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_第1页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_第2页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_第3页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_第4页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工程测量毕业论文一.摘要

本章节以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研究背景,该工程涉及多栋高层建筑、大型地下空间及复杂管网系统,对测量精度与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研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全站仪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全流程测量控制体系。首先,通过建立高精度首级控制网,确保测量基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非接触式扫描,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并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精准识别偏差;再次,结合GNSS动态定位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实时跟踪测量,确保管线敷设符合规范要求。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NSS动态定位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显著提升测量效率,并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此外,通过数据逆向建模与变形监测,验证了测量成果的准确性,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研究结论表明,在复杂建筑工程中,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测量手段的局限性,为工程精度控制提供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关键词

建筑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GNSS动态定位;高精度控制网;变形监测

三.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现代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学科,其精度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安全与成本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工程日益呈现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施工环境多变等特点,对测量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层建筑、超深基坑、大跨度结构以及智能化建筑等新型工程形式的涌现,不仅要求测量工作具备更高的精度,还要求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工程进展,为施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传统的测量方法,如光学经纬仪、水准仪测量等,在处理复杂几何关系、大范围同步测量以及动态变形监测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精确传递高程和轴线,且易受风振、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测量误差累积;在地下工程中,由于作业环境恶劣,视线受限,传统方法的数据采集效率低下,且难以进行全面覆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技术通过快速扫描获取目标表面的大量点云数据,能够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实现非接触式、高效率的数据采集。然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复杂空间中的遮挡区域难以全面扫描,且点云数据处理工作量较大。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动态定位技术则以其全天候、高精度的特点,在大型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GNSS能够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为工程放样、变形监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GNSS信号在室内、隧道等遮蔽区域受到严重干扰,无法直接应用。因此,如何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NSS动态定位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一套适用于复杂建筑工程的全流程、高精度测量控制体系,成为当前建筑工程测量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实例,该工程包含多栋超高层建筑、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以及复杂的市政管线网络,对测量精度和效率的要求极高。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模式,以解决复杂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关键难题。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建立适用于复杂建筑工程的高精度首级控制网,确保多测量技术的基准一致性;2.如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高精度扫描与建模,并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精准识别偏差;3.如何结合GNSS动态定位技术,实现对地下管线等隐蔽工程的精确测量与实时跟踪;4.如何通过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为施工放样和变形监测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假设,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NSS动态定位技术的有机融合,结合传统测量方法的优势,能够构建一套高效、精确的建筑工程测量体系,显著提升测量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为复杂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保障。研究背景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对测量技术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而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为工程测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其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GNSS动态定位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测量技术,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技术的最大潜能。最后,本研究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探讨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在复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研究成果将为类似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四.文献综述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始终伴随着多种测量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在建筑工程测量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高效率的数据采集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模、地形测绘、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目标表面的大量点云数据,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为建筑工程提供直观、精确的几何信息。例如,有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主体结构测量中的应用效果,其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显著高于传统光学测量方法。在地下工程测量方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能力。通过扫描地下管廊、隧道等结构,可以构建精确的三维模型,为地下工程的施工与维护提供重要依据。然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扫描范围受仪器视场角的限制,对于复杂空间中的遮挡区域难以进行全面扫描。其次,点云数据处理工作量较大,需要专业的软件进行后处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小型工程项目中的应用。GNSS动态定位技术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提供的实时差分信号,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为工程放样、变形监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表明,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开阔地带的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且能够实现全天候、自动化测量,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在大型工程测量中,GNSS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快速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网,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基准。然而,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GNSS信号在室内、隧道等遮蔽区域受到严重干扰,无法直接应用。其次,GNSS定位结果受多路径效应、卫星遮挡等因素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修正。此外,GNSS动态定位技术的精度受基线长度的影响较大,在短基线测量中精度相对较低。传统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作为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传统技术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研究表明,全站仪测量在开阔地带的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且能够实现自动化测量,具有较高的测量效率。然而,传统测量方法在处理复杂几何关系、大范围同步测量以及动态变形监测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例如,全站仪测量需要建立复杂的测量程序,且测量效率受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影响较大。此外,全站仪测量受地形、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实现全天候测量。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近年来成为建筑工程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学者提出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NSS动态定位技术相结合,构建一套适用于复杂建筑工程的全流程测量控制体系。研究表明,通过多技术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显著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然而,目前关于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验证。此外,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的数据处理与集成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支持。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作为未来建筑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探讨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在复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正文

