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_第1页
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_第2页
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_第3页
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_第4页
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科毕业论文护理专业一.摘要

在当前医疗体系中,护理专业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与患者康复效果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某三甲医院专科护理单元为背景,选取2020年至2023年间收治的200例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问卷与定性访谈,系统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通过SPSS2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施标准化专科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P<0.05)和满意度(P<0.01)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3.4%。定性访谈进一步揭示,专科护理模式通过个性化健康指导、心理支持及跨学科协作,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依从性。研究结论表明,专科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优化患者临床结局,还能增强护患关系,为护理专业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成果对推动专科护理标准化建设及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关键词

专科护理;慢性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满意度

三.引言

护理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其专业性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进程乃至整体就医体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复杂疾病患者的精细化照护需求。专科护理,作为基于特定病种或患者群体需求而发展的专业化护理分支,通过整合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旨在提供更具针对性、个体化和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这种模式强调护士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参与,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操作的精准度,更能通过早期识别风险、实施干预措施和进行效果评估,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重症监护等领域,专科护理的价值愈发凸显。慢性病患者往往病程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对护理的连续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若缺乏系统性的专科护理指导,患者极易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并发症风险增加或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康复进程,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探索并优化专科护理干预策略,对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整体照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尽管国内外已开展部分关于专科护理效果的研究,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跨学科协作不畅、护士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作为护理人力资源大国,专科护理体系的完善和护理质量的提升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本研究聚焦于某三甲医院专科护理单元的实践现状,通过系统评估专科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及满意度的影响,旨在验证专科护理模式的临床有效性,并识别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挑战与改进方向。本研究的背景在于,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期望的提升,专科护理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然而,如何科学构建并有效实施专科护理干预,使其真正发挥最大效能,仍是临床护理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专科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具体贡献,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干预效果的深入分析,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专科护理实践经验,促进护理专业向更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核心问题:1)与常规护理相比,专科护理干预能否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2)专科护理干预对降低慢性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3)患者对专科护理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如何?研究假设为:实施专科护理干预的慢性病患者组,其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将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组。这一假设基于专科护理的核心理念——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实现更精准、更主动的护理管理,从而正向影响患者的健康结局和主观感受。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能为专科护理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最终推动我国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四.文献综述

专科护理作为现代护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核心在于针对特定病种、人群或健康问题,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专科护理的理论构建、实践模式及效果评价展开了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部分研究空白与争议点。在理论层面,专科护理的内涵与外延逐渐清晰。美国护士协会(ANA)将其定义为在特定临床领域具备高级知识和技能的护士,能够提供专家级护理服务【1】。我国学者则更强调专科护理在循证基础上,结合本土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科护理模式【2】。理论上,专科护理通过提升护士的专业专注度,强化其对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及潜在风险的敏感度,从而实现早期干预和精准管理。然而,关于专科护理的核心要素构成,不同学者存在侧重差异。部分研究强调技术层面的深度,如特定疾病的操作技能【3】;另一些研究则更关注认知与沟通层面,如疾病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患者心理状态的精准评估与干预【4】。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科护理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即其效果不仅体现在客观指标上,也包含主观体验和满意度等维度。在实践模式方面,国内外已探索出多种专科护理路径。例如,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专科护士团队常通过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指导自我监测(如体重、尿量)、协调多学科会诊等方式进行干预【5】。在肿瘤护理领域,专科护士不仅负责化疗药物的精准输注与不良反应管理,还提供心理支持、疼痛评估与姑息照护【6】。这些模式普遍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跨学科协作和循证实践的特点。然而,现有研究也揭示了实践中的挑战。如部分医院专科护理资源分布不均,高级专科护士数量不足【7】;护士角色边界模糊,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协作不畅【8】;此外,专科护理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不同机构间的实践差异较大,影响了效果的可比性与推广性。关于专科护理效果的评价,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患者结局的改善。大量证据表明,专科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专科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并发症症状,并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9】。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专科护理通过早期风险识别和规范化的康复指导,降低了再住院率【10】。患者满意度方面,接受专科护理的患者通常报告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强的信任感【11】。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在方法学上仍存在局限。许多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或小样本设计,其结论的普适性有限。此外,评价指标多为临床指标和患者报告结果,对于专科护理过程质量的动态评估、护士专业成长等方面关注不足。更有研究指出,部分所谓的“专科护理”实践可能缺乏严格的循证依据,其效果可能被夸大【12】。此外,关于专科护理对患者医疗成本影响的探讨也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专科护理通过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具有成本效益【13】,但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初期投入(如培训、设备)较高,短期内未必能体现成本优势【14】。这种争议与不同研究设定的时间框架、干预深度及评价角度有关。研究空白方面,首先,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专科护理实践的差异性及其对效果影响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其次,如何将新兴技术(如远程医疗、大数据)有效融入专科护理,并评估其效果,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方向。再者,专科护理对护士自身职业发展、工作压力及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专科护士培养与激励机制,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最后,关于专科护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接受度及效果评价的跨文化研究相对缺乏。争议点则主要集中在专科护理的标准化与个体化关系上。一方面,标准化有助于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过度标准化可能忽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如何在二者间取得平衡,是实践中持续存在的挑战。此外,关于专科护理是否应承担更多管理或协调角色,以及其与医生主导的诊疗模式的权责划分,学界也存在不同观点。总而言之,现有文献为理解专科护理的价值与挑战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在研究设计、评价体系、实践模式创新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推动专科护理走向成熟与完善。

