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营决策第一节产品功能成本决策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短期经营决策一、采用何种加工设备的决策一般地说,比较简易的普通设备,一次调整所需要的调整准备费较少,但加工一件产品或一个零部件所需要的加工费较多。而比较高级的专用设备一次调整所需要的调整准备费较多。但加工一件产品或一个零部件所需要的加工费较少。选择哪种类型的加工设备较为合算,同一次加工的批量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一次加工的批量很小,用比较简易的普通设备较为合算。如一次加工的批量大到一定的程度,用比较高级的专用设备较为合算。例:假设某企业生产一定规格的轴套,可用普通车床或专用车床进行加工。有关资料如下:车床名称一次调整所需要的调整准备费一件轴套的加工费普通车床50.4专用车床80.25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应采用何种加工车床的决策。设一次所要加工的轴套的批量为X件,用普通车床加工一批轴套的成本总额为Y1,用专用车床加工一批轴套的成本总额为Y2Y1=a1+b1x=5+0.4xY2=a2+
b2x=8+0.25x因a1
<a2
,b1>b2
所以会出现加工批量为X0时,即Y1=Y25+0.4X0=8+0.25X0所以X0=(8-5)÷(0.4-0.25)=20(件)从上述分析可见,当一次加工的批量小于20件时,应采用一次调整所需的调整费较少普通机床进行加工。当一次加工的批量大于20件时,应采用一次调整所需要的调整准备费较多的专用车床进行加工。下面介绍一种利用现有的剩余生产能力进行“找米下锅”的应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二、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假设某企业现有一台生产设备,即可以生产甲产品,又可以生产乙产品,有关资料如下:项目甲产品乙产品全月销售数量(件)2000016000单位售价1015制造成本--单位变动成本610全年固定成本总额1200012000摊销与行政管理费--单位变动成本22全年固定成本总额30003000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在市场需要量无限制的条件下,应采用哪种产品的决策。从上述分析可见,生产乙产品与生产甲产品相比,差量收入为40000,差量成本为+32000元,差量损益为-18000元。说明应生产乙产品。项目甲产品乙产品差量1、销售收入20000×10=20000016000×15=24000+400002、销售成本175000207000+32000
(1)制造成本132000172000+40000
A变动成本20000×6=12000016000×10=160000+40000
B固定成本1200012000摊销与行政管理费4300035000-8000变动成本20000×2=4000016000×2=32000-8000固定成本30003000利润2500033000+8000例:协茂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5000机器工时,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80%,现准备将剩余生产能力发展新产品甲或新产品乙。现将老产品及甲、乙两种新产品的有关资料列表如下:产品名称老产品新产品甲新产品乙每件定额机器工时2052销售单价60元82元44元单位变动成本50元70元38元固定成本总额14000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较为有利的决定分析。解:这项决策可采用贡献毛益分析法。由于协茂公司是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发展新产品,并不增加固定成本。因而创造贡献毛益总额最多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根据已知的数据编制如下分析表:产品名称新产品甲新产品乙剩余生产能量5000×(1-80℅)=1000机器小时每件定额机器工时52最大产量1000÷5=200件(1000÷2)=500件销售单价8244单位变动成本7038单位贡献毛益12元6元贡献毛益总额12×200=2400元6×500=3000元从上表的数据可见:新产品甲每件创造的贡献毛益较新产品乙大一倍,似乎开发新产品甲比较有利,但由于甲产品的产量只有乙产品的40%,故就贡献毛益总额来说,还是以开发新产品乙比较优。另外还应指出,这样的结论是以该企业的新产品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的前提条件的。如按市场预测,情况并非如此,则应根据销售预测的数据进行修正。
三、应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这类决策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剩余,但追加订货的价格偏低,这类问题的决策只要追加订货的价格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增加的固定成本(如果有的话)就可以接受。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边际贡献分析法或差量损益分析法。例:假设某企业的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甲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件。目前已接受订货8000件,每件售价40元,预计单位成本为38元。其中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30元,单位产品固定成本8元。现有一用户前来要求订货1000件,每件出价35元,而且这项订货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如果接受这项订货需要为此购置一台价值为1200元的专用设备。该设备无其它用途。报费时无殊值。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应否接受这项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对方要求追加订货的单位售价低于目前已接受订货8000件产品的预计单位成本。而且如果接受此项订货还需要发生追加支出1200元。这样粗略地看,接受此项订货似乎不合算,但是由于该企业的机械加工车间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接受此项订货并不会增加原有的产品的固定成本。不必加以考虎。