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起源于隋唐,兴盛于两宋,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南宋时期,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但词坛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众多词人如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南宋词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南宋词在北宋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对爱情、自然的描写,还融入了对国家命运、民族情感的关注,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风格上,婉约与豪放并存,格律派词风也逐渐兴起,各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高观国作为南宋中后期的一位著名词人,在词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与同期词人史达祖齐名,是姜夔的追随者,其词风深受姜夔的影响,注重格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高观国的词作内容丰富,涵盖了咏物、咏怀、酬唱、恋情等多个方面。他的咏物词工而入逸,婉而多风,通过对自然事物的细腻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咏怀词盘旋迂回,感慨深沉,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慨;酬唱词则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社交生活;恋情词则旬琢字炼,归于醇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苦涩。研究高观国词对于深入理解南宋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观国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南宋词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他的词作不仅继承了北宋词的传统,还在南宋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研究南宋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高观国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对于我们理解南宋词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高观国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士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南宋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2研究现状综述高观国作为南宋中后期的重要词人,其词作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目前学界对高观国词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从历代对高观国词的评价来看,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南宋时期,高观国词就已备受关注,前辈陈造为其词作序称“高竹屋与史梅溪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亦未及也”,高度赞扬了高观国词的独特与精妙,认为其超越了秦观和周邦彦。南宋末的张炎在《词源》中也指出“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格调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各名于世”,充分肯定了高观国词在格调、句法等方面的独特成就,使其在南宋词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到了清代,词评家对高观国词的评价却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几乎都认为过去对高观国的称誉失当。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直言“陈唐卿云:‘竹屋、梅溪词,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亦未及也。’此论殊谬。夫梅溪求为少游、美成而不足者,竹屋则去之愈远,乌得谓周、秦所不及”,对前人的高度评价予以否定,认为高观国词远不及秦观和周邦彦。这种评价的转变反映了不同时代词学审美观念的差异,也使得高观国词在清代的词史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近代以来,学界对高观国词的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学者们以审慎的态度和冷静的目光看待高观国词,既肯定了其在词体、词风、词境等方面的特色,如词体醇正典雅,词风婉丽疏快,词境清冷幽美等,给予了高观国应有的词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其词存在的一些不足,如缺乏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等。这种多元的评价视角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观国词奠定了基础。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关于高观国词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咏物词方面,周垚的《论高观国的咏物词——以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为视角》,从独特的吟咏之物和表现技法出发,深入探讨了高观国咏物词的独特之处,认为其咏物词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谢卫平的《工而入逸,婉而多风——论高观国的咏物词》,着重分析了高观国咏物词工而入逸、婉而多风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具体词作的解读,阐述了其咏物词如何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在咏怀词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展开。学者们指出,高观国的咏怀词盘旋迂回,感慨深沉,常常通过对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的感悟,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咏怀词表面情感的分析,对于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相比之下,高观国的酬唱词和恋情词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酬唱词作为反映高观国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但目前几乎没有专门性的研究,仅在一些论文中简要提及。恋情词虽有一定的研究,但也不够系统和全面。高观国的恋情词旬琢字炼,归于醇雅,在宋代恋情词的发展背景下,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学界对此的研究还未能充分展现其独特价值。在高观国词的整体研究方面,虽有学者对其词的整体风格和词史地位进行了探讨,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拓展。对于高观国词与同时期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也多集中在与史达祖的对比上,与其他词人如姜夔、吴文英等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全面展现高观国词在南宋词坛的独特地位和影响。总体而言,当前高观国词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不均衡、深度不足等问题。酬唱词和恋情词的研究近乎空白,对其词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也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观国词,填补这些研究空白,对于全面理解高观国词的艺术价值和词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高观国词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文本分析是本研究的基础方法。通过对高观国词的词句、音韵、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深入挖掘其词的深层意蕴和艺术价值。在分析《声声慢・壶天不夜》时,从“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等词句中,品味其用词的精妙,感受其营造出的华丽而空灵的意境,进而理解词人在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志趣。历史文献研究法也不可或缺。广泛查阅南宋时期的历史资料、文学评论、词学著作等,如《宋史》《词源》《白雨斋词话》等,深入了解高观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词坛的发展状况,为解读其词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通过研究南宋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以及文化思潮,能够更好地理解高观国词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士人的精神状态。比较研究法将高观国词与同时期其他词人如史达祖、姜夔、吴文英等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在词风、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高观国词的独特性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将高观国的咏物词与史达祖的咏物词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咏物的角度、手法以及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进一步凸显高观国咏物词的特色。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以往对高观国词的研究多集中在咏物词和咏怀词,且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本研究将全面涵盖高观国的各类词作,包括酬唱词和恋情词等,从多个维度对其词进行深入剖析,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在研究酬唱词时,通过对高观国与友人酬唱作品的分析,展现其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以及在酬唱词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交流;在研究恋情词时,结合宋代恋情词的发展背景,深入挖掘高观国恋情词的个性特征和独特价值。本研究还将注重对高观国词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对其词艺术特色的分析上,更深入探讨其词中所蕴含的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从文化的高度解读高观国词,为南宋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二、高观国生平与创作背景2.1高观国的生平考略高观国,这位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其生平事迹虽未被详尽记载,但通过对有限史料的梳理与分析,仍能勾勒出其大致轮廓,探寻其生平经历对词作的深刻影响。