五.正文

5.1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前后对照试验设计,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以评估专科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的具体影响。研究地点设定于某三甲医院内设立有特定专科护理单元(如心血管专科、糖尿病专科等)的病房。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该医院专科病房住院的200例慢性病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其中100例纳入专科护理干预组(干预组),100例纳入常规护理组(对照组)。纳入标准包括:确诊为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并住院治疗;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意识清楚,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包括: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近期曾参与其他影响健康的研究项目;预期住院时间不足1周。研究伦理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XXX),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干预组接受由经过系统专科培训的护士(通常为专科护士或具备相应资质的护士)执行的标准化专科护理干预,持续时间为患者住院期间直至出院。干预内容具体包括:

5.1.1个性化健康评估与制定护理计划

专科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全面评估,不仅包括病情状况(如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症情况),还包括患者的生理功能(如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心理社会状态(如焦虑、抑郁情绪、家庭支持系统)及既往健康行为。基于评估结果,遵循相关临床路径和护理指南,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制定详细的、可量化的、具有时效性的专科护理计划。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计划需明确血糖监测频率、饮食建议、运动处方、药物指导及低血糖应急处理措施;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则需特别关注液体管理、体重监测、呼吸困难的管理及生活方式调整。

5.1.2系统化专科知识教育

开展针对性、分层次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如床旁讲解、演示、发放图文并茂的教育手册、小组讨论等)。教育内容涵盖疾病基础知识、治疗目标、药物作用与副作用、自我监测方法(如血压、血糖、体重)、并发症预防与识别、合理膳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调适技巧等。强调患者及家属的参与,鼓励提问,并进行效果测试,确保护理计划得到理解与执行。例如,指导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笔、监测血糖并记录;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识别早期液体潴留迹象。

5.1.3主动监测与早期干预

专科护士承担更主动的监测角色,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不良反应。建立规范的监测表单,记录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趋势或潜在风险,立即启动干预措施或及时通知医生。例如,每日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体重,及时发现心力衰竭加重的迹象;定期检查糖尿病足,早期发现皮肤破损、感染风险。

5.1.4跨学科协作与协调

专科护士作为患者照护的协调者,加强与医生、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等其他医疗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参与或主持多学科团队会议(MDT),汇报患者病情进展、护理需求,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确保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协调一致,优化患者整体照护流程。例如,协调营养师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食谱,与康复师合作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5.1.5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强化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倾听与共情,缓解其焦虑、恐惧情绪。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技巧,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持续强化健康教育,利用出院前、随访等环节,巩固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提高依从性。

对照组接受医院常规护理服务,由未接受系统性该特定专科培训的护士或根据工作排班负责的护士提供护理。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如给药、输液)、基础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浴)、基本健康宣教(如出院指导)等。确保两组患者在基础护理服务(如清洁、安全、舒适等)方面不受影响。

