表示否定,“个亲人来问一声”是存在物名词性短语,整个句子表达没有亲人来询问的意思。又如“没些好处到我”(《二刻》卷十八),“没”否定存在,“些好处到我”是存在物名词性短语,表明没有好处降临到自己身上。从语法功能上看,“没”在“没”字存在句中主要起到否定存在的作用,与“无”的语义相近,但在使用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没”更口语化,在“二拍”中,其使用场景多与人物的日常对话或较为通俗的叙述相关。例如在人物对话中,可能会说“我这儿没多余的钱”,这种表达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而“无”相对更书面化一些,在一些较为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描述中使用。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表达更具文学色彩。“没”字存在句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与古代汉语中的“没”字存在句存在一定的关联。现代汉语中的“没”字存在句继承了古代汉语中“没”否定存在的基本语义和语法功能。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没个好去处”,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达为“没有个好去处”,语义和结构基本一致。这种传承关系体现了汉语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现代汉语中的“没”字存在句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多样,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搭配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说“没发现什么异常”,“发现”是一个动词,这种“没+动词+名词”的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相对少见,反映了现代汉语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发展。3.1.3“否定副词+有”式存在句“否定副词+有”式存在句在“二拍”中是一种常见的否定式存在句类型,其构成方式主要是在“有”字存在句的基础上,添加否定副词来表达否定存在的语义。常见的否定副词有“不”“未”等。例如“不曾有个财主上不得折辩的”(《初刻》卷十五),“不曾”作为否定副词,修饰“有”,表达从来没有出现过财主上不得折辩的情况。又如“也不见有甚赏赐”(《二刻》卷四),“不见”在这里相当于“没有看见”,“不”否定“见”,进而否定了“有甚赏赐”这一存在情况。从语义表达来看,这类存在句通过否定副词与“有”的结合,强调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条件下不存在某人或某物。不同的否定副词与“有”搭配,会产生略微不同的语义侧重点。“不有”侧重于一般性的否定存在,例如“此处不有他物”,直接表明此处没有其他东西。“未有”则更强调时间上的未发生或尚未出现,例如“此事未有定论”,表示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的结论。在古代汉语否定句体系中,“否定副词+有”式存在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丰富了古代汉语否定句的表达形式,与“无”字存在句等其他否定式存在句相互补充。“无”字存在句更侧重于单纯的否定存在,而“否定副词+有”式存在句可以通过不同的否定副词,表达出更丰富的语义层次和时间、条件等限制。例如“无物”只是简单地说没有东西,而“尚未有物”则强调到某个时间点还没有东西出现,增加了时间维度的表达。这种多样化的否定式存在句,使古代汉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各种否定存在的语义,满足了人们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需求。3.1.4行为动词句的否定式含行为动词的存在句变为否定式时,会产生一系列句法变化和语义改变。例如“他坐着椅子上”变为否定式“他没坐在椅子上”,在句法上,添加了否定副词“没”,同时“坐”后面添加了“在”,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句子从肯定存在的状态转变为否定存在的状态。从语义改变来看,肯定式的存在句表达某人或某物处于某种行为动作下的存在状态,而否定式则表示不存在这种行为动作下的存在状态。例如“墙上挂着一幅画”肯定了画挂在墙上的存在状态,而“墙上没挂着一幅画”则否定了这种状态。在“二拍”中,这种行为动词句的否定式常被用于描述场景的变化或强调某种不存在的情况。比如在描述一个房间的布置时,可能会说“原本桌上放着一本书,现在桌上没放着那本书了”,通过否定式存在句,突出了桌上书的状态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行为动词句的否定式在表达效果上,具有强调和对比的作用。通过否定某种行为动作下的存在状态,与肯定式形成对比,使读者更加关注到这种变化或不存在的情况。例如“他站在门口”和“他没站在门口”,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的位置变化,引起读者的注意。在“二拍”的叙事中,这种表达效果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状态。3.2疑问式存在句3.2.1真性疑问句在“二拍”中,真性疑问存在句是一种用于询问某处是否存在某人或某物,以及存在的具体情况的句式。这类句子的句法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疑问词+存在动词+存在物+处所”的结构。例如“莫非有甚怪处?”(《初刻》卷一),“莫非”作为疑问词,表达一种猜测性的疑问语气,“有”是存在动词,“甚怪处”是存在物,此句询问是否存在奇怪的地方,通过这种句法形式,将疑问焦点集中在存在物的存在与否及具体性质上。疑问词在真性疑问存在句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疑问词能够表达不同的疑问侧重点。除了“莫非”,常见的疑问词还有“岂”“可”“何”等。“岂”常表达反问式的疑问,带有一定的强调意味。如“岂有此理?”(《初刻》卷二),表面上是询问是否有这样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某种情况的强烈否定,表达出一种惊讶、不满的情绪。“可”则常用于询问可能性,如“可有人认得他?”(《二刻》卷五),此句使用“可”来询问是否存在认识他的人,侧重于对可能性的探究。“何”一般用于询问原因、方式或具体内容。例如“何处有这般大龟?”(《初刻》卷七),“何”询问的是存在大龟的地点,即从何处能够找到这样大的龟,使疑问聚焦在存在的处所方面。这些疑问词所询问的存在相关信息各有不同。“莫非”主要用于猜测性的询问,试探是否存在某种情况;“岂”更多地是对某种存在情况的质疑,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否定态度;“可”关注的是存在的可能性;“何”则根据具体语境,询问存在的原因、方式、地点或内容等。在“二拍”中,作者巧妙运用这些疑问词,构建出各种真性疑问存在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人物的对话和叙述更加生动、真实,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在故事中,当人物遇到奇怪的现象时,使用“莫非有鬼神作祟?”