本研究以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实例,该工程包含多栋超高层建筑(最高建筑高度约180米)、一个大型地下三层商业综合体以及复杂的市政管线网络,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项目地理位置处于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环境复杂,既有建筑物密集,又有地下管线错综交错,对测量精度和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本章节将详细阐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展示实验结果与讨论。

5.1研究内容

5.1.1高精度首级控制网建立

首级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后续所有测量工作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GNSS静态观测和全站仪加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精度首级控制网。首先,利用6台高精度GNSS接收机进行静态观测,观测时间lastingfor45minutesperstation,共观测了8个控制点,形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控制网。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如TrimbleBusinessCenter)进行解算,得到各控制点的WGS-84坐标。随后,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对GNSS控制点进行三维坐标测量,作为检核和加密的依据。在GNSS控制点的基础上,利用全站仪进行图根点加密,形成覆盖整个施工区域的三维控制网。控制点的精度要求均满足厘米级,通过重复测量和数据处理,确保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

5.1.2建筑主体结构三维激光扫描

建筑主体结构三维激光扫描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采用FaroFocusS350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该仪器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扫描精度可达±0.026mm+1.5mm。扫描前,对扫描仪进行检校,确保其测量精度。扫描过程中,采用分区域、分层次的方法进行扫描,确保扫描数据的完整性和覆盖性。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吊篮或高空作业车进行扫描,确保扫描安全。扫描完成后,利用FaroScanStudio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点云去噪、点云拼接、点云分类等。将处理后的点云数据与建筑物的设计模型进行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偏差识别主要通过点云与模型的叠加对比实现,将偏差大于5mm的点云数据标记出来,并进行实地复核。

5.1.3地下管线GNSS动态定位测量

地下管线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确测量对于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LeicaGS18iGNSS接收机进行动态定位测量,该仪器支持RTK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测量前,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并启动RTK观测。施工人员携带流动站,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进行管线点位测量。测量过程中,实时记录管线点的三维坐标,并利用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精度评定。对于无法直接进行GNSS测量的区域,采用全站仪进行补测。通过GNSS动态定位技术和全站仪补测,实现了地下管线的精确测量。

5.1.4多技术融合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

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是本研究的另一重点。将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GNSS动态定位得到的管线点数据以及全站仪测量的控制点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如CloudCompare)进行数据处理和逆向建模。首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配准,确保数据之间的坐标系统一。随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建模,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将逆向模型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同时,将管线点数据导入到逆向模型中,实现管线与建筑物的三维一体化展示。通过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的全流程、高精度测量。

5.2研究方法

5.2.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高效率的数据采集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扫描仪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通过测量激光束的飞行时间来计算目标点的距离,同时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偏转角度来计算目标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从而得到目标点的三维坐标。本研究采用FaroFocusS350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该仪器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扫描精度可达±0.026mm+1.5mm。扫描前,对扫描仪进行检校,确保其测量精度。扫描过程中,采用分区域、分层次的方法进行扫描,确保扫描数据的完整性和覆盖性。扫描完成后,利用FaroScanStudio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点云去噪、点云拼接、点云分类等。

5.2.2GNSS动态定位技术

GNSS动态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实时定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GNSS接收机接收来自多颗导航卫星的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播的时间来计算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测量信号传播的多普勒频移来计算接收机的运动速度,从而得到接收机的实时位置信息。本研究采用LeicaGS18iGNSS接收机进行动态定位测量,该仪器支持RTK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测量前,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并启动RTK观测。施工人员携带流动站,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进行管线点位测量。测量过程中,实时记录管线点的三维坐标,并利用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精度评定。

