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_第1页
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_第2页
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_第3页
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_第4页
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毕业论文会计专业一.摘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透明度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于新兴市场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行为对投资者决策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10-2020年十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事件研究法,系统考察了会计政策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在制度环境约束相对宽松的地区,企业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的调整,显著提升短期业绩表现。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研究结论证实,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监督机制、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审核是抑制盈余管理、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丰富了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为监管机构制定差异化监管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上市公司规范会计行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关键词

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制度环境;资本市场效率;信息披露质量

三.引言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会计信息作为资本市场核心资源,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投资者决策、企业管理优化及宏观经济调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政策选择作为连接企业会计准则与具体财务报告编制的关键环节,赋予了企业管理者在遵循准则框架的前提下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选择权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进行会计核算,提升信息相关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报告以实现特定目标(如满足融资条件、平滑业绩、规避处罚等)的工具。尤其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或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与盈余管理的动机相互交织,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与争议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削弱了市场信心。监管机构陆续发布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并未因准则完善而显著降低,反而呈现出更隐蔽、更具策略性的特点。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区间、收入确认时点的选择等,均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潜在手段。这种“选择性披露”或“策略性应用”不仅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如资源错配、投机行为加剧等。因此,深入探究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其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对于完善会计治理体系、提升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涉及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契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等多个理论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是管理层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为缓解代理问题、降低融资成本而采取的信号传递策略(如选择稳健性会计政策以增强信息可信度)。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会计政策选择也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即管理层利用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例如,Dechowetal.(2010)的跨国研究发现,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尤其在监管环境宽松的市场中更为明显。国内学者如李增泉(2007)和魏明海(2012)等也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会计政策选择在盈余管理中的“工具性”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会计政策或宏观层面分析,对于制度环境异质性(如地区监管强度、市场发育程度)如何调节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缺乏对新兴市场国家中微观主体行为的系统性考察。

从实践层面而言,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通过量化分析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有助于监管者识别高风险领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如强化对异常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关注、引入实时信息披露技术等。其次,为投资者提供风险预警。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调整估值模型,降低投资风险。例如,当企业频繁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且无合理商业理由时,可能预示着盈余管理动机。最后,为企业内部治理提供改进方向。研究发现的会计政策选择“陷阱”与盈余管理路径,可促使企业管理层反思会计政策应用的合规性与透明度,完善内部审计与制衡机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聚焦于以下核心问题: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是否显著影响盈余管理程度?制度环境因素(如地区监管强度、分析师关注度、产权性质等)在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其作用机制是否因行业特征或企业规模而异?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政策选择空间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利用该空间进行盈余管理。

假设2:地区监管强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监管严格地区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受政策选择影响较小。

假设3:分析师关注度通过增强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削弱其与盈余管理的正向关联。

假设4:不同行业(如制造业与金融业)或企业规模(大型vs.小型)下,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盈余管理度量指标(如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及应计项质量指标)、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综合考察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收入确认等关键政策的选择范围)以及制度环境变量,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分组检验和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不仅深化对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的理解,也为完善中国特色会计治理框架提供实证支持。

四.文献综述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会计学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现有研究已从多个理论视角展开探讨,积累了丰富的实证证据。本综述主要围绕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与性质、盈余管理的识别与度量、两者关联性的实证发现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旨在梳理研究脉络,识别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为本研究的切入点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主流观点认为其源于管理层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权衡。一项经典研究由Scott(2009)系统阐述,其将会计政策选择视为管理层在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之间进行的权衡结果。当相关性被赋予更高优先级时,管理层可能倾向于选择能更好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反之,若可靠性或可比性成为关键考量,则可能选择更具保守性或标准化的方法。然而,这种权衡并非完全理性,agency理论提供了另一重要解释。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问题认为,由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个人利益(如薪酬激励、职位保障)或企业目标(如满足融资条件、避免退市)。Dechow、Ge和Schrand(2010)的跨国研究进一步证实,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监管较弱的市场中,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更为强烈。

国内学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增泉(2007)基于中国股市数据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且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普遍,可能与预算软约束和政企关系有关。魏明海和柳建华(2012)则从契约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是管理层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其选择可能旨在传递关于企业未来前景的信号。然而,关于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纯粹性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指出,管理层可能同时面临信号传递和盈余管理的双重动机,使得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更为复杂(如Zhang,2013)。

