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_第1页
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_第2页
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_第3页
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_第4页
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TOC\o"1-2"\h\u32060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 219281.1项目背景 245581.2项目意义 31389第2章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324152.1需求来源 3241202.1.1行业背景 313142.1.2用户需求 424362.2需求分类 456792.2.1功能需求 4212902.2.2功能需求 486922.2.3可靠性需求 4226102.3需求分析 5289843.1监控需求分析 5179153.2故障排查需求分析 5120323.3运维自动化需求分析 5115073.4数据分析需求分析 531554第3章智能化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577613.1系统架构概述 561123.2关键技术选型 674033.3系统模块设计 610965第4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49644.1数据采集策略 798554.1.1采集范围 7153014.1.2采集方式 7126394.1.3采集频率 732624.2数据预处理 8288804.2.1数据清洗 886994.2.2数据整合 8303404.2.3数据规范化 8634.3数据存储与管理 8201604.3.1存储方案设计 8233184.3.2数据安全 9239894.3.3数据访问与维护 929027第五章智能算法与应用 9277535.1智能算法概述 9325345.2算法选择与应用 925645.2.1算法选择 9301525.2.2算法应用 10195925.3算法优化与评估 10315085.3.1算法优化 1051745.3.2算法评估 1025322第6章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设计 10202736.1运维服务流程优化 10197506.1.1流程优化的必要性 10263946.1.2流程优化目标 1123536.1.3流程优化方法 1142896.2智能化流程设计 11142116.2.1智能化流程设计原则 11138506.2.2智能化流程设计内容 1182396.3流程实施与监控 11135896.3.1流程实施 12120086.3.2流程监控 1216912第7章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 12184667.1安全性设计 12294337.1.1安全策略 1221067.1.2安全技术 12246677.2可靠性设计 13176017.2.1系统架构 13296677.2.2系统监控与维护 13106047.3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 13307697.3.1安全性评估 13218137.3.2可靠性评估 1323522第8章平台功能优化与扩展 13168038.1功能优化策略 14271908.2系统扩展设计 14198138.3功能评估与优化 153537第9章项目实施与推进策略 15196089.1项目实施计划 1557109.2项目风险管理 16216229.3推进策略 1732720第10章项目成果与应用前景 172591810.1项目成果展示 172961610.2应用场景拓展 182779410.3前景展望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及组织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IT运维服务已成为保证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但是传统的IT运维服务在面临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时,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响应速度慢、运维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IT运维服务智能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IT运维服务领域,可以有效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运维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本项目旨在研究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我国IT运维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2项目意义(1)提升运维效率通过构建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可以实现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提高运维效率。平台可以实时监控企业及组织的IT系统,自动发觉并处理故障,减少运维人员的人工干预,降低运维工作量。(2)降低运维成本智能化运维平台可以实现对运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降低运维成本。同时通过预测性维护、故障自动修复等功能,减少因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滞和损失,提高企业及组织的经济效益。(3)提高运维服务质量智能化运维平台可以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运维服务,满足企业及组织日益增长的运维需求。通过实时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提高运维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运维服务质量。(4)促进新技术在IT运维服务领域的应用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IT运维服务领域的应用,为我国IT运维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5)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可以为其他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各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第2章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需求分析2.1需求来源2.1.1行业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IT运维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IT运维服务已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因此,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本项目的需求来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提高运维效率:业务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运维效率成为迫切需求。(2)降低运维成本: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降低运维成本是企业降低整体运营成本的关键。(3)保证业务稳定运行: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智能化运维平台有助于保证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1.2用户需求本项目的用户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内部运维人员: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工作量,实现运维自动化。(2)企业决策者:降低运维成本,提高业务系统稳定性,提升企业竞争力。(3)业务部门: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减少业务中断时间。2.2需求分类根据需求来源,将项目需求分为以下几类:2.2.1功能需求(1)监控需求:实现对业务系统的实时监控,包括系统功能、资源使用情况、业务指标等。(2)故障排查需求:在出现故障时,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3)运维自动化需求:实现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执行,降低运维人员工作量。