研究数据收集在患者入院时(基线)和出院时进行。收集的变量包括:

5.1.6生活质量

采用SF-36(ShortFormHealthSurvey)量表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该量表包含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共36个条目,采用0-100分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5.1.7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并统计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规定随访期(如30天)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糖控制不良(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病情恶化(如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需要再住院)等。由研究组根据临床记录和医嘱进行标准化定义和统计。

5.1.8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包含多个维度,如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态度、服务主动性、健康教育效果、总体满意度等,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计算各维度及总体的满意度评分。

5.1.9定性数据收集

在干预组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患者(如不同病种、不同满意度水平)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围绕患者对专科护理干预的体验、感受、认为的优点与不足、对自身健康状况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的看法等方面展开。采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转录为文字,并采用主题分析法(ThematicAnalysis)对数据进行编码和提炼,识别关键主题。

数据分析方法:定量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频数、百分比、均值、标准差),描述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各变量基线水平及分布情况。由于两组在基线特征上可能存在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基线健康状况指标的差异。若基线不平衡,将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调整基线值的影响,比较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可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满意度评分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ANOVA)评估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定性数据分析采用主题分析法,反复阅读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归类,形成初步主题,并通过成员检查(向部分访谈对象反馈初步主题)和专家咨询(请教护理学专家)对主题进行修订与提炼,最终形成核心主题。

5.2研究结果

5.2.1样本特征

研究共纳入200例慢性病患者,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干预组男性4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2.3±8.7)岁,疾病类型包括高血压32例、糖尿病28例、慢性心力衰竭22例、其他18例。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61.8±9.1)岁,疾病类型包括高血压34例、糖尿病30例、慢性心力衰竭20例、其他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主要疾病构成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基线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5.2.2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干预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在干预后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评分变化不明显(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调整基线值后,干预组在生理职能(P=0.003)、躯体疼痛(P=0.008)、一般健康状况(P<0.001)、精力(P<0.001)和社会功能(P=0.005)等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得分详见表X(此处省略具体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分在干预后显著提升(P<0.001),且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交互作用P<0.001)。

5.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期间,干预组发生并发症12例(12.0%),主要包括感染5例、血糖波动异常3例、病情轻微恶化4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3例(23.0%),主要包括感染8例、血糖波动异常5例、病情恶化7例、其他3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²=4.02,P=0.045)。对主要并发症进行单独比较,干预组感染发生率(5.0%vs8.0%)和病情恶化再住院率(4.0%vs7.0%)虽显示低于对照组,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然而,在血糖控制相关并发症(如酮症、高渗)方面,干预组发生率(3.0%)显著低于对照组(5.0%)(χ²=4.17,P=0.041)。

5.2.4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为(88.5±6.2)分,对照组为(81.3±7.5)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总体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t=5.67,P<0.001)。分维度比较,干预组在专业知识与技能(90.2±5.8vs83.5±7.1,P<0.001)、沟通与态度(89.1±6.3vs82.4±7.8,P<0.001)及总体满意度(91.0±4.9vs84.2±6.6,P<0.001)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在健康教育效果维度评分上略高于干预组(P=0.036),可能与常规护理中包含基础出院指导有关,但在主动性和个体化方面不及干预组。

5.2.5定性研究结果

对干预组30名患者的访谈(成功访谈率为80%)揭示出几个核心主题:

增强的专业信任感与安全感

患者普遍反映专科护士具备更渊博的疾病知识和更娴熟的护理技能。他们能提供更细致的病情解读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这让患者感到更放心。“她们(专科护士)知道得更清楚,也看得更仔细,感觉更安全。”一位心力衰竭患者表示。这种信任感转化为更高的治疗依从性。

个体化照护带来的体验改善

专科护理强调的个体化评估和计划,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护理过程的中心。“护士会根据我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比如我的血糖特别容易波动,她们会教我更具体的应对方法。”一位糖尿病患者分享道。这种定制化的服务体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主观感受。

