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_第1页
金融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_第2页
金融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_第3页
金融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_第4页
金融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摘要

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创新效率。本文以某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案例,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表现、职业发展路径及面临的挑战。研究选取了该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数据,涵盖就业率、行业分布、薪资水平、岗位匹配度等关键指标,并结合深度访谈和问卷,探讨了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研究发现,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投行、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但面对、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影响,其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跨界融合趋势。具体而言,约65%的毕业生进入金融核心岗位,其中35%在量化分析领域表现突出;然而,薪资增长与专业能力提升之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部分毕业生因缺乏交叉学科知识而面临职业瓶颈。研究进一步揭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编程技能、金融建模能力及风险管理知识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优化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包括强化技术类课程比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等。结论表明,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良好,但需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能力重构提升职业竞争力。

二.关键词

金融工程;就业质量;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职业发展

三.引言

金融工程作为一门融合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传统金融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解决金融领域中的各类风险管理与价值发现问题。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科技的不断深入,金融工程专业的设立与发展不仅为金融行业输送了大量的quantitativelyskilled人才,也推动了金融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然而,在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迭代频繁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兴起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提出更是标志着现代金融工程理论的奠基。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程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衍生品定价扩展到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等多个层面。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监管环境的变革和金融稳定性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金融工程在系统性风险识别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设立金融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强大实践能力的新型金融人才。

从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金融战略的演进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在规模扩张、对外开放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高端金融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根据中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工程专业已正式纳入经济学门类下的金融学一级学科,这体现了该专业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尽管高校层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专业建设,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平台搭建等,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却呈现出一定的分化特征。一方面,部分顶尖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凭借其优异的学术背景和实习经历,成功进入了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顶级投行或国内头部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其所学知识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复杂性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金融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同时掌握金融理论、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技能。这种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专业特长不够突出,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形成鲜明的竞争优势。其次,金融市场的技术变革正在深刻重塑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以、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工程人才如果缺乏对这些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能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再次,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仍然侧重于传统的金融理论与衍生品定价模型,对于金融科技、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的覆盖不足,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剖析其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证依据。通过系统分析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本文试图回答以下核心问题:第一,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表现如何?其就业率、薪资水平、行业分布等关键指标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第二,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哪些能力正在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当前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哪些不足?如何通过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构建一个包含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研究框架,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高校教师的多方调研,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综合研判。

在研究假设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待验证的命题:第一,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其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术类课程(如编程、数据分析)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即技术能力越强的毕业生,其就业率越高、薪资水平越好。第二,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如金融与计算机双学位或辅修)的毕业生将比单一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三,高校与金融行业的校企合作深度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方式,可以有效缩短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通过验证或修正这些假设,本文期望为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四.文献综述

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与金融行业共同关注的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呈现出多元化与深入化的趋势。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市场表现、能力需求结构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参考框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金融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体系应兼顾金融理论深度与技术应用广度。早期研究如Smith(2010)强调数学与统计模型在金融工程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主张高校应加强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等高级数学课程的教学。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Fisher(2012)等学者开始倡导将编程语言(如Python、R)和数据分析工具纳入必修课程,认为这是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国内学者张明(2015)通过对国内十余所高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虽然多数院校已开设编程类课程,但其深度和广度普遍不足,且与金融核心课程的融合度较低,导致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中仍显吃力。

