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走近科学家《科学家的品格》第2课时第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及重难点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学习科学家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品格,例如实验数据不造假、尊重事实等,联系生活中诚信行为的实践。├──健全人格│└──感悟科学家面对失败时的坚持与乐观,培养抗挫折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责任意识└──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如钱学森、袁隆平等),理解科学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初步形成“科技报国”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炼关键词:奉献、坚持、创新、诚信,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抽象品质。│└──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如认真完成作业、小组合作中的诚实守信)。└──教学难点└──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日常行为,在生活中践行。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总有一群胸怀祖国和人民的科学家挺身而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导入活动一: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祖国强大的背后,离不开心系祖国的科学家的无私奉献。阅读角矢志报国的邓稼先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美国结束学业后,邓稼先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1958年,钱三强对邓稼先:“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参与这项工作意味着要从此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邓稼先没有犹豫,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他带领一批科研工作者在荒凉偏僻的戈壁滩艰苦奋斗,终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为人所知。“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的这句话反映了他一生矢志报国的信念。一、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奠基中国航天艰难归国路:1955年,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历经5年软禁和监视,通过外交谈判辗转回国。他曾说:"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从零开始:归国后主导"两弹一星"工程,在苏联撤援、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带领团队用算盘完成复杂计算,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深远影响:提出"系统工程"理论,为中国航天、导弹、火箭技术奠定基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活动园收集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与同学交流和分享。二、袁隆平: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稻田守望者"初心起源:亲历饥荒年代,立誓"让所有人远离饥饿"。1964年起在田间地头寻找天然杂交稻,6年检查14万株稻穗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突破性贡献:1973年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亩产提高20%以上。晚年仍坚持下田,90岁时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全球影响:技术推广至60多国,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为解决饥饿首选技术。三、黄旭华:三十年未归家的"核潜艇之父"隐忍奉献:1958年参与核潜艇研制,因保密要求30年未回家乡。父亲去世未能奔丧,母亲通过杂志才知儿子的事业。极限挑战:62岁时亲自深潜300米测试潜艇性能,成为世界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家国情怀:曾言:"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四、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医者仁心:1949年拒绝国外邀请留在协和医院,一生接生5万多名婴儿,包括袁隆平、冰心等。临终前仍坚持工作,产房成为最后停留地。科研突破:攻克新生儿溶血症治疗难题,主编《妇科学进展》等著作,推动中国妇产医学现代化。无私品格:终身未婚,积蓄全部捐给医院托儿所,病床上仍口述《妇科肿瘤》专著。五、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氢弹之父1961年,正当原子核理论研究处于突破边缘时,于敏服从国家需要转向氢弹预研。他半跪在地上用计算尺推导公式,带领团队在没有任何外部资料的情况下,通过“百日会战”发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关键,提出从原理到构型的完整方案,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垄断。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2年8个月,创造世界最快纪录。隐姓埋名期间,他连家人都不知其工作内容。1988年解密时,这位“国产土专家一号”已两鬓斑白。2019年逝世前,他仍关心着新一代核武器研究,用颤抖的手写下“愿将一生献宏谋”的遗嘱。六、李四光:地质力学撑起大国脊梁1950年,李四光冲破重重阻挠从英国回国。面对“中国贫油论”,他创立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普查队在松辽平原发现大庆油田,彻底摘掉“贫油国”帽子。仅大庆油田累计产油量就达23.7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工业血脉”。为支持“两弹”研发,他亲自带队在广东找到大型铀矿,使我国原子弹所需铀材料三分之二来自这里。晚年身患动脉瘤,他仍坚持到野外考察,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运回北京,我要看天安门。”七、孙家栋:满天星斗写忠诚1970年,38岁的孙家栋临危受命担任“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面对“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四大目标,他创造性采用“两步走”策略,用最简洁方案实现卫星成功发射。当卫星《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时,他却因连续工作昏倒在发射场。从北斗导航到嫦娥探月,这位“中国卫星之父”参与45次重大航天任务。2021年北斗全球系统开通仪式上,92岁的他坐着轮椅出席,见证自己参与设计的卫星布满星空。他说:“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我只是其中一颗螺丝钉。”精神内核与当代启示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艰苦奋斗:在极端条件下创造科学奇迹淡泊名利:多数人直到晚年才被公众知晓传承意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启动,载人航天等团队延续着这种精神小结:这些科学家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精神。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是在困境中坚守,在奉献中升华。正如邓稼先在《中国男儿》歌词中所写:“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活动二: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格

科学研究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格。敢于质疑的钱三强钱三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敢于质疑。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外国科学家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一处重要细节被大多数科学家所忽视,但被钱三强注意到了,并引起了他的质疑。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长期的实验和观察。不久,研究团队有了全新的发现,并公开发表了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国际科学界逐渐认可了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他的一生与中国原子能事业紧密相连,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一、学术成就与科研突破1.铀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的发现1946年,钱三强与妻子何泽慧在巴黎居里实验室合作研究时,首次观测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出科学解释。这一成果被西方媒体称为“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突破”,二人因此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们的论文《铀裂变的新模式:三分裂与四分裂》在《JournaldePhysiqueetleRadium》发表后,法国科学院授予钱三强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两弹一星工程的核心贡献1955年,钱三强负责制定中国原子能发展规划,主导建立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为核科学研究奠定基础。1959年苏联撤援后,他临危受命担任核弹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攻克技术难关。