(4)数据分析需求:对运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2.2.2功能需求(1)响应速度:保证平台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2)并发能力:平台应具备较高的并发处理能力,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的需求。2.2.3可靠性需求(1)数据安全性:保证平台中存储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泄露。(2)系统稳定性:保证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减少系统故障。2.3需求分析3.1监控需求分析为实现对业务系统的实时监控,平台需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获取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空间等。(2)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监控数据,便于运维人员快速了解系统状况。(3)实现对关键指标的阈值设置,当指标超过阈值时,及时发送报警通知。3.2故障排查需求分析故障排查功能需满足以下要求:(1)快速定位故障原因,提供故障排查建议。(2)支持故障日志的查询和分析,便于运维人员了解故障发生过程。(3)提供故障解决方案库,便于运维人员参考。3.3运维自动化需求分析运维自动化功能需实现以下目标:(1)实现对常见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执行,如重启服务、修改配置等。(2)支持自定义运维任务,满足特殊场景下的需求。(3)提供任务执行日志,便于运维人员追踪任务执行情况。3.4数据分析需求分析数据分析功能需具备以下能力:(1)收集并存储运维数据,如系统功能数据、故障数据等。(2)对运维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潜在的运维问题。(3)数据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第3章智能化平台系统架构设计3.1系统架构概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设已成为提升企业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的关键手段。本节主要对智能化平台的系统架构进行概述,为后续关键技术选型和系统模块设计提供基础。智能化平台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各种数据源(如监控系统、日志系统等)收集原始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等操作,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支持。(3)数据分析层: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4)应用服务层:根据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服务,如故障预测、功能优化等。(5)用户交互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方便用户对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3.2关键技术选型本节主要对智能化平台系统架构中的关键技术进行选型,以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1)数据采集技术: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如Flume、Logstash等,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2)数据存储技术:选择高并发、高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库,如Hadoop、Cassandra等,存储处理后的数据。(3)数据分析技术:采用主流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实现数据挖掘和模型训练。(4)应用服务技术: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高度模块化的应用服务,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5)用户交互技术:采用前端框架如React、Vue等,实现用户界面与后端服务的交互。3.3系统模块设计本节对智能化平台系统架构中的关键模块进行设计,具体如下:(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种数据源收集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源接入、数据预处理和数据传输等子模块。(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等操作。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存储等子模块。(3)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模型训练和模型评估等子模块。(4)应用服务模块:根据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服务。该模块主要包括故障预测、功能优化、安全防护等子模块。(5)用户交互模块: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方便用户对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数据查询、服务配置等子模块。(6)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整个智能化平台进行监控、维护和优化。该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监控、功能分析、日志管理等子模块。第4章数据采集与处理4.1数据采集策略在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数据采集策略是关键环节。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据采集策略。4.1.1采集范围根据研究目标,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维数据: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运行状态数据,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的运行数据。(2)业务数据:涉及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如用户访问量、交易量、响应时间等。(3)日志数据:包括系统日志、应用日志、安全日志等。(4)报警数据:包括设备故障、功能异常等报警信息。4.1.2采集方式根据数据类型和采集范围,选择合适的采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动采集:通过编写脚本或使用第三方工具,定期自动获取数据。(2)手动采集:对于无法自动获取的数据,通过人工操作进行采集。(3)接口调用:通过调用系统提供的API接口,获取所需数据。(4)数据挖掘:从已有的数据源中挖掘潜在的有用信息。4.1.3采集频率根据数据的变化程度和业务需求,确定数据采集的频率。对于实时性较高的数据,可以采用秒级或分钟级的采集频率;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可以采用小时或天级别的采集频率。4.2数据预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可能存在缺失、异常、重复等问题,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以保证后续分析工作的准确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据预处理方法。4.2.1数据清洗针对缺失值、异常值、重复数据等问题,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清洗:(1)填充缺失值:根据数据类型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填充方法,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2)剔除异常值:通过设置阈值或使用异常检测算法,识别并剔除异常值。(3)删除重复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删除重复的数据记录。4.2.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和结构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格式转换:将不同格式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如CSV、JSON等。(2)字段映射:将不同数据源中的相同含义字段进行映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3)数据关联:将不同数据源中的关联信息进行关联,形成完整的数据集。