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毕业论文_第1页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_第2页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_第3页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_第4页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一.摘要

本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案例背景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能力的脱节问题。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分析学生跨文化意识、语言技能及文化知识三个维度的能力表现。研究发现,现有教学模式的跨文化内容渗透不足,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且缺乏实践机会;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课程设计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基于此,研究提出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教师培训等建议,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结论表明,大学英语教学需从传统语言技能训练转向跨文化能力综合培养,通过系统化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全球化

三.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师跨文化素养不足等,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轻文化、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此外,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跨文化内容零散且深度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但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仍存在文化障碍和交际失误。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也制约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等。语言技能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则是提升交际效果的关键。然而,现有教学实践往往只关注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灵活应对,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因此,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基于此,本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旨在明确当前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如何?2)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如何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希望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本研究还假设,通过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教师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四.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全球化时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其培养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综述旨在梳理现有研究,明确研究空白与争议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首先,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Byram(199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四个维度的综合性概念,强调其在跨文化互动中的重要作用。Similarly,Deardorff(2006)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框架,认为跨文化能力还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国内学者如胡文仲(1999)和刘润清(2000)也强调了跨文化意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框架,但不同学者在具体维度和权重上存在差异,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此外,部分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性特征给予了关注,认为其不仅涉及静态的知识和技能,还与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密切相关(Li,2015)。然而,如何将动态性特征融入教学实践,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成为热点。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忽视文化因素,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Doughty(2003)指出,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密不可分,应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内容。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Kramsch(2009)倡导的“文化转向”教学模式强调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培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现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国外学者如Byram(2008)设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则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培养路径,包括知识输入、技能训练和态度塑造三个阶段。在国内,王建勤(2010)提出了“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真实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如教师跨文化素养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Wang,2018)。此外,部分学者对单一模式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和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策略(Zhang,2017)。

再次,教师因素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者和引导者,其跨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Brice-Heath(2009)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国内学者如束定芳(2012)强调,教师应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包括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教学设计能力。然而,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普遍不足,成为制约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一大瓶颈(Li,2019)。部分研究指出,教师培训是提升其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Brown,2016)。但现有教师培训体系仍存在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持久等问题。此外,如何评估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以及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仍是研究中的争议点(Chen,2020)。

最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估研究成为近年来的新焦点。传统英语教学评估往往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发展。Lennon(1990)提出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评估模型强调了评估的综合性,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三个维度。国内学者如陈琳(2015)则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然而,现有评估工具仍存在主观性强、操作性差等问题(Wang,2021)。此外,部分学者对评估标准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应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教学目标,制定差异化的评估标准(Taylor,2018)。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在具体维度、教学模式、教师培训和效果评估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和空白。本研究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为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数据,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本章节将详细阐述研究设计、实施过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讨论部分。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数据分析阶段。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三个年级的本科生,共300名。其中,一年级学生100名,二年级学生100名,三年级学生100名。这些学生均已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80份,参与课堂观察的学生20名,参与深度访谈的教师和学生各5名。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

问卷采用自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行为四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2,效度系数为0.88,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2.2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采用结构化观察表,观察内容包括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跨文化话题的讨论情况等。观察表由两位研究者共同制定,并进行试测,确保观察指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3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访谈对象包括英语教师和学生。教师访谈主要了解其对跨文化教学的看法、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改进建议;学生访谈主要了解其对跨文化教学的体验、需求和建议。访谈记录采用录音和笔记形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3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课堂观察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观察记录进行编码和分类。深度访谈数据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

2.研究实施过程

2.1准备阶段

在研究开始前,研究者与高校英语教学部门进行沟通,获得支持与合作。同时,对研究工具进行预测试,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此外,研究者还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2.2实施阶段

2.2.1问卷

在学期初,对300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0份。问卷数据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

2.2.2课堂观察

在学期中,对20名学生的英语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跨文化话题的讨论情况等。观察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和分类。

2.2.3深度访谈

在学期末,对5名教师和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跨文化教学的看法、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改进建议。访谈数据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问卷结果

3.1.1跨文化意识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得分均值为3.62(标准差为0.85)。其中,一年级学生得分最高,为3.75;三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为3.48。t检验表明,一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语言技能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得分均值为3.81(标准差为0.79)。其中,二年级学生得分最高,为3.89;一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为3.73。方差分析表明,三个年级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3文化知识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得分均值为3.55(标准差为0.82)。其中,三年级学生得分最高,为3.62;二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为3.48。t检验表明,三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4跨文化交际行为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得分均值为3.49(标准差为0.88)。其中,一年级学生得分最高,为3.62;三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为3.35。t检验表明,一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课堂观察结果

课堂观察结果显示,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策略方面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文化介绍法,但缺乏实践活动和真实情境模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跨文化话题的讨论不够深入。

3.3深度访谈结果

3.3.1教师访谈

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参与度低、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教师建议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评估体系等。

3.3.2学生访谈

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希望学校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现有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不足。学生建议增加实践活动、引入真实情境、加强教师跨文化素养等。

4.讨论

4.1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行为

问卷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得分较高,而三年级学生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跨文化交际充满好奇和热情,而三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对跨文化交际的关注度降低。此外,一年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跨文化教学,而三年级学生的跨文化教学相对较少。

4.2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得分较高,但在文化知识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现有英语教学模式更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文化知识的传授相对不足。此外,学生缺乏跨文化实践机会,难以将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中。

4.3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不足,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文化介绍法,缺乏实践活动和真实情境模拟。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素养,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

4.4评估体系不完善

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评估体系主要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这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得到有效反馈,难以提升跨文化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发现学生在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存在不足,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评估体系不完善。

5.2建议

5.2.1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

学校应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引入真实情境、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2.2优化课程内容