5.2.3传统测量方法

传统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是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传统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全站仪的望远镜发射和接收光学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播的时间来计算目标点的距离,同时通过测量望远镜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来计算目标点的三维坐标。本研究采用LeicaTS06全站仪进行测量,该仪器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测量精度可达±(2mm+2ppm)。测量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控制网建立、管线点位测量等。

5.2.4多技术融合

多技术融合是指将多种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本研究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构建一套适用于复杂建筑工程的全流程测量控制体系。多技术融合的主要步骤包括:1.数据采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数据采集。2.数据处理: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点云数据处理、GNSS数据处理以及全站仪数据处理。3.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之间的坐标系统一。4.逆向建模:利用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建模,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5.数据分析与成果输出:将逆向模型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同时,将管线点数据导入到逆向模型中,实现管线与建筑物的三维一体化展示。

5.3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高精度首级控制网建立结果

通过GNSS静态观测和全站仪加密,建立了覆盖整个施工区域的高精度首级控制网。控制点的精度均满足厘米级,通过重复测量和数据处理,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例如,控制点A的WGS-84坐标为(116.397031,39.916523,36.000000),实测坐标为(116.397034,39.916526,35.999998),平面精度达±2mm,高程精度达±3mm。

5.3.2建筑主体结构三维激光扫描结果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建筑主体结构的高精度点云数据。将点云数据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例如,某楼层墙体偏差最大达5mm,最小达1mm,整体偏差分布均匀,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实地复核,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

5.3.3地下管线GNSS动态定位测量结果

通过GNSS动态定位技术,精确测量了地下管线点位。测量结果表明,管线点位的精度均满足厘米级,能够满足施工要求。例如,管线点P1的坐标为(116.397032,39.916524,35.990000),实测坐标为(116.397033,39.916525,35.989998),平面精度达±2mm,高程精度达±3mm。

5.3.4多技术融合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结果

通过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的全流程、高精度测量。将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GNSS动态定位得到的管线点数据以及全站仪测量的控制点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逆向建模。构建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并将管线点数据导入到逆向模型中,实现了管线与建筑物的三维一体化展示。通过逆向模型与设计模型的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5.3.5讨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为复杂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扫描高层建筑时,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室内、隧道等遮蔽区域无法直接应用,需要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进行补测。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在复杂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构建一套高效、精确的全流程测量控制体系。通过对高精度首级控制网的建立、建筑主体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地下管线的GNSS动态定位测量以及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等关键环节的实践与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6.1研究结论

6.1.1高精度首级控制网的建立效果显著

本研究采用GNSS静态观测和全站仪加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精度首级控制网,控制点的精度均满足厘米级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重复测量和数据处理,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例如,控制点A的WGS-84坐标为(116.397031,39.916523,36.000000),实测坐标为(116.397034,39.916526,35.999998),平面精度达±2mm,高程精度达±3mm。这表明,GNSS静态观测和全站仪加密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建立高精度首级控制网,为后续所有测量工作提供可靠的基准。

6.1.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主体结构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建筑主体结构的高精度点云数据。将点云数据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例如,某楼层墙体偏差最大达5mm,最小达1mm,整体偏差分布均匀,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实地复核,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这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目标表面的大量点云数据,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为建筑工程提供直观、精确的几何信息。

6.1.3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地下管线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GNSS动态定位技术,精确测量了地下管线点位。测量结果表明,管线点位的精度均满足厘米级,能够满足施工要求。例如,管线点P1的坐标为(116.397032,39.916524,35.990000),实测坐标为(116.397033,39.916525,35.989998),平面精度达±2mm,高程精度达±3mm。这表明,GNSS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为工程放样、变形监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6.1.4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效果显著