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增加的固定成本就可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项目追加订货前订货追加后差异销售收入320000355000+35000原先订货8000×40=32000追加订货1000×35=35000销售成本304000335200+31200变动成本8000×30=2400009000×30=270000+30000固定成本8×8000=6400064000+12000=65200+1200利润1600019800+3800结果:差量收入为35000差量成本为31200差量损益为3800由此可见追加订货还是有利可图的。例:假定北固机械厂原来制造甲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销售单价68元。其平均单位成本的数据以下所示: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16元制造费用其中:固定费用12变动费用8单位成本合计56元若该企业按照当前的生产情况,每年有35%的剩余,生产能力未被利用。现有一用户在贸易洽谈会上要求北固机器厂为他的制造甲产品3000件,每件出价只45元,而且该项订货在款项上还有些特殊要求。需购置一台专用设备。价款20000元(期满无残值)。要求根据上述货料作出是否接受该项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解:按照传统会计的观点来看,接受该项订货是不合算的。因为根据产品的单位成本(56元)和对方出价(45元)比较。每件就明显损失11元;何况接受订货还要增加专属固定成本2000元。更加扩大了亏损数额。但是从管理会计的观点看,由于接受该项订货是在企业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除专属成本需考虑外,至于原有产品的固定成本,并非该项决策的相关成本。无需加以考虑。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使专属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即可接受。这项决策我们可采用差量分析法。编表如下: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所以可以追加订货。摘要接受订货不接受订货差量差量收入接受订货135000元不接受订货0135000元差量成本接受订货132000元专属成本(2000)不接受订货0134000元接受订货的差量利润1000元四、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零部件自制或外购这类问题决策的提出,通常是由于企业生产上所需要的某种零部件即可以利用企业生产上所需要的某种零部件,现有的厂房,设备自行制造。又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对预期收入没有影响。只是两者的预期成本往往不同。因此,只要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预期成本,就可以判定其优劣。决定方案的取舍这类问题可采用成本重合点法或差量成本分析法进行分析。例:某企业制造某种产品,每年需用甲零件1000个,该零件即可以自制,又可以外购。如自制,该企业的机械加工车间有剩余的生产能力,预计自制每个零件需要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4元,变动性制造费12元。固定性制造费8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8000元。每个零件应分摊8元)如外购每个零件的外购单位成本为40元。同时可将制造甲零件的厂房,设备向外出租预计每件可得租金收入2000元,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应自制还是外购该零件的决策。分析:由于企业机械加工车间的生产力有剩余,它原有的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甲零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甲零件,出租用于自制甲零件的厂房,设备而减少。因而分配给甲零件的固定成本是一项非相关成本。在决策分析时无需考虑。另外,出租厂房设备可得的租金收入是自制甲零件的机会成本。在自制方案中加入。外购成本(1000×40)40000自制成本直接材料(1000×20)20000直接人工(1000×4)4000变动性制造费(1000×12)120000机会成本200038000差量成本(外购比自制)2000由上述分析可见,外购方案的成本比自制方案的成本高2000元,因此采用自制为宜。五、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这类问题决策的提出一般是由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完成了一定的加工程序就可以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使之更加完善后再行出售,后者售价比前者高一些,但需追加一定的成本。因此,这类问题的决策分析可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来进行。应该指出:半成品在一步加工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都是非相关成本,不必考虑。只需进一步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大于进一步加工后所追加的成本就应进一步加工。反之,如果进一步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小于进一步加工后所追加的成本就不宜进一步加工。例: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年产销量为20000件。如加工成半成品销售给其他企业单位售价为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5元(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0元,每件产品袋子发摊5元)如加工成产品对外销售。其单位售价可提高4元。单位变动成本将增加3元。并需购买一台价值为8000元的专用设备。该项设备无其他用途。报废时无残值。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解:此法可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来分析,其分析形式如下:差量收入(20000×4)80000差量成本68000变动成本(20000×3)60000固定成本8000差量损益12000从上述分析可见,半成品进一步加工后出售比直接出售能多获12000元的利润。因此,以进一步加工为宜。例如:假定华兴公司每年生产甲产品8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单位固定成本为2元。