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_第1页
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_第2页
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_第3页
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_第4页
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手册TOC\o"1-2"\h\u29532第一章经济模型预测基础 269121.1经济模型概述 2193351.2预测方法分类 3150461.3数据收集与处理 317662第二章模型选择与构建 4202642.1模型选择原则 4256342.1.1实证性原则 4166382.1.2简洁性原则 4298262.1.4稳健性原则 4254432.1.5可行性原则 48712.2模型构建流程 46592.2.1确定研究目标 4142912.2.2数据收集与处理 5200892.2.3模型假设设定 5151782.2.4模型构建 599152.2.5模型检验 5169342.2.6模型优化 5154542.2.7模型应用 5305292.3模型参数估计 5238462.3.1最小二乘法 5282182.3.2最大似然法 580362.3.3贝叶斯估计 563102.3.4非参数估计 563562.3.5参数优化方法 624030第三章时间序列分析 6250073.1时间序列基本概念 6128923.2时间序列模型 6279453.3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712981第四章因果分析模型 7191774.1因果关系检验 7101654.1.1Granger因果检验 8167074.1.2Sims检验 8174624.1.3Hsiao检验 8282164.2因果分析模型构建 8129474.2.1线性回归模型 8198514.2.2非线性回归模型 9304544.2.3结构方程模型 9134214.3因果分析模型应用 953264.3.1经济政策分析 960264.3.2金融风险分析 964424.3.3人力资源管理 922143第五章风险评估与预警 9309345.1风险评估方法 9245755.2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10267275.3风险预警案例分析 1023607第六章经济预测结果评估 11178186.1预测误差分析 11141266.2预测精度评价 1193896.3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1229484第七章经济政策模拟与评估 12270487.1政策模拟方法 12111307.2政策效应评估 13216687.3政策组合分析 1312786第八章决策操作流程 13249818.1决策目标设定 13179748.2决策方案制定 1479738.3决策效果评价 147055第九章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案例分析 15321599.1宏观经济预测案例分析 15191299.1.1案例背景 15240609.1.2模型构建 15305109.1.3预测过程 15108979.1.4预测结果 15275689.2产业经济预测案例分析 15199499.2.1案例背景 15205049.2.2模型构建 15168719.2.3预测过程 16273219.2.4预测结果 16327579.3企业经济预测案例分析 16127679.3.1案例背景 1695239.3.2模型构建 16220619.3.3预测过程 16286259.3.4预测结果 1629916第十章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软件应用 161043110.1常用预测软件介绍 162284410.2软件操作流程 172554110.3软件应用技巧 17第一章经济模型预测基础1.1经济模型概述经济模型是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抽象和简化的理论工具,旨在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经济模型通常由一组数学方程式组成,用于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模型可以根据其适用范围、复杂程度和理论基础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模型:(1)微观经济模型:主要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等。(2)宏观经济模型:关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3)均衡模型:描述市场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和数量关系。(4)动态模型:考虑时间因素,研究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2预测方法分类经济模型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两大类。(1)定量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常见的定量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预测:利用历史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经济变量的取值。回归分析:根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主成分分析:对多个经济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预测。(2)定性预测:基于专家经验、历史案例和直觉判断,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有:专家调查法:通过专家意见,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德尔菲法:采用多轮匿名调查,综合专家意见,形成预测结果。案例分析法:借鉴历史案例,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1.3数据收集与处理经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下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步骤:(1)数据来源:经济模型预测所需数据可以来源于统计部门、企业调查、金融市场、国际组织等。(2)数据类型:根据预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如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等。(3)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筛选,保证数据质量。去除异常值:识别并剔除数据中的异常值,避免对预测结果产生误导。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量纲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数据插补: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保证数据完整性。数据转换:根据模型需求,对数据进行转换,如对数变换、差分变换等。(4)数据检验: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检验,包括数据分布检验、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等,以保证数据满足模型假设条件。第二章模型选择与构建2.1模型选择原则模型选择是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2.1.1实证性原则模型选择应基于实际经济现象和数据,充分反映经济规律和现实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理论推导。2.1.2简洁性原则在满足实证性原则的前提下,模型应尽可能简洁,避免过度复杂的结构,以便于理解和应用。(2).1.3预测性原则模型选择应关注模型的预测能力,优先选择能够准确预测经济走势的模型。2.1.4稳健性原则模型选择应考虑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健性,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2.1.5可行性原则模型选择应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包括数据获取、模型计算等方面的便利性。2.2模型构建流程模型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以下为模型构建的基本流程:2.2.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问题,确定预测和决策的目标,为后续模型构建提供方向。2.2.2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2.2.3模型假设设定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设定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变量选择、函数形式等。2.2.4模型构建在假设设定的基础上,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动态模型等。