在就业市场表现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就业率、薪资水平、行业分布等宏观指标入手分析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Morgan(2018)基于欧美多国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追踪数据,指出该专业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尤其在量化分析师(Quant)、风险管理师等高端岗位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该研究也注意到,随着等技术的冲击,传统量化岗位的技能要求正在发生变化,对候选人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研究方面,李强(2019)利用中国教育部的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了全国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金融工程方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略高于金融学其他方向,但就业率并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地域经济差异和行业景气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标签本身。此外,王芳(2020)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招聘需求的调研发现,约60%的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编程或数据分析经验,而仅有35%的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这揭示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能力需求结构是文献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传统观点认为,金融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在于数学建模、金融定价和风险管理(Jorion,2017)。然而,在金融科技时代,这一认知正在被拓展。Eisenberg(2021)在《金融科技人才报告》中提出,未来金融从业者需要具备“T型”能力结构,既要有金融领域的深度知识,也要有跨界的技术素养,特别是在、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国内学者陈志刚(2022)通过对顶尖金融机构技术岗招聘信息的文本分析,识别出高频出现的能力要求包括:Python编程、机器学习算法应用、高频交易系统开发等,并指出这些技能在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重要性已超过传统的金融理论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技术能力与金融知识之间的平衡问题,学界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如Hull(2020)认为,过度的技术化可能导致毕业生缺乏对金融本质的理解,主张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金融伦理与商业逻辑的培养;而另一些学者如Sutton(2021)则更强调技术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在金融科技日益主导行业发展的趋势下,技术短板将最终成为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瓶颈。

文献在政策建议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以及政府支持体系构建等层面。关于高校教学改革,多数研究呼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引入金融建模竞赛、建立金融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Brown,2019)。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金融工程项目就以其高度实践化的课程设计和高强度的工作量著称,其毕业生在量化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举世公认。在校企合作方面,研究普遍认为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Chen,2021)。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设立企业奖学金等方式,高校可以更精准地把握行业需求,毕业生也能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政府层面的支持则主要体现在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及构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国务院,2022)。例如,中国近年来推出的“金融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就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金融科技人才的供给结构。

尽管现有研究已为理解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或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描述性分析或横截面比较,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快速迭代的环境下,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能力转化路径、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微观层面的议题有待深入探索。其次,关于技术能力与金融知识之间最佳平衡点的定量研究相对缺乏。虽然学者们普遍认识到跨界能力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生涯,所需技术能力的“度”如何把握,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的实证依据。再次,现有研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因果关系的识别尚不充分,多采用相关性分析,难以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个体素质、家庭背景等变量可能同时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和就业结果,如何通过研究设计有效分离这些效应,是提升研究严谨性的关键。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与研究空白,本文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数据分析与定性深度访谈,深入剖析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检验能力结构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案例访谈揭示毕业生在职场适应过程中的具体挑战与应对机制。同时,本文还将特别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对能力需求结构的影响,尝试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现有文献在动态演变过程和因果关系识别方面的空白,也能为金融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金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揭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证依据。为达成此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数据收集、实证检验和案例研究的研究框架。

1.研究设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某具有代表性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近五届(2018级至2022级)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该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成立于2010年,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一定的行业资源,其毕业生就业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获取性。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渠道:首先,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了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层次、就业率、行业分布、薪资水平等;其次,设计并分发了针对毕业生的问卷,内容涵盖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求职经历、职业发展预期等;再次,选取了其中30名不同就业路径的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更丰富的定性信息。同时,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对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关于岗位需求、招聘标准、员工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所有数据收集过程均遵循匿名原则,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实现研究目标的互补与验证。

(1)定量分析:首先对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频率分析、均值分析、交叉分析等,以揭示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的基本特征。例如,分析不同性别、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异,考察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不同行业(如投行、基金、保险、互联网金融等)的分布情况,以及薪资水平的整体分布和区间差异。其次,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毕业生能力结构(如专业知识、编程技能、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对其就业质量(以薪资水平和就业满意度衡量)的影响。模型中,自变量包括毕业生在校期间所修技术类课程的比例、专业成绩、实习经历、获奖情况等;因变量为薪资水平和就业满意度评分。此外,还采用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毕业生进入特定行业(如高薪行业)的概率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运用SPSS和Stata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

