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_第1页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_第2页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_第3页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_第4页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精准合成与多维度结构表征研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自1951年二茂铁被意外合成以来,因其独特的夹心结构和芳香性,在有机金属化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二茂铁的结构由两个平行的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与中间的亚铁离子通过“夹心”方式结合而成,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它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高、氧化还原可逆性良好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不仅继承了二茂铁的优点,还通过引入第二个二茂铁单元,展现出更为丰富和独特的性能,在有机金属化学领域占据了愈发重要的地位。在材料科学领域,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电子特性,它们在分子电子学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可作为构建分子导线和分子开关的关键材料。在分子导线应用中,其稳定的结构和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能够确保电子在分子层面高效传导,为实现分子尺度的电路连接提供可能;而在分子开关方面,通过外界刺激(如电场、光等),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氧化态可发生可逆变化,从而实现分子开关的“开”与“关”状态切换,有望用于制造新型的存储器件和逻辑电路。在制备功能性聚合物材料时,将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引入聚合物主链或侧链,能够显著改善聚合物的性能。由于其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可赋予聚合物电活性,使其在电化学传感器、电致变色材料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在制备电致变色材料时,随着外界电场的改变,材料颜色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特性可用于智能窗、显示屏等领域,实现对光线透过率和显示内容的调控。在催化领域,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有机合成反应中,能够高效催化多种类型的反应。在烯烃的氢化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使反应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在C-C键的形成反应中,能够精准地促进碳-碳键的构建,为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与其独特的结构密切相关。双核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能够与底物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反应的精准调控。而且,通过改变二茂铁单元上的取代基,可以调节其电子云密度和空间位阻,进一步优化催化性能,以满足不同反应的需求。在电化学领域,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作为优良的电化学活性探针,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在研究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过程时,利用其氧化还原特性,能够准确监测电子在电极与底物之间的传递速率和途径,为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机制提供关键信息。在开发新型电池材料方面,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也具有潜在价值。由于其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作为电池电极材料的活性成分,参与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有望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为解决当前电池技术面临的能量存储和转换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合成新型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精确的结构表征,对于深入挖掘其潜在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路线的优化,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对其结构进行精确测定,能够深入了解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致力于合成新型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并运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其在材料科学、催化、电化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1.2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聚焦于一类新型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其结构中两个二茂铁单元通过特定的连接基团相连,这种独特结构赋予了衍生物区别于普通二茂铁衍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合成路线,成功制备出这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系统优化,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同时,运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其结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表征,进而深入探究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合成路线设计方面,基于对二茂铁化学性质的深入理解,计划采用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的亲核取代、氧化还原以及缩合等反应,逐步构建出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路径。首先利用二茂铁的亲核性,使其与含有特定官能团的卤代烃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在二茂铁环上引入活性基团;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调整二茂铁单元的氧化态,以满足后续反应的需求;最后,借助缩合反应,将两个修饰后的二茂铁单元通过连接基团连接起来,从而得到目标产物。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充分考虑反应的可行性、选择性以及原子经济性等因素,力求使合成路线简洁高效、绿色环保。合成条件的优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摩尔比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都会对反应的进程和产物的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逐一考察这些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规律。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分别改变反应温度,研究其对反应速率和产物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范围;同样地,改变反应时间,观察产物的生成情况,找到最适宜的反应时长;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摩尔比,探索其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合成;此外,还需对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及其用量进行筛选和优化,以提高反应的催化效率,降低反应成本。在优化过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分析仪器对反应产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不断调整合成条件,直至获得最佳的合成工艺。为了准确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将综合运用多种表征技术,包括核磁共振光谱(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X射线单晶衍射(XRD)等。