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颂》的和声与曲式分析案例概述1000字(论文)】_第1页
【《芬兰颂》的和声与曲式分析案例概述1000字(论文)】_第2页
【《芬兰颂》的和声与曲式分析案例概述1000字(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II《芬兰颂》的和声与曲式分析案例概述(一)特里斯坦和弦特里斯坦和弦是最早在歌剧中得到的运用,这种命名方式要从瓦格纳的歌剧中说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在1857-1859年之间所创作的一部德文三幕歌剧。这其中运用到了一个首次出现的和弦,所以被称之为特里斯坦和弦。谱例1.1可以看出这四个音中的音程度数关系为增四度、增六度以及增二度,这样度数关系所构成的和弦均可以称为特里斯坦和弦,他的音响效果具有紧张、不协和性。贝多芬在他的奏鸣曲中也使用过这种和弦。西贝柳斯在作品中也使用了特里斯坦和弦,如乐曲中的琶音,Fa、Xi、Re、Sol他们的音程度数关系与上文所说的所一致,这种和声多采用向上琶音的形式出去且不去解决,能够产生出独特且鲜明的音响效果,西贝柳斯偏爱使用这种和声进行方式。(二)静态和声的运用受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的影响,西贝柳斯的在和声音响效果的展现中使用了多为平稳、固定的功能,常构建在一个稳定的和弦之上且固定住低音,因此被称之为静态和声。谱例2.1如谱例2.1所示,这是西贝柳斯《芬兰颂》第65-70小节,我们可以看出多为稳定的和声功能结构,变化起伏并不大,且低音声部采用了固定的节奏音型,低音声部中大量的Sol,稳定着和声功能,简单的低音级进也说明着和声功能的稳定性,在一些地方,和声功能中标志性的音被延用,例如谱例中的Sol,在不同功能中都有着应用,也说明着和声功能间更为稳定的结构性,这种稳定且简单的和声功能进行就是静态和声的重要标志,他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更为平稳,协和且富有深邃感。曲式结构特征一级A(三部曲式)B(三部曲式)二级aba1cd(颂歌)c1小节1-2324-7474-9495-131132-178179-214调式#f-A-C-ff-cc-bAbAbAbA和声VVVVVT《芬兰颂》在复二部曲式结构构建而成,其中包含有A、B两部分。均为三部曲式结构,又各含有三个二级结构。A部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中a乐段为23小节,由#f小调开始,在f小调结束,最终和声功能落在V级之上;b乐段为50小节,在c小调结束,再现乐段a1采用了变化再现,有30小节并最终落到bA大调,以为引出B部做铺垫。A部的音乐旋律线条悲壮且压抑,描绘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民族主义精神正在芬兰人民中逐渐被唤醒。B部依然使用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整个B部均在bA大调中进行,其中c乐段为36小节,d乐段为46小节,c1乐段为35小节。B部描写的是人们对压迫的反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其中d乐段采用了颂歌性质的旋律发展,仿佛是人民胜利的凯歌以及对祖国的歌颂。《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