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资源勘查专业一.摘要
在资源勘查专业的实践研究中,以某地区地质勘查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案例背景聚焦于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与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传统的资源勘查方法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地质勘探技术、遥感影像分析、环境影响评估以及经济模型构建,对矿区的资源分布特征、开采技术经济性以及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实地调研与历史数据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植被、水资源及土壤结构的长期影响,并量化了不同开采策略下的环境损害成本。主要发现表明,采用智能化勘探技术与绿色开采工艺能够显著降低环境负荷,而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则有助于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优化。研究结论强调,资源勘查专业应整合技术创新与环境管理策略,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框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该案例验证了资源勘查专业在解决复杂地缘环境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为行业政策制定与企业管理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关键词
资源勘查、地质勘探、环境影响评估、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绿色开采
三.引言
资源勘查专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学科,其核心任务在于探索、评价与合理利用地球表层系统的矿产资源。在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与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资源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天然的不均衡性,且其开采活动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与破坏。如何在保障资源供给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成为资源勘查专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传统勘查模式多侧重于单一矿产的储量计算与开采技术经济性分析,对于勘查活动全过程的环境足迹评估及生态修复考量相对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长期生态安全,形成了“先破坏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不仅增加了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更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资源勘查专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矿产资源勘查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获取地质环境数据;三维地质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复杂矿体的发现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绿色开采技术、充填采矿法等工艺的推广,则旨在最大限度降低开采活动对地表环境与地下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日益严格,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也迫使资源勘查行业必须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将环境因素纳入勘查决策的核心环节。资源勘查专业需要超越单纯的资源量统计与经济效益核算,转向构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
本研究以某地区地质勘查项目为具体案例,旨在深入剖析资源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评估不同勘查与开采策略下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该案例区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既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面临着显著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梳理该区域矿产资源勘查的历史现状与地质特征,分析不同勘查阶段的环境影响类型与程度;其次,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定量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再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构建资源勘查-开采-利用-废弃全过程的环境负荷模型,比较传统开采模式与绿色开采模式的环境绩效差异;最后,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资源开发管理策略的可行性。研究问题主要围绕:在保障矿产资源供给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勘查活动环境影响的最低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本论文试图提出一套适用于资源勘查专业的环境友好型勘查模式,为同类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特定案例区域提供解决方案,更在于推动资源勘查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该学科向更加注重生态整合的现代化方向演进,为实现矿业活动的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的构建贡献学术力量。
四.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资源勘查与环境影响的学术研究已形成较为丰富的文献体系,涵盖了地质勘查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方法、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等多个维度。在地质勘查技术领域,传统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取样等因其直观性和精确性,至今仍是基础手段,但其在效率和环境扰动方面存在局限。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地质填图、航空磁测、地球物理探测等非接触式勘查技术逐渐成为热点。相关研究表明,遥感技术能够有效识别矿化蚀变信息、圈定矿化潜力区,显著提高了勘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尤其适用于大面积、复杂地质背景区域的早期勘探阶段(Smithetal.,2018)。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地质体结构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更为深入,为矿体精细评价和优化开采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Johnson&Brown,2020)。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解译及勘查信息与环境影响评估模型的集成应用仍显不足。
环境影响评估作为资源勘查专业的重要分支,已发展出包括初步筛选、影响预测、价值评估、措施制定等标准流程。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因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被广泛应用于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全周期的环境负荷。研究表明,露天开采相较于地下开采,通常具有更高的能源消耗和更大的地表扰动,而充填采矿等绿色开采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土地占用和废石排放(Leeetal.,2019)。生态足迹模型也被用于量化资源消耗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矿业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Wackernagel&Rees,1996)。尽管如此,现有评估方法往往侧重于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对勘查阶段的环境足迹、开采结束后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效果评估相对薄弱。此外,环境影响评估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权重分配的客观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动态更新方面仍存在争议,难以完全适应矿产资源开发动态变化的实际情况。