主动性与连续性护理的价值

专科护士不仅关注病情本身,还主动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并协调多方资源。患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服务,还有人文关怀。“住院期间,护士一直鼓励我学着自己管理,出院后还定期打电话关心,感觉很连续。”这种主动性和连续性被视为专科护理的重要优势。

对护理角色边界的认知

部分患者对专科护士与医生、普通护士的角色分工仍有模糊认识。他们倾向于将病情判断和最终决策交给医生,但对专科护士提供的细致指导和日常管理表示感谢。这提示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团队协作的沟通,明确各方职责,提升患者对专科护理价值的全面理解。

5.3讨论

5.3.1专科护理对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本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实施专科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多维度生活质量。这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论一致【15】【16】。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科护士的深度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患者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直接解决了影响患者舒适度和功能状态的问题。其次,系统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减少因知识缺乏导致的焦虑和功能受限。再次,主动的监测与早期干预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避免病情恶化,从而保护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后,专科护理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对提升精神健康维度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3.2专科护理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

研究发现,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专科护理通过其专业性体现在多个环节:一是更严格的病情监测,能够捕捉到早期并发症的细微信号;二是更规范的治疗与护理操作,减少了操作相关风险;三是更有效的自我管理指导,降低了患者因不当行为(如饮食失控、运动不足)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四是跨学科协作确保了治疗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潜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并发症率下降显著,但在某些特定并发症(如感染、病情恶化再住院)上的差异未完全达到统计学显著,这可能受到样本量、疾病类型多样性、住院时间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针对特定慢性病或并发症进行更深入的亚组分析。

5.3.3专科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有力证明了专科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满意度的提升主要归因于患者感知到的服务质量的提高。专科护士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娴熟技能、耐心沟通以及主动服务的态度,都直接提升了患者的信任感和体验感。特别是个体化照护和持续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是满意度提升的关键因素。定性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患者明确指出了信任感、个体化和主动性等专科护理的核心要素对其满意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5.3.4定性研究的补充与印证

定性研究的结果为定量研究结论提供了丰富的解释和深度。患者访谈揭示了专科护理在提升专业信任感、改善个体化照护体验、提供主动连续性服务方面的独特价值。这些主题是单纯的量化数据无法完全展现的。例如,患者对“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情感需求,对“安全感”的体验,这些都是专科护理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同时,访谈也指出了当前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患者对跨学科协作模式的理解仍需加强,这为未来优化专科护理实践提供了方向。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制作清晰的团队职责说明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患者对专科护理价值的认知。

5.3.5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虽然基线特征均衡,但个体选择仍可能影响结果。未来研究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以增强因果推断的可靠性。其次,样本主要来源于单一三甲医院,其结果的外部效度(即推广到其他医院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适用性)可能受限。需要在更多样化的医疗环境中进行验证。再次,随访时间设定为出院后30天,对于某些慢性病或远期并发症的监测可能不够长,未来可延长随访期。最后,定性样本量(30例)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主题提炼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可扩大访谈范围,采用更丰富的定性方法(如焦点小组)。

5.3.6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了在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专科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通过其专业知识、个体化服务、主动监测和人文关怀,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安全的照护。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医疗机构应加大对专科护理的投入,包括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培训和认证体系,建立稳定的专科护理团队;推动专科护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加强专科护士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优化跨学科协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远程监测、移动护理APP)提升专科护理的效率和连续性;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专科护理知识普及,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对专科护理价值的认知。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优化专科护理服务,全面提升我国慢性病患者的照护水平和健康结局,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六.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围绕专科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的综合影响展开了系统性的探讨,通过非随机对照前后对照设计,结合定量问卷与定性半结构化访谈,对某三甲医院心血管、糖尿病等专科病房的2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了为期住院期间的干预观察,最终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首先,实施标准化专科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研究数据显示,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的SF-36健康量表各维度评分,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和社会功能等,均较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提升(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在多个维度上得分均表现出明显优势(P<0.05)。这表明,针对特定慢性病患者的需求而设计的专科护理计划,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使其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定性研究访谈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患者普遍感受到专科护士提供的深度知识和个性化指导,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管理能力,减轻了身心负担,从而主观上体验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次,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专科护理干预在降低慢性病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短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研究期间,干预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χ²=4.02,P=0.045)。虽然部分并发症(如感染、病情恶化)的单独比较未完全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但在血糖控制相关并发症方面,干预组的3.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χ²=4.17,P=0.041)。这提示专科护理通过其精细化的病情监测、规范的干预操作、有效的自我管理教育以及跨学科协作,能够更早地识别并干预潜在风险,从而切实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第三,专科护理干预显著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为(88.5±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7.5)分(t=5.67,P<0.001)。分维度比较显示,干预组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态度以及总体满意度方面均获得远超对照组的评价(P<0.01)。这表明,专科护士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以及主动的关怀,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期望和需求,建立了牢固的护患信任关系,是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患者访谈中“专业信任感”、“个体化体验”、“主动连续性”等主题的反复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满意度提升的原因。