(《初刻》卷十六)这样的句子,通过“莫非”表达出人物的猜测和疑惑,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好奇。3.2.2假性疑问句在“二拍”中,假性疑问存在句主要包括反问句和设问句,它们在结构特点和语用功能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反问句形式的存在句,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或否定的强烈语气,并不需要对方回答。例如“难道有这样奇事?”(《初刻》卷一),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存在这样奇事的强烈怀疑,其实际语义为“不可能有这样奇事”。从结构上看,反问句存在句常使用“难道”“岂”“怎”等反问语气词,与存在动词“有”等搭配,构成反问句式。在语用功能上,反问句存在句能够增强表达的语气和情感色彩,使作者或说话者的态度更加鲜明。在“二拍”中,这种反问句存在句常用于强调某种观点或表达惊讶、不满等情绪。比如在描述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时,使用“岂有如此不公之事?”(《二刻》卷六),通过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态度,引发读者的共鸣。设问句形式的存在句则是自问自答,先提出关于存在的疑问,然后自己给出答案。例如“那壁厢是甚声响?原来是大虫叫。”(《初刻》卷八),前半句提出“那壁厢是甚声响”的疑问,询问那边存在什么声响,后半句自己回答“原来是大虫叫”。从结构上看,设问句存在句由疑问部分和回答部分组成,疑问部分通常采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如“是……?”“有……?”等。语用功能方面,设问句存在句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引导他们的思维,使表达更具吸引力和逻辑性。在“二拍”中,设问句存在句常用于叙事过程中,通过先设置疑问,再给出答案的方式,制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在讲述一个神秘的故事时,先问“这神秘的盒子里到底有什么?”,引发读者的好奇,然后再回答“原来是一封古老的信件”,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反问句和设问句这两种假性疑问存在句在“二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表达作用。反问句通过强烈的语气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设问句则通过设置悬念和解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富有条理。它们丰富了“二拍”的语言表达形式,使作品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具艺术魅力。四、“二拍”存在句语用分析4.1“二拍”中存在句的变式句4.1.1“二拍”中存在句的省略式在“二拍”中,存在句的省略式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通过省略部分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能在特定语境中准确传达语义。这种省略式主要表现为省略存在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如处所成分、动词成分等。在“二拍”的文本中,存在句省略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有时会省略处所成分,例如“有个老者,姓金名维厚”(《初刻》卷十三),此句直接表明“有个老者”,省略了老者存在的具体处所。这种省略在句法上,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直接突出存在物“老者”。从语义理解来看,虽然省略了处所,但在上下文语境中,读者可以根据前后文内容推断出老者所处的大致场景,不会影响对句子整体语义的理解。在“二拍”的叙事中,这种省略处所成分的存在句省略式常出现在人物介绍或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引出新的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比如在一个故事的开头,使用“有个年轻人,心怀壮志”,迅速引入故事的主角,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关于这个年轻人的情节。除了省略处所成分,存在句还可能省略动词成分,如“庭中桂树,香气四溢”(《初刻》卷九),这里省略了“有”或“是”等动词,直接通过“庭中桂树”表达庭中存在桂树这一事实。这种省略在句法上,使句子更加简洁,突出了存在物与处所的直接关联。语义理解上,读者根据语言习惯和上下文语境,能够自然地理解为庭中存在桂树。在“二拍”中,这种省略动词成分的存在句省略式常出现在对环境、场景的描写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存在的事物,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个庭院的景色时,使用“池中荷花,娇艳欲滴”,通过省略动词,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庭院中荷花盛开的美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庭院的优美环境。存在句省略式在“二拍”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灵活性需求。在文学创作中,简洁的语言能够避免冗长和繁琐,使文本更加流畅易读。通过省略一些在语境中不言自明的成分,作者可以用更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根据上下文和自身的理解来补充省略的内容,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在“二拍”的故事叙述中,当需要快速介绍一系列人物时,使用省略式存在句“有张三,有李四,还有王五”,简洁高效地引出人物,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节省了笔墨。4.1.2“二拍”中存在句的移位式在“二拍”中,存在句的移位式是一种通过改变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来实现特定语用效果的句式。这种移位主要涉及到存在句中主语、宾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变化,从而导致句法结构和语义侧重点的改变。当存在句中的成分发生移位时,句法结构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在正常的存在句“桌上有一本书”中,“桌上”是处所主语,“有”是谓语,“一本书”是宾语。若将其移位为“有一本书在桌上”,则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有一本书”成为了句子的前半部分,“在桌上”则作为补充说明的部分,表明书的存在位置。这种移位后的句法结构,强调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从原来对处所中存在物的直接陈述,转变为对存在物及其存在位置的分别强调。