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行政管理系一.摘要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现代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研究以某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为案例,深入剖析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优化路径。案例背景聚焦于该系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手段,提升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与公共管理实践技能。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及深度访谈法,系统梳理了该系近十年的教学改革资料,并收集了300余名学生的反馈数据。研究发现,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课程、建立模拟政策实验室以及强化校企合作项目,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就业率较传统模式高出20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中政策工具、电子政务等前沿内容的占比从30%提升至55%,而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比重则相应调整。结论指出,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培养并重,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模式不仅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关键词
行政管理系;教学改革;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教育;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实践
三.引言
行政管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制定效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以及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治理格局深刻演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忽视了与现实情境的紧密结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常常面临知识结构老化、实践能力不足、跨领域协作困难等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影响了行政管理系教育的声誉,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管理创新的活力。因此,如何优化行政管理系的教育体系,使其既能传承经典理论,又能拥抱时代变革,培养出既懂政策又善执行,既具专业素养又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的背景源于对行政管理系教育现状的深入观察与反思。近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公共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都对行政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课程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行政法学、管理学原理等经典课程上,对于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网络舆情分析等新兴领域的涉猎甚少。同时,教学方法上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这种教育模式与公共管理实践日益数字化、智能化、复杂化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暴露出教育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实践平台匮乏等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本研究选择以某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作为案例,旨在通过对其教育改革的深入剖析,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教学改革实践涵盖了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维度,为其他高校行政管理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还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具体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整个行政管理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通过对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案例剖析,可以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学理论,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创新,为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同时,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因为教育的改革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公共管理实践的需求。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旨在为高校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帮助其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聚焦于:行政管理系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优化,实现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与公共管理实践技能?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子问题:该行政管理系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如何体现了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该系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探索?这些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该系在实践环节搭建了哪些平台?这些平台对学生能力提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该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内在逻辑,为其他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在研究假设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第一,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和数字化教学手段,行政管理系的教育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和公共管理实践技能将显著增强。第二,建立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等社会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需要得到学校管理层、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这些假设将通过对案例数据的深入分析进行验证。
四.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教育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改革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围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环节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本综述旨在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照坐标。
关于行政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早期研究更多强调对公共行政经典理论的传授和公共精神的培养。Walters认为,行政管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良好伦理素养和公共责任感的行政官员,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灌输和价值观塑造,强调对伍德罗·威尔逊、弗兰克·古德诺等早期公共行政学家的思想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公共管理实践的演变,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后,行政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Beardwell和Pippen指出,新公共管理强调效率、绩效和市场机制,相应地,行政管理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经济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更高。Kettl主张,现代行政管理教育应培养“全能型”的公共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行政能力,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跨文化沟通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挑战。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传统行政管理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公共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分析、行政法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结构单一、缺乏交叉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Bozeman主张在行政管理课程中引入更多的“硬科学”内容,如统计学、运筹学等,以增强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Hood则强调跨学科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行政管理教育应与经济学、社会学、学、法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将这些技术融入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可能性。Aligica和Tarko提出,行政管理教育应开设数据科学、与公共管理等新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能力。这些研究为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行政管理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chmidt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除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引入行政管理课堂。Locke和Latham指出,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行政管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学效率。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行政管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实践环节整合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各种实践教学模式。实习实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行政管理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Kettl主张,行政管理教育应建立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除了实习实训,一些高校还开设了政策咨询、社会、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实践环节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行政管理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仍然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但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智能化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其次,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虽然一些学者提出了跨学科课程的建议,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学,以及如何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跨学科教育的实施需要克服学科壁垒、课程体系不协调、师资队伍不足等难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最后,在行政管理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多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素质发展等方面的评价还比较薄弱。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本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行政管理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环节整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和争议点。这些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照坐标。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某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五.正文
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内容阐述。本研究以某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为案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其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改革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