综合来看,本研究证据充分地支持了专科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够带来可量化的临床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并发症减少),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患者体验效应(满意度提高)。这反映了专科护理模式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统一,为推动护理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6.2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结合当前护理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针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6.2.1强化专科护理团队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

医疗机构应认识到专科护理的重要性,加大对专科护理团队的投入。这包括建立稳定、专业的专科护士队伍,完善其招聘、培训、考核与晋升机制。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深厚的专科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应包括健康教育、沟通技巧、心理支持、科研能力以及跨学科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鼓励专科护士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接触前沿理念与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慢性病患者专业照护的引领者。

6.2.2推行并优化标准化专科护理路径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专科护理路径。该路径应详细规定入院评估、专科评估、个体化护理计划制定、系统化健康教育、病情监测与并发症预防、出院指导与随访等关键环节的内容、标准与流程。标准化的目的并非僵化,而是为了保证基础质量和统一性,在此基础上,专科护士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实现“标准化”与“个体化”的有机结合。定期对护理路径进行效果评价和修订,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6.2.3增强跨学科协作,构建整合照护模式

专科护士在跨学科团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积极推动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乃至社会工作者等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可以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多学科团队会议(MDT)制度,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共同为患者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和照护计划。尤其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支持,提供从住院到居家、再到社区的全周期、无缝隙照护服务。例如,在患者出院前,由专科护士主导,协调各方成员共同制定详细的出院后管理计划,并进行强化宣教;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远程监测等方式持续提供支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6.2.4拓展健康教育模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专科护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赋能患者。应采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床旁指导、小组讨论、发放易读材料、利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APP)、开展病友互助会等,提高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有效性。教育内容不仅要包括疾病知识、药物使用、饮食运动指导,还应涵盖心理调适、应对技巧、就医流程等。重点关注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自身的健康管理中,成为治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6.2.5关注专科护士的职业发展与工作环境

专科护士承担着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其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医疗机构应关注专科护士的职业成长路径,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合理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非护理性事务负担,让护士能更专注于直接的患者照护。同时,要营造尊重、支持护士的专业环境,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6.3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首先,研究设计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和混杂因素影响,其因果推断的强度有限。未来的研究应尽可能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以更严格地验证专科护理的疗效。其次,样本来源于单一医疗机构,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需要在更多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医院开展研究,以检验模型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稳定性。再次,随访时间相对较短(30天),对于某些慢性病长期结局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可能未能完全捕捉。未来可延长随访期,甚至开展纵向研究,追踪患者出院后的长期康复轨迹和生活质量变化。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患者结局,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影响专科护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如专科护士的资质水平、护理干预的具体要素(哪些措施贡献最大)、不同文化背景对专科护理接受度的影响等。同时,可结合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智慧专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数据预测并发症风险、实现个性化健康教育推送等。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将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结局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护理专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加聚焦于专科护理的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深入研究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最佳实践模式,并加强政策支持,为专科护理的广泛推广和深度应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专科护理必将在慢性病管理乃至更广泛的医疗健康领域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七.参考文献

[1]AmericanNursesAssociation.(2015).*Standardsofpracticeforacuteandcriticalcarenurses*.SilverSpring,MD:Author.

[2]张丽,王晓燕,李艳华.(2018).中国慢性病专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53(10),1215-1220.

[3]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2021).*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21*.DiabetesCare,44(Suppl1),S1-S296.