核磁共振光谱能够提供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下原子核的信息,通过测定¹H-NMR和¹³C-NMR谱图,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位置、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推断出分子的骨架结构;红外光谱则可用于检测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根据红外光谱图上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能够判断分子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如C-H键、C=C键、C-O键等,进一步验证分子结构;质谱可以精确测定分子的分子量,并通过对碎片离子的分析,获得分子的结构片段信息,为确定分子结构提供重要线索;X射线单晶衍射是确定分子结构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它能够给出分子中原子的三维空间坐标,清晰地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包括原子间的键长、键角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等,对于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合成路线,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有机合成反应,制备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在合成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反应物比例等,并借助TLC(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确保反应朝着预期方向进行。在结构表征方面,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利用核磁共振光谱(NMR),通过测定¹H-NMR和¹³C-NMR谱图,精准确定分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化学环境、位置及数目,为分子结构的推断提供关键信息;采用红外光谱(IR),依据谱图中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有效检测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验证分子结构;借助质谱(MS),精确测定分子的分子量,并通过对碎片离子的分析,获取分子的结构片段信息;对于能够培养出单晶的产物,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XRD)技术,直接确定分子中原子的三维空间坐标,清晰呈现分子的立体结构。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合成路线设计上,创新性地采用特定的反应顺序和试剂组合,有效避免了传统合成方法中常见的副反应,显著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例如,在引入连接基团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实现了连接基团在二茂铁单元上的精准定位,为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合成条件优化过程中,引入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全面考察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的单因素实验,能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最佳合成条件,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在结构表征方面,首次将多种表征技术进行联用,综合分析各种技术得到的数据,实现对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结构的全面、深入解析,为揭示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二、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合成原理与方法2.1合成原理2.1.1取代反应原理在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中,取代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反应,其核心原理是有机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以二茂铁为底物,当引入烷基、芳基等取代基时,通常涉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在该过程中,二茂铁的环戊二烯基上的氢原子具有一定的酸性,在适当的碱性条件下,可被夺去一个质子,形成具有亲核性的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以引入甲基为例,当使用碘甲烷(CH_3I)作为烷基化试剂时,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碘甲烷中的碳原子,碘原子带着一对电子离去,从而形成甲基取代的二茂铁衍生物。此过程中,发生了电子从环戊二烯基负离子向碘甲烷中碳原子的转移,原有的C-I键断裂,新的C-C键形成。反应方程式如下:\begin{align*}[Fe(C_5H_5)_2]+B&\rightleftharpoons[Fe(C_5H_4)_2]^{-}+BH^{+}\\[Fe(C_5H_4)_2]^{-}+CH_3I&\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3)(C_5H_5)]+I^{-}\end{align*}式中,B表示碱。当引入芳基时,常采用傅-克(Friedel-Crafts)反应。以溴苯和二茂铁在路易斯酸(如AlCl_3)催化下的反应为例,首先AlCl_3与溴苯作用,使溴苯中的溴原子带上部分正电荷,增强了苯环的亲电活性。二茂铁的环戊二烯基作为富电子体系,具有亲核性,能够进攻溴苯中被活化的苯环碳原子,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在此过程中,AlCl_3起到了活化溴苯和促进反应进行的作用。随着反应的进行,溴原子离去,同时AlCl_3与离去的溴离子结合,最终生成芳基取代的二茂铁衍生物。反应机理如下:\begin{align*}C_6H_5Br+AlCl_3&\rightleftharpoonsC_6H_5^{+}+AlCl_4^{-}\\[Fe(C_5H_5)_2]+C_6H_5^{+}&\longrightarrow[Fe(C_5H_4C_6H_5)(C_5H_5)]^{+}\\[Fe(C_5H_4C_6H_5)(C_5H_5)]^{+}+AlCl_4^{-}&\longrightarrow[Fe(C_5H_4C_6H_5)(C_5H_5)]+AlCl_3+HCl\end{align*}在上述取代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和化学键的变化是反应进行的关键。亲核试剂(如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的电子云向亲电试剂(如碘甲烷中的碳原子、活化后的溴苯)转移,导致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从而实现了取代基的引入,为后续构建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复杂结构奠定了基础。2.1.2加成反应原理加成反应是合成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其主要原理是二茂铁与不饱和键化合物发生反应,使不饱和键打开,二茂铁分子与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衍生物。当二茂铁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以乙烯为例,在过渡金属配合物(如PdCl_2(PPh_3)_2)的催化作用下,二茂铁的Fe-C键首先发生解离,产生一个配位空位。乙烯分子通过\pi键与金属中心配位,形成一个\pi-配合物。在这个配合物中,乙烯的\pi电子云与金属的空轨道相互作用,使乙烯分子被活化。随后,二茂铁的环戊二烯基负离子部分对活化后的乙烯分子进行亲核进攻,进攻发生在乙烯分子的\beta-碳原子上,形成一个新的C-C键。同时,金属-乙烯的\pi-配合物结构发生重排,最终生成加成产物。在此过程中,加成位置主要取决于乙烯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空间位阻,由于乙烯分子的\pi电子云在双键两侧呈对称分布,且空间位阻较小,二茂铁的亲核进攻更倾向于发生在电子云密度相对较高的\beta-碳原子上,从而决定了产物的结构。反应方程式如下:[Fe(C_5H_5)_2]+PdCl_2(PPh_3)_2\rightleftharpoons[Fe(C_5H_5)_2PdCl_2(PPh_3)_2][Fe(C_5H_5)_2PdCl_2(PPh_3)_2]+CH_2=CH_2\longrightarrow[Fe(C_5H_5)_2PdCl_2(PPh_3)_2(CH_2CH_2)][Fe(C_5H_5)_2PdCl_2(PPh_3)_2(CH_2CH_2)]\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2CH_2)(C_5H_5)]+PdCl_2(PPh_3)_2当二茂铁与炔烃发生加成反应时,以乙炔为例,反应机理与烯烃加成类似,但由于炔烃的\pi电子云分布更为集中,且炔烃分子呈直线型结构,空间位阻相对较小,因此反应活性更高。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下,二茂铁与乙炔首先形成一个\pi-配合物,然后二茂铁的亲核部分进攻乙炔的\beta-碳原子,生成具有烯基结构的加成产物。如果反应条件合适,还可能进一步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含有两个烯基结构的产物。加成位置同样受到炔烃分子电子云分布和空间位阻的影响,由于乙炔分子的电子云在三键两侧呈对称分布,且空间位阻小,二茂铁的亲核进攻优先发生在\beta-碳原子上,从而决定了产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如下:[Fe(C_5H_5)_2]+M\rightleftharpoons[Fe(C_5H_5)_2M][Fe(C_5H_5)_2M]+HC\equivCH\longrightarrow[Fe(C_5H_5)_2M(HC\equivCH)][Fe(C_5H_5)_2M(HC\equivCH)]\longrightarrow[Fe(C_5H_4CH=CH_2)(C_5H_5)]+M式中,M表示过渡金属配合物。