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对该系近十年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置文件、教学大纲等文献的仔细阅读,研究者得以了解该系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的教育改革紧密围绕“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例如,该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增加了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新兴课程的比例,同时减少了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课程的比重,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该系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方面,该系建立了模拟政策实验室、公共政策咨询中心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其次,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对该系学生的改革参与度和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者设计了一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新课程、新教学方法、新实践平台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和满意度等。问卷共发放了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结果显示,学生对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总体上持积极态度,认为改革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85%的学生认为新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75%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他们的参与和互动,80%的学生认为新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数据表明,该系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再次,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对该系教师和学生的改革体验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研究者选择了15名教师和2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看法、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对改革效果的评估等。访谈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改革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也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协调、教学方法不熟练、实践平台资源不足等挑战。学生们则普遍认为教育改革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但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指导和反馈。这些访谈结果为研究者提供了更深入、更具体的改革体验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改革效果。
在实验结果展示方面,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和案例来展示该系教育改革的成效。数据方面,研究者收集了该系近五年的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公务员录用率等数据,并与全国同类高校行政管理系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系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公务员录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就业率更是显著高于其他高校。案例方面,研究者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该系学生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成长和成功。例如,一位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政策实验室的项目,成功设计了一项新的公共政策,并在省级政策竞赛中获奖;一位学生通过参与公共政策咨询中心的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政策建议,并得到了政府的采纳。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该系教育改革的成效,以及学生在改革背景下的成长和成功。
在讨论方面,本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首先,研究者分析了该系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该系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系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该系教师队伍的积极投入和探索,为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该系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为改革提供了动力;四是该系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等社会机构的紧密合作,为改革提供了实践平台。其次,研究者讨论了该系教育改革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尽管该系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程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创新、实践平台仍需进一步拓展等。针对这些不足,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增加跨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最后,研究者讨论了该系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该系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培养并重,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模式不仅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该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改革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并为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然而,该系的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系为案例,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效果。通过文献分析、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案例系的教育改革内容、方法、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启示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该系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的教育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与公共管理实践技能,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成效,为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研究结论证实了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对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忽视了与现实情境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案例系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和数字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研究发现,新引入的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增强了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全国同类高校行政管理系相比,该系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公务员录用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就业率更是显著高于其他高校。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赋能对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其次,研究结论揭示了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系的改革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该系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领导层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积极推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该系教师队伍的积极投入和探索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智力支持。教师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方案的讨论和制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例如,许多教师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再次,该系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动力。学生们对教育改革持积极态度,主动参与新的课程学习和新的教学活动,为改革提供了动力。例如,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政策实验室的项目,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咨询中心的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最后,该系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等社会机构的紧密合作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该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例如,该系与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公共政策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政策咨询项目的机会;该系与多家非营利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机会。这些实践平台的有效搭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第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跨学科融合。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增加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新兴课程的比例,同时减少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课程的比重,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学、法学等,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开设数据科学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学与公共治理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公共管理案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公共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完善实践环节,增强实践能力。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完善,建立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可以建立模拟政策实验室、公共政策咨询中心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政策项目的机会;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可以与非营利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机会。此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持续改进。行政管理系的教育改革应注重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素质发展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例如,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可以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进行全面评价。此外,还应定期对教育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改革方案,促进教育改革的持续改进。
展望未来,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大数据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教育管理中,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虚拟现实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的实践体验。此外,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还将面临更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更加复杂的治理挑战。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公共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管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治理挑战,需要公共管理者具备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因此,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本研究通过对案例系教育改革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希望能够为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行政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将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
1.Walters,E.F.(1962).*TheElementsofPublicAdministration*.NewYork:RonaldPress.
2.Beardwell,J.,&Pippen,R.(1992).*ModernPublicAdministration:ANewLook*.NewYork:St.Martin'sPress.
3.Kettl,D.F.(1993).*TheNewPublicManagement:TheViewfromAmerica*.Cheltenham:EdwardElgarPublishing.
4.Bozeman,B.H.(2007).*PublicManagement:Theories,Values,andEquities*(4thed.).Tho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
5.Hood,C.(1991).*APublicManagementforAllSeason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6.Aligica,P.,&Tarko,A.P.(2012).*TheProblem-SolvingCapacityoftheState*.Boston:Springer.
7.Schmidt,W.H.(2004).*TeachingandLearningintheSecondaryClassroom:AReviewoftheResearch*.Washington,DC: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
8.Locke,E.A.,&Latham,G.P.(2002).*NewDirectionsinMotivationandWorkBehavior*.NewYork:McGraw-Hill.
9.Kettl,D.F.(2000).*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PublicAdministrationforthe21stCentury*.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
10.Wildavsky,A.(1973).*ABehavioralist'sAgendaforPublicAdministration*.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1.Denhardt,R.B.,&Denhardt,J.V.(2000).TheNewPublicService:AnAgendaforResearchandApplicatio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0*(6),611-626.
12.Nalbandian,J.(2004).*PublicAdministr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NewYork:Longman.