高观国,字宾王,号竹屋,籍贯为山阴(今浙江绍兴)。浙江绍兴,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在南宋时期,绍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高观国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高观国耳濡目染,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绍兴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的词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家乡山水的细腻描绘,如“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关于高观国的生活年代,虽难以精确界定,但学界普遍认为他约生活于南宋中期,与姜夔年代相近。南宋中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国家面临着北方金朝的威胁,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渴望有所作为,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他们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苦闷。这种时代的烙印在高观国的词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他的咏怀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如“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表达了他对自己功业未就的遗憾和对人生的迷茫。高观国的交游圈子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之间。他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两人的交往可谓密切,他们在诗词创作上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南宋词坛的发展。从他们的唱和之作中,可以感受到两人深厚的情谊和对诗词艺术的共同追求。高观国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写道:“古驿烟寒,幽垣梦冷,应念秦楼十二。”表达了他对史达祖的思念之情。史达祖奉命使金时,高观国在中秋赏月之际,不免想到远在北方的友人,写下此词,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高观国与陆游也有交往。嘉泰四年,陆游80寿辰时,高观国曾作〔水龙吟〕《为放翁寿》词为其祝寿。陆游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爱国情怀和文学成就对高观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与陆游的交往中,高观国不仅学到了文学创作的技巧,更受到了他爱国精神的感染,这在高观国的词作中也有所体现。虽然高观国的词作多以婉约风格为主,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或许与他和陆游的交往不无关系。从其作品中几乎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在南宋时期,吟社是文人雅士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高观国参与吟社活动,与其他文人一起吟诗填词,相互交流创作心得,这对他的词风形成和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吟社中,他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和创作理念,拓宽了自己的创作视野,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手法。同时,吟社中的社交活动也为他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酬唱词大多创作于这样的场合,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交生活和精神风貌。高观国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家乡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为他的词作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清新自然的风格;与同时期文人的交往,使他在创作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南宋中期的时代背景,则使他的词作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高观国的词作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2南宋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观国的词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南宋偏安一隅的局势,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特征。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朝廷被迫南迁,定都临安。虽然南宋时期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国家面临着北方金朝的威胁,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这种偏安局势使得南宋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观国的词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中,他写道:“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通过对月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则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渴望回归故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南宋偏安的局势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共同的心声。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享乐之风。都城临安商业发达,店铺林立,酒楼茶肆遍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士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流连于歌楼舞榭,饮酒作乐,吟诗作赋。这种享乐之风对高观国的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词中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生活和享乐场景的内容。他的一些词作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和游湖的乐趣,如《菩萨蛮・西湖曲》中“苏堤寒食清明路,柳边行马莺边住。”生动地展现了西湖边寒食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人们在柳边骑马游玩,莺声相伴,充满了生活情趣。“行云可是渡江难,东风点点泪痕斑。”则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词作更具韵味。他的一些词也描写了宴饮、听歌赏舞等享乐场景,如“翠帘人静月光浮,敛眉凝笑,楼外柳丝瘦。”(《御街行・赋帘》)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南宋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和士人的享乐心态。南宋时期,理学盛行,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对士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理学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作用。高观国作为南宋的文人,也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词中体现了对道德修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在《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他写道:“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与理学中倡导的“安贫乐道”“修身养性”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他的一些词也表达了对友情、爱情的珍视,如《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对友人史达祖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他对真挚情感的追求,这也是理学思想在他词作中的一种体现。南宋时期,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词坛上,婉约词和豪放词并存,同时格律派词风也逐渐兴起。高观国生活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的词融合了婉约词的细腻情感和格律派词的严谨格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词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委婉,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营造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少年游・草》中,他通过对春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词中运用了“萋萋”“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格律方面,他的词严格遵守词的格律规范,注重音韵的和谐美。他善于运用各种词牌,根据词牌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意象和语言,使词作在形式上更加完美。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观国的词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偏安局势使他的词中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的感慨;享乐之风为他的词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理学思想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多元的文学思潮则使他的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高观国词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南宋词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三、高观国词的主题内容3.1咏物词:细腻描摹与寄情寓意3.1.1咏物词的题材分类高观国的咏物词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花卉、动物、自然现象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对自然万物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悟力。