4.2.3数据规范化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数据类型转换: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数据类型,如数字、字符串等。(2)数据归一化:将数据按照一定比例缩放到同一区间,以便于后续分析。(3)数据标准化:将数据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4.3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和便捷访问,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据存储与管理方法。4.3.1存储方案设计根据数据类型、存储容量和访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结构化数据存储,如MySQL、Oracle等。(2)非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如MongoDB、Redis等。(3)分布式文件系统: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如Hadoop、Spark等。4.3.2数据安全为保证数据安全,采取以下措施:(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2)访问控制:设置数据访问权限,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3)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在发生数据丢失时进行恢复。4.3.3数据访问与维护为方便用户访问和维护数据,采取以下措施:(1)数据索引:建立数据索引,提高数据查询效率。(2)数据清洗与更新:定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更新,保持数据准确性。(3)数据可视化:提供数据可视化工具,方便用户分析数据。第五章智能算法与应用5.1智能算法概述智能算法是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模仿人类智能的某些方面,使计算机能够自主地解决复杂问题。在IT运维服务中,智能算法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进化算法、群智能算法等。这些算法在数据挖掘、故障诊断、资源调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5.2算法选择与应用5.2.1算法选择在选择智能算法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数据特点和处理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智能算法选择策略:(1)对于数据量较小、特征明显的问题,可以选择基于规则的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2)对于数据量较大、特征复杂的问题,可以选择基于模型的算法,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3)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问题,可以选择基于在线学习的算法,如在线梯度下降、随机森林等。5.2.2算法应用(1)故障诊断:通过智能算法对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实现故障的自动识别和定位。(2)资源调度:利用智能算法对系统资源进行动态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利用。(3)数据挖掘:采用智能算法对海量运维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和优化方向。(4)智能运维:结合多种智能算法,实现运维任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5.3算法优化与评估5.3.1算法优化为了提高智能算法在IT运维服务中的应用效果,需要对算法进行优化。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算法优化方法:(1)参数调优:通过调整算法参数,使模型在特定场景下具有更好的功能。(2)模型融合:将不同类型的算法进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预测准确性。(3)迁移学习:利用预训练模型,降低模型训练所需的样本量,提高模型泛化能力。5.3.2算法评估为了评估智能算法在IT运维服务中的应用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准确性:评估算法在故障诊断、资源调度等方面的预测准确性。(2)实时性:评估算法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的功能表现。(3)鲁棒性:评估算法在不同数据分布、噪声环境下的稳定性。(4)可解释性:评估算法的决策过程是否易于理解,以便于运维人员对算法结果进行解释和调整。第6章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设计6.1运维服务流程优化6.1.1流程优化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IT运维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运维服务流程已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对运维服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运维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6.1.2流程优化目标运维服务流程优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运维服务效率,降低运维成本;(2)保证运维服务质量的稳定性;(3)提升运维团队的工作满意度;(4)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实现运维服务的智能化。6.1.3流程优化方法针对运维服务流程的优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梳理现有流程,发觉存在的问题;(2)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流程自动化程度;(4)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持续优化流程。6.2智能化流程设计6.2.1智能化流程设计原则在进行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流程效率;(3)强化流程监控,保证服务质量;(4)灵活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6.2.2智能化流程设计内容智能化流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维服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包括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工具的应用等;(2)构建智能化运维服务支撑系统,实现运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3)建立智能化运维监控体系,实现运维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分析;(4)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运维服务智能化水平。6.3流程实施与监控6.3.1流程实施在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设计完成后,需要将设计方案付诸实践。流程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2)进行流程培训,保证运维人员掌握智能化流程的操作方法;(3)分阶段推进流程实施,逐步实现智能化;(4)及时调整和优化流程,以适应实际运行情况。6.3.2流程监控为保证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的顺利实施和持续优化,需要建立完善的流程监控体系。流程监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监控指标,对流程运行情况进行量化评估;(2)建立运维服务智能化流程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分析;(3)定期对流程运行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发觉问题并及时解决;(4)根据监控结果,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以提高运维服务质量。