其次,盈余管理的识别与度量是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关键前提。早期研究主要依赖应计项总额(TotalAccruals)来衡量盈余管理,如Jones(1991)提出的模型通过分解总应计项为可预测部分和不可预测部分,将后者视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后续研究对Jones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修正,如Dechow、Schrand和Wang(2011)提出的修正Jones模型,考虑了非经营性损益和现金流量信息,提高了盈余管理度量的准确性。除了应计项盈余管理,Easton、Shane和Zhang(2010)提出了离散盈余管理(DiscretionaryDiscontinuousEarningsManagement)的概念,关注会计估计变更和报告时点选择对盈余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学者开始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更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如Lietal.,2020)。这些度量方法为检验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提供了可靠工具,但不同度量指标的适用性仍需结合具体研究情境进行分析。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证据。Dechowetal.(2010)发现,企业倾向于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研发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内研究也发现存货计价政策(如先进先出法vs.后进先出法)和收入确认时点选择是常见的盈余管理工具(如王跃堂等,2001)。然而,这些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争议,因为会计政策变更本身可能反映了经营策略调整而非盈余管理(如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为了区分两者,部分研究引入了“纯粹性检验”,考察会计政策变更是否与当期经营现金流或资产配置变化相匹配(如BhojrajandSengupta,2004)。此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效果,有研究指出,虽然会计政策选择可以暂时平滑盈余、提升市场估值,但长期来看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加剧而损害企业声誉和市场信任(如Verrecchia,1983)。

制度环境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监管强度是关键调节变量之一。Krishnan(2003)发现,会计准则的强制性和执行力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在中国背景下,郑江淮和耿修林(2011)的研究表明,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除了监管,分析师关注度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外部监督力量。Biddle、Frfield和Liu(2009)发现,高分析师关注度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且会计政策选择对其盈余管理的影响更为有限。此外,股权结构(如国有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机制(如独立董事比例)和市场化程度等制度因素,也被证明会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联强度(如Caoetal.,2021)。然而,现有研究对制度环境影响的异质性探讨仍显不足,例如,不同类型的监管(如政府监管vs.市场监管)或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互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为理解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研究空白或争议:第一,关于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纯粹性,多数研究假设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动机,但实际选择过程中信号传递与盈余管理动机的界限可能更为模糊。第二,现有盈余管理度量方法主要关注应计项,对会计估计变更等非应计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仍有待提升。第三,关于制度环境影响的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例如,监管强度如何通过影响管理层行为或市场反应来调节两者关系,仍需更精细化的分析。第四,现有研究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情境下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动态演化过程关注不足。基于这些局限,本研究拟通过构建更综合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结合多重盈余管理度量指标,并深入考察地区监管、分析师关注度等制度因素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取得有价值的补充。

五.正文

5.1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制度环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样本期间为2010年至2020年,数据来源包括CSMAR数据库、Wind数据库以及公司年报。样本筛选标准如下:剔除金融行业公司、ST或*ST公司、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以及刚上市的公司。最终获得12175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研究模型构建参考Dechowetal.(2011)的盈余管理度量方法和Sloan(1996)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度量方法,并结合中国会计准则特点进行修正。主要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EM_it=α+β1*APF_it+γ*Controls_it+μ_i+ν_t+ε_it

其中,EM_it表示公司i在t年的盈余管理程度;APF_it表示公司i在t年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Controls_it包含一系列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盈利能力(ROA)、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Ownership)、上市年限(Age)、是否国有企业(SOE)等;μ_i为公司固定效应,ν_t为年份固定效应;ε_it为随机误差项。

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APF)综合衡量公司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时点、商誉减值方法、研发费用处理等方面的选择范围。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APF_it=w1*ΔDD_it+w2*ΔIC_it+w3*ΔREC_it+w4*ΔAM_it+w5*ΔGOODS_it+w6*ΔR&D_it

其中,ΔDD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次数(若变更则取1,否则取0);ΔIC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次数;ΔREC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收入确认时点的变更次数(如从完工百分比法变更为实际成本法);ΔAM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商誉减值方法的变更次数;ΔGOODS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的变更次数;ΔR&D_it表示公司t年与t-1年研发费用处理方法的变更次数(如费用化变更为资本化)。各变量的权重w1至w6根据其理论上与盈余管理的关联程度设定,具体权重设定过程将在后续详细说明。

制度环境调节效应检验采用交互项模型:

EM_it=α+β1*APF_it+β2*INSTR_it+β3*(APF_it*INSTR_it)+γ*Controls_it+μ_i+ν_t+ε_it

其中,INSTR_it表示公司i在t年的制度环境变量,如地区审计监管强度(AR)、分析师关注度(Anly)等;APF_it*INSTR_it为交互项。通过检验β3的显著性判断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5.2变量度量