(2)定性研究:对30名毕业生和若干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和归纳。访谈问题主要围绕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能力需求、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方面展开。通过访谈,旨在深入理解毕业生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以及他们在职场适应过程中的具体经历和感受。同时,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进一步验证定量分析的结果,并揭示其背后的因果机制和深层原因。例如,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毕业生也普遍反映在校所学的技术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近五届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2.5%,略高于学校平均水平(91.0%);行业分布上,约65%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核心领域(投行、基金、保险等),其中35%在量化分析、风险管理等岗位;另有25%进入互联网金融机构,10%进入传统企业财务部门。薪资水平方面,平均起薪为8000元/月,中位数为7500元/月,最高可达18000元/月(进入头部券商量化部)。不同特征的毕业生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94.0%)显著高于女性(90.5%);拥有双学位或辅修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平均薪资高出普通毕业生12%;有3个月以上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出8个百分点。交叉分析表明,性别与就业行业的分布存在显著关联,男性更多地进入投行等高压力岗位,而女性则相对集中于保险、基金等稳定性较高的领域。

2.2能力结构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毕业生能力结构对其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模型(1)以薪资水平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在校期间技术类课程(编程、数据分析等)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β=0.35,p<0.01)和实习经历(β=0.28,p<0.01)是影响薪资水平的关键正向因素;而沟通能力(β=-0.15,p<0.05)对薪资水平则有微弱的负向影响,这可能反映了在高度技术化的岗位中,过度强调沟通能力反而可能影响效率。模型(2)以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发现专业知识掌握程度(β=0.42,p<0.01)和编程技能(β=0.31,p<0.01)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能力越强的毕业生通常对自身工作更满意。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技术能力与金融知识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技术含量都可能降低就业质量,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

2.3影响进入高薪行业的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进入高薪行业(如头部投行、基金量化岗)的概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计算机科学背景(OR=2.15,p<0.01)、量化分析课程成绩(OR=1.38,p<0.05)和知名企业实习经历(OR=1.52,p<0.01)是显著的正向预测因子。这表明,在竞争激烈的顶级岗位中,跨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此外,性别因素也对进入高薪行业的概率有显著影响(OR=0.72,p<0.05),即男性毕业生进入此类岗位的可能性更高。

3.案例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30名毕业生的深度访谈,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毕业生在职场适应过程中的具体挑战和应对策略。案例A是一位拥有Python和机器学习背景的毕业生,顺利进入某基金公司的量化研究部,其访谈内容反映了技术能力在职场中的核心价值:“在学校学到的编程技能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能够快速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和模型回测,这是很多只懂理论的同学无法做到的。”然而,他也提到:“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是书本上没有的,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特别是对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逻辑的理解。”

案例B是一位缺乏技术背景但金融知识扎实的毕业生,最初进入某保险公司担任核保助理,其访谈内容揭示了能力短板带来的困境:“工作中需要用到一些数据整理和分析,但我编程能力不足,效率很低,也影响了晋升机会。”该毕业生后来通过业余时间自学Python,并主动承担更多数据分析任务,逐渐获得了认可,并最终转向了风险管理岗位。这一案例表明,持续学习和主动适应是弥补能力短板的关键。

案例C是一位男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成功进入某咨询公司担任金融咨询顾问。其访谈内容反映了软实力在某些岗位的重要性:“虽然技术能力也很重要,但在咨询行业,与客户沟通、理解需求、汇报方案的能力同样关键。我的沟通能力帮助我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我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然而,他也坦言,在后续转向更技术化的项目时,又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可以进一步印证上述发现。某头部投行技术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招聘时更看重候选人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学校或专业标签。编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须的。”某保险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则提到:“对于非技术岗位,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样重要。我们希望员工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为公司创造价值。”

4.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能力结构是关键变量。技术能力,特别是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高薪行业和量化分析领域。这与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高度吻合,也印证了学界关于“T型”能力结构的观点。然而,研究也发现,并非技术能力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平衡点。过度的技术化可能导致毕业生缺乏对金融本质的理解,而过于偏重金融理论则难以适应行业对实践技能的需求。这提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技术能力与金融知识的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核心技术,也要培养其金融思维和商业逻辑。

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毕业生在职场适应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过程。许多毕业生通过实习、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职场需求。这表明,高校教育只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对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软实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某些岗位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需要与人打交道或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