在花卉题材方面,高观国对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等多种花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他的《贺新郎・赋梅》中,“月冷霜袍拥。见一枝、华堂烛暗,泪零金重。”通过“月冷”“霜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姿态,赋予了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在《金人捧露盘・水仙花》里,“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词人将水仙花比作湘水女神,用“凌波步弱”“背人羞整”等词句,细腻地刻画了水仙花的轻盈娇羞之态,展现出水仙花的柔美与婉约。在动物题材上,高观国的咏物词也别具一格。他的《齐天乐・蟋蟀》中,“黍初熟,何许秋声,静听都在井阑角。”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了蟋蟀在井阑角鸣叫的情景,“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则通过“乍咽”“还移”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蟋蟀的动态,将蟋蟀的鸣声比作离愁的倾诉,赋予了蟋蟀情感色彩。对于自然现象,高观国同样有着独特的描写。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中,“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词人借月亮这一自然现象,“银蟾”象征着月亮,“故向愁人满”则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故意对着忧愁的人圆满,表达了自己在重阳佳节前夕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忧愁。《雨中花・旆拂西风》里,“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通过对西风的描写,“旆拂西风”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些不同题材的咏物词,各有其独特的特点。花卉题材的咏物词,往往通过对花卉形态、色泽、香气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展现花卉的美丽与神韵,同时寄托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动物题材的咏物词,注重对动物的声音、动作、习性等进行刻画,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借动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然现象题材的咏物词,则善于抓住自然现象的特点,如月亮的阴晴圆缺、风的强弱方向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来烘托气氛,表达词人的心境和情感。3.1.2物与情的交融高观国的咏物词不仅仅是对物的简单描摹,更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巧妙地寄托了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达到了物与情的高度交融。以《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为例,全词从头至尾没有直接点出“水仙”二字,但却笔笔都在写水仙花。上片起三句“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连用三个“湘”字,借湘水女神比拟水仙,“湘灵”即湘水女神,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死后为湘水之神,这里用以比拟水仙花,既增加了神话的色彩,又能唤起读者美的联想,扣题“水仙”。“云”“月”是艺术烘托之笔,为水仙的出现造成一种云月朦胧的静美境界,“梦”“吟”“吊”则表现了作者面对水仙所升起的那种向往爱慕的醇美感情。“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这几句写水仙的形象美,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轻盈娇羞的神女,“罗袜”“凌波步”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作者用“有谁见、罗袜尘生”提出质问,翻出新意,写出了一个纤尘不染的美女形象,“凌波”“步弱”皆形容女性步履轻盈,这里借指水仙植根水中,婷婷立于水面,宛如凌波仙子,“背人”句由形及神,写神女的娇羞情态,“六铢”指六铢衣,佛经中称忉利天衣重六铢,是一种极薄极轻的衣服,由此可见其体态的绰约,这里用来表现水仙体态之美。“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从姿态、颜色、质地等方面写水仙花的美,仍然是以美女比拟,先用一“晕”字染出水仙花色泽“娇黄”的模糊浸润,再以“玉色”加以形容,而以“轻明”状其质地薄如鲛绡,莹如润玉,极见作者观察的真切和用笔的工细。下片则深入一层,探其精神世界。“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香心静”写花,香而静;“波心冷”写水仙所居之水,水仙冬生,黄庭坚称为“寒花”,故写水用“冷”字,此句得姜白石《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意境;“琴心怨”,上片既有“湘灵”,此处“琴心”云云,似与司马相如的“琴心”无干,盖由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句变化而来,并化用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句意,古典诗歌中往往琴瑟连用,此处换瑟为琴,似无不可,作者既以湘灵比水仙,故有寄怨心于琴声的想象,以与“静”“冷”相协调;“客心惊”则写作者的情怀,“客心”即旅居异乡的心情,盖亦羁旅之人,且这几句中的“静”“冷”“怨”等,皆系作者的心理感受,此处又着一“惊”字,自是客中见花的特有感情。“怕佩解、却返瑶京”,佩解出于刘向《列仙传》,说郑交甫遇见江妃二神女,郑欲请其佩,二女遂手解其佩与交甫,交甫怀之,旋即亡失,回顾二女,亦不知所在,晏殊以“解佩”喻花落春归,这句是说担心水仙花衰败零落,像江妃二女那样在人间打个照面就又返回仙宫去了,“客心”之所以“惊”,盖与这种担心不无关系。“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仍然写花,水仙花状如高脚酒杯,作者从花的形状展开想象,这“杯”中盛满了醇酒般的清露,高高擎起,使那挚友春兰和梅兄也要为之酣醉了,“梅兄”出黄庭坚咏水仙诗“山矾是弟梅是兄”句,梅、水仙、春兰,次第而开,故有“友”“兄”之说。结两句“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用“苍烟万顷”“雪冷江清”再次点染水仙所处的环境,苍烟、江雪,构成一片迷茫冷清的境界,无怪乎娇弱的水仙要“断肠”于此了。在这首词中,高观国通过对水仙花的描写,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客居他乡的孤寂、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等情感融入其中,使水仙花这一形象不仅仅是自然之物,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达到了物与情的完美交融。3.2咏怀词: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3.2.1个人身世的感慨高观国的咏怀词中,蕴含着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境遇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犹如一首首低沉的悲歌,诉说着他的壮志难酬与漂泊之苦。在《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开篇“唤起一襟凉思”,一个“凉”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凉爽,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描绘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暗示着词人内心的阴霾。“楚客悲残”,词人以“楚客”自比,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悲伤。“谁解此意登临”,则流露出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痛苦的无奈。“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通过对“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荒凉、黯淡的意境,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词人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只能将所有的幽恨都寄托在独自饮酒之中,展现出他在孤独中借酒消愁的无奈与悲哀。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里,“楚宫梦断,吴台游倦,回首故园千里。”“楚宫梦断”象征着词人曾经的理想和抱负破灭,“吴台游倦”则表达了他在漂泊过程中的疲惫和厌倦。“回首故园千里”,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而故乡却远在千里之外,这种距离的阻隔更增添了他的孤独和寂寞。“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起。”词人以“前度刘郎”和“三生杜牧”自比,“前度刘郎”原指刘禹锡,他曾两次被贬,这里借指自己仕途不顺;“三生杜牧”则强调自己才情出众却命运坎坷。“赢得征衫尘起”,表明自己在漂泊中历经艰辛,却一事无成,充满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这些词句,生动地展现了高观国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无奈。他渴望有所作为,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在漂泊中感叹命运的不公。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漂泊无依的孤独,成为他咏怀词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使他的词作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浓厚的悲剧色彩。3.2.2家国情怀的体现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北方金朝的威胁,局势动荡不安。高观国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词人,在其咏怀词中深刻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忧虑,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在《雨中花・旆拂西风》中,“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开篇“旆拂西风”,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军旗飘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暗示着国家面临的危机。“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写词人即将远行,踏上征途,“玉节征鞍”象征着使命的重大,体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担当。“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表面上描绘了人们对盛世的向往和对华丽衣冠的欣赏,实则与现实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表明词人已经厌倦了西湖的风花雪月,渴望去关注北方边塞的战事,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离宫禾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借指国家的衰败,“故垒烟尘”则描绘了战场的硝烟,词人看到这些景象,不禁潸然泪下,表达了他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中,“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这里的“银蟾”指月亮,词人在重阳佳节前夕,看到月亮圆满,而自己却与友人分离,国家也处于危难之中,心中充满了愁绪。