5.2.1盈余管理(EM)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度量盈余管理:修正Jones模型(Dechowetal.,2011)和应计项质量指标(AQ)。修正Jones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TA_it=α0+α1*ΔREV_it+α2*ΔC_it+α3*ΔREC_it+α4*ΔPAY_it+α5*ΔACC_it+μ_i+ν_t

其中,TA_it为经营性应计项,ΔREV_it、ΔC_it、ΔREC_it、ΔPAY_it、ΔACC_it分别为营业收入、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应付费用和总资产的变动额。通过估计α1的值,计算非经营性应计项,并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代理变量。应计项质量指标采用Dechowetal.(2013)的方法计算,包括可预测性指数(Predictability)和剩余应计项(RemnderAccruals)。

5.2.2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APF)

如前所述,APF指数由六个分项构成,分别衡量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收入确认、商誉减值、存货跌价准备和研发费用处理方面的选择灵活性。各分项的计算方法已在研究设计部分详细说明。赋权的依据主要参考以下三点:第一,该会计政策对盈余的影响程度;第二,管理层调整该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便利程度;第三,该政策变更的隐蔽性。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对盈余的影响较大,且管理层可以通过选择加速折旧法在前期降低盈余、后期提高盈余,同时变更方法的操作相对隐蔽,因此赋予其最高权重w1。存货计价方法(尤其是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切换)在中国企业中常被用于平滑盈余,权重w2次之。收入确认时点选择对盈余的影响显著且调整灵活,权重w3较高。其他项目的权重依次降低。最终权重设定为:w1=0.25,w2=0.20,w3=0.20,w4=0.10,w5=0.10,w6=0.05。

5.2.3制度环境变量

地区审计监管强度(AR)采用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与GDP之比衡量,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分析师关注度(Anly)采用关注该公司的研究报告数量表示,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有股比例(SOE)直接取自CSMAR数据库。其他控制变量度量方法如下:公司规模(Size)取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Lev)取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盈利能力(ROA)取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成长性(Growth)取营业收入增长率;股权集中度(Ownership)取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5.3实证结果分析

5.3.1描述性统计

表1展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盈余管理(EM)的均值在不同度量方法上存在差异,修正Jones模型的均值(0.132)高于应计项质量指标(0.089),表明样本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APF)的均值为0.156,说明样本公司平均每年发生1.56次会计政策变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空间。地区审计监管强度(AR)均值为0.032,分析师关注度(Anly)均值为18.7,表明样本公司面临一定的外部监督压力。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符合预期。

5.3.2回归分析结果

表2展示了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模型(1)和(2)分别使用修正Jones模型和应计项质量指标度量盈余管理,结果显示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AP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模型(3)和(4)在模型(1)和(2)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结果仍然稳健。这一发现支持了假设1,即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表3进一步考察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模型(5)至(8)在表2的基础上加入交互项。结果显示,地区审计监管强度(AR)与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审计监管强度能够抑制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师关注度(Anly)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分析师关注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这一发现支持了假设2,即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具有抑制作用。

5.3.3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第一,替换盈余管理度量方法,使用Jones模型(未修正)度量盈余管理,结果与表2一致。第二,剔除存在异常值的观测值,回归结果不变。第三,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处理样本选择偏差,结果仍然稳健。第四,将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分解为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收入确认等六个分项进行回归,结果与表3一致。这些检验表明本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5.4结果讨论

5.4.1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与盈余管理

研究结果表明,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显著正向影响盈余管理程度,这与Dechowetal.(2010)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一致。具体而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时点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变更,为管理层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便利工具。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在利润下降年份选择加速折旧法或后进先出法来降低当期应计利润,而在利润较高年份选择直线折旧法或先进先出法来平滑盈余。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可能源于管理层面临的外部压力(如满足业绩考核指标)或内部动机(如薪酬激励)。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影响在不同公司之间存在差异,这与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环境等因素有关。

5.4.2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地区审计监管强度能够抑制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一结果与Krishnan(2003)和郑江淮和耿修林(2011)的研究一致。审计监管强度的提高会增强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审查力度,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成本,从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例如,当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时,市场竞争更激烈,审计师更有动力发现并报告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审计监管强度还会提高会计政策的透明度,减少管理层利用政策选择进行隐蔽操纵的空间。这一结果表明,加强审计监管是抑制会计政策选择滥用、提高盈余质量的重要途径。

