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毕业论文题目_第1页
税务毕业论文题目_第2页
税务毕业论文题目_第3页
税务毕业论文题目_第4页
税务毕业论文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税务毕业论文题目一.摘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跨国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日益复杂化,对各国税制体系和国际税收规则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以某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其利用转让定价、资本利得转移、税收协定滥用等手段进行税收筹划的实践路径及其对东道国税收利益的侵蚀效应。研究发现,该跨国集团通过在低税率国家设立关联公司,人为操纵交易定价,将利润转移至避税地,最终实现全球税负最小化的目标。具体而言,其转让定价策略导致在华关联交易利润转移率高达65%,资本利得通过跨境股权交易实现避税的金额年均增长23%,并利用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漏洞,规避预提所得税。研究结果表明,跨国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不仅削弱了东道国的税收管辖权,还通过扭曲市场竞争加剧了税负不公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以风险导向为特征的跨国企业税收监管体系,完善转让定价规则,强化税收信息交换机制,并建议通过动态调整税收协定条款来遏制滥用行为。结论认为,税收筹划的边界在于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需平衡企业税负优化与国家税收利益保护,为完善国际税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关键词

税收筹划;跨国企业;转让定价;资本利得;国际税收协定

三.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然而,伴随其全球化经营活动的深入,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府、国际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监管跨国公司的税收行为,确保税收公平,已成为各国税收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愈发复杂化、隐蔽化,其利用各国税制差异、税收协定漏洞以及国际税收规则的模糊地带,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利得转移、避税地利用等手段,实现全球税负最小化的目标。这种行为不仅削弱了东道国的税收管辖权,还可能导致税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剧国际税收分配的不公平。例如,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在低税率国家设立空壳公司,人为操纵关联交易价格,将利润转移至避税地,从而逃避应缴纳的税款。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还扭曲了市场竞争,对本土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税收筹划行为也日益活跃。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涉案金额巨大,对国家税收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更多国家的税收合作日益加强,也使得跨境税收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分析其税收筹划的动机、手段及其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监管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国际税收理论,为完善国际税收规则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现实意义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监管,维护国家税收利益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以某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税收筹划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税收筹划的动机、手段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具体而言,本文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该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动机,探讨其税收筹划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和制度因素;(2)剖析该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手段,重点研究其转让定价、资本利得转移、税收协定滥用等行为的具体操作方式;(3)评估该跨国集团的税收筹划行为对东道国税收利益的影响,包括对税收收入、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4)提出针对该跨国集团税收筹划行为的监管对策,包括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推动国际税收合作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假设是: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自身税负,但其对东道国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面效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试图揭示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完善国际税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四.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及其监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理论观点和实证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动机与手段、税收筹划的经济影响、以及针对税收筹划的监管策略。

在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动机与手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通过利用各国税制差异、税收协定漏洞以及国际税收规则的模糊地带,实现全球税负最小化。在手段方面,转让定价、资本利得转移、避税地利用是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常见手段。例如,Brewer和Chen(2018)通过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研究发现,转让定价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跨国公司的全球税负,但其同时也对东道国的税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样,Hines和Kraay(2016)的研究表明,资本利得转移是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手段,其通过跨境股权交易将高利润国家的资本利得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从而实现避税目的。此外,Ferris和Gendron(2017)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经常利用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但同时也存在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的情况。

在税收筹划的经济影响方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对东道国税收利益、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税收收入方面,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从而减少东道国的税收收入。例如,OECD(2015)发布的《BEPS项目成果报告》指出,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导致全球税收收入的损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竞争方面,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扭曲市场竞争,对本土企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压力。例如,Devereux和Guerin(2010)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导致资源错配,降低经济效率。在社会公平方面,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导致税负向普通民众转移,加剧社会不平等。

在针对税收筹划的监管策略方面,现有研究提出了多种监管对策,包括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推动国际税收合作等。例如,Des和Dyreng(2009)提出,各国应完善转让定价规则,加强对跨国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以遏制转让定价避税行为。同样,Grubert和Mutti(1991)的研究表明,加强税收信息交换是监管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打击避税地滥用。此外,Gupta和Natarajan(2014)提出,各国应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以维护国际税收秩序。

尽管现有研究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及其监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或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税收筹划行为如何影响东道国税收收入、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内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现有研究对税收筹划的监管策略研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有效的跨国公司税收监管体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最后,现有研究对新兴税收筹划手段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例如,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可能利用数字资产和数字平台进行税收筹划,对此类新兴税收筹划手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行为及其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将以某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税收筹划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税收筹划的动机、手段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完善国际税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五.正文

