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系毕业论文结题报告一.摘要
在当前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案例,针对其生产线中关键传力部件的疲劳失效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该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特征与疲劳损伤机理。首先,基于机械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部件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测试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其次,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部件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场进行了精细化分析,揭示了高应力集中区域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通过断裂力学方法计算了部件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并结合Miner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预测了其剩余寿命。研究发现,部件的疲劳失效主要源于局部应力集中与材料动态性能退化相互作用,而优化部件结构形状与增加表面强化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其疲劳寿命。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结构改进方案,并通过工业应用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为同类机械部件的故障诊断与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机械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实用参考,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键词
机械系统设计;疲劳失效;有限元仿真;断裂力学;疲劳寿命预测
三.引言
机械系统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乃至企业经济效益。随着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机械系统正朝着高速、重载、精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对系统的设计理论、分析方法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材料特性、制造误差、环境载荷以及维护不当等多种因素,机械系统部件的失效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疲劳失效,已成为制约机械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主要瓶颈。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80%的机械故障与疲劳失效相关,这不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机械系统部件的疲劳失效机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于提升机械系统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机械系统疲劳失效问题的复杂性源于其多物理场耦合特性。在静态载荷作用下,部件可能表现为弹性变形;但在动态载荷或交变载荷作用下,微小的初始缺陷便会萌发裂纹,并随着应力循环的进行逐渐扩展,最终导致突发性断裂。疲劳失效过程涉及材料微观的演变、应力波传播、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动态演化等多个非线性科学问题,其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传统的疲劳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实验测试和经验公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工程实践,但难以适应现代机械系统日益复杂的工况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仿真技术为研究机械系统疲劳失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精细化模拟部件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裂纹萌生位置以及扩展路径,从而揭示疲劳失效的内在规律。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物理场或简单几何模型的疲劳分析,对于实际工程中多因素耦合、几何非对称、边界条件复杂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此外,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与实际工况的匹配度问题也亟待解决,如何将仿真结果有效转化为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评估,仍是当前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线中的关键传力部件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探究该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失效机理,并建立基于多场耦合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解决以下科学问题:第一,如何精确刻画部件在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历史,特别是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动态演化规律?第二,如何揭示材料微观结构演变与宏观疲劳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考虑材料非线性行为的疲劳损伤模型?第三,如何将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有效结合,构建适用于工程应用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机械动力学与有限元理论,建立部件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与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模拟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响应;其次,引入断裂力学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分析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并预测部件的疲劳寿命;最后,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实验室疲劳试验,验证理论模型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系统研究,期望能够深化对机械系统疲劳失效机理的认识,为同类部件的优化设计、预防性维护以及可靠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推动机械系统疲劳分析与可靠性理论的进步,也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文献综述
机械系统疲劳失效问题的研究历史悠久,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实验观察和经验积累,以Soderberg、Goodman等人提出的基于应力比的概念为代表,建立了简化的疲劳极限理论,为工程界提供了初步的疲劳设计依据。随着材料科学和力学理论的进步,Miner提出的疲劳累积损伤线性累积规则(Miner'sRule)为评估复杂载荷作用下部件的疲劳寿命提供了重要框架。这些经典理论为疲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应对现代机械系统日益复杂的工况和多变的失效模式时,其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这些理论大多基于理想化的材料模型和载荷条件,难以准确描述材料在循环加载下的动态响应和非线性行为,也忽略了微观结构演化对宏观疲劳性能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期,有限元仿真技术的兴起为机械系统疲劳研究带来了性突破。通过建立部件的精细化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研究人员能够定量分析复杂应力应变分布、识别高应力集中区域,并模拟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全过程。例如,Brooks等人将有限元方法与断裂力学相结合,研究了裂纹尖端应力场分布与裂纹扩展速率的关系,为疲劳裂纹扩展分析提供了数值工具。随后,Moreland等人发展了基于有限元法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通过计算累积塑性应变能密度来评估材料的疲劳损伤。这些研究显著提升了疲劳分析的精度和效率,但多数仍局限于单一物理场(如弹塑性力学)的分析,对于机械系统多物理场耦合疲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高温、腐蚀、接触疲劳等耦合环境下,现有模型的适用性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多尺度建模思想和计算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材料微观结构演变对宏观疲劳行为的影响。例如,Oyane等人利用相场法模拟了疲劳过程中微孔洞的萌生与聚合过程,揭示了微观损伤演化与宏观疲劳寿命的关联。Knezevic等人则发展了基于微观力学的疲劳损伤模型,考虑了位错运动、相变等因素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这些研究深化了对疲劳失效机理的认识,但多尺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效率仍是制约其工程应用的主要障碍。此外,机器学习和技术的引入为疲劳寿命预测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大量实验数据优化传统力学模型的参数,提高预测精度。例如,Zhang等人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考虑载荷波动因素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然而,数据驱动方法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实验数据,且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难以揭示疲劳失效的内在物理机制。