月亮的圆满与现实的残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高观国通过这些词句,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他的词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南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高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3恋情词:真挚情感与婉约表达3.3.1情感的真挚流露高观国的恋情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复杂,宛如一首首动人的情歌,倾诉着恋人间的深情厚意。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开篇描绘了一幅春日湖边的美景,春风吹拂,绿草如茵,春光依旧洒在湖边的道路上。“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则展现了少年在这样美好的春光中,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尽情游玩的情景,暗示了他与恋人在此处的美好回忆。下片“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美景,烟雾缭绕,花朵如锦绣般绚烂,少年沉醉在这美景中,在酒肆中饮酒作乐。“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花朵上,归巢的乌鸦在花丛外啼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暗示了少年与恋人分别后的惆怅之情。整首词通过对春日湖边景色的描写,以及少年的游冶和饮酒等行为,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在《雨中花・旆拂西风》中,“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虽然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其中也蕴含着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词人厌倦了西湖的风花雪月,渴望去关注北方边塞的战事,然而在这背后,或许也有着与恋人分别的无奈和思念。“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当词人看到国家的衰败和战争的残酷时,不禁潸然泪下,而这种悲伤的情感中,也可能包含着对恋人的牵挂和担忧。这些词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恋人间的情感,或思念,或牵挂,或无奈,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高观国通过对生活细节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爱情融入其中,使情感更加真实可感,展现了他在恋情词创作上的高超技巧。3.3.2婉约风格的呈现高观国的恋情词在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婉约词的风格特点,宛如一幅细腻柔美的画卷,展现出婉约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语言上,高观国的恋情词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极少使用直白的表述,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含蓄的暗示来表达情感。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春日湖边的美景,自然清新,毫无雕琢之感。“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通过对少年骑马游冶的描写,委婉地暗示了他与恋人的美好时光。“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以景语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少年与恋人分别后的惆怅,余味无穷。这种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使词作更具韵味,也更能体现出婉约词的细腻情感。在意象的运用上,高观国善于选取富有婉约特质的意象,如花草、明月、烟雨等,来营造出一种柔美、哀怨的意境。在《少年游・草》中,“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描绘了春风、春云、芳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美好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用“萋萋”的芳草和“翠罗裙”的意象,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芳草的繁茂象征着思念的绵长,而“翠罗裙”则是恋人的象征,富有婉约之美。“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哀怨的氛围,使情感更加深沉。在表现手法上,高观国多采用借景抒情、烘托、暗示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委婉地表达出来。在《菩萨蛮・芭蕉》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时节”,借芭蕉和丁香的意象,以及“匆匆过了春时节”的感慨,表达了时光流逝、爱情难以实现的惆怅。“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通过描写“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的情景,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暗示了他对恋人的思念。高观国的恋情词通过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语言,富有婉约特质的意象,以及借景抒情、烘托、暗示等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婉约词的风格特点,使词作充满了细腻、柔美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3.4酬唱词:社交往来与情感交流3.4.1与友人的唱和之作高观国的酬唱词中,与史达祖的唱和之作最为引人注目。他们二人交情深厚,时常以词唱和,在唱和中切磋词艺,交流情感,共同推动了南宋词坛的发展。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素影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危栏静倚。正玉管吹凉,翠觞留醉。记约清吟,锦袍初唤醉魂起。”开篇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象,晚云仿佛知晓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天空澄澈,明月高悬,月光如水,洒满大地。“素影中分,冰盘正溢”,将明月比作冰盘,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满和皎洁,“何啻婵娟千里”,则表达了词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史达祖的思念之情。“危栏静倚。正玉管吹凉,翠觞留醉”,词人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吹奏着玉管,饮酒沉醉,在这美好的中秋夜,却只能独自度过,更加深了他对友人的思念。“记约清吟,锦袍初唤醉魂起”,回忆起曾经与友人相约吟诗,一起沉醉在诗词的世界里,如今却天各一方,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史达祖在《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中也回应道:“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同样是中秋之夜,史达祖身处异乡,西风劝走凉云,天空中露出明月,月光洒在原野上,霜露凝结,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月光笼罩。“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表达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友人的思念,在这美好的秋光中,却只能独自悲伤。“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以“客”自称,写出了自己在异乡的彷徨和孤独,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哀伤。这些唱和词,通过对中秋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彼此思念之情的抒发,展现了高观国与史达祖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在词中相互倾诉,相互慰藉,用词作为纽带,维系着彼此的友情。同时,这些唱和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文化氛围,他们以诗词为媒介,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共同追求文学艺术的境界。3.4.2酬唱词的文学价值高观国的酬唱词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交活动,也展现了南宋时期的文学风气,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独特的词艺术特色。从反映文人生活和社交活动的角度来看,高观国的酬唱词为我们呈现了南宋文人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相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吟诗作赋,交流诗词创作的心得和体会。如《东风第一枝・壬戌立春日访梅溪雨中同赋》中,“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描绘了在立春日,高观国与史达祖雨中相聚,共同欣赏春景,以词唱和的情景。他们对春天的细微变化观察入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展现了文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酬唱词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他们在词中相互问候、相互鼓励,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南宋文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从展现南宋文学风气的方面来说,高观国的酬唱词体现了南宋时期文人对词的热爱和对词艺的追求。在南宋,词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唱和之风盛行。高观国与史达祖等友人的酬唱,正是这种文学风气的体现。他们在唱和中,注重词的格律、意境和语言的锤炼,力求在词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对词艺的追求,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使南宋词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们的酬唱词也反映了南宋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标准,为我们研究南宋词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体现高观国词艺术特色的角度而言,酬唱词中充分展现了他在词的创作上的高超技巧。