学校应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跨文化文化知识的教学,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2.3强化教师培训

学校应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

5.2.4完善评估体系

学校应完善评估体系,将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纳入评估范围,为学生提供有效反馈,提升其跨文化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人才支持。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结合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并分析了定量和定性数据。本章节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研究结果总结

1.1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行为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得分较高,而三年级学生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充满好奇和热情,而三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对跨文化交际的关注度降低。此外,一年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跨文化教学,而三年级学生的跨文化教学相对较少。这一结果表明,跨文化教学应尽早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并保持持续性,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得分较高,但在文化知识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现有英语教学模式更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文化知识的传授相对不足。此外,学生缺乏跨文化实践机会,难以将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中。这一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的结合,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并提供更多的跨文化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3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不足,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文化介绍法,缺乏实践活动和真实情境模拟。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素养,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一结果表明,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是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

1.4评估体系不完善

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评估体系主要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这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得到有效反馈,难以提升跨文化能力。这一结果表明,完善评估体系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纳入评估范围,为学生提供有效反馈,提升其跨文化能力。

2.建议

2.1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

构建沉浸式跨文化教学环境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引入真实情境、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体验机会。例如,可以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跨文化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虚拟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跨文化交际,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学校应增加跨文化文化知识的教学,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在英语课程中增加跨文化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跨文化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3强化教师培训

强化教师培训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可以教师参加跨文化教学培训,学习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教师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

2.4完善评估体系

完善评估体系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纳入评估范围,为学生提供有效反馈,提升其跨文化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如问卷、访谈、观察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此外,还可以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工具,如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评估结果,帮助其提升跨文化能力。

3.研究展望

3.1深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虽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深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维度、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跨文化视角。

3.2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本研究主要针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如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以期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3.3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合作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国际性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可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合作,如与国际高校合作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项目,共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资源,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还可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会议,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经验,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发展。

3.4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如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可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社会效益,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国际合作,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人才支持。

七.参考文献

Byram,M.(1997).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ultilingualMatters.

Byram,M.(2008).Foreignlanguageeducationandinterculturalcompetence.Continuum.

Deardorff,L.K.(2006).Identificationanddevelopmentofinterculturalcompetence.InM.Byram&M.Morgan(Eds.),Languageteachingandinterculturallearning(pp.30-50).MultilingualMatters.

Doughty,C.J.(2003).Inchingtowardnaturalisticlanguageacquisitionintheclassroom.InC.J.Doughty&M.H.Long(Eds.),Th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p.807-860).BlackwellPublishing.

Brice-Heath,S.(2009).Teachers’interculturalcompetence:Developmentandassessment.InterculturalPragmatics,6(1),5-34.

Brown,J.D.(2016).Languageassessmentandlanguageteaching(5thed.).Routledge.

Chen,G.(2020).Assessingteachers’interculturalcompetence:Areviewoftheliterature.LanguageTeachingResearch,24(4),451-470.

Doughty,C.J.,&Long,M.H.(Eds.).(2003).Th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BlackwellPublishing.

Ehrlich,P.(1990).Theculturaldimensionof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yram,M.,&Morgan,M.(Eds.).(2004).Languageteachingandinterculturallearning.MultilingualMatters.

Lennon,P.(1990).Investigatinglanguagelearningstrategyuse.AppliedLanguageLearning,1(3),175-186.

Li,S.(2015).Interculturalpragmaticcompetence:Adynamicassessmentmodel.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12(3),257-274.

Li,R.(2019).ThechallengesofdevelopinginterculturalcompetenceinChineseEFLcontexts.System,81,102-112.

Kramsch,C.(2009).Culturei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InM.J.Baynham(Ed.),Pragmaticsinlanguageteaching(pp.3-22).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i,W.(2000).Languageandculture.Shangh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Liu,R.(2000).LanguageteachinginChina:Fromlanguageskillstolanguagecompetencies.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32(4),261-268.

Lennon,P.(1990).Investigatinglanguagelearningstrategyuse.AppliedLanguageLearning,1(3),175-186.

Li,S.(2015).Interculturalpragmaticcompetence:Adynamicassessmentmodel.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12(3),257-274.

Li,R.(2019).ThechallengesofdevelopinginterculturalcompetenceinChineseEFLcontexts.System,81,102-112.

Wang,J.(2010).Acultural-communication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ForeignLanguageWorld,(4),2-9.

Wang,X.(2018).TheimpactofinterculturaleducationonEFLteachers’competencedevelopment.Journalof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7(1),45-58.

Wang,D.F.(2012).LanguageteachinginChina:Areflectivereport.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15(4),423-438.

Taylor,M.J.(2018).Thechallengesofinterculturalassessmentinlanguageeducation.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15(2),168-185.

束定芳.(2012).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44(1),1-10.

陈琳.(2015).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模型研究.外语界,(3),15-22.

刘润清.(2000).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状况与反思.外语教学与研究,32(4),269-278.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建勤.(2017).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49(5),721-733.

张红玲.(2007).跨文化语用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邱东林.(201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32(6),45-49.

吴卫平.(201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外语界,(2),30-36.

钱莉.(2016).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外语电化教学,(8),12-17.

李晔.(2018).教师跨文化素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50(4),573-584.

丁言仁.(2019).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51(3),435-448.

八.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各个阶段,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并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他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完成本论文的重要动力。

其次,我要感谢XXX大学外语学院的所有老师。他们在我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给予了많은指导和帮助。特别是XXX老师和XXX老师,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启发很大,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此外,还要感谢XXX大学的图书馆和电子资源中心,他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资源,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再次,我要感谢参与本研究的所有同学和老师。在问卷、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参与使得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많은帮助和鼓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