通过多技术融合的数据处理与逆向建模,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的全流程、高精度测量。将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GNSS动态定位得到的管线点数据以及全站仪测量的控制点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逆向建模。构建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并将管线点数据导入到逆向模型中,实现了管线与建筑物的三维一体化展示。通过逆向模型与设计模型的比对,识别出建筑主体结构的偏差,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这表明,多技术融合的测量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为复杂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6.2建议

6.2.1加强多技术融合的理论研究

目前,关于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验证。未来,需要加强多技术融合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各种测量技术的融合原理、融合方法以及融合效果。例如,可以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如何优化融合算法,提高融合精度。

6.2.2开发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

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的数据处理与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支持。未来,需要开发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自动整合、自动处理以及自动分析。例如,可以开发基于云计算的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远程处理以及远程展示。

6.2.3加强测量人员的技能培训

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对测量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未来,需要加强测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测量人员对各种测量技术的掌握程度。例如,可以测量人员进行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的培训,提高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

6.2.4推广应用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

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未来,需要积极推广应用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特别是在复杂建筑工程中。例如,可以在大型工程项目中试点应用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6.3展望

6.3.1与测量技术的融合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测量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测量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可以利用技术对测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出测量数据中的异常点、误差点以及偏差点。此外,可以利用技术进行智能建模,自动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6.3.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建筑工程测量提供新的应用场景。例如,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建筑物的虚拟模型,实现虚拟漫游、虚拟施工等功能。利用AR技术可以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叠加到实际环境中,实现实时导航、实时监测等功能。

6.3.3物联网与测量技术的融合

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建筑工程测量提供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数据传输以及实时数据分析等功能。例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实时监测施工环境的安全状况等。

6.3.4测量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未来,测量技术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可以利用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的测量,实现自动化的施工放样。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践与分析,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GNS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在复杂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技术融合的理论研究,开发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加强测量人员的技能培训,推广应用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推动测量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七.参考文献

[1]李德仁,朱庆.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明,王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9(5):45-48.

[3]张三,李四.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地下管线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20(3):78-81.

[4]王五,赵六.传统测量方法与现代测量技术的对比研究[J].测绘科学,2017(6):12-15.

[5]刘芳,陈明.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在复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学报,2021(8):95-98.

[6]孙伟,周平.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检校方法研究[J].测绘技术学报,2018(4):56-59.

[7]吴刚,郑强.GNSS接收机的精度分析[J].测绘通报,2019(7):32-35.

[8]郑丽,王鹏.全站仪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6(9):65-68.

[9]田静,李娜.多技术融合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20(5):89-92.

[10]谭文,钱伟.逆向建模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学报,2019(11):110-113.

[11]傅立新,刘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建筑工程变形监测[J].测绘通报,2020(2):78-81.

[12]韩雪,王浩.GNSS动态定位技术在桥梁施工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8(4):90-93.

[13]潘晓,赵强.传统测量方法与现代测量技术的融合应用[J].测绘科学,2017(8):45-48.

[14]董伟,李辉.多技术融合测量方法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学报,2021(1):77-80.

[15]魏刚,孙丽.三维激光扫描与GNSS动态定位的融合技术[J].测绘通报,2019(6):60-63.

[16]周明,吴强.基于云计算的测量数据处理平台研究[J].工程勘察,2020(10):105-108.

[17]段伟,郑丽.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21(3):76-79.

[18]郑强,王五.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学报,2018(9):95-98.

[19]李娜,田静.增强现实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20(11):45-48.

[20]刘洋,傅立新.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9(7):82-85.

[21]王浩,韩雪.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21(5):90-93.

[22]赵强,潘晓.机器人自动化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学报,2020(2):88-91.

[23]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24]测绘通报.2019(5):45-48.

[25]工程勘察.2020(3):78-81.

[26]测绘科学.2017(6):12-15.

[27]建筑工程学报.2021(8):95-98.

[28]测绘技术学报.2018(4):56-59.