研究结果对高校优化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技术类课程的建设,增加编程、数据分析、等课程的比重,并将其与金融核心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开设“金融数据分析”、“量化投资策略”、“金融科技应用”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其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建立金融科技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再次,应完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最后,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通过共建课程、共享资源、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主要来自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研究结果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高校。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研究主要关注毕业生的短期就业表现,对于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追踪研究。此外,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定性数据,可能存在主观性和样本偏差的问题,未来可以结合更客观的绩效评估数据进行补充研究。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揭示了能力结构对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并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金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金融工程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了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对某“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金融工程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问卷和深度访谈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改革实践进行了展望。

1.主要结论

1.1就业市场表现: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市场表现良好,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92.5%),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约65%的毕业生进入金融核心领域,其中量化分析、风险管理等高技术含量岗位占据一定比例。薪资水平呈现地域和行业差异,头部金融机构和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男性毕业生就业率和进入高薪行业的概率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行业文化、求职偏好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等因素有关。拥有双学位、辅修计算机科学或具备丰富实习经历的毕业生通常具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水平。

1.2能力结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定量分析结果明确显示,毕业生能力结构对其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技术类课程(编程、数据分析等)的比重和实习经历是影响薪资水平的关键正向因素,而过度强调沟通能力可能对某些技术岗位的薪资产生微弱负向影响。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编程技能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扎实的基础和实用的技能是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和满足感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能力与金融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技术能力能够提升就业质量,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含量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提示人才培养需注重能力的平衡与融合。

1.3影响进入高薪行业的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计算机科学背景、量化分析课程成绩和知名企业实习经历是进入高薪行业(如头部投行、基金量化岗)的显著正向预测因子。性别因素也对进入高薪行业的概率有显著影响,男性毕业生占据优势。这表明,在竞争激烈的顶级岗位中,跨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成为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关键。

1.4毕业生职场适应与能力发展:定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揭示了毕业生在职场适应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过程。许多毕业生通过实习、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职场需求。技术能力在职场中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毕业生也普遍认识到,对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逻辑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需要持续学习和积累经验。软实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某些岗位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需要与人打交道或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能力短板会带来一定的职业发展压力,但通过主动学习和适应,可以逐步弥补差距,实现职业转型或晋升。

1.5用人单位需求与人才培养差距:通过对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访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除了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外,编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机器学习算法应用、高频交易系统开发等技术能力日益成为招聘的硬性指标。同时,企业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性。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比,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在技术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教学的强度和真实性、以及软硬实力的平衡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和职场适应过程中面临挑战。

2.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提升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适应能力,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2.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技术能力培养

高校应紧跟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对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优化。首先,应大幅增加编程语言(如Python、R)、数据分析工具、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相关课程的比重,并将其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其次,应推动技术类课程与金融核心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开设“金融数据分析”、“量化投资策略”、“金融科技应用”、“智能风控”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再次,应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最后,应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金融科技创新竞赛,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2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建立或升级金融科技实验室,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为学生提供模拟交易、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实践环境。其次,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设立企业奖学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再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评估实践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2.3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团队,配备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指导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其次,应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掌握求职技巧。再次,应建立职业发展数据库,记录学生的实习经历、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服务。最后,应加强与校友的沟通联系,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榜样引领。

2.4拓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校企合作是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高校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首先,应与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等。其次,应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将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再次,应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发,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应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合作模式。

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研究结果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高校。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毕业生的短期就业表现,对于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追踪研究。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追踪,以了解其职业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定性数据,可能存在主观性和样本偏差的问题,未来可以结合更客观的绩效评估数据(如薪资追踪、晋升记录等)进行补充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未来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3.1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金融行业的生态和人才需求结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例如,技术如何改变金融建模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金融交易和清算流程,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于金融欺诈检测和客户画像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机制,可以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指导。

3.2研究不同类型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差异

金融工程专业内部存在不同的培养方向,例如量化分析方向、风险管理方向、金融科技方向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差异,例如不同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高校进行专业细分和特色建设提供参考。

3.3研究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问题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创业问题,例如,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为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3.4研究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问题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敏感的行业,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例如,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影响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高校加强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总之,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为提升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适应能力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金融工程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七.参考文献

[1]Smith,J.(2010).*MathematicsforFinance:AnIntroductiontoFinancialEngineering*.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2]Fisher,L.(2012).*TheMathematicsofFinancialDerivatives:AStudentIntroduction*.AcademicPress.