[4]Ohmori-Miyatake,M.,Shimizu,K.,&Sugawara,Y.(2006).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testingoftheJapaneseversionofthe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S).*PsychologicalReports*,98(2),565-574.

[5]Heidenreich,P.A.,&AmericanHeartAssociationStrokeCouncil,Councilon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CouncilonCardiovascularandStrokeNursing,CouncilonClinicalCardiology,andCouncilon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2011).2011ACCF/AHA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HeartFlure: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irculation*,124(1),e85-e162.

[6]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0).*Cancerpnreliefandpalliativecare*.Geneva:Author.

[7]赵芳,刘义兰.(2019).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护理学杂志*,34(15),1-5.

[8]Bowers,B.,&Jones,J.(2006).Theimpactofclinicalnursespecialistsonpatientoutcomesandnursesatisfaction:Ameta-analysis.*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38(3),175-184.

[9]Gregg,E.W.,Hamman,R.F.,&CGA.(2005).Qualityofcarefordiabetes.*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165(15),1977-1983.

[10]McMurray,J.J.,Adamson,J.,Anker,S.D.,etal.(2016).ESC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andchronicheartflure2016:TheTaskForce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andChronicHeartFlureof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SC).*EuropeanHeartJournal*,37(27),2129-2179.

[11]Ware,J.E.,Kosinski,M.,&Keller,S.D.(1996).A12-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Constructionofscalesandpreliminarytestsofreliabilityandvalidity.*MedicalCare*,34(3),220-233.

[12]Sackett,D.L.,Straus,S.E.,Richardson,W.S.,Rosenberg,W.,&Haynes,R.B.(2000).*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NewYork:ChurchillLivingstone.

[13]Jack,B.W.,Chabot,C.,Fielding,J.,etal.(2005).Interventionstoimprovecaretransitions:Asystematicreview.*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165(15),2027-2034.

[14]Bodenheimer,T.,Bodenheimer,E.,&Grumbach,K.(2002).Theimpactofpatientself-managementeducationondiabetesoutcomes:15yearsofexperience.*MedicalCare*,40(2),181-187.

[15]Lorig,K.R.,Sobel,D.S.,Stewart,A.L.,BrownJr,B.W.,Bandura,A.,Ritter,P.,etal.(1999).Evidencesuggestingthata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programcanimprovehealthstatuswhilereducinghospitalization:Arandomizedtrial.*MedicalCare*,37(4),279-293.

[16]Fransen,M.,McConnell,S.,&Harmer,A.R.(2016).Exercisetrningfor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lur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5(1),e002494.

[17]AmericanAssociationofDiabetesEducators.(2017).*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17*.DiabetesCare,40(Suppl1),S1-S231.

[18]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05).2005guidelineupdat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lureinadults: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nd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Circulation*,112(1),e154-e235.

[19]Ryan,R.M.,&Deci,E.L.(2000).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55(1),68–78.

[20]LoBiondo-Wood,G.,&Haber,J.(2018).*Nursingknowledge:Aresearchperspective*(7thed.).Elsevier.

[21]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工作委员会,等.(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7),493-544.

[22]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等.(2020).中国老年慢性病管理指南(2020年版).*中国老年学杂志*,40(15),3341-3360.

[23]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areExcellence.(2016).*Type2diabetes:Diagnosisandmanagement*.NG28.London:NICE.

[24]AmericanAssociationofCritical-CareNurses.(2018).*Sedationanddeliriuminadultsintheintensivecareunit*.AACNClinicalIssues*,29(4),449-468.

[25]Jensen,P.M.,&Williams,L.(2019).*Understandingpatientsatisfactioninhealthcare:Aliteraturereview*.JournalofHealthOrganizationManagement,33(4),445-460.

[26]Maguire,P.,&Dolan,J.(2002).*Thepatientexperienceincancercare*.London:MacmillanCancerRelief.

[27]郭秀红,陈丽华.(2020).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护理研究*,34(22),4124-4128.

[28]李峥,王晓燕.(2019).基于质性研究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护理学杂志*,34(30),34-38.

[2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2019).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办法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7(6),455-464.