销售单价为10。如把甲产品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销售单价可提高到15元。但需追加单位变动成本3元。专属固定成本14000元。要求作出是生产甲产品还是生产乙产品的决策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图,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再行出售较直接出售产成品甲能多获盈利2000元。证明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为有利。图示(差量分析表)摘要进一步加工方案出售半成品方案差量差量收入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15×8000=120000出售甲半成品10×8000=8000040000元差量成本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追加变动成本3×8000=24000追加固定成本14000小计38000出售甲半成品038000是进一步加工而非出售半成品的差量盈利2000六、亏损产品应否生产的决策这类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原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其中有一种产品发生亏损,在不能采取节支或转产等其他措施的情况下,研究应否生产亏损产品。这类问题的决策可采用边际贡献法或差量损益分析法来分析。例: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其中两产品是亏损产品。如果停止生产丙产品,分摊在丙产品的固定成本全部继续存在。有关资料如下:项目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合计销售收入500004000020000110000变动成本350003000017000820000边际贡献1500010000300028000固定成本100008000400022000利润50002000-10006000
试根据上述资料作出丙产品应否生产的决策
解:此例从表面现象看,似乎停止生产丙产品可使企业利润增加1000元。其实不然,如果停止生产丙产品将使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减少3000元。但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不会减少。因为,本例假定企业的固定成本是由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它同各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无直接联系。各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是人为地分配来的。丙产品停产后,分摊在丙产品的固定成本全部继续存在。可见,如果丙产品停产后,分摊在丙产品上的全部固定成本应收甲、乙两种产品来共同负担。因此,丙产品停产后,不但不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1000元,反而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3000元。项目甲产品乙产品合计Rx500004000090000Bx350003000065000Rx-bx150001000025000A12222977822000p27782223000固定成本总额22000,按各种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配。从上述分析可见,以继续生产丙产品为宜。还可以参看书上的例题。第三节产品组合优化决策产品组合优化决策适用于多品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在多品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种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因素,如机器设备、人工、原材料等,而其中有些因素可以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如果各种产品共用一种或几种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有限的,就应使各种产品的生产组合达到最优化的结构,以便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限制因素。产品组合优化决策就是通过计算、分析进而作出各种产品应生产多少才能使得各个生产因素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并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决策。进行产品组合优化决策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逐次测算法图解法单纯形法一、逐次测算法
逐次测算法是根据企业有限的各项生产条件和各种产品的情况及各项限制因素等数据资料,分别计算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并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经过逐步测试,使各种产品达到最优组合。
【例6—15】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两种产品共用设备工时总数为18000小时,共用人工工时总数为24000小时,A产品单位产品所需设备工时3小时,人工工时5小时,单位贡献毛益额为42元;B产品单位产品所需设备工时5小时,人工工时6小时,单位贡献毛益额为60元。预测市场销售量:A产品为3000件,B产品为2000件。1、计算并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如表6—17所示。表6—17项目A产品B产品限制因素(小时)单位设备工时贡献毛益(元)单位人工工时贡献毛益(元)148.412101800024000比较两种产品单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贡献毛益额可知,A产品每单位设备工时的贡献毛益额多于B产品,而B产品每单位人工工时贡献毛益额多于A产品。