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通过对中秋夜月、云、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与意境相互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他在词的语言运用上也十分精妙,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如“素影中分,冰盘正溢”,用“素影”“冰盘”来形容月亮,形象地表现出月亮的洁白和圆满,“中分”“正溢”则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动态感。这些艺术特色在酬唱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酬唱词不仅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高观国词的艺术特色4.1语言艺术:雕琢与自然的融合4.1.1字句的锤炼高观国在词的创作中,对字句的锤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打磨,力求以最精准、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在《声声慢・壶天不夜》中,“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开篇“壶天不夜”,短短四字,便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灯火辉煌的不夜之境,“壶天”一词,原指道家所谓的仙境,这里用来形容所处之地的美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宝炷生香”,“宝炷”指珍贵的香炷,“生香”则形象地描绘出香气袅袅升腾的动态,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清幽的香气,一个“生”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光风荡摇金碧”,“光风”指微风,“荡摇”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微风中光影摇曳的动态,“金碧”则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华丽璀璨,色彩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几句词,通过对“壶天”“宝炷”“光风”“金碧”等字词的巧妙运用,以及“生”“荡摇”等动词的精准搭配,将一个热闹、繁华而又充满诗意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高观国高超的炼字技巧。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吹绿”二字,将春风赋予了生命和力量,仿佛春风是一位神奇的画师,轻轻一挥,便将湖边的草染成了绿色,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依旧”一词,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它将眼前的春光与过去的回忆联系起来,引发了词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慨,使词句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里,“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知”字将晚云拟人化,赋予晚云以人的情感和意识,仿佛晚云懂得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牵挂。“卷开”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晚云散开,天空澄澈,明月初升的动态过程,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些精准、生动的字词运用,不仅使高观国的词在语言上更加优美凝练,更使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通过对字词的精心雕琢,使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每一句话都富有表现力,从而使词作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4.1.2自然清新的文风高观国的词在语言上不仅注重字句的锤炼,还展现出自然清新的文风,宛如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心间,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在描绘自然景色时,高观国常常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在《霜天晓角・春云粉色》中,“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开篇“春云粉色”,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春天云朵如粉色般轻柔美丽的姿态,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春水和云湿”,一个“湿”字,将春水与云的交融之态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湿润的水汽,使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以问句的形式,询问西湖边的杨柳在东风吹拂下有几丝碧绿,将西湖早春的景色描绘得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西湖之畔,亲眼目睹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春风吹绿湖边草”,以直白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春天湖边草长莺飞的景象,毫无雕琢之感。“春光依旧湖边道”,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春日湖边的氛围。“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少年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在湖边游玩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少年的潇洒与自在,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份青春活力。这些自然质朴的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神韵和生活场景的情趣,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高观国词中自然清新的文风。他的词如同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世间万物的美好,让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4.2意象运用:丰富内涵与独特组合4.2.1常见意象的内涵高观国词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成为他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高观国词中也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在《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里,“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开篇描绘了等待月亮升起的情景,“高寒滟滟开金饼”,将月亮比作金色的饼,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和明亮,“滟滟”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摇曳之态。在这首词中,月亮代表着中秋佳节的团圆与美好,词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中秋赏月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素影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月亮又成为了思念友人的寄托,“素影”“冰盘”等词语描绘出月亮的洁白和圆满,而“何啻婵娟千里”则表达了词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史达祖的思念之情,月亮的圆满与友人的分离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思念的深沉。花的意象在高观国词中同样丰富多样,不同的花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在《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中,词人将水仙花比作湘水女神,通过对水仙花的形态、神韵的细腻描绘,如“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展现了水仙花的柔美与高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描绘了春日里花朵如锦绣般绚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在美好的春光中沉醉的心情,这里的花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生活。而在《少年游・草》中,“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虽然主要描写的是草,但“翠罗裙”这一与花相关的意象,却勾起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他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草在高观国词中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少年游・草》中,“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描绘了春草碧绿、柔软,衬托着飞花,远连着流水的景象,展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则用“萋萋”的春草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缠绵悱恻,“江南恨”借指离情,词人通过春草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春草的茂盛如同他的思念一般,绵绵不绝。这些常见意象在高观国词中,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它们承载着词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使高观国的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4.2.2意象的独特组合高观国在词中巧妙地将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意象之间的相互映衬、烘托,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表达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在《声声慢・壶天不夜》中,“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月浸虚檐,春满秦楼金屋。”词人将“壶天”“宝炷”“光风”“金碧”“月”“虚檐”“秦楼金屋”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华丽、梦幻的意境。“壶天不夜”描绘出一个如仙境般的不夜之地,充满了神秘而奇幻的色彩;“宝炷生香”则通过香气的弥漫,增添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光风荡摇金碧”,描绘出微风中光影摇曳,金碧辉煌的景象,展现出环境的华丽与璀璨;“月浸虚檐”,月光洒在虚檐上,营造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春满秦楼金屋”,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美好与温馨。