第7章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在为企业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章将从安全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以及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7.1安全性设计7.1.1安全策略在安全性设计方面,本平台遵循以下安全策略:(1)采用分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2)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降低安全风险;(3)强化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防止非法访问;(4)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保护数据安全;(5)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提高系统安全性。7.1.2安全技术本平台采用以下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安全:(1)防火墙技术:对内外网络进行隔离,防止非法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3)安全审计:对系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追踪与责任追究;(4)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保护数据安全;(5)安全漏洞修复: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发觉的问题。7.2可靠性设计7.2.1系统架构本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通过冗余设计、负载均衡等技术,提高系统可靠性。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多节点部署,实现负载均衡;(2)对关键组件进行冗余设计,提高系统抗故障能力;(3)采用分布式存储,保证数据可靠性;(4)实现故障自动切换,降低系统故障影响。7.2.2系统监控与维护为保证系统可靠性,本平台实施以下监控与维护措施:(1)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定期对系统进行优化与升级,提高系统功能;(3)建立完善的故障处理机制,缩短故障恢复时间;(4)对系统进行定期备份,防止数据丢失。7.3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为保证本平台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进行以下评估:7.3.1安全性评估(1)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扫描,评估系统安全性;(2)对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保证安全策略得以落实;(3)对系统进行渗透测试,检验系统防御能力。7.3.2可靠性评估(1)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评估系统在高负载下的功能;(2)对系统进行故障模拟,评估系统抗故障能力;(3)对系统恢复能力进行测试,保证故障后能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第8章平台功能优化与扩展8.1功能优化策略功能优化是保证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阐述以下几种功能优化策略:(1)系统架构优化系统架构的优化是提高平台功能的基础。通过采用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架构等技术,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高功能和易扩展性。(2)数据库功能优化数据库功能优化是提升平台数据处理能力的关键。针对数据库的优化策略包括:合理设计表结构、索引优化、查询优化、数据分区等。(3)缓存技术应用缓存技术可以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提高数据访问速度。本平台采用Redis等缓存技术,对热点数据进行缓存,降低数据库压力。(4)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保证平台在高并发场景下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分布式锁、乐观锁等技术,实现并发访问控制。(5)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通过采用F5、Nginx等负载均衡设备,实现请求的合理分配,提高系统整体功能。8.2系统扩展设计为了满足平台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系统扩展设计。以下几种扩展设计策略:(1)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将功能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实现模块间的解耦,便于后期扩展和维护。(2)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通过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3)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通过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运行的微服务,实现业务模块的灵活扩展。(4)容器化部署容器化部署可以提高系统的部署效率和扩展性。通过采用Docker等容器技术,实现系统的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8.3功能评估与优化功能评估与优化是保证平台功能持续提升的重要环节。以下几种功能评估与优化方法:(1)功能监控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指标,如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流量等,了解系统功能状况。(2)功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场景,对平台进行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在不同压力下的功能表现。(3)瓶颈分析针对功能测试结果,分析系统瓶颈,找出影响功能的关键因素。(4)功能优化根据瓶颈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如优化代码、优化数据库索引等,提升系统功能。(5)持续优化功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定期进行功能评估和优化,保证平台功能始终满足业务需求。第9章项目实施与推进策略9.1项目实施计划为保证IT运维服务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以下项目实施计划:(1)项目启动阶段1)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及预期成果;2)组织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3)进行项目策划,制定项目实施计划;4)召开项目启动会,保证项目顺利启动。(2)项目研发阶段1)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及功能要求;2)设计系统架构,保证系统稳定性、可靠性;3)开展模块化编程,实现系统功能;4)进行系统测试,保证系统质量;5)编写项目文档,包括技术文档、用户手册等。(3)项目部署与实施阶段1)选择合适的硬件环境,搭建系统部署平台;2)进行系统部署,保证系统正常运行;3)开展运维培训,提高运维人员技能水平;4)进行系统优化与调整,以满足实际运维需求。(4)项目验收与评估阶段1)制定验收标准,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2)组织项目验收,评估项目实施效果;3)总结项目实施经验,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9.2项目风险管理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以下为项目风险管理措施:(1)技术风险1)充分调研现有技术,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方案;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研发人员技术水平;3)加强技术交流,及时解决技术难题。(2)人员风险1)选拔具备相关经验的团队成员;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积极性;3)定期评估团队成员工作状态,及时调整人员配置。(3)项目进度风险1)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2)加强项目进度监控,及时调整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