2、进行第一次测试。试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剩余因素再安排B产品的生产,根据约束条件,A产品销售量预测为3000件,则安排最大生产量为3000件。其安排结果如表6—18所示。表6—18项目产量(件)所用设备工时(小时)所用人工工时(小时)贡献毛益额(元)总产量单位产量总产量单位产量总产量单位产量A产品B产品合计限制因素剩余因素300015009000750016500180001500351500090002400024000056126000900002160004260以上测试结果表明,按照这种组合方式所确定的两种产品的生产量来进行生产,可获得贡献毛益总额为216000元,机器设备工时剩余1500小时,考虑到生产单位B产品所用设备工时多于生产单位A产品所用设备工时,为充分利用各项因素,可再测试将B产品的生产安排先于A产品,即先满足B产品的生产,剩余因素生产A产品。由于B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为2000件,所以,所安排的最在生产量也就为2000件。第二次测试情况如表6—19所示。表6—19项目产量(件)所用设备工时(小时)所用人工工时(小时)贡献毛益额(元)总产量单位产量总产量单位产量总产量单位产量A产品B产品合计限制因素剩余因素20002400100007200172001800080053120001200024000240000651200001008002208006042将两次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第二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可比彩第一次测试的产品组合方式多获贡献毛益4800元(220800-216000),同时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即减少了剩余设备工时,使之由原来的剩余设备工时1500小时减少到剩余设备工时800小时。所以,第二次测试的产品组合,即生产A产品2400件、B产品2000件,是最优产品组合。二、图解法采用图解法来进行产品组合优化决策,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例6—16】仍用例6—15数据资料,设x为A产品产量,y为B产品产量,设S为可获得的贡献毛益。则生产两种产品所用人工小时为5x+6y;生产两种产品所用设备工时为3x+5y;生产两种产品可获贡献毛益为42x+60y。根据约束条件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如下:约束条件:x≤3000
5x+6y≤24000
y≤2000 3x+5y≤18000
x,y≥0目标函数:S=42x+60y用图解法求解以上线性规划模型,即在满足以上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求S(贡献毛益额)的最大值。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约束方程画出几何图形,如图6—3所示。图6—3中代表L1,L2,L3,L4四组方程的直线围成一个可行解区域,满足约束条件的方程解必定位于阴影区域,即可行解区域内。
A
L20
1000
3000
5000
x
2000
4000
60004000 L13000
B2000
P
L4
L360005000y1000
C2、根据目标函数S=42x+60y绘出等利润线从目标函数S=42x+60y可以看出,x=60时的贡献毛益额等于y=42时的贡献毛益额,因此连接x轴上60件的点与y轴上42件的点所得到的直线就称为等利润线,等利润线有无限条,即凡在可行解范围内与这条等利润线平行的无限条直线,都称为等利润线。等利润线的纵截距越大,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也就越多,从图6—3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通过L1和L4的交点处P的那条等利润线距原点的距离最大,所获得的利润也最大。以虚线表示的这簇等利润线y=-+的斜率为-710,截距为
3、将可行区域中的外凸点A,B,C,P所代表的产品组合代入目标函数S=42x+60y进行计试算,求出目标函数最大值。共组合即为最优产品组合,如表6—20所示。比较试算结果,当x=2400,y=2000时,获得的目标函数S值最大,是产品组合决策的最优解,这个结果与逐次测算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表6—20各种组合的目标函数试算表单位:元外凸点产品组合目标函数贡献毛益额SxyS=42x+60yABCP300003000240002000150200042×3000+60×042×0+60×200042×3000+60×150042×2400+60×2000126000120000216000220800三、单纯形法
1、单纯形法以称迭代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最有效的线性规划方法,它可以解决约束条件较多而图解法又十分困难的线性规划问题。在单纯形法的计算过程中,经过一次一次的迭代,最终可以选择出最优方案。下面举例说明单纯形法的求解方法。【例6—17】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两种产品共用原材料总额为40000元,共用人工工时总时数为24000小时,共用设备工时总时数为9000小时。其他数据资料如表6—21所示。项目A产品B产品销售单价(元)6466单位变动成本(元)原材料人工工时(3元/小时)其他合计73(1小时)1828418(6小时)224单位贡献毛益额(元)3642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设备工时(小时)32表6—21
根据例6—17所给资料,设x1为A产品产量,x2为B产品产量,S为可获得贡献毛益总额。则生产两种产品所用设备工时为3x1+2x2,生产两种产品所需原材料总额为7x1+4x2,所需人工工时为x1+6x2,生产两种产品可获贡献毛益总额为36x1+42x2。根据约束条件,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如下:约束条件:目标函数:S=36x1+42x2(取最大值)由线性规划模型可知,三个约束条件均为不等式,因此每个不等式都要引进松弛变量,即x3,x4,x5,将不等式变成等式。目标函数应写成:
S=36x1+42x2+0x3+0x4+0x5将约束条件的各个系数及常数写成向量形式:P1=
P2=
P3=
P4=
P5=
P0=
于是约束条件可以写成:x1P1+x2P2+x3P3+x4P4+x5P5=P0然后,以松驰变量为基底,建立单纯形法的图表,如表6—22所示
表6—22C3642Q基底P0P3P4P5P1P2000P3P4P5ZjZj-Cj90004000024000001000001000001003710-362460-424500100004000表6—22中C是目标函数的系数,分别表示A产品和B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额。表6—22中Zj由下式求得:
Zj=