这些意象的组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富贵华丽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赞美。在《菩萨蛮・芭蕉》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时节。”词人将“芭蕉”和“丁香”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芭蕉不展”形容芭蕉叶尚未展开,象征着愁绪的郁结;“丁香结”则是丁香的花蕾,常用来比喻愁思的不解。这两个意象的组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烦恼,以及时光匆匆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又将“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等意象组合,“隔帘”增添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幽梦”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虚幻和迷茫,“半床花月纵横”则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中,“楚宫梦断,吴台游倦,回首故园千里。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起。”词人将“楚宫梦断”“吴台游倦”“故园千里”“前度刘郎”“三生杜牧”“征衫尘起”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楚宫梦断”象征着理想的破灭,“吴台游倦”表达了漂泊的疲惫,“故园千里”则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前度刘郎”和“三生杜牧”自比,强调了命运的坎坷,“征衫尘起”则展现了漂泊的艰辛。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沧桑、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高观国通过对不同意象的独特组合,使词中的意象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表达出复杂多样的情感。他的这种意象组合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4.3表现手法:多样手法的巧妙运用4.3.1修辞手法的运用高观国在词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中,“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词人将初升的月亮比作“金饼”,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和明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滟滟”一词则形容月光的摇曳之态,使月亮的形象更加灵动。通过这一比喻,词人将抽象的月亮形象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在《齐天乐・蟋蟀》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铜铺”指铜制的铺首,即门上的衔环,“伊”指蟋蟀。词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露湿铜铺”与“苔侵石井”对仗工整,不仅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蟋蟀的生活环境,“露湿”“苔侵”营造出一种潮湿、阴暗的氛围,更衬托出蟋蟀鸣声的凄凉。同时,“都是曾听伊处”一句,将“铜铺”“石井”与蟋蟀的鸣声联系起来,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蟋蟀在这些地方鸣叫的声音,增强了词作的画面感和真实感。高观国还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在《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中,“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词人将水仙花比作湘水女神,“梦”“吟”“吊”等动词赋予了水仙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水仙花也在思念着什么,在吟诵着什么,在凭吊湘灵。“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则将水仙花拟人化,描绘出它如少女般轻盈娇羞的姿态,使水仙花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情趣。在《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中,“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知”字将晚云拟人化,赋予晚云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仿佛晚云懂得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牵挂。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词作中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使词作更具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高观国的词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比喻手法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词作更具人情味,对偶手法则使词作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高观国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他的词作。4.3.2抒情手法的运用高观国在词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词人通过描绘春日湖边的美景以及少年游冶的情景,间接抒发了自己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而“依旧”一词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引发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通过对少年游冶时的形象描绘,展现出少年的潇洒与自在,也表达了词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眷恋。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词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在秋阴降临之时,内心涌起的凄凉之感以及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和悲哀。“唤起一襟凉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情感,“楚客悲残”则以“楚客”自比,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悲伤。“谁解此意登临”,则直接抒发了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痛苦的无奈。这种直接抒情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直白强烈,能够迅速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少年游・草》中,“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词人通过对春草的描写,托物言志,借春草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缠绵悱恻,“江南恨”借指离情,词人通过春草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描绘出一幅凄凉、黯淡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富有韵味。高观国通过多种抒情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词作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意境更加深远。直接抒情使情感表达直白强烈,能够迅速打动读者;间接抒情则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的运用,使情感与景物、事物相互交融,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4.4格律音韵:严谨规范与音乐美感4.4.1格律的严谨性高观国在词的创作中,对格律的遵守达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其词作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严格遵循词的格律规范,展现出高超的格律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声声慢・壶天不夜》为例,这首词在平仄上严格遵循词牌的要求。开篇“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壶天不夜”中,“壶”为平声,“天”为平声,“不”为仄声,“夜”为仄声,平仄交替,符合词牌的平仄规定。“宝炷生香”中,“宝”为仄声,“炷”为仄声,“生”为平声,“香”为平声,同样平仄协调。在整首词中,每一句的平仄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押韵方面,《声声慢・壶天不夜》押的是入声韵“质”韵,如“碧”“屋”“笛”“客”“寂”等字,韵脚和谐统一,使词作在音韵上具有强烈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这种押韵方式不仅增强了词作的音乐美感,更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整首词在情感的抒发上更加深沉、凝重。对仗也是高观国词格律严谨的重要体现。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素影中分,冰盘正溢”,“素影”与“冰盘”相对,“中分”与“正溢”相对,对仗工整,形式整齐美观。“玉管吹凉,翠觞留醉”,“玉管”对“翠觞”,“吹凉”对“留醉”,不仅在词性上相对,而且在意义上也相互映衬,通过对仗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中秋夜的美好景象和词人的惬意心情。再如《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中,“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三个短句结构相似,在韵律上形成了一种整齐的美感,同时也通过这种排比式的表达,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使对水仙花的赞美之情更加浓烈。高观国词对格律的严格遵守,使其词作在形式上更加规范、严谨,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对格律的巧妙运用,使词作在音韵和节奏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对格律的严谨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尊重和热爱,也反映了南宋时期词坛对格律的重视和追求。4.4.2音韵的和谐美高观国词不仅在格律上严谨规范,在音韵方面也独具特色,通过巧妙的字词选择和句式安排,营造出和谐优美的音韵效果,使读者在诵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在字词的选择上,高观国注重字词的音韵搭配,使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风”“吹”“光”“依”等字的韵母发音较为轻柔,“绿”“旧”“道”等字的韵母发音则相对响亮,这种轻柔与响亮的音韵交替出现,使词句既有柔和的美感,又有一定的节奏感。