2.2.5模型检验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包括统计检验、经济意义检验等,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2.6模型优化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包括调整参数、改进模型结构等。2.2.7模型应用将构建和优化后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测和决策操作,为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管理提供依据。2.3模型参数估计模型参数估计是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模型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2.3.1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最小化观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得到参数的估计值。2.3.2最大似然法最大似然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最大化观测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得到参数的估计值。2.3.3贝叶斯估计贝叶斯估计是一种基于先验信息和样本数据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贝叶斯公式,结合先验信息和样本数据,得到参数的估计值。2.3.4非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是一种不依赖于模型具体形式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核密度估计、经验分布函数等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2.3.5参数优化方法参数优化方法是一种通过优化算法寻找最优参数的方法,包括梯度下降、牛顿法、拟牛顿法等。第三章时间序列分析3.1时间序列基本概念时间序列是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观测值,通常用于描述某一现象或过程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规律。时间序列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这些观测值之间的关系,揭示现象或过程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1)时间点:观测值所对应的时间位置。(2)时间间隔:相邻时间点之间的时间距离。(3)趋势:时间序列长期变化的总体方向。(4)季节性:时间序列在一年或更短周期内重复出现的规律性波动。(5)周期性:时间序列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规律性波动。(6)随机波动:时间序列中无法用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解释的波动。3.2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回归模型(AR):自回归模型认为,当前观测值与过去观测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基本形式为:\[X_t=\sum_{i=1}^{p}\phi_iX_{ti}\varepsilon_t\]其中,\(X_t\)表示第t个观测值,\(p\)为模型阶数,\(\phi_i\)为自回归系数,\(\varepsilon_t\)为随机误差。(2)移动平均模型(MA):移动平均模型认为,当前观测值受到过去随机误差的影响。其基本形式为:\[X_t=\mu\sum_{i=1}^{q}\theta_i\varepsilon_{ti}\]其中,\(\mu\)为观测值的均值,\(q\)为模型阶数,\(\theta_i\)为移动平均系数,\(\varepsilon_{ti}\)为第\(ti\)个随机误差。(3)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的组合,其基本形式为:\[X_t=\sum_{i=1}^{p}\phi_iX_{ti}\sum_{i=1}^{q}\theta_i\varepsilon_{ti}\](4)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是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建模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处理,使其变为平稳序列,然后建立ARMA模型。其基本形式为:\[(1\sum_{i=1}^{p}\phi_iB^i)\Delta^dX_t=(1\sum_{i=1}^{q}\theta_iB^i)\varepsilon_t\]其中,\(\Delta^d\)为d阶差分,\(B\)为后移算子。3.3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是根据已知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时间序列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1)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它通过加权平均历史数据,给予近期数据更高的权重,从而预测未来的时间序列值。(2)自回归预测:自回归预测基于自回归模型,利用历史观测值预测未来的时间序列值。(3)移动平均预测:移动平均预测基于移动平均模型,通过计算过去一段时间内观测值的平均值,预测未来的时间序列值。(4)ARIMA模型预测:ARIMA模型预测基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和预测。(5)季节性分解预测:季节性分解预测是将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波动三部分,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结果合并得到最终预测值。(6)机器学习预测:机器学习预测方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预测,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中的规律,预测未来的时间序列值。第四章因果分析模型4.1因果关系检验在经济学研究中,因果关系检验是的环节。因果关系检验旨在判断某一变量是否对另一变量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常用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Sims检验、Hsiao检验等。4.1.1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对变量Y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变量Y的未来值可以通过变量X的过去值进行预测。具体步骤如下:(1)对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保证数据满足平稳性要求。(2)构建VAR模型,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计算X对Y的Granger因果检验统计量,判断X是否对Y具有因果关系。4.1.2Sims检验Sims检验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对变量Y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在VAR模型中,变量X的系数应该显著不为零。具体步骤如下:(1)构建VAR模型,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计算X对Y的Sims检验统计量,判断X是否对Y具有因果关系。4.1.3Hsiao检验Hsiao检验是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对变量Y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在面板数据中,变量X对变量Y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不为零。具体步骤如下:(1)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保证数据满足平稳性要求。(2)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3)计算X对Y的Hsiao检验统计量,判断X是否对Y具有因果关系。4.2因果分析模型构建在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后,我们需要构建因果分析模型,以研究变量间的具体关系。常用的因果分析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4.2.1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是描述变量间线性关系的模型。其基本形式为:Y=β0β1X1β2X2βnXnε其中,Y为因变量,X1,X2,,Xn为自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2,,βn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4.2.2非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是描述变量间非线性关系的模型。