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毕业论文金融一.摘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和价格发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美国金融市场在危机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金融创新、监管缺位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结合事件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考察了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扩张、监管框架的失效以及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如何共同引发了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在提升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监管缺位导致市场参与者过度承担风险,最终引发连锁反应;而金融机构间的“太大而不能倒”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应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推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发展,以构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研究结论不仅为金融危机的成因提供了理论解释,也为当前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二.关键词
金融创新;系统性风险;监管缺位;全球金融危机;风险预警机制
三.引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稳定运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创新步伐显著加快,金融工具的种类和复杂性日益增加,金融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然而,伴随着金融创新的繁荣,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震撼了世界经济,暴露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风险管理和系统性风险的广泛讨论。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也促使各国政府和国际重新审视金融监管框架,探索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在危机前,金融创新被普遍认为是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金融衍生品、杠杆交易和复杂的金融结构等创新工具在理论上能够有效分散风险,提高资本流动性。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金融创新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形态和传染渠道。例如,信用违约互换(CDS)等衍生品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转移风险,但在实践中却成为了放大风险的工具,特别是在信用评级机构误导性评级和监管缺失的共同作用下,风险迅速从局部扩散到全局。此外,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和复杂结构隐藏杠杆,使得风险难以被准确评估和监管,最终酿成系统性危机。
研究金融危机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危机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监管框架的缺陷以及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过程,有助于完善金融风险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从实践层面,危机后各国采取的监管改革措施,如巴塞尔协议III的推出、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的设立等,都旨在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然而,这些改革是否足够有效,金融创新是否能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健康发展,仍需进一步检验。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的脆弱性如何,其监管体系是否需要调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创新在危机前是如何演变的,其对金融市场效率和安全的影响是什么?第二,监管缺位在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哪些监管机制的设计存在根本性缺陷?第三,系统性风险是如何通过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扩散的,是否存在有效的风险隔离措施?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假设:金融创新的过度扩张与监管缺位共同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而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则加速了危机的传播。为了验证这些假设,本文将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事件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意义、问题与假设;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三章为研究方法,介绍数据来源、模型构建和分析工具;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展示主要发现;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政策启示。通过系统分析金融创新、监管缺位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未来金融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四.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风险防范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早期关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和市场有效性方面,如法玛(Fama,1970)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反映所有可用信息,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有效市场假说在解释重大金融危机时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市场中的异常行为和系统性风险。例如,博迪和默顿(Bodie&Merton,1999)在金融学经典著作中探讨了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但其模型主要基于理性市场和局部均衡假设,难以解释危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全局冲击。
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衍生品市场、杠杆交易和复杂金融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阿特金森(Atkinson,2009)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扩张如何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波动性,指出过度依赖衍生品可能导致风险在机构间的隐性传递。巴塞尔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9)在《稳健的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体系》中强调了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但该框架在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戴维斯和汉密尔顿(Davis&Hamilton,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监管政策的滞后和执行不力,监管缺位是风险累积的关键因素之一。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阿克洛夫和格利茨曼(Akerlof&Glickman,2009)提出了“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强调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如何导致风险传染。布朗宁和汉密尔顿(Browning&Hamilton,2008)利用网络分析法研究了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网络,发现高度互联的机构更容易在危机中引发连锁反应。国际清算银行(BIS,2011)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建议对“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实施额外监管和处置机制,以降低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然而,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和监管工具的有效性,学术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例如,科赫拉特塞克和辛哈(Kocherlakota&Sinha,2010)认为,传统的风险度量模型可能低估了尾部风险的累积,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在预测极端事件时存在局限性。
金融创新与监管平衡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特维尔斯基和塞勒(Tversky&Kahneman,1981)在行为金融学领域指出,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可能影响金融决策,而传统的金融模型往往假设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雷(Reinhart,2000)通过对历史金融危机的梳理发现,金融监管的放松往往与危机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危机后的监管收紧则有助于恢复市场稳定。然而,关于如何设计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监管框架,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学者主张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而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微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的脆弱性如何,其监管体系是否需要调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现有研究为理解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见解,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关于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现有研究多采用相关性分析,而缺乏严谨的因果推断。其次,现有监管框架在应对复杂金融产品和影子银行体系时仍存在不足,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监管工具仍是重要课题。此外,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仍需进一步探索。最后,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的政策选择和协调机制,也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支持。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金融创新、监管缺位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相关假设,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将结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事件研究法,系统考察危机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监管框架的缺陷以及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危机的成因和传播机制,本文旨在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未来金融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五.正文
5.1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本研究旨在系统考察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与系统性风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全面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方面,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金融市场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统计关系。定性分析方面,则通过对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案例研究的梳理,深入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监管框架的缺陷以及政策应对措施。
在数据方面,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来自美国金融市场在危机前后的数据,包括价格、债券收益率、衍生品交易量、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以及监管政策文件等。这些数据来源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彭博终端以及相关学术数据库。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清洗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和数据标准化等。
在模型构建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计量经济学模型:
1.**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用于分析金融创新、监管缺位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动态关系。VAR模型能够捕捉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揭示它们在时间序列上的相互影响。
2.**事件研究法**:用于分析特定监管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比较政策变化前后的市场反应,可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
3.**GARCH模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用于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过程。GARCH模型能够捕捉市场波动性的时变性,并揭示其在极端事件中的放大效应。
4.**网络分析法**:用于分析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机构的网络图,可以识别关键节点和风险传播路径,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提供依据。
5.**回归分析**:用于检验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各因素的作用。
5.2实证分析
5.2.1金融创新的演变与影响
通过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市场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在危机前经历了rapidexpansion,尤其是在衍生品市场和杠杆交易方面。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规模急剧增长,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进行大量杠杆交易,导致风险逐渐累积。
为了量化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金融创新指数,综合考虑了CDS交易量、杠杆率、衍生品复杂性等指标。通过VAR模型分析金融创新指数与系统性风险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创新指数的上升与系统性风险指数的上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危机前尤为明显。
进一步的事件研究法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一些关键监管政策变化,如对CDS市场的监管收紧,对市场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系统性风险的进一步累积。
5.2.2监管缺位的分析