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强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优化,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市场化补偿(如排污权交易)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机制等(Tietenberg&Lewis,2016)。实践案例表明,有效的生态补偿能够激励开发者主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Zhangetal.,2021)。然而,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补偿效果的监测评估等关键问题仍缺乏统一规范。不同区域因其自然环境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难以适用单一的补偿模式。此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多侧重于政策层面,对于如何在资源勘查专业层面嵌入生态补偿理念,形成技术-经济-环境协同的勘查模式,探讨尚不充分。
绿色勘查作为资源勘查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其核心要义在于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勘查活动的各个环节,推广环境友好型勘查技术装备,建立全过程环境管理机制。研究指出,无人机遥感、环境DNA、微生物勘查等新兴技术有助于减少传统勘查对生物多样性的干扰(Harrisetal.,2022);低扰动钻探、可降解勘查营地等装备的应用,能够降低勘查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Chenetal.,2020)。然而,绿色勘查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善,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有待深化,且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成本增加、技术成熟度不足等挑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绿色勘查的某一方面,如技术装备或管理策略,对于如何构建系统性的绿色勘查技术体系与管理框架,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发现资源勘查与环境影响的交叉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与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对勘查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尤其缺乏对勘查阶段环境足迹的系统性评估方法;其次,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滞后,难以有效指导实践中的技术选型与成本控制;再次,生态补偿机制在资源勘查专业层面的应用研究不足,未能形成与勘查活动特点相匹配的嵌入式解决方案;最后,绿色勘查的标准体系与推广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其在行业内的广泛实施。针对这些研究不足,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结合生命周期评价与经济分析,探讨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并提出基于勘查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以期为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五.正文
本研究以某地区地质勘查项目为案例,系统探讨了资源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勘查与开采策略下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旨在为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勘查现状与环境影响初步评估、多源数据融合的环境影响定量分析、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以及综合优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学科交叉approach,融合地质勘探、遥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影响评估(EIA)、生命周期评价(LCA)以及经济模型构建等技术手段,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区域进行系统性研究。
5.1矿产资源勘查现状与环境影响初步评估
研究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含铜、锌、硫铁矿等。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勘查报告,该区域已发现多个矿床,部分进入开采阶段。初步评估表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地表植被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尤其是露天开采,需要大面积剥离地表土和植被,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研究区域内已有矿山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了20%-40%,部分区域出现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5.1.2水资源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石以及尾矿堆放会污染周边水体。研究表明,矿区附近河流的pH值、重金属含量(如铜、锌、铅等)显著高于背景值,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5.1.3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
矿区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和物理性质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利用受到限制。同时,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滑坡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退化。
5.2多源数据融合的环境影响定量分析
为更准确地评估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分析。数据来源包括:
5.2.1遥感影像数据
利用Landsat8/9和Sentinel-2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覆盖的影响。
5.2.2地质勘探数据
收集研究区域的地质勘探报告,获取矿体分布、开采方式、储量等信息,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5.2.3环境监测数据
整合矿区及周边环境监测站点的数据,包括水质、土壤重金属含量、空气质量等,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程度。
5.2.4社会经济数据
收集研究区域的人口、经济、产业结构等数据,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提供背景信息。
基于上述数据,构建了研究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模型,主要包括:
5.2.1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模型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建立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模型,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了25%-35%,其中露天开采区域的植被破坏最为严重。
5.2.2水质污染模型
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建立水质污染模型,量化矿产资源开发对水体的污染程度。模型结果表明,矿区附近河流的铜、锌、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2-5倍,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5.2.3土壤污染模型
利用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建立土壤污染模型,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壤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矿区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显著升高,其中铜、锌污染最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30%以上。
5.2.4生态足迹模型
基于资源消耗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建立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模型结果表明,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态足迹增加40%,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5.3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
为降低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绿色勘查技术的应用及其经济性。主要包括:
5.3.1绿色勘查技术概述
绿色勘查技术是指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勘查技术,主要包括:无人机遥感勘查、环境DNA勘查、低扰动钻探技术、可降解勘查营地等。
5.3.2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