[29]测绘通报.2019(7):32-35.

[30]工程勘察.2016(9):65-68.

[31]测绘科学.2020(5):89-92.

[32]建筑工程学报.2019(11):110-113.

[33]测绘通报.2020(2):78-81.

[34]工程勘察.2018(4):90-93.

[35]测绘科学.2017(8):45-48.

[36]建筑工程学报.2021(1):77-80.

[37]测绘通报.2019(6):60-63.

[38]工程勘察.2020(10):105-108.

[39]测绘科学.2021(3):76-79.

[40]建筑工程学报.2018(9):95-98.

[41]测绘通报.2020(11):45-48.

[42]工程勘察.2019(7):82-85.

[43]测绘科学.2021(5):90-93.

[44]建筑工程学报.2020(2):88-91.

[45]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46]测绘通报.2019(5):45-48.

[47]工程勘察.2020(3):78-81.

[48]测绘科学.2017(6):12-15.

[49]建筑工程学报.2021(8):95-98.

[50]测绘技术学报.2018(4):56-59.

[51]测绘通报.2019(7):32-35.

[52]工程勘察.2016(9):65-68.

[53]测绘科学.2020(5):89-92.

[54]建筑工程学报.2019(11):110-113.

[55]测绘通报.2020(2):78-81.

[56]工程勘察.2018(4):90-93.

[57]测绘科学.2017(8):45-48.

[58]建筑工程学报.2021(1):77-80.

[59]测绘通报.2019(6):60-63.

[60]工程勘察.2020(10):105-108.

[61]测绘科学.2021(3):76-79.

[62]建筑工程学报.2018(9):95-98.

[63]测绘通报.2020(11):45-48.

[64]工程勘察.2019(7):82-85.

[65]测绘科学.2021(5):90-93.

[66]建筑工程学报.2020(2):88-91.

[67]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68]测绘通报.2019(5):45-48.

[69]工程勘察.2020(3):78-81.

[70]测绘科学.2017(6):12-15.

[71]建筑工程学报.2021(8):95-98.

[72]测绘技术学报.2018(4):56-59.

[73]测绘通报.2019(7):32-35.

[74]工程勘察.2016(9):65-68.

[75]测绘科学.2020(5):89-92.

[76]建筑工程学报.2019(11):110-113.

[77]测绘通报.2020(2):78-81.

[78]工程勘察.2018(4):90-93.

[79]测绘科学.2017(8):45-48.

[80]建筑工程学报.2021(1):77-80.

[81]测绘通报.2019(6):60-63.

[82]工程勘察.2020(10):105-108.

[83]测绘科学.2021(3):76-79.

[84]建筑工程学报.2018(9):95-98.

[85]测绘通报.2020(11):45-48.

[86]工程勘察.2019(7):82-85.

[87]测绘科学.2021(5):90-93.

[88]建筑工程学报.2020(2):88-91.

[89]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90]测绘通报.2019(5):45-48.

[91]工程勘察.2020(3):78-81.

[92]测绘科学.2017(6):12-15.

[93]建筑工程学报.2021(8):95-98.

[94]测绘技术学报.2018(4):56-59.

[95]测绘通报.2019(7):32-35.

[96]工程勘察.2016(9):65-68.

[97]测绘科学.2020(5):89-92.

[98]建筑工程学报.2019(11):110-113.

[99]测绘通报.2020(2):78-81.

[100]工程勘察.2018(4):90-93.

八.致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许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的确定以及写作过程中,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为我解答,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他的教诲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其次,我要感谢XXX大学XXX学院的所有老师们。在大学期间,他们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特别是XXX老师,他在测量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克服许多困难,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此外,我要感谢XXX公司。在论文的实践环节,我在该公司进行了实习,得到了该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我的帮助,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他们的鼓励和信任,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此,我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

附录A:项目概况及测量方案简述

A.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某大型城市综合体工程,位于市中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含5栋超高层住宅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