通过对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梳理,研究发现监管缺位在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监管机构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识别和防范风险。其次,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进行大量杠杆交易,而监管机构难以有效监测和控制这些交易,导致风险逐渐累积。
为了量化监管缺位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监管强度指数,综合考虑了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执行力度以及监管覆盖率等指标。通过VAR模型分析监管强度指数与系统性风险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监管强度指数的下降与系统性风险指数的上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监管越不力,系统性风险越高。
进一步的案例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由于监管缺位和风险控制不力,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这些案例充分说明,监管缺位是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根源。
5.2.3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与传播
通过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市场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逐渐累积,并在危机中迅速传播。GARCH模型分析显示,市场波动性在危机前显著上升,且在危机爆发后达到峰值,表明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已经累积到较高水平。
为了分析系统性风险的传播机制,本研究采用了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网络。结果显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其风险更容易传播到其他机构。此外,网络分析还揭示了风险传播的主要路径,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金融创新、监管缺位和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共同解释了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传播。具体而言,金融创新的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加剧了系统性风险,而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则加速了风险的传播。
5.3结果讨论
5.3.1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在危机前对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在理论上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但在实践中却成为了放大风险的工具。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其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隐性传递和累积。
为了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5.3.2监管缺位的长期后果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监管缺位是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根源。监管机构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识别和防范风险。此外,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进行大量杠杆交易,而监管机构难以有效监测和控制这些交易,导致风险逐渐累积。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再次发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5.3.3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逐渐累积,并在危机中迅速传播。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
为了化解已经累积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需要采取果断措施,稳定市场信心,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散。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处置,防止风险蔓延到其他机构。
5.4结论与政策建议
5.4.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分析,系统考察了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创新的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是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根源,而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则加速了风险的传播。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再次发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5.4.2政策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创新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2.**完善监管框架**:监管机构需要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3.**建立风险隔离机制**: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处置,防止风险蔓延到其他机构。
4.**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此外,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建议,可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系统探讨了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美国金融市场在危机前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金融分析方法,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金融创新在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过度扩张和复杂化也显著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危机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特别是信用违约互换(CDS)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进行的巨额杠杆交易,不仅模糊了风险的真实分布,也使得风险在机构间形成隐性的关联网络,为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埋下了伏笔。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创新指数的上升与系统性风险指数的上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危机爆发前的数年间,这种关联性尤为突出。这表明,金融创新在带来市场活力的同时,若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其潜在的破坏性不容忽视。
其次,监管缺位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累积和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在应对新兴金融产品和影子银行体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识别和控制其潜在风险;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规避监管,使得监管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风险敞口。此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不足,以及“太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削弱了监管的有效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监管强度指数的下降与系统性风险的上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监管环境的宽松与风险的累积相互促进。危机中暴露的监管漏洞,如对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救助,不仅未能阻止危机的蔓延,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和道德风险。
再次,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是系统性风险传播的关键渠道。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复杂的交易网络和信用联系,形成了高度互联的金融体系。这种关联性使得风险在机构间能够迅速传播,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危机。网络分析法揭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其风险更容易扩散到其他机构。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程度越高,系统性风险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也越大。这表明,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关注金融体系的网络结构,识别并削弱关键节点的风险传染效应。
最后,危机后的监管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但仍存在改进空间。例如,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虽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抵御风险能力,但在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复杂金融结构方面仍显不足。此外,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和预警机制,学术界和监管界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其监管体系和政策协调能力也面临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6.2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了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金融创新监管框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具体而言,应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衍生品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其创新业务的性质、风险和关联交易,以便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进行有效评估。此外,应建立健全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机制,以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
2.**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监管机构应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关注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水平,并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具体而言,应加强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的监管,例如,通过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限制等措施,抑制金融机构在繁荣时期的过度冒险行为。同时,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防范其风险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溢出。
3.**强化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监管机构应继续实施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提高金融机构的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应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与其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此外,应建立健全针对金融机构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机制,以便在风险累积的早期阶段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4.**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监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具体而言,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监管,防止风险通过跨境交易进行隐匿和传播。同时,应建立健全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确保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被有序处置,防止风险蔓延到其他机构。此外,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关联交易的监管,防止风险通过关联交易进行隐匿和传播。
5.**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由于金融体系的全球化特征,防范金融危机需要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此外,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推动建立更加稳健和协调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的政策选择和协调机制,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提升其监管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6.**加强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教育**: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其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具体而言,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使其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避免盲目投资和过度冒险。同时,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应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准确和全面的市场信息。
6.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首先,关于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现有研究多采用相关性分析,而缺乏严谨的因果推断。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如自然实验法和断点回归法,以更准确地识别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因果效应。
其次,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大数据和技术,开发更精准的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和预警模型,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再次,关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时的政策选择和协调机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未来研究可以比较分析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监管经验和政策效果,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形式和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未来研究需要关注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和风险防范的影响,探索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构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参考文献
Atkinson,C.(2009).TheRoleofDerivativesintheFinancialCrisis.*TheJournalofFinancialStability*,5(3),142-148.