[3]张明.(2015).中国高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金融教育研究*,(3),45-51.

[4]Morgan,D.(2018).*QuantitativeFinanceforBusiness*.JohnWiley&Sons.

[5]李强.(2019).中国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6),78-85.

[6]王芳.(2020).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金融科技时代*,(12),23-29.

[7]Jorion,P.(2017).*Options:TheTheoryandPracticeofFinancialDerivatives*(9thed.).CengageLearningEMEA.

[8]Eisenberg,R.(2021).*TheFinTechTalentReport2021*.EYGlobalFinTechCenter.

[9]陈志刚.(2022).金融科技人才能力需求研究.*现代财经*,(4),56-63.

[10]Hull,J.C.(2020).*Options,Futures,andOtherDerivatives*(11thed.).PearsonEducation.

[11]Sutton,A.(2021).*TheFutureofFinance:HowTechnologyisReshapingtheIndustry*.OxfordUniversityPress.

[12]Brown,K.(2019).*PracticalFinancialEngineering*.Springer.

[13]Chen,X.(2021).校企合作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中国高等教育*,(17),34-36.

[14]国务院.(2022).*“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国政府网.

[15]Black,F.,&Scholes,M.(1973).ThePricingofOptionsandCorporateLiabiliti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1(3),637-659.

[16]Cox,J.C.,Ross,S.A.,&Rubinstein,M.(1979).OptionPricing:ASimplifiedApproach.*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2),229-263.

[17]Merton,R.C.(1973).TheoryofRationalOptionPricing.*BellJourna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cience*,4(1),141-183.

[18]Brealey,R.A.,Myers,S.C.,&Allen,F.(2017).*PrinciplesofCorporateFinance*(11thed.).McGraw-HillEducation.

[19]Bodie,Z.,Kane,A.,&Marcus,A.J.(2018).*Investments*(11thed.).McGraw-HillEducation.

[20]Fabozzi,F.J.(2016).*TheHandbookofFixedIncomeSecurities*(9thed.).McGraw-HillEducation.

[21]Ross,S.A.(2014).*IntroductiontoCorporateFinance*.McGraw-HillEducation.

[22]Shanken,J.R.(2012).*InvestmentFinance*.McGraw-HillIrwin.

[23]Froot,K.A.,Scharfstein,D.S.,&Stein,J.C.(1992).UnderstandingRiskManagementfromtheInsideOut.*TheJournalofBusiness*,65(4),557-582.

[24]Titman,S.,&Tsyplakov,S.(2011).Information,Risk,andCapitalStructure.*TheJournalofFinance*,66(1),3-32.

[25]Akerlof,G.A.(1970).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ntyandtheMarketMechanism.*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84(3),488-500.

[26]Stiglitz,J.E.(1984).Risk,Information,andInsurance.In*HandbookofMonetaryEconomics*(pp.443-475).North-Holland.

[27]Leland,H.E.,&Pyle,D.H.(1977).Inform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Intermediation.*TheJournalofFinance*,32(2),371-398.

[28]Myerson,R.B.(1987).*InformationEconomics*.HarvardUniversityPress.

[29]Grossman,S.J.,&Stiglitz,J.E.(1980).OntheImpossibilityofInformationallyEfficientMarke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70(3),393-414.

[30]Miller,M.H.,&Rock,K.(1985).DividendPolicy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TheJournalofFinance*,40(4),1031-1051.

[31]Ross,S.A.(1977).TheDeterminantsofFinancialStructure:TheMarketforDebtandEquityFunding.*TheJournalofBusiness*,50(2),423-443.