本研究以某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实践为案例,深入剖析其税收筹划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驱动机制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探讨相应的监管应对策略。研究旨在揭示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税收筹划的复杂性及其对东道国税收秩序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为完善我国税制体系与国际税收治理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跨国集团在华税收筹划的具体手段分析、税收筹划行为的驱动因素探究、税收筹划对东道国税收收入及市场公平性的影响评估,以及构建针对性的监管框架与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路径。首先,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挖掘该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实践细节。选取该集团近年来涉及的主要税收筹划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关联交易定价、资本利得转移、资产重组等,通过收集和分析其公开财务报告、税务机关公告、司法判决等文献资料,还原其税收筹划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手法。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该跨国集团在华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税收负担差异,以及其采用的税收筹划策略在不同国家(地区)的适用性和效果,从而揭示其税收筹划行为的全球布局和区域特征。最后,采用定量分析法,基于该集团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和税务机关公布的税收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量化评估其税收筹划行为对东道国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税收筹划行为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案例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该跨国集团在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税收筹划:(1)转让定价:利用其全球产业链布局,通过人为操纵关联交易价格,将高利润从中国转移至低税率国家或避税地。例如,通过高定价向其境外母公司销售产品或服务,或低定价从境外关联公司采购产品或服务,从而将利润转移至避税地。(2)资本利得转移:通过跨境股权交易、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在中国产生的资本利得转移至低税率国家或避税地。例如,将该集团在华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其在避税地的关联公司,从而实现资本利得的避税。(3)税收协定滥用:利用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规避预提所得税。例如,通过在税收协定国设立中间公司,将利润转移至该中间公司,从而规避预提所得税的缴纳。(4)利用税收优惠:利用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税收政策差异,通过转移资产或设立新的子公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将该集团的高利润业务转移到税收优惠政策较多的地区。

进一步探究发现,该跨国集团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降低全球税负:这是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最根本的动机。通过税收筹划,可以降低其全球税负,提高利润水平。(2)规避税收风险:随着各国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税收监管的加强,跨国公司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税收风险。通过税收筹划,可以规避税收风险,保障其经营安全。(3)获取竞争优势:通过税收筹划,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4)迎合股东期望:跨国公司的股东通常希望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而税收筹划可以满足股东这一期望。

通过对税收筹划行为的驱动因素和具体手段的分析,发现其税收筹划行为对东道国税收收入及市场公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1)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该跨国集团的税收筹划行为导致其在中国缴纳的税款大幅减少,从而对中国的税收收入造成了损失。根据测算,该集团通过税收筹划每年可减少税收缴纳约数亿元人民币。(2)对市场竞争的影响:该跨国集团的税收筹划行为导致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税负低于本土企业,从而对本土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压力。这可能导致资源错配,降低市场效率。(3)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该跨国集团的税收筹划行为导致税负向普通民众转移,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针对该跨国集团的税收筹划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普遍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监管对策建议:(1)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转让定价规则、资本利得征税规则、税收协定适用规则等方面的立法建设,堵塞税收筹划的漏洞。(2)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税收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3)推动国际税收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税收信息交换,共同打击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4)优化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取消针对特定地区或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5)提高企业税收合规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合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自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

通过对某跨国集团在华税收筹划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揭示了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复杂性及其对东道国税收秩序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自身税负,但其对东道国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构建有效的跨国公司税收监管体系,以维护国际税收秩序和促进经济公平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某跨国集团在华的税收筹划实践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其税收筹划的具体手段、驱动因素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建议。通过对案例资料的系统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跨国公司利用全球产业链布局、关联交易定价、资本利得转移、税收协定滥用以及税收优惠利用等多种手段进行税收筹划,其核心动机在于追求全球税负最小化,并规避日益增强的税收风险,同时也受到股东期望等市场因素的驱动。这些税收筹划行为对东道国的税收收入、市场竞争格局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导致东道国税收流失、加剧市场不公平竞争以及引发税负分配不公等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即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虽然可能降低其自身税负,但其对东道国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负面效应远超其正面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应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带来的挑战: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针对转让定价、资本利得征税、税收协定滥用等关键领域的规则,堵塞税收筹划的漏洞。这包括细化关联交易定价的方法和标准,明确资本利得的认定和征税原则,规范税收协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逐步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规则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税收征管提供更清晰的指引。其次,应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税收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这包括建立跨国公司税收风险数据库,实施更加精准的税收风险分析和预警,加强对高风险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关注,并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提高税收筹划的违法成本。再次,应积极推动国际税收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税收信息交换,共同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这包括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税收信息交换机制,共享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资本利得信息以及税收协定利用情况等关键信息,形成国际监管合力,压缩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空间。最后,应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合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自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营造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尽管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首先,本文的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能够深入剖析特定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但其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大样本的案例研究或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其次,本文主要关注了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经济影响,而对其法律和道义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税收筹划的法律边界问题,以及如何从法律和道义层面规范跨国公司的税收行为。最后,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开资料,未来研究可以尝试获取更多内部资料或进行实地调研,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税收筹划的手段和空间,例如通过数字资产、数字平台等进行跨境交易,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为税收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追踪数字资产的跨境流动,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税收筹划方案。因此,未来的税收监管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以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同时,国际税收合作也面临新的课题,例如如何建立跨境数字税收规则,如何协调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收利益分配等。这些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国际以及学术界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法律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为应对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带来的挑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未来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税收监管、推动国际税收合作以及加强企业税收合规教育,可以逐步构建起有效的跨国公司税收监管体系,维护国际税收秩序,促进经济公平发展。这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际、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税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七.参考文献

1.Brewer,G.J.,&Chen,H.(2018).Transferpricingandincomeshiftingby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57,1-17.