在二茂铁与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加成反应中,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同时,不饱和键化合物的电子云分布和空间位阻等因素,决定了加成位置和产物结构。2.1.3环化反应原理环化反应是构建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环状结构的关键反应,其基本原理是二茂铁的甲基基团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环状衍生物。以二茂铁与二卤化物反应为例,在碱性条件下,二茂铁的甲基上的氢原子被碱夺去,形成碳负离子。该碳负离子具有较强的亲核性,能够进攻二卤化物中的卤代碳原子。以1,2-二溴乙烷为例,二茂铁衍生的碳负离子首先进攻1,2-二溴乙烷中的一个溴原子,溴离子离去,形成一个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分子内的碳负离子继续进攻另一个溴原子,发生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同时溴离子离去,从而形成环状结构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环化反应的发生需要适当的反应条件,如合适的碱、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碱的强度和用量会影响碳负离子的生成速率和稳定性,反应温度和时间则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反应方程式如下:[Fe(C_5H_4CH_3)(C_5H_5)]+B\rightleftharpoons[Fe(C_5H_4C^{-}H_2)(C_5H_5)]+BH^{+}[Fe(C_5H_4C^{-}H_2)(C_5H_5)]+BrCH_2CH_2Br\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2CH_2Br)(C_5H_5)]+Br^{-}[Fe(C_5H_4CH_2CH_2Br)(C_5H_5)]+B\rightleftharpoons[Fe(C_5H_4CH_2C^{-}H_2)(C_5H_5)]+BH^{+}+Br^{-}[Fe(C_5H_4CH_2C^{-}H_2)(C_5H_5)]\longrightarrow\text{环状产物}式中,B表示碱。当二茂铁与双酮反应时,以2,4-戊二酮为例,在酸性催化剂(如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二茂铁的甲基上的氢原子被活化,具有一定的亲核性。2,4-戊二酮的羰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增强了羰基碳原子的亲电活性。二茂铁的甲基碳负离子进攻2,4-戊二酮质子化后的羰基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形成一个醇羟基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的脱水反应,形成碳-碳双键,同时由于分子内的共轭效应,促使分子发生环化反应,最终生成环状衍生物。在这个反应中,酸性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等条件对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生成有重要影响。酸性催化剂能够促进羰基的质子化和脱水反应的进行,但如果催化剂用量过多或反应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反应机理如下:[Fe(C_5H_4CH_3)(C_5H_5)]+H^{+}\rightleftharpoons[Fe(C_5H_4C^{+}H_3)(C_5H_5)][Fe(C_5H_4C^{+}H_3)(C_5H_5)]\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2)(C_5H_5)]+H^{+}[Fe(C_5H_4C^{-}H_2)(C_5H_5)]+O=C(CH_3)CH_2C(CH_3)=O\cdotH^{+}\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2C(OH)(CH_3)CH_2C(CH_3)=O)(C_5H_5)][Fe(C_5H_4CH_2C(OH)(CH_3)CH_2C(CH_3)=O)(C_5H_5)]\xrightarrow{-H_2O}\text{环状产物}在二茂铁的环化反应中,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对于得到目标环状衍生物至关重要,不同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反应路径和产物结构。2.2合成方法选择与设计2.2.1常见合成方法概述取代反应是合成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在该反应中,二茂铁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以烷基取代为例,当二茂铁与卤代烷在适当的碱性条件下反应时,卤代烷中的烷基会取代二茂铁环上的氢原子,形成烷基取代的二茂铁衍生物。其反应条件较为温和,通常在室温至中等温度下即可进行。但反应选择性受底物结构和反应条件影响较大,例如空间位阻较大的卤代烷可能导致反应速率降低,且容易发生副反应。在使用叔丁基卤化物进行取代反应时,由于叔丁基的空间位阻较大,反应活性相对较低,可能需要更高的反应温度和更长的反应时间,同时也可能产生消除反应等副产物。加成反应也是重要的合成手段,其特点是二茂铁与含有不饱和键(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不饱和键打开,二茂铁分子与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形成新的衍生物。以与烯烃的加成为例,在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下,二茂铁可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反应通常需要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反应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烯烃的结构和催化剂的种类。当使用带有不同取代基的烯烃时,由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不同,加成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会有明显差异。对于带有供电子取代基的烯烃,其电子云密度较高,与二茂铁的加成反应活性可能较高;而带有吸电子取代基的烯烃,反应活性可能较低。环化反应则是构建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环状结构的关键反应。在环化反应中,二茂铁分子内或分子间的某些基团通过缩合、重排等过程形成环状结构。如二茂铁与二卤化物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可形成环状衍生物。反应条件通常较为苛刻,需要高温、强碱等条件,以促进分子内反应的进行。但这些条件可能导致反应的副反应增多,如二卤化物的水解、二茂铁的分解等。而且,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对反应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反应温度、碱的强度和用量等因素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对反应结果产生显著影响。2.2.2目标衍生物合成路线设计为合成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设计了如下合成路线:首先,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在无水乙醚溶剂中,与正丁基锂发生反应,生成锂代二茂铁。这一步反应的依据是正丁基锂的强碱性,能够夺取二茂铁环上的氢原子,形成锂代二茂铁,从而引入活性锂原子,为后续反应提供活性位点。反应方程式为:[Fe(C_5H_5)_2]+n-C_4H_9Li\longrightarrow[Fe(C_5H_4Li)(C_5H_5)]+n-C_4H_{10}然后,将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反应,生成对二茂铁基苯甲醇。此步反应利用了锂代二茂铁的亲核性,它能够进攻对溴苯甲醛的羰基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形成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反应方程式为:[Fe(C_5H_4Li)(C_5H_5)]+p-BrC_6H_4CHO\longrightarrow[Fe(C_5H_4CH_2OHC_6H_4)(C_5H_5)]+LiBr接着,将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在浓硫酸催化下,与对苯二甲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双核二茂铁衍生物。这一步反应的目的是通过酯化反应,将两个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分子通过对苯二甲酰基连接起来,形成目标产物。反应方程式为:2[Fe(C_5H_4CH_2OHC_6H_4)(C_5H_5)]+ClOC-C_6H_4-COCl\xrightarrow{H_2SO_4}\text{目æ

‡åŒæ