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包括多项式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对数回归模型等。4.2.3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模型。其基本形式为:Y=β0β1X1β2X2βnXnεX1=β'0β'1X1β'2X2β'mXmε'其中,Y为因变量,X1,X2,,Xn为自变量,X1,X2,,Xm为内生变量,β0,β1,,βn为回归系数,β'0,β'1,,β'm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4.3因果分析模型应用因果分析模型在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应用实例:4.3.1经济政策分析通过因果分析模型,我们可以研究不同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4.3.2金融风险分析因果分析模型可以用于研究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策略。4.3.3人力资源管理因果分析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员工满意度、绩效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关系,为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第五章风险评估与预警5.1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是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识别、分析、评价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为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等。这些方法主要依据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对风险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2)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预期损失分析等。这些方法通过对风险因素的量化分析,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3)综合评估方法: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如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5.2风险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测,提前发觉风险隐患,为决策者提供预警信息的一种机制。以下是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几个关键步骤:(1)确定预警指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筛选出对风险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作为预警系统的监测对象。(2)建立预警模型:采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对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3)设定预警阈值:根据风险容忍度和预警模型,设定预警阈值,当风险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4)预警信号传递:通过信息系统、手机短信等方式,将预警信号及时传递给决策者。(5)预警响应与处理:根据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5.3风险预警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为例,分析风险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1)预警指标:选取房屋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额、房价收入比等指标作为预警对象。(2)预警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支持向量机等方法,构建预警模型。(3)预警阈值:根据历史数据和相关研究,设定预警阈值。(4)预警信号传递: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方式,将预警信号传递给部门、房地产企业等。(5)预警响应与处理:部门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企业调整投资策略,降低风险暴露。第六章经济预测结果评估6.1预测误差分析经济预测作为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性,预测误差在所难免。本节主要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预测误差是指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根据误差的性质,可以将预测误差分为两类:系统误差和非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模型设定、参数估计等导致的长期稳定的误差,而非系统误差则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短期波动。在分析预测误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误差来源:分析误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模型设定、数据质量、参数估计方法等。(2)误差大小:计算预测误差的绝对值或相对值,以量化预测误差的程度。(3)误差趋势:分析预测误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误差是否具有累积效应。(4)误差分布:研究预测误差的分布特征,如正负误差的对称性、误差的离散程度等。6.2预测精度评价预测精度评价是衡量经济预测质量的重要指标。预测精度高意味着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较高,对决策的指导作用更强。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预测精度进行评价:(1)平均预测误差:计算预测误差的平均值,反映预测结果的总体误差水平。(2)预测误差的标准差:计算预测误差的标准差,衡量预测误差的波动程度。(3)预测误差的均方根误差(RMSE):计算预测误差的均方根误差,综合反映预测误差的大小和波动程度。(4)预测误差的相对误差:计算预测误差的相对误差,以比较不同模型或方法的预测精度。(5)预测区间:分析预测误差的分布,确定合理的预测区间,以衡量预测结果的可靠性。6.3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分析经济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1)数据不确定性:分析数据质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包括数据缺失、异常值处理等。(2)模型不确定性:研究模型设定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如模型选择、参数设置等。(3)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参数估计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如最大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等。(4)外部因素不确定性:考虑外部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如政策变动、市场环境等。(5)预测结果敏感性分析:研究预测结果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性,以评估预测结果的稳定性。(6)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根据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七章经济政策模拟与评估7.1政策模拟方法政策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分析工具,旨在通过对现实经济系统的模拟,预测政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政策模拟方法:(1)经济计量模型:经济计量模型是利用历史数据,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构建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政策变量对经济系统的影响,预测政策效应。其核心在于估计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2)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DSGE模型是一种基于微观经济理论构建的动态模型,能够描述经济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行为和决策。