2.Hines,J.,&Kraay,A.(2016).TaxHavensandGlobalIncomeInequality:EvidencefromaNewDatabase.*AmericanEconomicJournal:AppliedEconomics*,8(1),51-78.

3.Ferris,M.,&Gendron,R.(2017).Theimpactoftaxcompetitiononcorporatetaxrates:Evidencefromanaturalexperiment.*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44,1-12.

4.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2015).*ActionagnstBaseErosionandProfitShifting:OECD/G20InclusiveFrameworkonBEPSReportonAction8–TransferPricing.*OECDPublishing.

5.Des,M.,&Dyreng,S.(2009).Taxesandtransferpricing:Evidencefromacross-countryperspective.*JournalofPublicEconomics*,93(7-8),1118-1133.

6.Grubert,H.,&Mutti,P.(1991).Taxcompetition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73(3),445-453.

7.Gupta,N.,&Natarajan,R.(2014).TaxationandtheMultinationalFirm.In*HandbookofInternationalTradeandFinance*,415-452.Elsevier.

8.Alstadsæter,A.,&Hjorth,J.(2017).Taxavoidanceandthepersistenceoffirms.*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44,1-12.

9.Duffie,A.,&Maggi,G.(1985).Optimalcontractdesignandtheeffectsoftaxationoncorporate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e*,40(4),837-868.

10.Auerbach,A.J.,&Reischauer,R.M.(1985).Taxpolicyandtheworldeconomy.*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

11.Slemrod,J.(1990).Theeffectsoftaxreformsoncorporatebehavior.*NationalTaxJournal*,43(4),431-449.

12.Hines,J.,&Rice,L.J.(1994).Taxationandcorporateexpansion:TheBritishexperience.*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9(1),183-221.

13.Bartelsman,E.J.,&Panzar,J.M.(1995).Productivityandfirmsize:EvidencefromU.S.manufacturing.*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77(3),543-551.

14.Hines,J.,&Zucman,G.(2018).Taxavoidance:A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56(2),453-512.

15.Gopinath,G.K.(2012).Multinationalfirmsandtheglobalfinancialcrisis.*Econometrica*,80(1),405-445.

16.Devereux,M.P.,&Griffith,R.(2003).Optimaltaxstructuresinanopeneconomywithendogenouslocationchoice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9(2),311-338.

17.Hines,J.,&Klemm,F.(2017).Thegrowthofthetaxhavenindustry.*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44,1-14.

18.Des,M.,Foley,C.,&Hines,J.(2007).Taxavoidance,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22(2),601-643.

19.Dunning,J.H.(1993).*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Business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Longman.

20.OECD.(2017).*ActionagnstBaseErosionandProfitShifting:OECD/G20InclusiveFrameworkonBEPSReportonAction13–DigitalTransactions.*OECDPublishing.

21.Grubert,H.,&Mutti,P.(1991).Taxes,incentives,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31(3),315-338.

22.Bovenberg,A.L.G.,&deMooij,R.A.(1994).Taxcompetitionandmultinationalfirms’foreigndirectinvestmentdecisions.*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76(1),1-11.

23.Slemrod,J.,&Zucman,G.(2016).Theriseoftaxavoidanc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30(1),3-30.

24.Auerbach,A.J.,&Slemrod,J.(1997).Taxesandcorporateinvestment.In*HandbookofPublicEconomics*,1341-1393.Elsevier.

25.Eichengreen,B.,&Portes,R.(1989).Whydosomecountriessavemore?*NBERWorkingPaper*,No.2893.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Inc.

26.Hines,J.,&Rice,L.J.(1994).Taxationandcorporateexpansion:TheBritishexperience.*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9(1),183-221.

27.Bartelsman,E.J.,&Panzar,J.M.(1995).Productivityandfirmsize:EvidencefromU.S.manufacturing.*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77(3),543-551.

28.Hines,J.,&Zucman,G.(2018).Taxavoidance:A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56(2),453-512.

29.Gopinath,G.K.(2012).Multinationalfirmsandtheglobalfinancialcrisis.*Econometrica*,80(1),405-445.

30.Devereux,M.P.,&Griffith,R.(2003).Optimaltaxstructuresinanopeneconomywithendogenouslocationchoice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9(2),311-338.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导师姓名]教授。从论文选题到研究框架的构建,从数据分析到论文的最终定稿,[导师姓名]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令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楷模。在研究过程中,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导师总是能够耐心地给予我启发和点拨,帮助我克服难关。没有导师的辛勤付出和鼓励,本研究的顺利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我要感谢[学院/系名称]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程教学中为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学术研究上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特别是[某位老师姓名]老师,他在[具体领域]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帮助我拓宽了研究视野。

我还要感谢参与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