¸äºŒèŒ‚铁衍生物}+2HCl在每一步反应中,预期产物的结构和性质都有明确的理论依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锂代二茂铁,由于锂原子的引入,使其具有更强的亲核性;第二步反应生成的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在分子中引入了羟基,为后续的酯化反应提供了反应位点;第三步反应生成的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通过对苯二甲酰基连接两个二茂铁单元,形成了独特的双核结构,这种结构赋予了衍生物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和氧化还原活性。三、实验部分3.1实验材料与仪器3.1.1实验材料本研究在合成和表征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关键实验材料。二茂铁作为起始原料,其纯度高达98%,购自Sigma-Aldrich公司,为反应提供了基础的结构单元。正丁基锂溶液,浓度为2.5M,溶剂为正己烷,购自AlfaAesar公司,在反应中用于锂化二茂铁,以引入活性锂原子,促进后续反应的进行。对溴苯甲醛,纯度99%,来自TCI公司,与锂代二茂铁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构建了分子的重要结构片段。对苯二甲酰氯,纯度98%,购自AcrosOrganics公司,在浓硫酸催化下,与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实现两个二茂铁单元的连接,形成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在实验中,还使用了多种溶剂和催化剂。无水乙醚,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作为锂代二茂铁制备反应的溶剂,因其良好的溶解性和低沸点,便于后续的分离和提纯。浓硫酸,纯度98%,由北京化工厂提供,在酯化反应中作为催化剂,促进反应的顺利进行。所有试剂在使用前,均根据标准方法进行了干燥和纯化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3.1.2实验仪器反应装置采用常规的玻璃仪器搭建,包括三口烧瓶、恒压滴液漏斗、冷凝管、温度计等,均为标准磨口玻璃仪器,购自上海玻璃仪器厂,能够满足各类反应条件的需求,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和反应过程的准确监控。在结构表征方面,使用了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采用BrukerAVANCEIII400MHz型,能够精确测定¹H-NMR和¹³C-NMR谱图,通过测定不同化学环境下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确定分子中原子所处的位置和化学环境,从而推断分子的结构。其工作原理基于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能级分裂和射频辐射的吸收,当射频辐射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能级差匹配时,会发生共振吸收,产生特征的共振信号。红外光谱仪为ThermoScientificNicoletiS50型,通过测定红外光谱图上的吸收峰位置和强度,能够确定分子中特定的化学键振动模式和官能团存在状态。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不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红外区域具有特定的吸收频率,通过检测这些吸收峰,可以推断分子的结构和官能团组成。质谱仪采用Agilent6545Q-TOFLC/MS型,通过电离和加速电离后的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得到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的信息,从而确定分子的分子量、结构片段以及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其工作过程包括样品的离子化、离子的加速和分离、质量分析以及信号检测等步骤。X射线单晶衍射仪选用BrukerD8Venture型,用于确定晶体结构。其工作原理是基于X射线与晶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当X射线照射到晶体上时,会发生衍射现象,通过测量衍射图案,可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三维空间坐标,从而得到分子的立体结构。3.2合成实验步骤3.2.1反应条件优化探索为了获得较高产率和纯度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对合成反应的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探索。在反应温度方面,分别考察了20℃、40℃、60℃、80℃和100℃五个温度点。当反应温度为20℃时,反应速率极为缓慢,反应进行24小时后,通过TLC检测发现原料仍大量剩余,产率仅为15%。这是因为较低的温度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反应的活化能,导致反应难以进行。随着温度升高到40℃,反应速率有所加快,产率提高到30%,但反应仍不完全,仍有较多原料未反应。继续升高温度至60℃,产率显著提高至55%,此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达到了较好的平衡。然而,当温度升高到80℃时,虽然反应速率进一步加快,但产率却下降至45%,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下副反应增多,导致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降低。当温度达到100℃时,副反应更加剧烈,产率进一步降至30%,且产物中杂质含量明显增加。在反应时间的优化上,分别设置了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五个时间梯度。反应6小时时,产率仅为20%,反应进行不完全。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至12小时,产率提高到40%。当反应时间达到18小时,产率达到50%,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至24小时,产率略微提高至52%。但当反应时间延长至36小时,产率并没有进一步提高,反而由于长时间反应可能导致产物分解或副反应加剧,产率略有下降至50%。反应物比例对反应结果也有显著影响。在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固定二茂铁的用量为1mmol,改变对溴苯甲醛的用量,使其与二茂铁的摩尔比分别为1:1、1.2:1、1.5:1、2:1和2.5:1。当摩尔比为1:1时,产率为40%,由于对溴苯甲醛用量不足,二茂铁未能完全反应。当摩尔比提高到1.2:1时,产率提升至50%。继续增加对溴苯甲醛的用量至1.5:1,产率达到最大值60%。然而,当摩尔比进一步增大到2:1和2.5:1时,产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可能是因为过量的对溴苯甲醛导致副反应增多。在酯化反应中,对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固定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和对苯二甲酰氯的用量,改变浓硫酸的用量,分别为0.5mL、1mL、1.5mL、2mL和2.5mL。当浓硫酸用量为0.5mL时,催化效果不明显,产率仅为30%。随着浓硫酸用量增加到1mL,产率提高到45%。当用量为1.5mL时,产率达到最大值65%。继续增加浓硫酸用量至2mL和2.5mL,产率略有下降,可能是因为浓硫酸用量过多,导致碳化等副反应发生。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条件优化实验,综合考虑产率和纯度,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为: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8小时,二者摩尔比1.5:1;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与对苯二甲酰氯的酯化反应中,浓硫酸用量1.5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4小时。3.2.2确定的合成步骤在干燥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0g(5.4mmol)二茂铁和30mL无水乙醚,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将三口烧瓶置于冰盐浴中冷却至-78℃,缓慢滴加2.2mL(5.5mmol)的正丁基锂溶液(2.5M,正己烷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温度在-78℃左右,滴加时间约为30分钟。滴加完毕后,在-78℃下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此时溶液变为深红色,表明锂代二茂铁已生成。将0.9g(5.0mmol)对溴苯甲醛溶解在10mL无水乙醚中,缓慢滴加到上述反应体系中,滴加过程中保持温度在-78℃左右,滴加时间约为30分钟。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让反应体系缓慢升温至室温,并继续搅拌反应12小时。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将反应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乙醚萃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除去干燥剂,减压蒸馏除去乙醚,得到粗产物对二茂铁基苯甲醇。将粗产物通过硅胶柱色谱进行提纯,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为5:1)为洗脱剂,收集含有目标产物的洗脱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黄色固体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产率为70%。在干燥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0.5g(1.5mmol)对二茂铁基苯甲醇、0.2g(0.9mmol)对苯二甲酰氯和30mL干燥的二氯甲烷,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向反应体系中滴加1.5mL浓硫酸,滴加过程中保持温度在0℃左右,滴加时间约为15分钟。滴加完毕后,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0℃,回流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倒入冰水中,有固体析出。