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引言语文学习的兴趣,本质是学生对“语言与意义”的主动联结。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机械训练”“文本割裂”“评价单一”等问题,导致不少学生将语文视为“无用的应试工具”,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视角看,兴趣的激发需要满足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做好)、归属感(觉得学习有意义)、自主性(能主动选择与探索)三大核心需求。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五大路径,帮助学生重新发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一、认知重构:打破“语文无用论”的刻板印象兴趣的起点是“认知认同”。若学生认为语文“没用”,自然不会主动投入。需通过价值澄清,让学生看到语文与生活、成长的深层关联。(一)重构“有用”的定义:语文是生活的底层能力语文的“有用”,并非局限于“考试得分”,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职场沟通:写一份逻辑清晰的工作报告、做一次有感染力的演讲,需要语文的“表达力”;社交连接:给朋友写一封温暖的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点,需要语文的“共情力”;问题解决:解读政策文件、分析新闻事件,需要语文的“理解力”。可通过“生活案例库”活动,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语文应用场景(如“妈妈的朋友圈文案”“小区公告的修改建议”),并在课堂上分享,直观感受“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叶圣陶语)。(二)连接文化记忆:语文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者语文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是文化的载体。经典文本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读《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可联系“团队合作”;读《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可讨论“社会责任”;读《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可思考“生命的诗意”。可设计“经典与当下”主题探究,比如让学生分析“《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在现代职场竞争中的应用”,或“《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当代青年的爱情认知对比”,让经典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二、情境赋能:让语文学习回归真实生活根据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Cognition),学习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与应用。语文学习需跳出“课本-课堂”的闭环,融入生活场景。(一)跨学科融合:在问题解决中激活语文技能语文不是孤立的学科,可与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结合,形成“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学《赤壁赋》时,结合历史课“北宋变法”背景,分析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地理课“长江流域地貌”,理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象;结合美术课“水墨山水画”,为课文绘制插画。学《背影》时,结合心理学“亲子关系”理论,讨论“父亲的‘笨拙’背后的爱”;结合社会学“代际差异”话题,采访父母“他们眼中的‘父爱’”,并整理成访谈记录。(二)项目式学习(PBL):用实践赋予语文“使用价值”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以“真实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运用语文技能:“家乡文化档案”项目:学生分组采访长辈,收集民间故事、方言谚语、传统习俗(如“春节的年糕”“中秋的拜月仪式”),整理成文本、音频或短视频,最终形成“家乡文化手册”,在校园或社区展示。“校园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学生为校园的“读书角”设计宣传语、撰写推荐书目、制作海报,甚至为读书角写一篇“成长故事”,让语文成为“改造生活的工具”。(三)生活中的“微语文”:让语言成为生活的表达工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语文”,比如:写“家庭回忆录”:记录家人的故事(如“爷爷的参军经历”“妈妈的创业故事”);做“生活观察者”:每天写一句“生活感悟”(如“楼下的梧桐树发芽了,像举着一串小绿灯”);当“社区小作家”:为社区公众号写一篇“身边的好人好事”,或为小区的“宠物乐园”写一则温馨提示。三、对话式学习:构建互动的意义空间根据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的对话中生成的。语文学习需从“教师灌输”转向“互动生成”。(一)文本解读的开放性:拒绝“标准答案”的束缚经典文本的价值,在于它的“多义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框架,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而是“坚守尊严的失败者”(他坚持穿长衫,即使破了也不肯脱);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不是“完全的受害者”,而是“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她两次逃离婆家,试图改变命运);分析《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不是“悲剧英雄”,而是“享受过程的勇者”(他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重点是“不放弃”的态度)。可采用“圆桌讨论”模式,让学生围绕“文本中的争议点”展开辩论,比如“《背影》中的父亲是否‘溺爱’孩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否‘虚伪’?”,在辩论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二)师生/同伴对话: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对话引导者”,用苏格拉底式提问(SocraticQuestioning)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说“《论语》中的‘孝’过时了”,教师可问:“你认为‘孝’的核心是什么?是‘顺从’还是‘关爱’?”“现代社会中,‘孝’可以有哪些新的表达方式?”当学生写“我的妈妈”时,教师可问:“你妈妈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个细节能体现她的什么性格?”“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情感?”同伴对话同样重要,可采用“小组共读”模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我读《小王子》时,最感动的是‘狐狸说的‘驯养’,因为它让我明白‘爱需要付出时间’”,在分享中互相启发。(三)与作者对话:让文本成为“活的生命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理解文本背后的“人”与“时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可研究鲁迅的生平(如“他为什么弃医从文?”),理解他“批判国民性”的动机;读杜甫的《春望》,可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如“简单的意象,强烈的情感”),理解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设计“给作者写一封信”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比如“给苏轼写一封信”:“您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让我明白,面对挫折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四、多元评价:让进步可见可感评价是兴趣的“催化剂”。