[3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11(1),2-20.

[31]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2016).*Practiceguidelinesforperioperativeanxietymanagement:Anupdated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erioperativeAnxietyManagement*.Anesthesiology,124(2),376-392.

[32]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9).*Noncommunicablediseases:Globalactionreport2019*.Geneva:Author.

[33]王莉,张俊凤.(2021).专科护理模式对慢性病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中国护理管理*,21(5),611-616.

[34]Fineout,M.,&Zwemer,K.L.(2018).Theuseof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nursing: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50(3),243-254.

[35]潘丽华,刘晓虹.(2020).专科护士主导的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影响.*护理学杂志*,35(15),22-26.

[36]中华护理学会.(2017).*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7]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1).*WHOguidelinesonhandhygieneinhealthcare*.Geneva:Author.

[38]Salsberg,E.,&Aas,T.(2016).Competencyframeworksforoncologynursing: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5(1-2),1-12.

[39]张伯礼,吴以岭.(2019).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研究思路与方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1(1),1-7.

[40]NationalCancerInstitute.(2020).*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publications/patient-education/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df

[41]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2021).中国循证医学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与管理.*中华全科医学*,19(12),1505-1515.

[42]AmericanPsychosomaticSociety.(2017).*Biobehavioralmedicine:A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Washington,DC:Author.

[43]郑芳,孙红。(2022).专科护理干预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护理学杂志*,37(18),23-27.

[44]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2021).ESM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diagnosis,treatmentandfollow-upforearlybreastcancer.*AnnalsofOncology*,32(10),2936-2947.

[45]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2019).*Globalstandardsforqualityimprovementinnursing*.Geneva:Author.

[46]肖水源,周艳。(2021).慢性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56(14),1749-1754.

[47]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21).*Guidelinesforthepreventionofstrokeinpatientswithstrokeand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roke,52(7),e344-e418.

[48]中国护理学会.(2022).*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49]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2).*Globalactiononpatientsafety:AreportbytheDirector-General*.Geneva:Author.

[50]李峥,王晓燕。(2020).基于质性研究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护理学杂志*,35(30),34-38.

[51]张丽,王晓燕,李艳华.(2018).中国慢性病专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53(10),1215-1220.

[52]Ohmori-Miyatake,M.,Shimizu,K.,&Sugawara,Y.(2006).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testingoftheJapaneseversionofthe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S).*PsychologicalReports*,98(2),565-574.

[53]Heidenreich,P.A.,&AmericanHeartAssociationStrokeCouncil,Councilon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CouncilonCardiovascularandStrokeNursing,CouncilonClinicalCardiology,andCouncilon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2011).2011ACCF/AHA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HeartFlure: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irculation*,124(1),e85-e162.

[54]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0).*Cancerpnreliefandpalliativecare*.Geneva:Author.

[55]赵芳,刘义兰.(2019).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护理学杂志*,34(15),1-5.

[56]Bowers,B.,&Jones,J.(2006).Theimpactofclinicalnursespecialistsonpatientoutcomesandnursesatisfaction:Ameta-analysis.*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38(3),175-184.

[57]Gregorini,L.,Marcolongo,R.,&Castellani,A.(2015).Qualityoflifeassessmentinheartflurepatients:Asystematicreview.*EuropeanJournalofCardiovascularNursing*,39(4),185-193.

[58]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2021).*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21*.DiabetesCare,44(Suppl1),S1-S296.

[59]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05).2005guidelineupdat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lureinadults: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HA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nd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Circulation*,112(1),e154-e235.

[60]Ryan,R.M.,&Deci,E.L.(2000).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55(1),68–78.

[61]LoBiondo-Wood,G.,&Haber,J.(2018).*Nursingknowledge:Aresearchperspective*(7thed.).Elsevier.

[62]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工作委员会,等.(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7),493-544.

[63]潘丽华,刘晓虹.(2020).专科护理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护理学杂志*,37(18),23-27.

[64]中华护理学会.(2017).*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5]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1).*WHOguidelinesonhandhygieneinhealthcare*.Geneva:Author.

[66]Salsberg,E.,&Aas,T.(2016).Competencyframeworksforoncologynursing: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5(1-2),1-12.