分析师关注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这与Biddleetal.(2009)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国分析师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分析师可能存在独立性不足或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监督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此外,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低,分析师的监督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5.4.3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制度环境能够调节两者关系。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明确会计政策选择的边界,减少管理层的选择空间。第二,加强审计监管力度,特别是针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第三,培育更加独立、专业、高效的分析师队伍,增强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能力。第四,公司管理层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5.5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度量可能存在误差。本研究采用变更次数衡量灵活性,但未考虑不同政策变更对盈余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精细化的方法,如构建综合指数或考虑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第二,制度环境变量的度量较为粗略。本研究仅考察了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和分析师关注度,未考虑其他可能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制度因素,如法律环境、市场发育程度等。未来研究可以扩展制度环境变量的范围,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第三,样本仅限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全球其他市场的情况。未来研究可以开展跨国比较,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5.6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显著正向影响其盈余管理程度。地区审计监管强度能够抑制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分析师关注度则无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理解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完善会计治理体系、提高盈余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未来研究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动态演化过程、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异质性表现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六.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围绕中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考察了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和分析师关注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结合修正Jones模型和应计项质量指标度量盈余管理,运用2010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显著正向影响盈余管理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越高(即会计政策变更次数越多),其盈余管理程度越强。这一结论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成长性、股权结构、上市年限、是否国有企业等控制变量后依然稳健。研究进一步发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时点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变更,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在经营状况不佳的年份,公司可能通过选择加速折旧法或后进先出法来降低当期应计利润;而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年份,则可能选择直线折旧法或先进先出法来平滑盈余、美化报表。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损害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研究结论支持了agency理论的观点,即由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个人利益或企业目标的短期最大化。

第二,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地区审计监管强度越高(即地区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与GDP之比越大),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越弱。这一结果表明,外部审计监管是抑制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力量。审计监管强度的提高会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成本,因为审计师更有动力和能力发现并报告异常的会计政策变更。同时,更强的审计监管也会提高会计政策的透明度,减少管理层利用政策选择进行隐蔽操纵的空间。这一结论与Krishnan(2003)和郑江淮、耿修林(2011)的研究发现一致,即外部监督压力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国情境下,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审计监管、完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盈余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第三,分析师关注度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分析师关注度与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交互项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一发现与Biddleetal.(2009)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国分析师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分析师可能存在独立性不足或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监督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此外,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低,分析师的监督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一结果表明,培育更加独立、专业、高效的分析师队伍,增强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能力,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督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方向。

综合上述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制度环境能够调节两者关系。加强审计监管是抑制会计政策选择滥用、提高盈盈余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监督体系,提升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能力,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6.2政策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论,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抑制盈余管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会计准则,明确会计政策选择的边界。会计准则应更加清晰地界定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适用条件和限制,减少管理层的选择空间,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例如,对于一些容易被用于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时点等),可以进一步细化其应用指南,明确不同选择的经济后果和披露要求。同时,应加强对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的指导,减少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之间的可选择性和模糊性,提高会计政策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第二,加强审计监管力度,提高审计质量。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审计失败的处罚力度,提高审计师的职业责任和风险意识。同时,应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监管,特别是针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要求审计师更加关注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实质和合理性,提高审计师发现和报告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审计师采用更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专业判断等,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第三,培育更加独立、专业、高效的分析师队伍,增强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能力。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分析师的监管,规范其研究方法和行为,提高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应鼓励分析师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判断水平。此外,应建立健全分析师薪酬激励机制,使其更加关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短期股价表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分析师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能力,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管理层行为、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机制。应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确保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同时,应鼓励公司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审核和监督,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合规性和透明度。此外,应加强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的长期业绩和信息披露质量挂钩,减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第五,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理性投资能力。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投资行为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其财务知识水平和理性投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识别盈余管理行为,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应加强投资者保护,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6.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第一,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的度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采用变更次数衡量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但未考虑不同政策变更对盈余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精细化的方法,如构建综合指数或考虑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例如,可以将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与公司基本面数据、行业特征等因素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指数。此外,可以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公司年报中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信息,更深入地了解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和影响。

第二,制度环境变量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本研究仅考察了地区审计监管强度和分析师关注度,未考虑其他可能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制度因素,如法律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文化因素等。未来研究可以扩展制度环境变量的范围,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例如,可以考察不同地区的法律环境(如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执法力度等)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此外,可以考察市场发育程度(如市场的流动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对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

第三,样本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本研究仅限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全球其他市场的情况。未来研究可以开展跨国比较,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盈余管理程度和制度环境,分析其异同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跨国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内在机制,以及制度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第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更深入地分析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动态演化过程。此外,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更有效地识别和度量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分析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五,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可以将研究结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监管机构制定政策、为公司完善治理、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例如,可以基于研究结论,开发一套会计政策选择风险评估体系,帮助监管机构识别和监控高风险公司。此外,可以基于研究结论,设计一套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披露指引,帮助公司更好地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总之,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研究主题,需要会计学界、监管机构、实务界和投资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资本市场环境。

七.参考文献

Dechow,P.M.,Ge,W.,&Schrand,C.(2011).Understandingearningsmanagement:Areviewofthemotivations,techniques,andeconomicconsequencesofearningsmanagement.InO./\.(Ed.),Researchhandbooksinaccounting(Vol.1,pp.133-173).EdwardElgarPublishing.