在“二拍”中,类似的移位现象较为常见,如“有一个人,在那角落里站着”(《初刻》卷十六),正常语序可能是“那角落里站着一个人”,通过移位,先强调“有一个人”,再说明其所在位置“在那角落里站着”,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成分移位还会导致语义侧重点的改变。以“墙上挂着一幅画”和“一幅画挂在墙上”为例,前一句正常语序下,语义侧重点在于描述墙上的存在状态是挂着一幅画,强调的是墙上的状态;而后一句移位后,语义侧重点则在于突出“一幅画”,先将画作为重点提出,再说明其挂在墙上的位置。在“二拍”的文本中,作者常常运用这种语义侧重点的改变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例如在描写一个房间的布置时,若想强调房间的整体氛围和各处的存在状态,可能会使用正常语序的存在句,如“桌上放着茶具,床上躺着衣物”;若想突出某些特定的物品,可能会采用移位式存在句,如“有几件珍贵的瓷器,摆在柜子里”,先强调瓷器的存在,再说明其摆放位置,使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瓷器上。存在句移位式在“二拍”中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它能够起到强调作用,通过将想要强调的成分提前或后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该成分更加突出。在“二拍”的叙事中,当作者想要强调某个关键人物或物品时,常常会运用移位式存在句。例如“有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了客栈”,将“有一位神秘的客人”提前,强调了客人的神秘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客人身份和后续情节的好奇。此外,移位式存在句还能调整句子的信息结构,使表达更加符合语境和交际需求。在对话或叙事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通过移位可以将新信息或重要信息置于合适的位置,使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信息传递更加顺畅。例如在一段对话中,一方询问“客栈里有什么特别的人吗?”另一方回答“有,有一个江湖侠客,住在客房里”,通过移位将“有一个江湖侠客”提前,直接回应对方的问题,突出关键信息,然后再补充说明其居住位置,使对话更加自然流畅。4.2“二拍”存在结构的句法功能在“二拍”中,存在结构在句子中能够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这不仅丰富了句子的表达形式,还对句子的语义表达起到了关键作用。存在结构充当主语的情况在“二拍”中并不少见。例如“厅上有许多人”这一存在结构,在“厅上有许多人,正在议论纷纷”这个句子中,“厅上有许多人”整体充当主语,描述了存在的场景和人物,表明在厅上存在许多人这一情况是后续动作“议论纷纷”的主体。这种用法使句子的主语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存在信息,让读者对场景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语义表达上看,存在结构作主语能够突出存在的状态和事物,强调某个处所存在的人或物是句子所描述动作或情况的主体。在“二拍”的叙事中,这种用法常常用于引出故事发生的场景和相关人物,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比如“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通过“院子里有一棵大树”作主语,先呈现出院子里大树存在的状态,然后再描述其枝叶繁茂的特征,使读者对院子里的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存在结构充当宾语时,也展现出独特的表达效果。例如“他看到屋里有一张桌子”,“屋里有一张桌子”作为存在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看到”的宾语,补充说明了他看到的具体内容,即屋内存在一张桌子的情况。这种用法丰富了宾语的语义内涵,使句子传达的信息更加具体、详细。在语义上,存在结构作宾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动作的对象是某种存在的状态或事物。在“二拍”中,当需要描述人物的感知、发现等动作时,常常使用存在结构作宾语。比如“她发现箱子里有一些信件”,通过“箱子里有一些信件”作宾语,清晰地呈现出她发现的具体存在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存在结构还可以充当定语,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例如“那个有美丽花朵的花园”,“有美丽花朵”这一存在结构作为定语,修饰“花园”,突出了花园中存在美丽花朵这一特征,使“花园”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从语义角度分析,存在结构作定语能够为所修饰的名词增添丰富的存在信息,使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更具特色。在“二拍”的描写中,这种用法常用于描绘场景、事物等,通过存在结构作定语,细致地刻画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比如“那座有古老庙宇的山峰”,“有古老庙宇”作定语修饰“山峰”,让读者对山峰的独特之处有更深刻的印象。五、结论与展望5.1研究总结本研究聚焦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象棋课件信息
- 2025年城市道路标线施工及维护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城市综合体项目单包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 2025版电子产品设计合同保密协议及专利保护
- 2025年新型地库车位投资合作与收益分配合同范本
- 2025版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拓展合同
- 2025年度套装门经销商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版围蔽施工环保污水处理设施承包合同
- 2025年的商业合作合同模板
- 2025年建筑行业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
- 惠州市惠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修编(2020-2035 年)
- 应聘简历模板进厂
- 公司配送员工管理制度
- 工厂员工星级管理制度
- 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剖析与影响因素探究
- 衢州龙游县龙新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应用语文(第3版)》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石油钻采设备》课件
- 老人居家治疗指南解读
- 瓦斯超限撤人流程及应急处置培训
- 创新园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