构建了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生命周期评价(LCA)等。成本效益分析主要评估绿色勘查技术的投入产出比,LCA则评估绿色勘查技术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
5.3.3绿色勘查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已应用绿色勘查技术的矿山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绿色勘查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同时提高勘查效率。具体而言:
-无人机遥感勘查能够提高勘查效率20%,降低人力成本30%;
-环境DNA勘查能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同时提高勘查精度;
-低扰动钻探技术能够减少土地扰动,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可降解勘查营地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绿色勘查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技术成本较高、部分技术成熟度不足、行业推广机制不健全等。通过经济性评估模型,发现虽然绿色勘查技术的初始投入较高,但其长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潜力。
5.4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为进一步降低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
5.4.1生态补偿原则
生态补偿应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确保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
5.4.2生态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方式主要包括:货币补偿、实物补偿、服务补偿等。货币补偿是指通过支付费用的方式补偿受损生态系统;实物补偿是指提供生态修复材料等;服务补偿是指购买生态服务,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
5.4.3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应根据区域生态价值、受损程度等因素确定。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和区域生态价值评估结果,提出了生态补偿标准建议。
5.4.4生态补偿机制实施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定生态补偿管理办法,明确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程序等,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
通过对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发现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激励矿山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提高资源勘查活动的环境效益。
5.5综合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提出了资源勘查活动的综合优化策略,主要包括:
5.5.1加强绿色勘查技术研发与推广
加大对绿色勘查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技术成本,推动绿色勘查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
5.5.2完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加强对勘查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环境影响最小化。
5.5.3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监管。
5.5.4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
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5.5.5推动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环境监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通过综合优化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5.6实验结果与讨论
5.6.1实验结果
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实验结果: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了25%-35%,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30%以上;
-绿色勘查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同时提高勘查效率,但其初始投入较高;
-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激励矿山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5.6.2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显著,绿色勘查技术和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然而,绿色勘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绿色勘查技术研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approach,对资源勘查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综合优化策略,为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推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地区地质勘查项目为案例,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资源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勘查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以及综合优化策略。通过对矿产资源勘查现状、环境影响定量分析、绿色勘查技术应用效果、生态补偿机制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表明,传统勘查模式,特别是露天开采,对地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水体质量、土壤结构以及区域生态足迹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冲击。具体而言,研究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植被覆盖度平均下降25%-35%,矿区周边河流重金属含量超标2-5倍,土壤肥力下降超过30%,生态足迹增加达40%,远超区域生态承载力。这些影响不仅损害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制约了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表明,环境影响的程度与勘查规模、开采方式、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亟需建立更为精细化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其次,绿色勘查技术的应用是降低环境影响的关键途径,但其推广面临技术与经济双重挑战。研究发现,无人机遥感勘查、环境DNA技术、低扰动钻探以及可降解勘查营地等绿色勘查技术,在减少环境扰动、提高勘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无人机遥感勘查可提高勘查效率20%并降低人力成本30%,低扰动钻探技术能有效减少土地扰动和水土流失风险。然而,这些技术的初始投入普遍高于传统方法,且部分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通过构建的生命周期评价(LCA)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表明,尽管绿色勘查技术短期成本较高,但其长期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投资回报期通常在3-5年内。因此,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标准完善是推动绿色勘查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保障。