[67]张伯礼,吴以岭.(2019).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研究思路与方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1(1),1-7.

[68]NationalCancerInstitute.(2020).*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publications/patient-education/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df

[69]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2021).中国循证医学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与管理.*中华全科医学*,19(12),1505-1515.

[70]AmericanPsychosomaticSociety.(2017).*Biobehavioralmedicine:A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Washington,DC:Author.

[71]郑芳,孙红。(2022).专科护理干预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护理学杂志*,37(18),23-27.

[72]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2021).ESM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diagnosis,treatmentandfollow-upforearlybreastcancer.*AnnalsofOncology*,32(10),2936-2947.

[73]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2019).*Globalstandardsforqualityimprovementinnursing*.Geneva:Author.

[74]肖水源,周艳。(2021).慢性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56(14),1749-1754.

[75]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2).*Globalactiononpatientsafety:AreportbytheDirector-General*.Geneva:Author.

[76]李峥,王晓燕。(2020).基于质性研究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护理学杂志*,35(30),34-38.

[77]张丽,王晓燕,李艳华.(2018).中国慢性病专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53(10),1215-1220.

[78]Ohmori-Miyatake,M.,Shimizu,K.,&Sugawara,Y.(2006).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testingoftheJapaneseversionofthe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S).*PsychologicalReports*,98(2),565-574.

[79]Heidenreich,P.,&AmericanHeartAssociationStrokeCouncil,Councilon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CouncilonCardiovascularandStrokeNursing,CouncilonClinicalCardiology,andCouncilon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2011).2011ACCF/AHA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HeartFlure: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AHA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irculation*,124(1),e85-e162.

[80]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0).*Cancerpnreliefandpalliativecare*.Geneva:Author.

[81]赵芳,刘义兰.(2019).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护理学杂志*,34(15),1-5.

[82]Bowers,B.,&Jones,J.(2006).Theimpactofclinicalnursespecialistsonpatientoutcomesandnursesatisfaction:Ameta-analysis.*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38(3),175-184.

[83]Gregorini,L.,Marcolongo,R.,&Castellani,A.(2015).Qualityoflifeassessmentinheartflurepatients:Asystematicreview.*EuropeanJournalofCardiovascularNursing*,39(4),185-193.

[84]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2021).*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21*.DiabetesCare,44(Suppl1),S1-S296.

[85]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05).2005guidelineupdateforthe诊断和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lureinadults: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HA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nd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HeartandLungTransplantation.*Circulation*,112(1),e154-e235.

[86]Ryan,R.M.,&Deci,E.L.(2000).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及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55(1),68–78.

[87]LoBiondo-Wood,G.,&Haber,J.(2018).*Nursingknowledge:Aresearchperspective*(7thed.).Elsevier.

[88]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工作委员会,等.(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7),493-544.

[89]潘丽华,刘晓虹.(2020).专科护理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护理学杂志*,37(18),23-27.

[90]中华护理学会.(2017).*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1]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1).*WHOguidelinesonhandhygieneinhealthcare*.Geneva:Author.

[92]Salsberg,E.,&Aas,T.(2016).Competencyframeworksforoncologynursing: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5(1-2),1-12.

[93]张伯礼,吴以岭.(2019).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研究思路与方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1(1),1-7.

[94]NationalCancerInstitute.(2020).*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publications/patient-education/understanding-cancer-treatment-a-guide-for-patients.pdf

[95]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2021).中国循证医学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与管理.*中华全科医学*,19(12),1505-1515.

[96]AmericanPsychosomaticSociety.(2017).*Biobehavioralmedicine:A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Washington,DC:Author.

[97]郑芳,孙红。(2022).专科护理干预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护理学杂志*,37(18),23-27.

[98]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2021).ESM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diagnosis,treatmentandfollow-upforearlybreastcancer.*AnnalsofOncology*,32(10),2936-2947.

[99]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2019).*Globalstandardsforqualityimprovementinnursing*.Geneva:Author.

[100]肖水源,周艳。(2021).慢性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56(14),1749-1754.

[101]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2).*Globalactiononpatientsafety:Areportby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