通过模拟政策变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DSGE模型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精确的预测。(3)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描述不同产业之间生产与消耗关系的模型。通过对政策变量进行调整,可以分析政策变动对产业结构和产值的影响。7.2政策效应评估政策效应评估是指对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1)事前评估:事前评估是在政策实施之前,通过对政策目标、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的预测,对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事前评估有助于政策制定者选择合适的政策方案,降低政策风险。(2)事后评估:事后评估是在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比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分析政策变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3)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评估政策变量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政策变量进行微小变动,观察政策效果的变化,从而判断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7.3政策组合分析政策组合分析是指将多种政策组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政策效果。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政策组合分析:(1)政策协同效应分析:分析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政策效果的叠加。政策协同效应分析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政策组合,提高政策效果。(2)政策互补性分析:分析不同政策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实现政策效果的互补。政策互补性分析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发觉潜在的政策组合,提高政策效果。(3)政策替代性分析:分析不同政策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实现政策效果的替代。政策替代性分析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政策组合。通过对政策模拟方法、政策效应评估和政策组合分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八章决策操作流程8.1决策目标设定决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明确决策目标。决策目标的设定需要依据组织的长远规划、当前状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识别问题:通过对组织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发觉并界定需要解决的问题。(2)明确目标: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决策目标,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和挑战性。(3)目标分解:将决策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以便于对目标进行具体化和量化。(4)目标优先级排序:根据子目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为后续决策方案制定提供依据。8.2决策方案制定决策方案制定是决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需要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搜集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决策目标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技术发展趋势等。(2)分析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方案: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出多个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方案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适应性。(4)评估方案:对各个决策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成本、效益、风险等方面。(5)筛选方案: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优或次优的决策方案。8.3决策效果评价决策效果评价是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全面评估,旨在检验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决策目标和子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2)收集评价数据: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报表等途径,收集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3)分析评价数据:对收集到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决策方案的实际效果。(4)评价结果反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为其调整决策方案提供依据。(5)持续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决策过程和方案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决策质量和效果。第九章经济模型预测与决策案例分析9.1宏观经济预测案例分析9.1.1案例背景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部门需要利用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以下以我国2019年GDP预测为例,进行宏观经济预测案例分析。9.1.2模型构建本案例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我国GDP进行预测。VAR模型是一种多元时间序列模型,能够捕捉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选取我国1990年至2018年的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投资、消费等五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作为模型输入。9.1.3预测过程(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季节性因素对预测的影响。(2)模型估计:利用最小二乘法对VAR模型进行估计,确定模型参数。(3)模型检验:通过检验模型的平稳性、残差自相关性等统计特性,判断模型是否有效。(4)预测:根据模型参数,对我国2019年的GDP进行预测。9.1.4预测结果通过VAR模型预测,我国2019年GDP为9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9.2产业经济预测案例分析9.2.1案例背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经济预测成为和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以下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产业经济预测案例分析。9.2.2模型构建本案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处理小样本、不确定信息的预测方法,适用于产业经济预测。9.2.3预测过程(1)数据预处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2)灰色:对原始数据进行一次累加,以消除随机性。(3)建立模型:根据灰色数据,构建灰色预测模型。(4)预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五年的产量进行预测。9.2.4预测结果根据灰色预测模型,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五年的产量分别为:2020年120万辆,2021年150万辆,2022年180万辆,2023年210万辆,2024年240万辆。9.3企业经济预测案例分析9.3.1案例背景企业经济预测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以某家电企业为例,进行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