“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玉”“勒”“锦”“障”等字的发音较为短促有力,“泥”“少”“年”“游”等字的发音则相对舒缓,长短音的结合,使词句的韵律更加丰富多变。高观国还善于运用双声叠韵词来增强音韵的和谐美。在《霜天晓角・春云粉色》中,“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春”“云”为双声词,“粉”“色”为叠韵词,“春”“水”“和”“云”“湿”等字的发音相互呼应,使这两句词的音韵十分和谐。“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西”“湖”为双声词,“杨”“柳”为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不仅使词句的韵律更加优美,还增强了词语之间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在句式安排上,高观国根据词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长短句,使词作的节奏富有变化。在《声声慢・壶天不夜》中,既有“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这样的长句,节奏较为舒缓,用于描绘宏大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也有“更漏催,春夜短,念您归未得”这样的短句,节奏紧凑,增强了情感的紧迫感。这种长短句的交替运用,使词作的节奏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富有变化,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高观国还注重词句之间的平仄交替和押韵,使整首词在音韵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上阕的“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素影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平仄交替,韵律和谐,描绘出中秋夜的美景;下阕的“危栏静倚。正玉管吹凉,翠觞留醉。记约清吟,锦袍初唤醉魂起”,与上阕的韵律相呼应,同时在情感上也形成了连贯和递进,使整首词在音韵和情感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高观国通过对字词的精心选择和句式的巧妙安排,使他的词在音韵上达到了和谐优美的境界。这种音韵的和谐美,不仅使词作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让读者在诵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深入体会到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五、高观国词与同时代词人比较5.1与史达祖词之异同5.1.1相似的创作风格高观国与史达祖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二人交情深厚,常相唱和,词风也颇为相似,在语言锤炼和咏物技巧等方面展现出诸多共通之处。在语言锤炼上,他们都极为注重字句的雕琢,力求以精准、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史达祖在《绮罗香・咏雨》中写道:“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做冷欺花,将烟困柳”,一个“欺”字,一个“困”字,赋予了雨以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寒冷和朦胧,仿佛它在故意欺凌花朵,困住柳树,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情感色彩。“偷催春暮”的“偷”字,将春雨的悄然无声却又迅速地催促着春天离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高观国在《声声慢・壶天不夜》里“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对“壶天”“宝炷”“光风”“金碧”等字词的精心选择,以及“生”“荡摇”等动词的精准运用,生动地营造出了一个热闹、繁华而又充满诗意的场景,展现出高超的炼字技巧。他们都善于运用精准的字词,通过巧妙的搭配,使词作的语言更加优美凝练,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在咏物技巧方面,二人都擅长细腻地描摹物态,将物的形态、神韵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达到物与情的交融。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堪称咏物词的经典之作,“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词人通过“度”“相”“软语商量”“竞夸轻俊”等词句,细腻地刻画了燕子的轻俊、活泼、机灵以及它们之间的亲昵,生动传神。同时,在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的环境中写燕子,以双燕的形影不离与思妇的“画阑独凭”相对照,以双燕尽情游赏的快乐与思妇的“愁损翠黛双蛾”的愁苦相对照,含蓄蕴藉,情景交融,深化了词的意境。高观国的《金人捧露盘・水仙花》同样出色,“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词人将水仙花比作湘水女神,通过对水仙花的形态、神韵的细腻描绘,如“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展现了水仙花的柔美与高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的咏物词都不仅仅是对物的简单描写,而是通过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咏物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5.1.2相异的艺术特色尽管高观国与史达祖词风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题材侧重等方面,二人的词作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情感表达上,史达祖的词情感较为细腻委婉,常常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寿楼春・寻春服感念》中,“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词人通过回忆与爱人一起裁剪春衫的美好时光,以及如今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直白地倾诉,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和描写,委婉地传达出来,给人以含蓄蕴藉之感。而高观国的词情感则相对较为直率,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在《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开篇便直接抒发了自己在秋阴降临之时,内心涌起的凄凉之感以及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和悲哀,情感表达直白强烈,能够迅速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在题材侧重方面,史达祖的词工于咏物,他的咏物词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极高,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除了前文提到的《双双燕・咏燕》《绮罗香・咏雨》等,他的《东风第一枝・春雪》《喜迁莺・月波疑滴》等咏物词也都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而备受赞誉。这些咏物词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物的形态和神韵,更蕴含着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高观国的词题材则更为广泛,除了咏物词外,他的咏怀词、恋情词和酬唱词也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咏怀词中,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如《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家国情怀的体现,如《雨中花・旆拂西风》中“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山河破碎的悲痛。他的恋情词以真挚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著称,如《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通过对春日湖边景色和少年游冶情景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他的酬唱词则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社交活动,如《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对友人史达祖的思念和对往昔相聚时光的回忆。高观国与史达祖的词在创作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他们的词作共同展现了南宋词坛的繁荣景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通过对他们词的比较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南宋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5.2与姜夔词之比较5.2.1对姜夔词风的继承高观国作为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其词风深受姜夔的影响,在格律、意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继承痕迹。在格律方面,姜夔是南宋格律派词人的代表,他对词的格律要求极为严格,注重词的音韵和谐与节奏的抑扬顿挫。高观国在词的创作中,也高度重视格律的严谨性。他的词作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严格遵循词牌的规定,力求达到格律的完美。在《声声慢・壶天不夜》中,整首词的平仄安排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壶”为平声,“天”为平声,“不”为仄声,“夜”为仄声,平仄交替,符合词牌的平仄规范。在押韵上,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质”韵,如“碧”“屋”“笛”“客”“寂”等字,韵脚和谐统一,使词作在音韵上具有强烈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这种对格律的严格遵守,与姜夔词的格律严谨性一脉相承,体现了高观国对姜夔词风的继承。在意境营造上,姜夔词善于运用清幽、冷寂的意象,营造出空灵、高远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含蓄、深沉的情感。高观国也借鉴了这种意境营造的手法,在他的词中,常常出现月、云、烟、雨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素影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晚云”“澄霄”“素影”“冰盘”等意象的运用,描绘出中秋夜天空澄澈、明月高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古驿烟寒,幽垣梦冷,应念秦楼十二。”“烟寒”“梦冷”等词语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冷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清幽、空灵的意境营造,与姜夔词中常见的意境风格相似,体现了高观国对姜夔词风的继承。在语言运用上,姜夔词的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高观国的词在语言上也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他善于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表达情感。