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执行家长心得体会_第1页
双减政策执行家长心得体会_第2页
双减政策执行家长心得体会_第3页
双减政策执行家长心得体会_第4页
双减政策执行家长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减”与“增”的平衡中看见成长——双减政策执行三周年家长心得体会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正式出台,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作为一名初中生家长,我全程参与了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教育转型,也亲历了政策从“落地磨合”到“深度见效”的演变。三年间,我对“双减”的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更在孩子的成长变化中,读懂了政策背后“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深意。一、作业减负:从“量的焦虑”到“质的觉醒”“双减”之初,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最担心的是“作业少了,孩子成绩会不会下滑”。记得孩子小学五年级时,每天语文要写两篇生字、一篇日记,数学要做两张练习卷,英语要背默课文,常常写到21:30还没完成。我一边催孩子“快点”,一边偷偷帮他写口算题,内心满是“不写不行”的焦虑。政策执行后,学校的作业设计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总量控”,班主任会在班级群公示每日作业清单,确保小学低年级无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二是“分层选”,数学作业会分成“基础版”“提升版”“拓展版”,孩子可以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选择;三是“实践化”,语文会布置“家庭成语接龙”“采访长辈的童年”,英语有“给外国朋友写邮件”,甚至有一次数学作业是“用圆规设计家庭装饰画”。最让我意外的是孩子的变化:他不再把作业当成“任务”,反而会主动选“拓展版”挑战自己,因为“做起来有意思”;周末不再窝在房间写作业,而是拿着相机去小区拍“秋天的树叶”(科学作业),或者和我一起做“家庭财务预算”(数学实践)。上学期期末,他的数学成绩反而比之前提高了10分,老师说“他学会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灵活了”。家长心得:作业减负不是“减质量”,而是“换方式”。家长要做的不是“补作业”,而是配合学校的“实践导向”——比如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庭历史档案”,或者帮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作业从“纸上谈兵”变成“生活课堂”。二、课外培训:从“填鸭式补课”到“个性化赋能”“双减”前,孩子的周末被“语数外”培训填满:早上8点到10点补数学,10点半到12点半补英语,下午2点到4点补语文,晚上还要做培训作业。我曾问他“累吗”,他说“习惯了,同学们都这样”。直到有一次,他在培训班上睡着了,我才意识到“过度培训”的危害。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能开展,培训时间不能超过20:30。我和孩子商量后,把数学培训换成了“编程课”(他一直喜欢电脑),英语换成了“戏剧课”(他喜欢表演),语文则改成了“阅读俱乐部”(和同学一起读名著)。变化来得很快:孩子不再抱怨“周末比上学还累”,反而会主动提前完成学校作业,留出时间准备编程比赛;英语戏剧课上,他扮演“哈利波特”,用英语台词和同学互动,口语进步了很多;阅读俱乐部的“名著分享会”,他居然写了一篇《〈西游记〉里的团队管理》,思路清晰,观点新颖。上学期,他的编程作品获得了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英语戏剧课的表演被学校选为“校园文化节”节目。家长心得:课外培训的核心是“赋能”,不是“补课”。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报“创意美术”而不是“素描考级”;孩子喜欢运动,就报“篮球”而不是“奥数”。只有当培训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家庭角色:从“监督者”到“陪伴者”的转型“双减”前,我是“全职监督者”:每天下班回家,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然后坐在孩子旁边,盯着他写作业,写错了就骂,写慢了就催。有一次,孩子哭着说“妈妈,你是不是只喜欢写作业的我”,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角色错了。政策执行后,学校强调“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我开始尝试转变:一是“把时间还给孩子”,每天晚上20:30后,不再让孩子写作业,而是一起读《哈利波特》(他喜欢的书),或者下围棋(他的爱好);二是“把责任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制定作业计划,比如“先写数学,再写语文,最后写英语”,如果没完成,就自己承担“第二天被老师说”的后果;三是“把关注还给成长”,不再只问“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需要妈妈帮忙吗”。现在,孩子和我的关系好了很多:他会主动告诉我“今天数学老师夸我解题思路好”,会帮我做饭(他学了“劳动课”),会在我加班时留一张纸条“妈妈,饭在锅里,热一下再吃”。上学期家长会,老师说“孩子比之前更自信了,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了”。家长心得:家庭的核心是“陪伴”,不是“监督”。家长要做“支持型父母”——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孩子取得进步时,说“你真棒,我为你骄傲”;孩子想放弃时,说“再试一次,我相信你”。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而不是“被要求”,才能真正健康成长。结语:双减不是“躺平”,而是“回归”三年来,我见证了“双减”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他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从“害怕失败”变成“勇于尝试”,从“只关注成绩”变成“关注生活”。我也终于明白,“双减”不是“减教育”,而是“减功利”;不是“让孩子躺平”,而是“让孩子站着成长”——站在自己的兴趣上,站在自己的节奏里,站在自己的热爱中。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抗政策”,而是“配合政策”;不是“焦虑未来”,而是“关注当下”;不是“逼孩子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