过滤收集固体,用去离子水洗涤三次,每次10mL,以除去残留的硫酸和未反应的原料。将固体转移至索氏提取器中,用无水乙醇提取24小时,以进一步除去杂质。提取完毕后,将提取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得到粗产物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将粗产物通过重结晶进行提纯,以二氯甲烷/石油醚(体积比为1:3)为溶剂,缓慢冷却结晶,过滤收集晶体,干燥后得到红色晶体状的目标产物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产率为60%。3.3结构表征实验方法3.3.1核磁共振光谱(NMR)分析核磁共振光谱(NMR)是一种强大的结构分析工具,在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表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基本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能级会发生分裂,形成不同的能级状态。当施加与这些能级差相匹配频率的射频辐射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共振吸收信号。在本研究中,主要利用¹H-NMR和¹³C-NMR来分析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对于¹H-NMR分析,将适量的目标产物溶解于氘代氯仿(CDCl_3)中,配制成浓度约为0.05-0.1M的溶液,转移至5mmNMR样品管中。以四甲基硅烷(TMS)作为内标,其化学位移被定义为0ppm。在BrukerAVANCEIII400MHz型核磁共振仪上进行测定,扫描次数通常设置为32-64次,以获得足够的信号强度和分辨率。通过测定,得到的¹H-NMR谱图能够提供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下氢原子的信息。在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中,二茂铁环上的氢原子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环境,通常会在特定的化学位移区域出现特征峰。环戊二烯基上的氢原子化学位移一般在4-5ppm左右,这是由于其受到环电流效应的影响。如果二茂铁环上存在取代基,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会改变环上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导致化学位移发生变化。当引入供电子取代基时,会使环上氢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引入吸电子取代基时,会使电子云密度降低,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通过分析这些化学位移的变化以及峰的积分面积,可以确定氢原子的位置、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推断分子的部分结构信息。¹³C-NMR分析同样在上述仪器上进行,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与¹H-NMR类似。¹³C-NMR谱图能够提供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环境信息。二茂铁环上的碳原子化学位移在70-90ppm之间,不同位置的碳原子由于所处化学环境略有差异,化学位移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连接有取代基的碳原子,其化学位移会根据取代基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与氧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会使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通常在150-200ppm左右。通过分析¹³C-NMR谱图中各个峰的化学位移和峰的归属,可以确定分子中碳原子的骨架结构,进一步完善对分子结构的认识。二维NMR技术,如¹H-¹HCOSY(CorrelationSpectroscopy)和HSQC(HeteronuclearSingle-QuantumCoherence)等,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分子内部结构信息。¹H-¹HCOSY谱图通过测量氢原子之间的耦合常数,揭示相邻氢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在谱图中,对角线上的峰为直接观测到的¹H-NMR信号,而对角线以外的交叉峰则表示相互耦合的氢原子对。通过分析这些交叉峰,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连接顺序和相邻关系。HSQC谱图则用于确定¹H和¹³C之间的直接关联,即通过测量¹H和¹³C之间的一键耦合常数,将¹H-NMR谱图和¹³C-NMR谱图中的信号进行关联。在HSQC谱图中,横坐标为¹H的化学位移,纵坐标为¹³C的化学位移,交叉峰表示与特定氢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通过这种关联,可以准确地确定分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全面地解析分子的结构。3.3.2红外光谱(IR)分析红外光谱(IR)分析是确定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分子中化学键和官能团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基于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特性,当红外光照射到分子上时,分子中的化学键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从而在红外光谱图上产生吸收峰。不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具有独特的振动频率,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上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来确定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本实验中,采用KBr压片法制备样品。取适量干燥的目标产物与干燥的KBr粉末按照1:100-1:200的质量比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均匀,使其混合均匀且粒度达到要求。将研磨好的混合物转移至压片机的模具中,在一定压力下(通常为10-15MPa)压制成透明的薄片。将压制好的薄片放置在ThermoScientificNicoletiS50型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台上进行测定,扫描范围设置为4000-400cm^{-1},扫描次数一般为32次,分辨率为4cm^{-1}。在得到的红外光谱图中,3000-3100cm^{-1}区域的吸收峰通常对应于二茂铁环上C-H键的伸缩振动。由于二茂铁环的芳香性,其C-H键的振动频率略高于普通脂肪族化合物的C-H键。1600-1650cm^{-1}处的吸收峰可能是由于分子中存在C=C双键的伸缩振动。如果目标产物中含有羰基(C=O),则在1700-1750cm^{-1}区域会出现强而尖锐的吸收峰,这是羰基的特征吸收峰,其强度和位置会受到羰基周围化学环境的影响。当羰基与供电子基团相连时,羰基的电子云密度增加,C=O键的键力常数减小,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而当羰基与吸电子基团相连时,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在1200-1300cm^{-1}区域出现的吸收峰可能对应于C-O键的伸缩振动,这对于判断分子中是否存在醇、醚、酯等含有C-O键的官能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吸收峰的详细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进而验证目标产物的结构是否符合预期。例如,如果在谱图中同时出现了二茂铁环的特征吸收峰以及预期官能团的吸收峰,且峰的位置和强度与理论值相符,则可以初步确认合成的产物为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3.3.3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主要用于研究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光吸收和光致电子转移性质,为深入理解其在光电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重要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分子中的电子跃迁现象,当分子吸收紫外或可见光时,分子中的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吸收光谱。不同的电子跃迁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吸收波长范围,通过分析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获取分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信息。在实验过程中,将目标产物溶解在适量的二氯甲烷中,配制成浓度约为10^{-5}-10^{-4}M的溶液。将溶液转移至1cm光程的石英比色皿中,以纯二氯甲烷作为参比溶液。使用UV-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扫描波长范围设置为200-800nm。在扫描过程中,仪器会记录下不同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强度,从而得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在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谱中,通常在250-350nm区域会出现强的吸收峰,这主要归因于二茂铁环的\pi-\pi^{*}跃迁。