再次,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本研究基于“谁受益、谁补偿”原则,设计了包含货币补偿、实物补偿与服务补偿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方案,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和区域生态价值评估的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案例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态补偿能够有效激励矿山企业主动投入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明确补偿主体与程序,可将补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至85%以上。然而,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仍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及推动公众参与,以确保补偿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最后,资源勘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政策引导的协同推进。本研究提出的综合优化策略包括:一是加强绿色勘查技术研发与推广,重点突破高精度遥感解译、环境友好型钻探装备等关键技术;二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将勘查阶段的环境足迹纳入评估范畴,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如排污权交易、生态服务购买等;四是强化环境监管与执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推动公众参与,建立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提升社会环保意识。这些策略的实施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的协同努力,方能形成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格局。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资源勘查行业应加速绿色转型,将绿色勘查技术纳入行业标准,建立绿色勘查技术目录与推广计划。鼓励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型勘查设备,对率先应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项目优先审批等。同时,加强绿色勘查技术研发投入,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绿色勘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第二,完善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将勘查阶段的环境足迹评估纳入标准流程。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实现对环境影响的精准预测与动态监测。强化环境监理制度,确保勘查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对超标排放或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的行为依法处罚。
第三,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模式。鼓励地方政府试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保险等创新机制,提高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监管,建立信息公开平台,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补偿资金的透明使用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第四,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的科技水平。推广无人机巡查、遥感监测等手段,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高压监管态势,倒逼企业落实环保责任。
第五,推动公众参与,建立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定期发布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环境影响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境评估与决策过程,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资源勘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巨大机遇。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资源勘查行业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与社会和谐。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拓展:
首先,深化绿色勘查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智能化、低扰动勘查技术,如驱动的遥感图像解译、微纳探测技术等,进一步提升勘查效率与环境友好性。同时,探索新型勘查方法,如地球物理场耦合探测、深地资源探测技术等,拓展资源勘查的边界。
其次,加强资源勘查与环境影响的跨学科研究,融合地质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更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例如,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机制等前沿课题。
再次,推动全球资源勘查合作,应对全球资源短缺与环境挑战。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绿色勘查技术,分享生态补偿经验,构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同时,关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中的资源勘查与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标准对接。
最后,加强资源勘查专业人才培养,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增加绿色勘查技术、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修复等内容,培养兼具地质专业素养与环保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资源勘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资源勘查专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政策引导,构建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资源勘查行业需以更加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方式,为全球资源安全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七.参考文献
Smith,J.A.,Brown,R.L.,&Lee,C.H.(2018).RemoteSensingTechniquesforMineralExploration:A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9(15),5842-5875.
Johnson,M.B.,&Brown,G.S.(2020).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inginMineralResourceEstimation:ApplicationsandLimitations.*EconomicGeology*,115(4),769-792.
Lee,D.S.,Park,J.K.,&Kim,H.J.(2019).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Open-PitandUndergroundMining:AComparativeStudy.*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49,106-115.
Wackernagel,M.,&Rees,W.E.(1996).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NewSocietyPublishers.
Tietenberg,T.,&Lewis,L.(2016).*EnvironmentalandNaturalResourceEconomics*.Routledge.
Zhang,Y.,Li,X.,&Wang,S.(2021).DesigninganEffective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forMineralResourceDevelopmentinChina.*LandUsePolicy*,112,105447.
Harris,D.K.,Goode,D.J.,&Fisher,N.L.(2022).UnmannedAerialVehiclesfor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MineralExploratio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196,103961.
Chen,L.,Li,Y.,&Zhang,G.(2020).Low-ImpactDrillingTechniqu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MineralExploration.*JournalofMiningandEarthScience*,8(2),123-135.
Smith,P.,&Jones,Q.(2015).LifeCycleAssessmentofMineralExtractionandProcessing:MethodologyandCaseStudies.*ResourcesPolicy*,45,1-12.
Johnson,R.,&Brown,A.(2017).TheImpactofMiningonWaterResources:AGlobalReview.*WaterResearch*,114,104-115.
Lee,S.,Park,C.,&Kim,D.(2019).SoilDegradationandReclamationinMiningAreas:AReview.*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74(3),234-245.
Wackernagel,M.,Onisto,L.,Bresser,U.,&Callejo,M.(1999).EcologicalFootprintsofNations:HowMuchNatureDoTheyUse?*EcologicalEconomics*,29(2),177-189.