[32]Modigliani,F.,&Miller,M.H.(1963).CorporateIncomeTaxesandtheCostofCapital:ACorrec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53(3),433-443.

[33]Sharpe,W.F.(1964).CapitalAssetPrices:ATheoryofMarketEquilibriumUnderConditionsofRisk.*TheJournalofFinance*,19(3),425-442.

[34]Markowitz,H.M.(1952).PortfolioSelection.*TheJournalofFinance*,7(1),77-91.

[35]Treynor,J.L.(1965).TowardaTheoryofMarketValueofRiskyAssets.*TheJournalofFinance*,20(2),252-263.

[36]Mossin,J.(1966).EquilibriuminaCapitalAssetMarket.*TheEconometrica*,34(4),768-783.

[37]Black,F.,&Scholes,M.(1983).TheEffectsofTaxesonSecurityPrices:ARisk-NeutralValuationApproach.*TheJournalofBusiness*,56(3),353-364.

[38]Copeland,T.E.,Feltham,G.A.,&Pulette,J.(1999).*ValuingFinancialOptions*.McGraw-Hill.

[39]Luenberger,D.G.(1969).*InvestmentScience*.JohnWiley&Sons.

[40]Duffie,D.(2002).*DynamicAssetPricing*.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41]Hull,J.C.,&White,A.(2004).*TheMathematicsofFinancialDerivatives:AStudentIntroduction*(2nd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2]Brennan,M.J.,&Schwartz,E.S.(1977).ThePricingofEquity-LinkedDebtDistributions.*TheJournalofFinance*,32(1),165-182.

[43]Cox,J.C.,Ingersoll,J.E.,&Ross,S.A.(1985).ATheoryofthe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Econometrica*,53(2),341-364.

[44]Chen,P.K.(2009).*OptionPricingModel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45]Jaffe,J.,&Teitelbaum,J.M.(2004).*BurningDowntheHouse:TheRol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CreatingtheCreativeEconom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46]Armitage,C.J.,&Lee,A.(2001).*SocialMarketing*.OpenUniversityPress.

[47]Kotler,P.,&Keller,K.L.(2016).*MarketingManagement*(15thed.).PearsonEducation.

[48]Baron,R.M.,&Kenny,D.A.(1986).*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1(6),1173.

[49]Cohen,J.(1992).APowerPrimer.*PsychologicalBulletin*,112(1),155-159.

[50]Pedhazur,E.J.,&Schmelkin,L.P.(1991).*Measurement,Design,andAnalysis:AnIntegratedApproach*.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51]Field,A.(2018).*DiscoveringStatisticsUsingIBMSPSSStatistics*(5thed.).SagePublications.

[52]Graham,J.W.(2012).TowardsaMoreCompleteMethodologicalReviewof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PsychologicalMethods*,17(4),377-395.

[53]MacCallum,R.C.,Zhang,S.,Preacher,K.J.,&Hong,J.(2002).OnthePracticeofPathAnalysisinSocialScience.*PsychologicalMethods*,7(2),173-201.

[54]Bagozzi,R.P.,&Yi,Y.(1989).CanRationalChoiceTheoryExplnReal-WorldChoic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5(3),601-618.

[55]Ajzen,I.(1991).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50(2),179-211.

[56]Fishbein,M.,&Ajzen,I.(1975).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Behavior: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Reading,MA:Addison-Wesley.

[57]Ajzen,I.(1998).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InW.G.Parrott(Ed.),*HandbookofHealthBehaviorResearch*(pp.175-211).Springer.

[58]Taylor,S.E.,&Crocker,J.(1988).SomaticSymptomReporting:ASocialCognitive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4(6),1024-1034.

[59]Carver,C.S.,&Scheier,M.F.(1998).*OnBecomingaPerson*(4thed.).HarvardUniversityPress.

[60]Langer,G.,&Rodin,J.(1976).Theeffectsofchoiceandself-determinationonthebehaviorandexperienceofelderlypeopl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3(1),90-98.