在他的统筹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实现了“两年零八个月”的跨越,这一速度远超国际预期。他还前瞻性地推动热核反应理论研究,为氢弹研制提前布局。3、科研机构的创建与发展1948年回国后,钱三强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原子能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他亲自带领团队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旧货摊,自行研制仪器设备,逐步建立起中国核科学研究体系。该所后来成为“两弹一星”人才的摇篮,培养出15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二、个人品格与历史评价钱三强的科学成就与道德品质高度统一。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之一(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周光召评价他“宽阔的胸怀、勇挑重担的气魄,体现了科学与道德的完美结合”。他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更是战略家——早在1955年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示铀矿探测时,便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促成中国原子能发展的关键决策。钱三强的一生,是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缩影。他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战略眼光,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进程,至今仍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正如他生前所言:“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这一誓言,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不怕失败的屠呦呦青蒿(hāo)素,是我国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但它的问世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青蒿素问世以前,全世界每年有很多人因感染疟(nüè)疾而死亡。为研究抗疟疾药物,屠呦呦团队查阅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药方。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筛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失败,屠呦呦团队最终解决了青蒿素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后来,屠呦呦在回忆时说道:“我们当时也怀疑过自己前进的方向,但我不想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药物终于诞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因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闻名全球。她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15年),也是首位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1年)的中国科学家,被誉为“青蒿素之母”。一、学术背景与科研历程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她早年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参与编写《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等著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1969年,她临危受命担任国家“523”抗疟项目中药组组长,带领团队在艰苦条件下展开研究。通过整理2000余方药、筛选380余种提取物,最终锁定青蒿为研究重点。二、青蒿素的发现与突破1.灵感与方法创新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记载的启发,屠呦呦意识到高温煎煮可能破坏有效成分,遂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法。经过数百次实验,1971年10月,团队成功获得对鼠疟抑制率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编号191)。1972年11月,她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出无色针状结晶,命名为“青蒿素”,其分子式为C₁₅H₂₂O₅,是一种含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2.临床验证与推广为加速药物应用,屠呦呦率先以身试药,验证安全性后,团队于1972年在海南开展首次临床试验,21例疟疾患者全部显效。1973年,她合成疗效更优的双氢青蒿素,抗疟活性提升数倍。1986年,青蒿素获中国首个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双氢青蒿素也获批上市。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疟疾首选治疗方案,截至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71%。三、荣誉与影响(一)国际认可与奖项1.诺贝尔奖(2015年):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拉斯克奖(2011年):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评委会称其“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3.其他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共和国勋章(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年)等。(二)科学贡献与全球意义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开创了抗疟治疗新范式,更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被WHO列为一线方案,2000-2015年间挽救620万人生命。屠呦呦团队后续针对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研究(2019年),提出调整用药方案,再次为全球疟疾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四、科研精神与遗产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屠呦呦团队以水缸为容器、手动研磨青蒿,甚至冒着健康风险参与试药。她谦逊地表示,青蒿素是“全国协作的成果”,自己只是“大团队中的一员”。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时,评委会肯定其“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武器”。她的研究证明,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可创造重大突破,为全球药物研发提供了范式。正如她在诺贝尔奖演讲中所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抗疟历史,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价值。钱三强和屠呦呦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举例说说,还有哪些科学家具备类似的品质。一、钱三强的精神品格:爱国奉献、开拓攻坚、严谨治学钱三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是核物理领域的开拓者。

爱国奉献:1948年,他放弃法国居里实验室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参与原子能研究。当时中国核科学基础几乎为零,他牵头组建原子能研究所,从零开始培养人才、搭建实验平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急需的核科技事业中,为“两弹一星”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开拓攻坚:在研究中,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首次发现铀核的“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为人类认识核裂变做出重要贡献;面对国内设备匮乏的困境,他亲自动手改造仪器,甚至用算盘计算复杂数据,推动中国核物理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严谨治学:他对科研数据要求极致,曾因学生实验报告中的一个小数点误差,要求团队重新验证,强调“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二、屠呦呦的精神品格:坚韧不拔、创新突破、为民造福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坚韧不拔:为攻克抗疟难题,她带领团队查阅2000多本古籍,筛选380多种提取物,经历190多次失败后仍不放弃。在最关键的实验阶段,她甚至亲自试服青蒿素提取物,验证安全性,最终从青蒿中提炼出有效成分。创新突破:她突破传统提取方法的局限,借鉴古籍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的记载,改用乙醚低温萃取法,成功保留青蒿素的活性,这一创新为抗疟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为民造福:她始终将科研目标与人类健康需求紧密结合,青蒿素类药物在全球推广后,非洲疟疾死亡率下降60%,她却说“青蒿素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科学没有国界,造福人类是最终目的”。钱学森:放弃美国顶尖科研资源,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主导“两弹一星”研发,用“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的信念,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袁隆平:扎根稻田50余年,在质疑声中坚持杂交水稻研究,即使90岁仍下田观察,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体现了“坚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