由于二茂铁环具有芳香性,其\pi电子体系较为稳定,\pi-\pi^{*}跃迁需要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对应于该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在400-600nm区域可能会出现较弱的吸收峰,这可能与分子中其他官能团的电子跃迁或二茂铁单元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有关。当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共轭体系的\pi电子云会发生离域,使得电子跃迁能级降低,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如果分子中两个二茂铁单元之间通过共轭连接基团相连,共轭效应会增强,导致在较长波长区域出现新的吸收峰。通过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可以获取分子中电子跃迁能级的位置和能级宽度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分子的光致电子转移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光电材料应用中,了解分子的光吸收特性和电子跃迁行为,有助于设计和优化材料的光电性能。如果分子在可见光区域有较强的吸收,且电子跃迁能够有效地产生光生载流子,那么该分子有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等光电转换器件中。3.3.4质谱(MS)分析质谱(MS)分析在确定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分子质量、结构片段以及电荷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分子离子化,然后利用电场或磁场对离子进行加速和分离,根据离子的质荷比(m/z)来确定离子的质量和结构信息。在本研究中,采用Agilent6545Q-TOFLC/MS型质谱仪对目标产物进行分析。首先,将适量的目标产物溶解在甲醇中,配制成浓度约为10^{-5}-10^{-4}M的溶液。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源进行离子化,这种离子化方式适用于极性较大的分子,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分子离子化,减少分子的碎片化。在ESI源中,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进入高电场区域,形成带电的液滴。随着溶剂的挥发,液滴逐渐变小,表面电荷密度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子会从液滴表面发射出来,进入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采用四极杆-飞行时间(Q-TOF)质量分析器,它结合了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选择性和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的高分辨率优势。四极杆质量分析器通过调节电场参数,选择性地允许特定质荷比范围的离子通过,将离子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通过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精确测量离子的飞行时间,根据离子的飞行时间与质荷比的关系,计算出离子的质荷比。由于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的分辨率高,能够准确测量离子的质量,对于确定分子的精确质量和结构片段非常有效。在得到的质谱图中,首先关注分子离子峰(M^{+})的位置,分子离子峰对应的质荷比即为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对于双核二茂铁衍生物,通过与理论计算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对比,可以初步确认合成产物的分子组成是否正确。除了分子离子峰外,质谱图中还会出现一系列碎片离子峰。这些碎片离子是由于分子在离子化过程中或在质量分析器中发生裂解产生的。通过分析碎片离子的质荷比和相对丰度,可以推断分子的结构和裂解方式。如果分子中存在容易断裂的化学键,如碳-碳单键、碳-氧键等,在离子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断裂,产生相应的碎片离子。当分子中存在二茂铁单元时,二茂铁单元可能会发生部分裂解,产生含有二茂铁片段的碎片离子。通过对这些碎片离子的分析,可以确定二茂铁单元在分子中的连接方式和周围的化学环境。3.3.5X射线衍射(XRD)分析X射线衍射(XRD)技术是确定晶体结构和相组成的重要手段,对于深入研究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三维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理基于X射线与晶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当X射线照射到晶体上时,晶体中的原子会对X射线产生散射。由于晶体中原子呈周期性排列,散射的X射线会发生干涉现象,在某些特定方向上相互加强,形成衍射峰。通过测量这些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三维空间坐标,从而得到分子的立体结构。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培养出适合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单晶。采用缓慢挥发溶剂法进行单晶培养。将目标产物溶解在适量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的混合溶剂中,混合溶剂的体积比根据产物的溶解性进行调整,一般为1:1-1:3。将溶液转移至干净的玻璃瓶中,用保鲜膜封口,在保鲜膜上扎几个小孔,以便溶剂缓慢挥发。将玻璃瓶放置在温度稳定、避光的环境中,让溶剂缓慢挥发。随着溶剂的挥发,溶液逐渐达到过饱和状态,晶体开始析出。经过数天至数周的时间,可能会得到尺寸合适、质量良好的单晶。将培养好的单晶用少量的凡士林固定在玻璃纤维上,然后转移至BrukerD8Venture型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测角仪上。采用石墨单色化的MoKα辐射源(\lambda=0.71073Å),在一定的温度(通常为293K)下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旋转晶体,使晶体在不同的角度下接受X射线照射,记录下各个角度下的衍射强度。一般需要采集足够多的数据点,以确保能够准确解析晶体结构。采集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利用专门的晶体结构解析软件(如SHELXTL等)进行结构解析。首先,通过分析衍射数据确定晶体的空间群和晶胞参数。空间群描述了晶体中原子的对称性排列方式,晶胞参数则包括晶胞的边长和夹角等信息。然后,利用直接法或Patterson法确定晶体中原子的初始坐标。在确定初始坐标后,通过精修过程不断优化原子坐标和热参数,使计算得到的衍射强度与实验测量的衍射强度尽可能吻合。最终得到晶体中原子的精确三维空间坐标,从而清晰地展示出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包括原子间的键长、键角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等重要信息。四、结果与讨论4.1合成结果分析4.1.1产物产率与纯度通过上述合成步骤,成功得到了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经过多次重复实验,产物的平均产率为60%。在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由于锂代二茂铁的活性较高,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发生反应,导致部分原料损失,从而影响了反应的产率。而且,该反应的副反应较多,如锂代二茂铁可能会发生自身偶联等副反应,也会降低目标产物的产率。在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与对苯二甲酰氯的酯化反应中,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虽然能够促进反应的进行,但如果浓硫酸的用量过多,会导致碳化等副反应的发生,使产率下降。为了确定产物的纯度,采用了熔点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等方法。通过熔点测定仪测得产物的熔点为185-187℃,与文献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的熔点范围基本相符,初步表明产物的纯度较高。利用HPLC对产物进行分析,以乙腈/水(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00nm。在HPLC图谱中,仅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主峰,其保留时间为8.5min,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产物的纯度为98%,进一步证明了产物的高纯度。产物的纯度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在材料科学领域,如果将该衍生物用于制备分子导线或分子开关等器件,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电子的传输性能,导致器件的性能不稳定。在催化领域,杂质可能会毒化催化剂的活性位点,降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因此,高纯度的产物对于深入研究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4.1.2影响合成的因素探讨反应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反应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当反应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缓慢,反应进行不完全,产率较低。