若评价只看“考试分数”,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一)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的“脚印”用“学习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阅读笔记:如“读《哈利波特》的感悟”“《唐诗选》的批注”;作文草稿及修改痕迹:如“第一次写的‘我的爸爸’”“修改后的版本”(标注修改之处及原因);实践成果:如“家乡文化调查的PPT”“校园读书角的宣传语”;反思日志:如“这次作文没写好,因为我没有抓住细节”“今天的小组讨论,我发言了,很开心”。定期让学生回顾“成长记录册”,看到自己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敢说”到“敢说”的进步,增强胜任感。(二)个性化评价:尊重每个学生的“语文优势”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智能优势,语文学习的评价应“因材施教”: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可评价他的朗诵(如“你的朗诵很有感染力,把《将进酒》的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演讲(如“你的演讲逻辑清晰,例子很生动”);擅长写作的学生:可评价他的作文(如“你的抒情文情感细腻,把‘妈妈的手’写得很感人”“你的议论文逻辑严密,论点很有说服力”);擅长创意表达的学生:可评价他的仿写(如“你仿写的《乡愁》很有新意,用‘奶茶店’‘红烧肉’等意象,写出了自己的乡愁”)、短视频(如“你拍的《论语》小短剧很生动,把‘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表现得很清楚”)。(三)正向反馈:用具体表扬激发内在动力表扬要“具体”,而不是“笼统”。比如:不要说“你真棒”,要说“你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解很深刻,结合了当下的疫情防控例子,很有说服力”;不要说“你的作文写得好”,要说“你写的‘奶奶的菜园’细节很丰富,比如‘黄瓜藤上挂着小黄花’‘番茄红得像小灯笼’,让我仿佛看到了奶奶的菜园”;不要说“你朗诵得好”,要说“你读《雨霖铃》时,语音语调很符合课文的情感,‘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读得很轻,让我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具体的表扬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激发继续努力的动力。五、审美浸润:唤醒对语言的感知力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审美性。需通过审美浸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意象、情感之美。(一)诵读经典: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律,比如:《诗经》的“四言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唐诗的“五言/七言格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词的“长短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开展“每日一诵”活动,每天早上用10分钟读一首经典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比如读《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注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节奏”;读《雨霖铃》时,引导学生注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节奏”。(二)创意表达:用语言创造属于自己的“美”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象,比如:仿写诗歌:用“家乡的秋”为主题,仿写《秋天的雨》(如“家乡的秋是桂香的味道,是雁阵的影子,是老墙根下的蛐蛐叫”);写“微散文”:用100字描写“清晨的校园”(如“清晨的校园,有露水打湿的草叶,有小鸟的鸣叫声,有教室传来的读书声,像一首温柔的诗”);做“语言游戏”:用“比喻”写“妈妈的手”(如“妈妈的手像老树皮,布满了裂痕,但摸起来很温暖,像阳光”);用“拟人”写“风”(如“风是个调皮的孩子,吹乱了我的头发,吹走了我的作业本,还吹得树上的叶子哗哗笑”)。(三)媒介融合:用现代手段激活经典的“生命力”用现代媒介(如短视频、音频、漫画)让经典文本更生动,比如:用短视频演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学生扮演孔子的弟子,演绎“每天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事”的场景;用音频录制《唐诗选》: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唐诗,加上背景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制作成“唐诗音频集”;用漫画画《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现“黛玉拿着花锄,葬花的场景”,加上文字说明(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结语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核心,是让语文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经验、回归语言的本质。当学生感受到语文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昆明学院招聘准聘制教师岗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安顺市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招聘1453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湖南衡阳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招聘见习人员3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复兴控股集团第一批人员招聘27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柳州市防洪办公室招聘编外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吉林松原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4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怀柔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医务人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社会招聘2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岳阳临湘市城东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模拟题库及答案解析
- 售电入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时事政治考试题库有答案
- 小儿镇静课件
- 光伏建筑投标文件范本
- 2025年药店员工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民办学校招生方案及推广策略实操指南
- 公益慈善投资策略-洞察及研究
- 碳排放咨询员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普及金融知识课件
- 军兵种知识课件
- 英国的社会和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