表6—22中Zj-Cj这一行是调入量的判别式。若表中任何一项Zj-Cj<0,说明还没有达到目标函数S的最大值,应继续进行迭代,当每一项都为Zj-Cj≥0时,则表示目标函数S已达到最大值,迭代到此终止,计算结束。如果求目标函数S的最小值,那么表6—22中任何一项Zj-Cj应为小于等于零,此时表示目标函数已达到最小化,迭化也应终止,计算结果。2、在确定新表中的每一个数值时,先把原表相应位置的数值和转换点的数值作为一矩形对角线A顶点的两个数值,于是此矩形所构成的另外一条对角线B顶点的两个数值Ⅰ,Ⅱ也就确定下来了。如图6—4所示。原表数值数值Ⅰ转换点数值数值Ⅱ对角线A对角线B图6—4单纯形图
这样就可以利用下面的计算公式求出新表中的数值:新表中的数值=原表中的数值-表6-22中,P3与P0交叉点位置在新表6—23中的数值为:9000-=1000将数值1000值入表6—23中的相应位置。与转换点同行位置的数值,在填入新表时应用原表中的相应位置的数值除以转换点数值。如表6—22中,P5与P0交叉点位置在新表6—23中的数值为:=4000将数值4000填入表6—23的相应位置。根据以上方法,可得到表6—23中的所有数据表6—23C3642Q基底P0P3P4P5P1P20042P3P4P5ZjZj-Cj10002400040001680001680001000001000-1/3-2/31/6778/319/31/67-29001420375379024000对于表6—23,得用Zj-Cj作为检验可知P1的数值为-29小于零,表明目标函数仍未达到最大值,迭代应继续进行。迭代的具体步聚同上。这样经过又一次迭代得到表6—24。表6—24C3642Q基底P0P3P4P5P1P236042P1P4P2ZjZj-Cj3752162539381788961788961000001000-1/81/83/163.383.38100360001420由表6—24可知,经计算所有元素的Zj-Cj均大于等于零,说明目标函数S得到了最大值,计算到此应结束。表6—24所示的最佳数值x1=375,x2=3938,将此数值代入目标函数,则S=36×375+42×3938=178896(元)显然,可获得的总贡献毛益额为178896元。第四节生产组织决策一、最优生产批量决策就产品生产而言,并不是生产批量越大越好。在全年产量已定的情况下,生产批量与生产批次成反比,生产批量越大,生产批次越少;生产批量越小,生产批次越多。生产批量和生产批次与生产准备成本、储存成本相关,最优的生产批量应该是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时的生产批量。(一)一种零配件分批生产的经济批量决策最优生产批量通常采用公式法计算确定。为了举例需要,设定以下几个符号。全年产量;生产批量;
A/Q—生产批次;
S—每批准备成本;
X—每日产量;
Y—每日耗用量(或销售量);
C—每单位零配件或产品的年储存成本;
T—年储存成本和年准备成本之和(简称年成本合计)。
根据以上符号,年成本合计可计算如下:每批生产终了时的最高储存量=生产批量-每批生产日数×每日耗用量或销售量=Q-
=Q每批生产终了时的最高储存量年平均储存量=年储存成本=年准备成本=年成本合计T=+
【例6—18】某公司生产A产品每年需用甲零件7200件,专门生产甲零件的设备每日能生产80件,每日因组装A产品耗用甲零件20件,每批生产准备成本为600元,每件甲零件年储存成本为8元。经济批量的计算如表6—25所示。表6—25生产批次批量(件)平均储存量(件)年准备成本(元)年储备成本(元)年成本合计(元)8900337.548002700750071028385.542003084728461200450360036007200514405403000432073204180067524005400780032400900180072009000可见,经济批量为1200件、最优批次为6次时年成本合计最低(7200元)。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绘图如图6—5所示。年成本︵元︶80007200600040002000年成本合计
年储存成本年准备成本010002000300040005000批量(件)
经济批量图
从图6—5可以看出:
1、年成本合计表现为一条凹形曲线,当其变动率(一阶导数)为零时达到最低值。从该点向下引申一条虚线相交于横轴,交点即为最优生产批量(经济批量);向左引申一条虚线相交于纵轴,其交点即为最低年成本合计数。
2、年准备成本线与年储存成本线相交的点(此时年准备成本等于年储存成本)在向下引申的虚线上,并由此确定了经济指和最低年成本合计。经济批量的确定,也可以利用数学模型直接计算求得,即利用年成本合计T与批量Q的函数关系,有微分法求T为极小值时的Q值:T=+
(6.1)对T求一阶导数,则T’=-令T’=0,则0=-移项:
===(6.2)最优生产批次可以根据年产量A有经济批量Q*计算:最优批次====(6.3)将公式(6.2)代入式(6.1),可以得到最低年成本合计T*的计算公式:最低年成本合计T*=×++==+=(6.4)利用式(6.2)、式(6.3)、式(6.4),可以更简捷地确定经济指、最优批次、最低成本合计:经济批量==1200(件)
最优批次=
==6(批)
最低年成本合计T*==7200(元)最后需经强调的是,保险储存量部分的储存成本不包括在上述公式计算范围内,因为保险储存量对任何批量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决策时可不予考虑。
(二)几种零部件轮换分批生产的经济批量决策上面介绍的是分批生产一种零部件或产品时经济批量的确定方法。但如果用同一台设备轮换生产几种零部件或产品时,就不能简单地采用前述方法计算,而应根据各种零部件或产品的年准备成本之和与年储备成本之和相等时年成本合计最低的原理,确定各种零部件或产品共同的最优生产批次,然后再据以分别计算各种零部件或产品各自的经济生产批量。计算共同最优生产批次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设:N—共同生产批次N=Q=
(6.5)(6.6)将式(6.6)代入年储存成本公式
一种零部件年储存成本=
×××=(6.7)将式(6.5)代入年准备成本公式×S:一种零部件年调整成本=NS在这里,调整成本是指一台设备由生产一种零部件或产品转为生产另一种零部件或产品而发生的费用,如撤换工卡模具、调整设备状态、领退原材料、重新布置生产线等费用。在经济批量分析中,调整相当于准备成本,每次的调整成本也用S来表示。由式(6.7)、式(6.8)可得各种零部件的年储存成本=
各种零部件的年调整成本=
N
各种零部件年成本合计=上述公式中的n,表示在一台设备上分批轮换生产的各种零部件的种数。由于各种零部件的年储存成本等于年调整成本时的年成本合计最低,因此上式移项变换后可得于是最优共同生产批次某种零部件的最优生产批量(经济批量)则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某种零部件的经济批量=【例6-19】某公司用一台设备轮番分批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有关资料如表6-26所示。表6-26项目零件甲乙全年产量(件)540016200每次调整成本(元)400600每件零件年储存成本(元)69每日产量(件)2045每日耗用量(件)501801、计算甲、乙两种零部件的共同最优生产批次。共同最优生产批次=
2、根据共同最优生产批次分别计算甲、乙两种零件的经济批量。甲零件的经济批量==675(件)乙零件的经济批量=