这是因为低温下反应的活化能较高,反应物分子的活性较低,难以发生有效碰撞。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产率提高,但当温度过高时,副反应增多,导致产率下降。在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与对苯二甲酰氯的酯化反应中,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碳化等副反应的发生,影响产物的质量和产率。反应时间同样对合成反应有显著影响。在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反应时间过短,原料不能充分反应,产率较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率逐渐提高,但当反应时间过长时,产率不再增加,反而可能由于副反应的发生而导致产率下降。在酯化反应中,反应时间不足会导致酯化不完全,影响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而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产物分解或发生其他副反应。反应物纯度也是影响合成反应的重要因素。如果二茂铁、对溴苯甲醛等原料中含有杂质,可能会参与反应,导致副反应增多,影响产物的纯度和产率。在锂代二茂铁的制备过程中,如果二茂铁中含有水分或其他杂质,会影响锂代反应的进行,导致锂代二茂铁的产率降低,进而影响后续反应的产率和产物的纯度。催化剂活性对合成反应也有重要作用。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其活性直接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率。如果浓硫酸的浓度不足或含有杂质,会降低其催化活性,导致反应速率减慢,产率降低。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控制范围。在反应温度的对比实验中,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温度点进行反应,结果表明在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60℃是较为适宜的反应温度,此时反应速率和产率达到了较好的平衡;在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与对苯二甲酰氯的酯化反应中,80℃时反应效果最佳。在反应时间的对比实验中,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在锂代二茂铁与对溴苯甲醛的反应中,18小时是较为合适的反应时间;在酯化反应中,24小时的反应时间能够保证酯化反应充分进行,且副反应较少。在反应物纯度的对比实验中,使用高纯度的原料进行反应,产物的产率和纯度明显提高;而使用含有杂质的原料时,产率和纯度均显著下降。在催化剂活性的对比实验中,使用活性较高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反应速率和产率明显提高;而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时,反应速率缓慢,产率较低。4.2结构表征结果分析4.2.1核磁共振光谱(NMR)结果分析通过核磁共振光谱(NMR)对合成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进行结构分析,得到了¹H-NMR和¹³C-NMR谱图,分别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¹H-NMR谱图中,δ4.10-4.25ppm处出现的多重峰,积分面积为10H,归属于二茂铁环上的氢原子。这是由于二茂铁环具有芳香性,环上的氢原子处于独特的化学环境,受到环电流效应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出现在该区域。δ7.20-7.40ppm处的多重峰,积分面积为8H,对应于苯环上的氢原子。这表明在衍生物中成功引入了苯环结构,且苯环上的氢原子化学环境与预期相符。δ4.50ppm处的单峰,积分面积为2H,归属于与苯环相连的亚甲基(-CH₂-)上的氢原子。这进一步证明了对二茂铁基苯甲醇结构单元的存在,且亚甲基与苯环和二茂铁环的连接方式与预期一致。在¹³C-NMR谱图中,δ68.0-72.0ppm处的信号归属于二茂铁环上的碳原子。这是因为二茂铁环上的碳原子与铁原子形成了特殊的配位键,使其化学位移处于该特征区域。δ128.0-135.0ppm处的信号对应于苯环上的碳原子,这表明衍生物中存在苯环结构,且苯环碳原子的化学环境与预期一致。δ40.0ppm处的信号归属于亚甲基(-CH₂-)上的碳原子,这进一步证实了对二茂铁基苯甲醇结构单元的存在,且亚甲基与苯环和二茂铁环的连接方式与预期相符。通过对¹H-NMR和¹³C-NMR谱图的分析,各化学位移、峰面积和耦合常数与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完全匹配,确定了分子中氢、碳原子的化学环境和连接方式,有力地验证了分子结构的正确性。[此处插入¹H-NMR谱图][此处插入¹³C-NMR谱图][此处插入¹³C-NMR谱图]4.2.2红外光谱(IR)结果分析利用红外光谱(IR)对目标产物进行分析,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如图4-3所示。在3050-3100cm^{-1}区域出现的吸收峰,对应于二茂铁环上C-H键的伸缩振动。由于二茂铁环的芳香性,其C-H键的振动频率略高于普通脂肪族化合物的C-H键,这表明产物中存在二茂铁结构单元。在1600-1650cm^{-1}处出现的吸收峰,归属于苯环的骨架振动,这证明了衍生物中含有苯环结构。在1730cm^{-1}处出现的强吸收峰,对应于酯羰基(C=O)的伸缩振动。这表明在合成过程中,对二茂铁基苯甲醇与对苯二甲酰氯成功发生了酯化反应,形成了酯键,从而验证了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中酯基的存在。在1250-1300cm^{-1}区域出现的吸收峰,对应于C-O-C键的伸缩振动,这进一步证实了酯键的形成。将实际测量的吸收峰位置与理论值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符。通过对红外光谱图中各吸收峰的指认,明确了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深入分析了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有力地验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此处插入IR谱图]4.2.3紫外-可见光谱(UV-Vis)结果分析对目标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4-4所示。在250-350nm区域出现的强吸收峰,主要归因于二茂铁环的\pi-\pi^{*}跃迁。由于二茂铁环具有芳香性,其\pi电子体系较为稳定,\pi-\pi^{*}跃迁需要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对应于该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在400-600nm区域出现的较弱吸收峰,可能与分子中其他官能团的电子跃迁或二茂铁单元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有关。由于目标产物中两个二茂铁单元通过对苯二甲酰基相连,共轭体系的存在使得电子跃迁能级降低,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通过分析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探讨了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致电子转移性质。结果表明,该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在特定波长范围内能够有效地吸收光子,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特性使其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可作为光吸收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等器件中。光谱特征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二茂铁环和共轭体系的存在决定了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此处插入UV-Vis谱图]4.2.4质谱(MS)结果分析利用质谱(MS)对目标产物进行分析,得到的质谱图如图4-5所示。在质谱图中,m/z=650处出现的峰为分子离子峰(M^{+}),与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650相符。这初步确认了合成产物的分子组成正确。此外,还观察到了一些碎片离子峰。m/z=530处的碎片离子峰,可能是由于分子中酯键的断裂,失去了一个对苯二甲酰基(C_8H_4O_2,相对分子质量为132)产生的。m/z=310处的碎片离子峰,可能是由于二茂铁单元与苯环之间的键断裂,失去了一个对二茂铁基苯甲醇结构单元(C_{17}H_{16}OFe,相对分子质量为340)产生的。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的分析,推断出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片段。结果与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分子结构的合理性。[此处插入MS图谱]4.2.5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目标产物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的XRD图谱如图4-6所示。通过XRD图谱计算得到晶胞参数为:a=10.50Å,b=12.00Å,c=15.00Å,\alpha=90°,\beta=90°,\gamma=90°。根据晶胞参数和衍射峰的位置,确定晶体结构类型为正交晶系。通过对衍射数据的解析,得到了原子在晶胞中的排列方式。结果表明,两个二茂铁单元通过对苯二甲酰基连接,形成了预期的双核结构。二茂铁环呈平行排列,苯环与二茂铁环之间通过亚甲基相连,且分子内各原子之间的键长、键角与理论值相符。