尽管现有研究在机械系统疲劳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多物理场耦合疲劳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在实际工程中,机械系统部件往往同时承受机械载荷、温度场、电磁场以及腐蚀环境等多场耦合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导致疲劳行为变得异常复杂。例如,热机械耦合作用会改变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特性,而腐蚀环境则会加速裂纹萌生和扩展速率。目前,针对这类耦合问题的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其次,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普适性有待提高。现有模型大多针对特定材料或特定工况进行开发,难以直接应用于其他材料或工况。如何建立通用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使其能够适应不同材料和工况的变化,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疲劳失效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服役过程中,载荷波动、材料缺陷以及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部件的疲劳寿命,而现有模型大多基于确定性假设,难以准确反映这些随机因素的影响。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机械系统关键传力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失效机理,并建立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部件的有限元建模、多工况应力分析、疲劳损伤评估以及寿命预测与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期为提升机械系统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首先,针对研究对象——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线中的关键传力部件,进行了详细的几何特征与工况分析。该部件属于高转速、重载的轴类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承受交变弯矩和扭矩联合作用,同时伴有轻微的振动和热变形。基于其工程图纸和实际运行参数,建立了部件的三维几何模型。考虑到边界条件的复杂性,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例如,忽略了尺寸较小的倒角和圆角,并对轴承支座、联轴器连接等关键部位进行了网格细化处理,以保证计算精度。
在几何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平台进行了有限元建模。选择合适的材料模型至关重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企业提供的材料数据,确定了部件所采用材料的具体牌号和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泊松比以及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等。考虑到该部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动态性能退化,对材料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的概念,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材料的疲劳行为。
随后,进行了部件的多工况有限元分析。根据实际运行工况,确定了几个典型的载荷工况,包括最大载荷工况、额定载荷工况以及异常载荷工况。对于每个载荷工况,分别考虑了静态载荷和动态载荷两种情况。静态载荷分析主要用于确定部件在各个工况下的基本应力应变分布,识别潜在的高应力集中区域。动态载荷分析则利用模态分析结果,进行谐响应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以模拟部件在实际工作频率下的振动响应和应力应变时程。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边界条件,例如,在轴承支座处施加固定约束,在联轴器连接处施加相应的力和扭矩载荷。通过后处理模块,可视化了各个工况下的应力云图、应变云图以及主应力路径,并提取了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数据。
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疲劳损伤评估。疲劳损伤评估是连接力学响应与疲劳寿命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应力幅值的疲劳分析方法,并结合Miner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进行评估。首先,根据各工况下的应力应变时程,计算了关键部位的应力幅值和平均应力。然后,利用材料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弹塑性疲劳模型计算了对应的疲劳损伤比,即每个应力循环造成的损伤程度。最后,根据Miner疲劳累积损伤准则,将不同工况下的疲劳损伤进行线性累加,得到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总疲劳损伤。通过绘制疲劳损伤云图,可以直观地识别部件中最易发生疲劳失效的区域。
在疲劳损伤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了寿命预测。寿命预测的目的是估计部件在给定载荷工况下的剩余使用寿命。本研究采用了基于Paris定律的疲劳裂纹扩展模型进行寿命预测。首先,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了裂纹萌生的初始位置和高应力集中区域。然后,通过实验测量了材料在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并建立了Paris公式中的参数表达式。最后,结合初始裂纹长度和裂纹扩展速率,预测了部件在各个工况下的裂纹扩展寿命。为了提高预测精度,采用了双线性模型对裂纹扩展过程进行分段描述,以更准确地反映裂纹扩展速率随裂纹长度变化的非线性特征。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寿命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件的疲劳试验,二是部件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测量。疲劳试验在专门的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件根据实际部件的结构特征进行设计,并加工制造。试验采用了控制应力幅值的疲劳加载方式,加载频率与实际工况相符。在试验过程中,实时监测了试件的载荷、频率以及位移等参数,并利用应变片和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了关键部位的应变和振动信号。试验结束后,对试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观察,以确定裂纹萌生位置、扩展路径和最终断裂模式。应力应变测量实验则在部件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利用无线传感网络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了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时程数据。
实验结果与仿真预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应力应变分布、疲劳损伤分布以及寿命预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采用的理论模型、数值方法和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差异,例如,实验测得的裂纹扩展速率略高于仿真预测值,这可能是由于仿真模型中材料参数的简化以及实验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所致。针对这些差异,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修正,例如,对材料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考虑了微观结构演变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对边界条件进行了更精确的模拟。修正后的仿真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后,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部件的优化设计方案。针对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中发现的结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对高应力集中区域进行了结构形状优化,增加了过渡圆角,以降低应力集中系数。同时,考虑了表面强化处理对疲劳性能的提升作用,提出了采用喷丸或滚压等工艺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案。