=2025(件)
二、生产工艺决策生产工艺是指加工制造产品或零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及加工方法的总称,同一种产品或零件,往往可以一按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加工。当采用某一生产工艺时,可能固定成本较高,但单位变动成本却较低;而采用另一生产工艺时,则可能固定成本较低,但单位变动成本却较高。于是,采用何种工艺能使该产品或零件的总成本最低,就成为实际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例6-20某公司计划生产甲产品,共有A,B,C。三个不同的工艺方案,其成本资料如表6-27所示。
表6-27
项目工艺方案专属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A
7005B6006C8002根据表6-27的资料,可以绘成图,如图6-6所示。20
40
60
80
100
120
40
60
x1
x2
x3产量(件)
600400200012001000800XAB
XAC
C
B
A
成本(元)图6-6不同生产工艺的成本图由图6-6可知,点为A,C两方案的成本分界点,XBC点为B,C两方案的成本分界点,XAB点为A,B两方案的成本分界点。设XAC,XBC,XAB三个成本分界点的产量分别为x1,x2,x3,则三个车工年本分界点的产量可以计算如下:解得
于是,整个产量区域被划分为0件~33件、33件~50件、50件~100件、100件以上四个区域。从图6-6可以看出,在0件~50件区域内(含0件~33件、33件~50件两个区域),B方案成本最低,为最优方案;在50件以上的区域内(含50件~100件、100件以上两个区域),C方案成本最低,为最优方案。三、成本分配生产任务的决策当一种零部件或产品可以由多种设备加工,或由多个车间生产时,就存在由哪种设备或哪个车间加工最有利的问题。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根据相对成本或单位变动成本分配生产任务,往往可以降低生产费用。(一)根据相对成本分配生产任务实际工作中,有些零部件可以在不同类型、不同精密度的设备上生产。于是,在更换品种、生产计划变更的情况下,常常会用比较先进、比较大型或比较精密的设备去加工技术要求较低或较小的零部件,从而使相同的零部件在不同车间或设备上有着不同的单位成本。例6-21:某公司有甲、乙、丙三种零件,本来全部由A小组生产,成本较低,现由于市场需求扩张而使这三种零件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必须将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B小组生产。A小组的生产能力为2400工时,B小组为1500工时。其他资料如表6-28所示。
零件种类单位成本(元)计划产量(件)所需工时A小组B小组单位零件总计甲56602403720乙838848041920丙455256021120合计3760表6-28分析时,首先应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相对成本,如表6-29所示如表6-29相对成本表
生产
相对成本部门零件种类以甲零件的单位成本为基数以乙零件的单位成本为基数以丙零件的单位成本为基数适宜的生产部门A小组B小组②A小组③B小组④A小组⑤B小组⑥①甲110.6750.6821.2441.154A,B小组乙1.4821.467111.8441.692B小组丙0.8040.8670.5420.59111A小组相对成本的计算方法,可以用表6-29中第①、④栏为例说明如下:①栏中相对成本的计算:=1
=1.482④l栏中相对成本的计算:就第①栏的相对成本而言,表示在A组;1件乙零件的成本相当于1.482件甲零件的成本;而1件丙零件的成本相当于0.804件甲零件的成本。下面在相对成本表上逐行观察比较,以确定各种零件的生产任务分配给哪个小组最好。
1、在第一行甲零件的相对成本中,A小组0.675<B小组的0.682,A小组的1.244>B小组的1.154,可见,甲零件交给A,B小组均可以。但A小组的绝对成本低于B小组,所以应首先交给A小组生产。2、在第二行乙零件的相对成本中,A小组的1.482>B小组1.467,A小组的1.844>B小组的1.692,可见,乙零件应交给B小组生产。但是由于A小组的绝对成本低于B小组,因此如果A小组有剩余工时,应尽量用完。
3、在第三行丙零件的相对成本中,A小组的0.804<B小组的0.867,A小组的0.542<B小组的0.591,可见,丙零件应交给A小组生产。根据上述分析,可将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如表6-30所示,在生产任务分配表基础上编制的成本计算表如表6-31所示。零件种类A小组
B小组
合计产量(件)单位工时需用工时产量(件)单位工时需用工时产量(件)单位工时需用工时甲2403720340413602403720乙140456048041920丙5602112056021120合计2400合计1360合计3760生产能力2400生产能力1500生产能力3900剩余生产能力剩余生产能力140剩余生产能力140表6-30
生产任务分配表零件种类A小组B小组合计产量(件)单位成本总成本产量(件)单位成本总成本甲240561344013440乙1408311620340882992041540丙560452520025200合计——502602992080180表6-31成本计算表单位:元成本计算表中的80180元是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在分配生产任务的各种方案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二)根据单位编队成本分配增产任务在实际工作总,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各个车间(或分厂)的成本水平是有差异的,当生产任务增加而各车间的生产能力又有剩余时,就存在如何将增产任务在各车间分配的问题。为了达到使总成本最低的目的,应以单位变动成本作为判断标准,将增产任务分配给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的趁件。【例6-22】设某公司的A,B两个车间生产同一种产品,去年各生产了1800件。今年计划增产600件,A,B两个车间均有能力承担增产任务。A,B两个车间的其他资料如表6-32所示。表6-32
A,B两车间单位:元项目A车间B车间全公司产量(件)180018003600单位变动成本45—变动成本7200900016200固定成本8200600014200总成本154001500030400单位成本8.568.338.44从表6-32可以看出,如果以单位成本作为标准分配增产任务,则B车间应该承担增产任务的生产(B车间单位成本8.33元<A车间单位成本8.56元)。增产600件产品前后的成本资料如表6-33所示。表6-33