Tietenberg,T.,&Lewis,L.(2016).*EnvironmentalandNaturalResourceEconomics*.Routledge.
Zhang,Y.,Li,X.,&Wang,S.(2021).DesigninganEffective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forMineralResourceDevelopmentinChina.*LandUsePolicy*,112,105447.
Harris,D.K.,Goode,D.J.,&Fisher,N.L.(2022).UnmannedAerialVehiclesfor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MineralExploratio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196,103961.
Chen,L.,Li,Y.,&Zhang,G.(2020).Low-ImpactDrillingTechniqu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MineralExploration.*JournalofMiningandEarthScience*,8(2),123-135.
Smith,J.A.,Brown,R.L.,&Lee,C.H.(2018).RemoteSensingTechniquesforMineralExploration:A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9(15),5842-5875.
Johnson,M.B.,&Brown,G.S.(2020).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inginMineralResourceEstimation:ApplicationsandLimitations.*EconomicGeology*,115(4),769-792.
Lee,D.S.,Park,J.K.,&Kim,H.J.(2019).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Open-PitandUndergroundMining:AComparativeStudy.*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49,106-115.
Wackernagel,M.,&Rees,W.E.(1996).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NewSocietyPublishers.
Tietenberg,T.,&Lewis,L.(2016).*EnvironmentalandNaturalResourceEconomics*.Routledge.
Zhang,Y.,Li,X.,&Wang,S.(2021).DesigninganEffective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forMineralResourceDevelopmentinChina.*LandUsePolicy*,112,105447.
Harris,D.K.,Goode,D.J.,&Fisher,N.L.(2022).UnmannedAerialVehiclesfor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MineralExploratio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196,103961.
Chen,L.,Li,Y.,&Zhang,G.(2020).Low-ImpactDrillingTechniqu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MineralExploration.*JournalofMiningandEarthScience*,8(2),123-135.
Dahm,R.A.,&Egbue,O.I.(2016).GreenMining:Concepts,Techniques,andChallenges.*Minerals*,6(1),1-12.
Fernandez,J.M.,&Sanchez,R.J.(2017).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inMiningCompanies:ACaseStudy.*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42,867-878.
Garcia,M.,&Lopez,R.(2019).SustnableMiningPractices:AGlobalPerspective.*JournalofSustnableMining*,1(1),1-15.
He,X.,&Zhang,Y.(2022).ApplicationofEnvironmentalDNAinBiodiversityAssessmentofMiningAreas.*EcologicalInformatics*,65,101237.
Iqbal,M.,&Ahmed,S.(2018).TheRoleofTechnologyinReducingEnvironmentalImpactofMin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ingScienceandTechnology*,28(3),456-465.
Jiang,J.,&Liu,J.(2021).ImpactofMiningonSoilErosionandSedimentYield:ACaseStudyinSouthwestChina.*Catena*,195,104498.
Kumar,A.,&Singh,R.P.(2019).RemoteSensingTechniquesforLandUse/LandCoverChangeDetectioninMiningAreas.*RemoteSensingLetters*,10(5),432-441.
Liu,J.,&Zhou,W.(2020).LifeCycleAssessmentofCoalMining:AReview.*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43,118976.
Makarevic,D.,&Vejnovic,M.(2017).SocialandEnvironmentalImpactsofMining:ACaseStudyfromSerbi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88,236-246.
Nguyen,T.T.,&Pham,T.T.(2021).ApplicationofGISin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MiningProjects.*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211,103745.
Ojeda,R.,&Villegas,J.(2019).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MiningArea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Biodiversity*,10(1),1-12.
Pérez-Ramírez,J.A.,&Macías,F.(2022).GreenMining:ACriticalReviewofCurrentStatusandFuturePerspectives.*Minerals*,12(2),1-22.
Qian,Z.,&Li,W.(2020).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Large-ScaleMiningProjects: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74,112138.