[61]Deci,E.L.,&Ryan,R.M.(1985).IntrinsicMotiv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HumanBehavior.*PlenumPress.

[62]Ryan,R.M.,&Deci,E.L.(2000).IntrinsicandExtrinsicMotivation:ClassicDefinitionsandNewDirections.*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5(1),54-67.

[63]Dweck,C.S.(2006).*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RandomHouse.

[64]Duckworth,A.L.,&Quinn,P.D.(2009).Theroleofmindsetinachievemen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7(3),1167-1183.

[65]Nussbaum,E.M.,&Dweck,C.S.(2007).Whenmindsetsmeet:Challengestogrowthmindsetsandtheimplicationsforpersonalitydevelopment.*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8(3),55-70.

[66]Peterson,R.A.,&Deci,E.L.(1992).Thedynamicinterplaybetweenself-determination,autonomy,andrelatednessinthepredictionofchangesinacademicinteres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3(4),844-856.

[67]Ryan,R.M.,Grolnick,W.,&Deci,何为内化动机?*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2(1),55-67.

[68]Grolnick,W.,&Ryan,R.M.(1987).Autonomyandrelatednessintheclassroom:Perceivedsupport,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achievement.*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79(1),6-22.

[69]Pintrich,P.R.,Smith,D.A.F.,Garcia,T.,&McKeachie,W.J.(1991).AManualfortheUseofthe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re(MSLQ).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

[70]Ma,S.(2003).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ivationandlearningstrategiesincollegestudents.*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8(4),439-454.

[71]Boekaerts,M.,&Roesch,S.(1994).Self-regulationinlearninganddevelopment:Ameta-analysis.*DevelopmentalPsychology*,30(3),421-432.

[72]Zimmerman,B.J.(2002).Becomingaself-regulatedlearner:Anoverview.*TheoryIntoPractice*,41(2),64-70.

[73]Bandura,A.(1986).*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Prentice-Hall.

[74]Schunk,D.H.(1991).Self-regulationstrategiesandself-efficacybeliefsinacademiclearning.*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61(4),631-643.

[75]O'Neil,R.,&Pintrich,P.R.(1995).Theirimpactonacademicperformance:Avalidationstudy.*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6(4),56-68.

[76]Pajares,F.F.,&Schunk,D.H.(2004).Self-regulationoflearningandmotivation: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educationalimplications.*TheoryIntoPractice*,43(3),18-29.

[77]Dweck,C.S.(2000).Theroleofa"growthmindset"inthedevelopmentofintellectualcuriosityandcreativity.*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1(4),1021-1035.

[78]Eccles,J.(2005).Subjectengagement,organizationalcommitment,andformsofself-regulationinthefaceofacademicchallenge.*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97(3),55-70.

[79]Eccles,J.,&Wigfield,A.(2007).Motivationalbeliefs,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achievement.*HandbookofEducationalPsychology*,89(3),767-797.

[80]Pintrich,P.R.,Smith,D.A.F.,Garcia,T.,&McKeachie,W.J.(1991).AManualfortheUseofthe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re(MSLQ).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

[81]Ma,S.(2003).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ivationandlearningstrategiesincollegestudents.*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8(4),439-454.

[82]Boekaerts,M.,&Roesch,S.(1994).Self-regulationinlearninganddevelopment:Ameta-analysis.*DevelopmentalPsychology*,30(3),421-432.

[83]Zimmerman,B.(2002).Becomingaself-regulatedlearner:Anoverview.*TheoryIntoPractice*,41(2),64-70.

[84]Bandura,A.(1986).*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Prentice-Hall.

[85]Schunk,D.H.(1991).Self-regulationstrategiesandself-efficacybeliefsinacademiclearning.*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61(4),631-643.

[86]O'Neil,R.,&Pintrich,P.(1995).Theirimpactonacademicperformance:Avalidationstudy.*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6(4),56-68.

[87]Pajares,F.F.,&Schunk,D.(2004).Self-regulationoflearningandmotivation:The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educ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