B车间单位:元项目增产前增产后差额产量(件位变动成本55—变动成本9000120003000固定成本60006000—总成本15000180003000而如果以单位变动成本作为标准分配增产任务,则A车间应承担增产任务的生产(A车间的单位变动成本4元<B车间的单位变动成本5元)。增产600件产品前后的成本资料如表6-34所示。表6-34
A车间单位:元项目增产前增产后差额产量(件位变动成本44—变动成本720096002400固定成本82008200—总成本15400178002400从A,B两个车间增产600件产品前后成本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B车间增产600件产品需要增加总成本3000员,而A车间只需增加总成本2400员,A车间与B车间相比减少总成本600元。所以,应以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作为分配增产任务的标准,而不硬以单位成本的高低作为标准,因为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分摊额从总额来讲是固定不变的,属无关成本。四、赶工决策(一)成本计划评审法原理对于某些一次性的工程或生产而言(如新产品研制、设备维修、小批单件订货),缩短工作时间、提前完成任务,不仅能够降低固定成本(如制造费用)和变动成本(如直接人工),而且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如提前完工的奖励)。成本计划评审法的基本重点是:将一项工程或生产项目分解为前后连接的若干工作(或作业),并预计它们所需的正常时间、赶工时间、正常成本和赶工成本,以求在赶工安排中提高经济效益。所谓赶工时间,是指尽可能提前完成任务所需的全部成本。成本计划评审法要求运用一些符号画出工程或项目的网络图,以便在按排赶工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络图。图6-7就是最简单的网络图。①
t=5
②t=3
◎
图6-7
网络图在图6—7中,或者表示某项工作;○表示工作起止的时间点,可将顺序号填入,表示工作的先后顺序;t表示工作所需要的时间;◎①②表示关键路线,即所有加工线路中所需时间最长的加工路线,稍有延误就会拖后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如果能在此赶工将会使整个项目提前完成。绘制网络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工程或项目内在工艺联系,合理安排先后顺序,如那些工作应先做,那些工作应后做,那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务使网络图真实反映整个工艺流程。
2、网络图不能出现闭环路线,即箭线不能从某一点出发,又回到该点。
3、任何一条箭线的首尾都应有○点,不能从箭线中间引出另一条箭线。(二)成本计划评审法的工作原则成本计划评审法是以提前完工的时间,与因赶工而增加的成本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为前提的。所以,在运用成本计划评审法进行赶工安排时,需要就每一项可以赶工的工作,计算其成本斜率,即提前一个单位时间(小时、天、周、月等)完成工作所需要增加的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使赶工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安排赶工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应在关键路线上寻找需要赶工的工作,因为在关键路线上提前完工才能导致整个项目的提前完工。
2.如果同时存在几条关键路线,应在这几条关键路线上同时安排赶工,并且提前同样长的时间。因为如果不同时在几条关键路线上赶工且时间不同,则整个项目就不能提前完工,或提前的时间将由最短的赶工时间决定。
3.安排赶工时,应先安排成本斜率低的工作,后安排成本斜率较高的工作。
4.安排赶工的工作的成本斜率原则上应低于提前完成整个项目一天的得益额。在特殊情况下(如赶工可以将人力、物力、财力转到其他更有利的工作),成本斜率可以等于提前完成整个项目一天的得益额。(三)成本计划评审法的应用
【例6-23】假定庆南公司接受客户的一项特殊订货,合同规定应在20天内交货,每提前一天可获得600元的奖励。经分析,该特殊订货的生产可以分解为六项工作,有关资料如表6-35所示。如果该公司希望该生产任务能够通过赶工安排来增加利润,应如何安排赶工?在正常生产每天获利1000元的情况下,该生产任务是否应进一步安排赶工以增加公司总利润?表6-35工作需用时间(天)成本(元)成本斜率(元)正常赶工正常赶工1——242170020001502——354160021005001——385150024003002——487240028004003——453210025002004——57614001750350合计——10700——根据表6-35中的资料,可画出网络图,如图6-8所示①②③④⑤完成时间:21天成本:10700元300元
200元
t=7
t=8
350元
t=8
t=5
t=4
150元
400元
500元
t=5
图6-8网络图第一步,从图6-8可以看出,①②③④⑤是关键路线,完成时间为21天,而其中①②工作的成本斜率最低(为150元),可以提前2天完工,但由于次长路线①③④⑤的完成时间为20天,因此①②工作可先安排1天赶工,以便整个任务能提前1天完成(同时又可避免整个任务与某项工作提前时间不一致时的成本浪费)。①②提前完成1天,增加成本150元。①②工作提前后,①②③④⑤和①③④⑤均为关键路线,完成时间为20天,网络图改变如图6-9所示。第二步,③④工作可以提前2天,成本斜率为200元,该工作每提前1天完成,两条关键路线均可缩短1天,从而使整个任务提前1天完成。因此,可安排③④工作提前2天完成,增加成本400元。这时,网络图改变如图6-10所示。①②③④⑤300元
200元
t=7
400元
350元
t=8
t=5
t=3
150元
500元
t=8t=5完成时间:20天成本:10850元图6-9网络图①②③④⑤300元
200元
t=7
400元
350元
t=8
t=8
t=3
150元
t=5
t=3
500元
完成时间:18天成本:11250元图6-10网络图第三步,④⑤工作是①②④⑤,①②③④⑤,以及①③④⑤三条关键路线的共同部分,而且在各项工作的组合中成本斜率最低(350元),因此,可以安排④⑤工作提前1天完成,增加成本350元。这时,网络图改变如图6-11所示。①②③④⑤300元
200元
t=6
t=8
350元
t=8
t=3
t=3
150元
400元
t=5
500元
完成时间:17天成本:11600元图6-11网络图第四步,关键路线未变,但③④,④⑤两项工作已无赶工的可能,因此,只能在①②,①③与①③,②③,②④这两种组合中选择一种安排同时赶工。前者的成本斜率之和为450元(150+300),后者的成本斜率之和为1200(300+500+400),由于前者的成本斜率之和低于每天的奖励600元,故应安排①②和①③同时提前1天完成(①②工作只有一天的赶工富余量),成本增加450元。这时,网络改变如图6-12所示。①②③④⑤300元
200元
t=6
t=8
350元
t=7
t=3
t=2
150元
400元
500元
t=5