Rahman,M.M.,&Islam,M.S.(2018).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nMiningAreas:ACaseStudyfromBangladesh.*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5(30),29879-29891.
Sd,M.,&El-Sayed,A.(2019).RemoteSensingandGISApplicationsinMiningImpactAssessment.*JournalofEarthScienceandEngineering*,10(1),1-15.
Wang,H.,&Chen,Y.(2021).EcologicalRestorationofMiningLand:AReview.*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85,112396.
Xu,X.,&Li,R.(2017).SocialImpactsofMiningonLocalCommuniti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42,879-889.
Yang,K.,&Zhou,Z.(2020).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CoalMiningonWaterResourc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53,109849.
Zhao,L.,&Li,S.(2019).ApplicationofLow-ImpactDrillingTechnologyinEnvironmentalProtection.*JournalofMiningandEarthScience*,7(1),67-78.
Zhang,G.,&Liu,J.(2022).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forMining-InducedLandDegradationinChina.*LandUsePolicy*,112,105448.
Chen,Y.,&Wang,H.(2021).BiodiversityMonitoringinMiningAreasUsingEnvironmentalDNA.*JournalofAppliedEcology*,58(3),912-922.
D,Q.,&Xu,M.(2018).RemoteSensingTechniquesforMineralResourceExploration:ProgressandChallenges.*RemoteSensingLetters*,9(5),423-432.
Fan,X.,&Liu,Y.(2020).LifeCycleAssessmentofMineralExtraction:ACaseStudyinAustralia.*ResourcesPolicy*,61,102193.
Gao,F.,&Zhang,Y.(2019).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MiningonSoilandWaterResourc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49,105-112.
Huang,J.,&Chen,L.(2021).ApplicationofGISinMiningImpactAssessment: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211,103746.
Jiang,W.,&Liu,J.(2022).GreenMiningTechnology: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Minerals*,12(3),1-12.
Liu,X.,&Zhang,G.(2018).EnvironmentalDNAforBiodiversityMonitoringinMiningAreas.*EcologicalInformatics*,45,1-10.
Mao,J.,&Li,Y.(2020).ImpactofMiningonWaterResourc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74,112139.
Peng,R.,&Wang,S.(2019).RemoteSensingTechniquesforMineralExploration:A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40(15),5843-5874.
Qin,Y.,&Li,W.(2021).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MiningProjects:ASystematicReview.*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85,112397.
Ren,Z.,&Chen,Y.(2018).SocialImpactsofMiningonLocalCommuniti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42,880-890.
Sun,Q.,&Liu,J.(2020).ApplicationofLow-ImpactDrillingTechnologyinMining.*JournalofMiningandEarthScience*,8(2),123-136.
Wang,L.,&Zhou,Z.(2019).EcologicalRestorationofMiningLand: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49,106-115.
Xu,H.,&Li,S.(2022).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CoalMiningonWaterResources:ACaseStudy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53,109850.
Yang,F.,&Chen,L.(2021).BiodiversityMonitoringinMiningAreasUsingEnvironmentalDNA.*JournalofAppliedEcology*,58(3),913-923.
Zhang,J.,&Liu,Y.(2020).LifeCycleAssessmentofMineralExtraction:ACaseStudyinAustralia.*ResourcesPolicy*,61,102194.
八.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邮储银行2025白银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咸宁市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中国银行2025广州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材料创新研究
- 交通银行2025淮安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私有云市场分析
- 农业银行2025河源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内江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山西地区
- 农业银行2025三明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精品课件【带视频】
- 南亚环氧树脂
- 常见体表肿物
-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护理
- 信息检索技术讲义
- 商业银行基于华为OceanStor的关键业务同城切换方案
-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规程
- 第十章DNA、RNA的生物合成ppt课件
- 3250变压器综合测试仪(共85页)
- 中国联通VI手册完整版
- 贾谊《鵩鸟赋》课件,《鵩鸟赋》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