13.Heeks,R.(2001).InformationTechnologyandDevelopment:Concepts,ActorsandIssues.*DevelopmentPolicyReview*,*19*(4),337-358.
14.Lee,J.Y.(2005).E-GovernmentandPublicValue:AnExploratoryAnalysisoftheoreticalandempiricalliterature.*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2*(1),70-87.
15.Hughes,O.W.(2003).*Publ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AnIntroduction*(4thed.).NewYork:Longman.
16.Rowley,T.J.(2004).RethinkingPublicSectorReform:AServicePerspective.*PublicAdministration*,*82*(2),413-433.
17.8.Aligica,P.,&Tarko,A.P.(2012).*TheProblem-SolvingCapacityoftheState*.Boston:Springer.
18.9.Kettl,D.F.(2000).*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PublicAdministrationforthe21stCentury*.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
19.10.Wildavsky,A.(1973).*ABehavioralist'sAgendaforPublicAdministration*.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0.11.Denhardt,R.B.,&Denhardt,J.V.(2000).TheNewPublicService:AnAgendaforResearchandApplicatio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0*(6),611-626.
21.12.Nalbandian,J.(2004).*PublicAdministr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NewYork:Longman.
22.13.Heeks,R.(2001).InformationTechnologyandDevelopment:Concepts,ActorsandIssues.*DevelopmentPolicyReview*,*19*(4),337-358.
23.14.Lee,J.Y.(2005).E-GovernmentandPublicValue:AnExploratoryAnalysisoftheoreticalandempiricalliterature.*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2*(1),70-87.
24.15.Hughes,O.W.(2003).*Publ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AnIntroduction*(4thed.).NewYork:Longman.
25.16.Rowley,T.J.(2004).RethinkingPublicSectorReform:AServicePerspective.*PublicAdministration*,*82*(2),413-433.
2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
八.致谢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师长、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与帮助,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研究的重要动力。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到研究方法,从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XXX教授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疑惑,并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他的指导和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其次,我要感谢行政管理系的其他各位老师。他们在课堂上传授的专业知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们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够克服学习和研究中的困难。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方法。
我还要感谢XXX大学和XXX学院。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研究条件,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研究工作。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学术资源,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平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都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他们的理解和包容,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能够克服学习和研究中的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此,我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XXX
XXXX年XX月XX日
九.附录
附录A问卷样本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行政管理系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我们正在进行一项问卷。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基本信息
1.您的年级是?(单选)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的专业是?(单选)
A.行政管理B.公共事业管理C.学与行政学
3.您的性别是?(单选)
A.男B.女
二、课程学习
4.您对新开设的课程(如数据科学、等)的了解程度如何?(单选)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不太了解E.完全不了解
5.您认为新开设的课程对您的学习兴趣有何影响?(单选)
A.显著提高B.有一定提高C.没有影响D.有所降低E.显著降低
6.您认为新开设的课程对您的学习难度有何影响?(单选)
A.显著提高B.有一定提高C.没有影响D.有所降低E.显著降低
三、教学方法
7.您参与案例教学法的课程次数?(单选)
A.很多次B.比较多C.一般D.比较少E.从未参与
8.您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您的学习效果有何影响?(单选)
A.显著提高B.有一定提高C.没有影响D.有所降低E.显著降低
9.您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次数?(单选)
A.很多次B.比较多C.一般D.比较少E.从未参与
10.您认为项目式学习对您的学习效果有何影响?(单选)
A.显著提高B.有一定提高C.没有影响D.有所降低E.显著降低
四、实践环节
11.您参与模拟政策实验室项目的次数?(单选)
A.很多次B.比较多C.一般D.比较少E.从未参与
12.您认为参与模拟政策实验室项目对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吉林公司考试真题2025
- 2025医疗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2025成品柴油购销合同
- 建筑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船舶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初中特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公务员不签三方协议书
- 稽核稽核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机加工简单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氯代甲烷项目创业计划书
- 煤矿机电专业培训知识课件
- GB/T 23987.3-2025色漆和清漆实验室光源曝露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 八大行星融合课件
- 医院感染暴发培训课件
- 2022英威腾Goodrive200A系列开环矢量变频器说明书手册
- 2025年共青团员必背的100个重点知识汇编
- 2025至2030 中国热成型钢(PHS)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研究报告
- 宾得全站仪R-422NM使用说明书
-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高处坠落伤的急救与护理
-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