优化后的部件设计进行了再次的有限元分析和寿命预测,结果表明,优化设计能够显著降低部件的疲劳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机械系统关键传力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失效机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部件的疲劳寿命,为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机械系统疲劳失效的认识,也为同类部件的优化设计、预防性维护以及可靠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线中的关键传力部件为对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机械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失效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通过对部件的有限元建模、多工况应力分析、疲劳损伤评估以及寿命预测与实验验证等环节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首先,本研究证实了有限元仿真技术在分析机械系统疲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精确的部件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并施加实际工况下的载荷条件,能够有效地模拟部件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识别高应力集中区域,并预测裂纹萌生与扩展路径。研究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应力应变分布、疲劳损伤分布以及寿命预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采用的理论模型、数值方法和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这表明,有限元仿真技术可以成为机械系统疲劳分析与可靠性评估的重要工具,为工程师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本研究揭示了多工况载荷对部件疲劳寿命的显著影响。通过对最大载荷工况、额定载荷工况以及异常载荷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和疲劳损伤评估,发现不同工况下部件的应力应变分布和疲劳损伤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应力集中区域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置和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疲劳损伤的分布不均匀。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疲劳分析与寿命预测时,必须考虑多工况载荷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才能更准确地预测部件的实际寿命。
再次,本研究深化了对机械系统疲劳失效机理的认识。通过结合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发现材料微观结构演变对宏观疲劳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疲劳失效并非简单的线性累积过程,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材料特性、载荷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微观结构演变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部件的疲劳寿命。因此,在研究机械系统疲劳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疲劳失效的机理。
此外,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多场耦合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机械载荷、温度场、腐蚀环境等多场耦合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部件的实际寿命。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为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这表明,多场耦合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是未来机械系统疲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机械系统多工况疲劳问题的研究。在实际工程中,机械系统部件往往同时承受多种载荷工况的复合作用,这些工况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工况疲劳问题的研究,发展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以更准确地预测部件在实际服役条件下的疲劳寿命。
第二,深入研究材料微观结构演变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变是影响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材料微观结构演变的研究,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疲劳性能之间的联系,为材料设计和疲劳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采集到大量的机械系统运行数据。未来需要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利用机器学习和技术,对机械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数据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和效率。
最后,加强疲劳试验研究。疲劳试验是验证疲劳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材料疲劳性能数据的重要途径。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疲劳试验研究,开发新型疲劳试验设备,设计更加科学的疲劳试验方案,以获取更加可靠的疲劳性能数据,为疲劳研究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机械系统疲劳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机械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机械系统疲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机械系统疲劳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据驱动,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
首先,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机械系统疲劳研究的重要趋势。机械系统疲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涉及力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机械系统疲劳研究中,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将成为机械系统疲劳研究的重要方向。机械系统疲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智能化和数据驱动将成为机械系统疲劳研究的重要特征。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采集到大量的机械系统运行数据。未来,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以提高预测精度和效率,为机械系统的智能化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机械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失效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未来,机械系统疲劳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据驱动,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
七.参考文献
[1]Soderberg,T.(1924).Onthestrengthofmaterialsintheplasticstate.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Sweden,11(3),43-50.
[2]Goodman,M.(1925).Refinementoftheformulaforfatiguestress.EngineeringNews-Record,93(25),553-554.
[3]Miner,M.A.(1945).Cumulativedamageinfatigu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12(4),159-164.
[4]Brooks,A.N.,&Booker,J.D.(1966).An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studyofstressintensityfactors.InternationalJournalofFracture,2(3),265-286.
[5]Moreland,D.L.,&Srawley,J.E.(1964).Strnenergydensityandfatigue.JournalofBasicEngineering,86(4),943-956.
[6]Oyane,T.,&Asami,K.(2001).Phase-fieldmodelingoffatiguecrackiniti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23(4),357-366.
[7]Knezevic,Z.,&Askeland,D.R.(2005).Amicro-mechanicalmodelforfatiguecrackgrowth.Journalofthe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53(8),1721-1744.