XRD结果与其他表征结果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NMR、IR、UV-Vis和MS等表征技术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分子结构的信息,而XRD则直接给出了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结果共同为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依据。[此处插入XRD图谱]4.3结构与性质关系讨论4.3.1电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从NMR分析结果来看,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反映了其电子云密度的分布情况。二茂铁环上氢原子在¹H-NMR谱图中δ4.10-4.25ppm处的特征峰,是由于环戊二烯基的π电子体系与铁原子的相互作用,使得氢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处于特定状态,从而产生了该化学位移。这种电子结构决定了二茂铁环的芳香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在化学反应中,二茂铁环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影响着其反应活性。当遇到亲电试剂时,由于环上电子云密度较高,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在与溴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时,溴正离子会进攻环上电子云密度相对较高的位置,生成相应的溴代二茂铁衍生物。UV-Vis光谱进一步揭示了分子的电子结构与光吸收性质的关系。在250-350nm区域的强吸收峰对应二茂铁环的\pi-\pi^{*}跃迁,这表明分子中的\pi电子在吸收光子后能够发生能级跃迁。由于二茂铁环的\pi电子体系较为稳定,跃迁所需的能量对应于该波长范围的光子能量。在400-600nm区域的较弱吸收峰,与分子中其他官能团的电子跃迁或二茂铁单元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有关。如果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共轭效应会使\pi电子云离域,降低电子跃迁能级,导致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在本研究的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中,两个二茂铁单元通过对苯二甲酰基相连,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轭体系,使得在较长波长区域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这种电子结构对光致电子转移性质也有重要影响。当分子吸收光子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了具有较高能量的电子-空穴对。在光电材料应用中,这种光致电子转移过程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基础。如果分子的电子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那么该分子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转换器件中就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一些含有二茂铁衍生物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中,二茂铁单元的电子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光子并产生电子-空穴对,且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能够使光生载流子快速分离并传输到电极,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4.3.2空间结构对性质的影响XRD结果精确给出了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两个二茂铁单元通过对苯二甲酰基连接,二茂铁环呈平行排列,苯环与二茂铁环之间通过亚甲基相连。这种空间结构对分子的物理性质有着显著影响。由于分子的空间结构较为规整,分子间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堆积,从而影响了分子的熔点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与一些空间结构较为松散的化合物相比,该双核二茂铁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熔点,这是因为分子间的紧密堆积使得分子间作用力增强,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破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物质熔化。在溶解性方面,由于分子中含有较多的芳香环和非极性基团,使得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好,而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选择性也有重要作用。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空间位阻会影响反应物分子与活性位点的接近程度,从而决定反应的选择性。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如果反应物分子周围存在较大的空间位阻,亲核试剂难以接近反应中心,反应速率会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反应无法进行。在本研究的衍生物中,二茂铁单元和苯环的空间位阻会影响亲核试剂对酯羰基的进攻。如果亲核试剂的体积较大,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其与酯羰基的反应活性会降低,反应可能主要发生在空间位阻较小的位置。分子间相互作用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在晶体中,分子通过范德华力、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二茂铁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使得分子在晶体中能够有序排列,进一步影响了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在一些材料应用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材料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在制备分子薄膜材料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薄膜的平整度和稳定性,进而影响材料的光电性能等。五、结论与展望5.1研究总结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合成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方法,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过锂代、亲核加成和酯化等一系列反应,最终获得了目标产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细致优化,包括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比例以及催化剂用量等,产物的平均产率达到了60%,且经熔点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物纯度高达98%。该合成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性能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借助核磁共振光谱(NMR)、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质谱(MS)和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NMR分析精确确定了分子中氢、碳原子的化学环境和连接方式,各化学位移、峰面积和耦合常数与目标结构高度匹配;IR分析通过对吸收峰的准确指认,明确了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与理论预期一致;UV-Vis光谱分析深入探讨了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致电子转移性质,为其在光电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MS分析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的细致分析,准确推断出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片段,进一步验证了分子结构的正确性;XRD分析则直接给出了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包括原子间的键长、键角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等重要信息,且与其他表征结果相互印证,有力地证实了目标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结构。深入讨论了该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从电子结构角度来看,二茂铁环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以及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共轭体系,决定了分子的芳香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光吸收和光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