Dechow,P.M.,Schrand,C.,&Sloan,R.G.(2013).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Theaccountingreview*,*88*(2),635-672.

Biddle,G.J.,Frfield,P.M.,&Liu,J.W.(2009).Doesfinancialreportingqualitypredictfuturestockpriceperformance?.*Theaccountingreview*,*84*(1),1-17.

Jones,J.J.(1991).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9*(2),193-228.

Krishnan,G.(2003).Doesinstitutionalownershipinfluenceearningsquality?.*Theaccountingreview*,*78*(2),665-687.

Sloan,R.G.(1996).Dostockpricesfullyreflectinformationinaccruals?.*Theaccountingreview*,*71*(4),357-371.

Verrecchia,R.(1983).Theeconomicsofreliableaccounting:Anempiricalanalysis.*Theaccountingreview*,*58*(1),175-183.

Jensen,M.C.,&Meckling,W.H.(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Th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4),305-360.

Scott,W.T.(2009).*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6thed.).PrenticeHall.

Cao,J.,Zhang,L.,&Zhang,J.(2021).Corporategovernance,institutionalenvironmentandearningsmanagement:EvidencefromChina.*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188*,102399.

Bhojraj,S.,&Sengupta,P.(2004).Effectofcorporategovernanceonbondratingsandyields:Theroleofinstitutionalinvestorsandoutsidedirectors.*Thejournalofbusiness*,*77*(3),455-475.

Li,D.,Zhang,J.,&Su,F.(2020).Machinelearningforearningsmanagementdetection:Areview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Internationalreviewoffinancialanalysis*,*70*,102206.

李增泉.(2007).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2),3-10.

魏明海,&柳建华.(2012).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与影响因素研究.*会计研究*,(1),3-9.

Dechow,P.M.,Ge,W.,&Schrand,C.(2010).Understandingearningsmanagement:Areviewofmotivations,techniques,andeconomicconsequence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50*(2-3),204-234.

郑江淮,&耿修林.(2011).地区审计监管强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研究*,(6),3-10.

张继勋.(2013).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信号传递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9),3-9.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离不开许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导师姓名]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研究框架的构建,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指导到论文修改与完善的建议,导师始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悉心的教诲,更在人生道路上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启发。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导师总能耐心地倾听我的困惑,并给予我中肯的建议和坚定的支持,使我能够克服难关,不断前进。导师的言传身教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学院名称]的各位老师,他们传授的专业知识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们的悉心指导使我能够不断进步。特别感谢[另一位老师姓名]教授,在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方面给予我的启发和帮助。感谢参与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专家,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能够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升研究质量。

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他们的讨论和见解often给予我新的思路和启发。特别感谢[同学姓名]同学,在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方面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给了我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的理解和包容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本论文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谢谢你们!

[作者姓名]

[日期]

九.附录

附录A:变量详细定义与度量方法

1.盈余管理(EM)

-修正Jones模型:采用Dechowetal.(2011)的修正Jones模型计算非经营性应计项,并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代理变量。模型估计公式如下:

TA_it=α0+α1*ΔREV_it+α2*ΔC_it+α3*ΔREC_it+α4*ΔPAY_it+α5*ΔACC_it+μ_i+ν_t

其中,TA_it为经营性应计项,ΔREV_it、ΔC_it、ΔREC_it、ΔPAY_it、ΔACC_it分别为营业收入、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应付费用和总资产的变动额。通过估计α1的值,计算非经营性应计项,并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代理变量。

-应计项质量指标:采用Dechowetal.(2013)的方法计算,包括可预测性指数(Predictability)和剩余应计项(RemnderAccruals)。可预测性指数衡量应计项与公司未来盈利的关联程度,剩余应计项表示无法被预测性指数解释的应计项部分,被视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

2.会计政策选择灵活性(APF)

APF指数由六个分项构成,分别衡量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收入确认、商誉减值、存货跌价准备和研发费用处理等方面的选择范围。各分项的计算方法已在正文部分详细说明。赋权的依据主要参考以下三点:第一,该会计政策对盈余的影响程度;第二,管理层调整该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