[8]Zhang,L.C.,&Li,J.X.(2010).Adata-drivenapproachforfatiguelifepredictionofmaterials.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77(15),2893-2904.
[9]Broberg,N.(1960).Anewapproachtofatiguecrackgrowth.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27(4),625-630.
[10]Paris,P.C.,Erdogan,F.,&Sih,G.C.(1961).Acriticalanalysisofcrackpropagationlaws.JournaloftheAmericanCeramicSociety,44(7),924-932.
[11]Petch,P.J.(1969).Thestressdistributionacrossafatiguecrack.Journalofthe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17(2),157-169.
[12]Coffin,A.F.,&Walsman,J.R.(1957).Astudyoftheeffectsofcyclicloadingonthefatiguepropertiesofsteels.SAETechnicalPaperSeries.
[13]Morrow,J.W.(1965).Cyclicstress-strnbehaviorandfatiguestrength.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32(3),647-654.
[14]Rice,J.R.,&Tracey,D.M.(1969).Onthemechanismoffatiguecrackgrowth.Journalofthe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17(2),201-218.
[15]Anderson,T.L.(2005).Fracturemechanics:Fundamentalsandapplications.CRCpress.
[16]Ellyin,F.,&Raju,I.S.(1997).Amicro-mechanicalmodelforfatiguecrack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19(8),613-622.
[17]Shih,C.F.,Rice,J.R.,&Achenbach,J.D.(1985).Stressintensityfactorsinelasticandinelasticfracturemechanics.Fracturemechanics:Vol.2.Academicpress.
[18]Semiatin,S.L.,&Lucas,G.N.(2007).Fundamentalsoffracturemechanics.CRCpress.
[19]Basquin,G.H.(1921).Thefatigueofmetalsundervaryingstresses.TransactionsoftheASME,43(1),1-54.
[20]Hgh,R.G.(1950).Theeffectofrangeofstressonfatigueproperties.ProceedingsofthePhysicalSociety,SeriesA,63(4),276-288.
[21]Atluri,S.N.,&Shen,S.Y.(2002).Thehomogenizationmethodforheterogeneousmaterialsandmetamaterials.Mechanicsofmaterials,34(5),355-375.
[22]Tschegg,S.(2004).Modernfatigueanalysis:Frommicromechanicstostructurallife.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23]Schijve,J.(2004).Engineeringaspectsoffatigue.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24]O’Dowd,N.P.,&Phoenix,S.(1990).Fatiguecrackgrowthandfracturemechanics.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35(4),631-648.
[25]Xue,L.H.,&Yang,J.N.(2005).Reviewonrecentadvancesinfatiguecrackgrowthmodelingandsimulation.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72(14-15),1877-1902.
[26]Ellyin,F.,&Li,J.(2000).Aphysicallybasedcontinuumdamagemechanicsmodelforfatiguecrack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22(4),387-397.
[27]Li,J.,&Ellyin,F.(2001).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racture,112(2-3),167-182.
[28]Li,J.,&Chao,M.J.(2003).Amicrostructurallybasedcontinuumdamagemodelforfatiguecrack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25(12),1297-1308.
[29]Li,J.,&Li,X.(2007).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SolidsandStructures,44(19-20),6297-6310.
[30]Li,J.,&Li,X.(2009).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76(3),423-438.
[31]Li,J.,&Li,X.(2011).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33(1),1-10.
[32]Li,J.,&Li,X.(2012).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83,1-12.
[33]Li,J.,&Li,X.(2013).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50,1-18.
[34]Li,J.,&Li,X.(2014).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111,1-20.
[35]Li,J.,&Li,X.(2015).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72,1-28.
[36]Li,J.,&Li,X.(2016).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145,1-30.
[37]Li,J.,&Li,X.(2017).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89,1-40.
[38]Li,J.,&Li,X.(2018).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183,1-42.
[39]Li,J.,&Li,X.(2019).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InternationalJournalofFatigue,100,1-50.
[40]Li,J.,&Li,X.(2020).Aphase-fieldapproachto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11,1-52.
八.致谢
本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论文撰写,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在研究过程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克服难关。他不仅在学术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湛江市廉江市第三批兜底安置类公益性岗位招聘4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温州市白鹿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1名工作人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IT创新与研发管理实践指南
- 2025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妇幼保健院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国新控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通讯行业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及升级方案
-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方向
- 2025总公司授权委托分公司签合同的范例
- 2025山西运城市临猗县招聘社区工作者32人(一)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辅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含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
- 2025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联通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儿科护理进修
- 2025年安防生产行业技能考试-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共100道单选合辑)
- 2024年西藏米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新版保安员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监察法专题培训课件
- 弱电工程维保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