完成时间:16天成本:12050元图6-12网络图虽然①③,②③,②④还可同时安排赶工,但该种组合的成本斜率之和为1200元,已超过1天的奖励600元,仅就该特殊订货而言,赶工到此结束。通过以上四步赶工安排,可以使整个任务提前4天完成,增加奖励收入2400元,增加成本1350元(12050-10700),从而使企业获净收益1050元(2400-1350)。在正常生产每天获利1000元且生产能力不足时,从增加公司总利润的角度上看,特殊订货任务还可以进一步安排赶工,因为此时每提前一天的奖励将为1600元(600+1000),增加成本1200元。在安排①③,②③,②④同时赶工1天后(因为②④及②③均只能提前1天),网络图改变如图6-13所示。①②③④⑤300元
200元
t=6
t=7
350元
t=6
t=2
150元
400元
500元
t=4
t=3
完成时间:15天成本:13250元图6-13网络图虽然特殊订货的净收益减少为450元(3000-2550),但却提前一天可安排正常产品的生产,并由此获1000元的利润,两项净收益之和为1450元(450+1000),公司总利润将增加400元(1450-1050),这时赶工仍是可取的。五、生产作业中的成本决策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作业方案的选择往往与成本有关,甚至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当可供选择的许多作业方案面临着若干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可考虑采用概率分析决策的方法。
【例6-24】某公司购进一批化学制剂,价值85000元,该化学制剂受潮后即失去效能。由于公司库房十分紧张,保管部门提出三个备选方案:一是短期内露天存放,估计小雨时将损失50%,大雨时将损失100%;二是购买篷布苫盖,篷布价款1800元,估计小雨时将不受损失,大雨时将损失20%;三是盖简易料棚,造价4600元,估计大雨时将损失5%。根据近期天气预报,半月内无雨的概率为0.40,小雨的概率为0.50,大雨的概率为0.10。对该决策问题,主要是考虑各方案的预期总成本的高低(投资成本及制剂受潮损失之和),预期总成本低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1.计算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损失值,如表6-36所示。表6-36单位:元自然状态损失值无雨小雨大雨露天堆放—85000×50%=4250085000×100%=85000篷布苫盖180018001800+85000×20%=18800建简易料棚460046004600+85000×5%=8850方案2.计算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损失期望值,如表6-37所示。表6-37
单位:元自然状态无雨小雨大雨损失期望值合计0.400.500.10露天堆放—42500×0.5=2125085000×0.1=850029750篷布苫盖1800×0.4=7201800×0.5=90018800×0.1=18803500建简易料棚4600×0.4=18404600×0.5=23008850×0.1=8855025方案状态概率3.选择。从表6-37可以看出,篷布苫盖的损失最小(为3500元),因而应该选择篷布苫盖这一方案。第四节定价决策
一、定价决策分析的范围及应当考虑的因素
(一)价格的种类垄断价格完全自由竞争价格企业可控制价格
(二)定价决策分析的范围(三)定价决策分析应当考虑的因素(四)定价目标的定义二、定价决策分析的方法及其类型(一)定价决策分析的内容(二)定价决策分析方法及其类型包括定价决策方法和定价决策策略三、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以成本为导向定价所依据的成本既可以是总成本指标,又可以是单位成本指标;既可以利用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参数,也可以使用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参数。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定价方法:(一)总成本定价法(二)收益比率定价法(三)成本加成定价法(一)总成本定价法总成本定价法是指当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在已知的总成本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定价决策的方法。公式为:价格=
(二)收益比率定价法收益比率定价法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及相关收益比率的基础上进行定价决策的方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定价公式如下:价格=
=
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受到产销量的制约,按此法所确定的价格其精度要差一些。在变动成本法下,可按下式定价:价格=
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和有关收益率可借鉴历史资料或利用有关规划目标等现成资料,因而此法比较简单,尤为适用于临时定价。(三)成本加成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加成率计算相应的加成额,进而确定商品价格的方法。其公式是: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加成额
=单位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管道施工全过程技术交底
- 管道带压堵漏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
- 医院护士长年度工作计划
- 民事诉讼文件撰写案例指导
- 基层医护人员资格考试题库
- 建筑工地施工围挡配置方案
- 气瓶安全管理操作规程
- 五年级音乐能力提升练习题
- 护理专业知识易题库及答案解析
- 证券从业考试多选及答案解析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X线骨龄评测方法
-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 (2024年)安吉白茶课件
- 粮食烘干合同
- 判别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课件(人大何晓群)
- 作文方格纸400字
- 吉林大学 人工智能原理 下
-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 身份证地区对应码表
- 鲜食玉米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