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春日湖边的美景,自然清新,毫无雕琢之感。“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通过对少年骑马游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少年的潇洒与自在,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与姜夔词的语言特点相契合,体现了高观国对姜夔词风的继承。5.2.2自身的创新发展高观国在继承姜夔词风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情感表达上,姜夔词的情感较为含蓄内敛,常常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高观国的词情感则相对较为直率,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在《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中,“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开篇便直接抒发了自己在秋阴降临之时,内心涌起的凄凉之感以及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和悲哀,情感表达直白强烈,能够迅速地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姜夔在表达类似情感时,往往会更加含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典故的运用来委婉地传达情感。在题材选择上,姜夔词的题材较为广泛,涵盖了咏物、咏怀、恋情、酬唱等多个方面,但他的咏物词和咏怀词尤为突出。高观国在继承姜夔题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恋情词和酬唱词的创作。他的恋情词以真挚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著称,通过对恋人间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复杂。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通过对春日湖边景色和少年游冶情景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他的酬唱词则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社交活动,如《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对友人史达祖的思念和对往昔相聚时光的回忆,使酬唱词不仅仅是应酬之作,更具有了情感交流的价值。在表现手法上,高观国在继承姜夔善于运用意象、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他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使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在《少年游・草》中,“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通过对春风、春云、芳草、飞花、流水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也更加灵活多样,常常将多种修辞手法结合使用,增强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在《菩萨蛮・芭蕉》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时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芭蕉和丁香比作愁绪的象征,同时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烦恼。高观国在继承姜夔词风的基础上,通过在情感表达、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南宋词坛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他的词既体现了对传统词风的传承,又展现了对创新的追求,在南宋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5.3与辛弃疾词的对比5.3.1风格差异:婉约与豪放高观国与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截然不同,高观国词风婉约,辛弃疾则以豪放著称。这种风格差异在他们的词作中体现在语言、情感和意象等多个方面。在语言上,高观国的词语言细腻、温婉,注重对字词的雕琢,追求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的和谐。在《声声慢・壶天不夜》中,“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壶天”“宝炷”“光风”“金碧”等词语,描绘出一幅华丽、梦幻的场景,语言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荡摇”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光影在微风中摇曳的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而辛弃疾的词语言则更为豪放、粗犷,常常运用一些富有力度和气势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分麾下炙”“翻塞外声”“秋点兵”等词语,简洁有力,充满了豪迈之气,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展现出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从情感表达来看,高观国的词情感细腻、委婉,多抒发个人的相思、愁绪、感慨等情感,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通过对春日湖边景色和少年游冶情景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细腻而深沉。而辛弃疾的词情感则更为激昂、奔放,常常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等情感,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人借古讽今,对南宋朝廷的草率北伐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情感激昂,充满了悲愤之情。在意象运用上,高观国多选用一些清新、柔美的意象,如花草、明月、烟雨等,来营造出一种婉约、清幽的意境。在《少年游・草》中,“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春风”“春云”“飞花”“流水”等意象,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柔美婉约,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而辛弃疾则常常运用一些雄浑、壮阔的意象,如山河、烽火、战马等,来营造出豪放、壮阔的意境。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神州”“北固楼”“长江”等意象,展现出山河的壮阔和历史的沧桑,营造出一种雄浑、豪放的意境。5.3.2主题差异:个人与家国高观国与辛弃疾在词作主题的选择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辛弃疾的词作多关注家国大事,以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为主题,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的壮志。他的词中常常出现对战争的描写、对朝廷的批判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辛弃疾渴望为君王完成收复天下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却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高观国的词作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对爱情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对个人身世的感慨等。在《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中,“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这首词通过对春日湖边景色和少年游冶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主题围绕个人情感展开。在《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中,“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新霁。素影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危栏静倚。正玉管吹凉,翠觞留醉。记约清吟,锦袍初唤醉魂起”,则表达了他对友人史达祖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这种主题上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北方金朝的威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因此他的词作多围绕家国大事展开。而高观国生活在南宋中期,虽然国家局势依然不稳定,但相对来说社会较为平静。他主要以填词为业,与友人交往密切,因此他的词作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体验。六、高观国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6.1在南宋词坛的地位高观国作为南宋中后期的重要词人,在南宋词坛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词风深受姜夔的影响,与史达祖并称“高,史”,在南宋词坛的格律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流派归属来看,高观国属于南宋格律派词人。南宋时期,格律派词风兴起,强调词的格律、音韵和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异业合作模式创新-洞察及研究
- 超市化妆品采购合同3篇
- 公司借款生产经营协议书7篇
-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12-NBD-Stearate-生命科学试剂-MCE
- 液体活检技术竞争-洞察及研究
- 部队安全培训发言稿课件
-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杨浦区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
- 35Kv变电站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对策
- 2025年青海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宝宝呛奶科普课件
- 安全注射标准WST856-2025学习解读课件
- Z世代对消费场所视觉对比度
- 语言认同建构机制-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秋季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德育主任的发言稿:让责任与品格同行让梦想与行动齐飞
- 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吴伯萧名篇阅读理解与教学设计
- 55790《表面工程学(第2版)》教学大纲
- 仓库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曲臂式高空作业车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