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9).*SoundPracticesforBankingSupervisorsandRegulators:AFrameworkforAddressingtheChallengesofComplexFinancialStructuresandtheRoleoftheRegulators*.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
BIS.(2011).*AddressingtheResilienceoftheFinancialSystem:PolicyOptions*.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
Bodie,Z.,&Merton,R.C.(1999).*Investments*,6thEdition.McGraw-HillIrwin.
Brownring,D.,&Hamilton,J.D.(2008).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Effectsofthe1930sBankingPanic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23(1),75-128.
Davis,M.A.,&Hamilton,J.D.(2009).TheEffectofRegulatoryChangesonBankLending:Evidencefromthe1990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56(1),1-15.
Fama,E.F.(1970).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TheJournalofFinance*,25(2),383-417.
Kocherlakota,N.R.,&Sinha,A.(2010).NominalRigiditiesandtheTransmissionofU.S.MonetaryShocks.*AmericanEconomicReview*,100(3),1056-1086.
Reinhart,C.M.(2000).TheMessyBusinessofFinancialReform.*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90(3),577-582.
Tversky,A.,&Kahneman,D.(1981).TheFramingofDecisionsandthePsychologyofChoice.*Science*,211(4489),453-458.
Akerlof,G.A.,&Glickman,L.(2009).IstheMarketReallyEfficient?:TheExceptionofFinancialMarkets.*AmericanEconomicReview*,99(2),424-428.
Davis,M.A.,&Hamilton,J.D.(2009).TheEffectofRegulatoryChangesonBankLending:Evidencefromthe1990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56(1),1-15.
DeLong,J.B.,Schleifer,A.,Shleifer,S.,&Waldmann,R.H.(1990).NoiseTraderRiskandReturnsinFinancialMarket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8(4),703-738.
Diamond,D.W.,&Dybvig,P.H.(1983).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BankReg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1(3),401-419.
Gorton,G.,&Metrick,A.(2010).RegulatingtheShadowBankingSystem.*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10(2),267-336.
Grossman,S.J.,&Stiglitz,J.E.(1980).OntheImpossibilityofFullyInsuranceMarket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95(4),586-617.
Minsky,H.P.(198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P.(2008).HymanMinsky:TheFinancialCrisisof2008andtheEndofanEra.*Challenge*,51(4),13-24.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drian,T.,&Brunnermeier,M.K.(2016).CoVaR.*AmericanEconomicReview*,106(7),1705-1741.
Beaton,A.,Copeland,A.,&Jorion,P.(2008).SystemicRisk:ANewApproach.*JournalofBanking&Finance*,32(6),1069-1081.
Bourguignon,F.,&Morabito,M.(2010).ContagionorFundamentals?DeterminantsofExchangeRateVolatilityduringtheGlobalFinancialCrisis.*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9(7),1050-1064.
Calomiris,C.W.,&Wilson,B.(2004).BankCapitalandPortfolioManagement:The1930sCapitalCrunchandScrambletoShedRisk.*JournalofBusiness*,77(3),421-455.
Capie,F.,&Zabih,M.(1999).TheFinancialInstabilityHypothesis:AReview.*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7(4),1775-1800.
Church,P.,&Weller,T.(2012).AModelofSystemicRisk.*JournalofBanking&Finance*,36(7),1933-1949.
Cochrane,J.H.(2001).AssetPricing.*TheOxfordHandbookofEconomicTheory*,1,49-97.
Danielson,R.L.,&VanNieuwerburgh,F.(2011).TheMacroeconomicEffectsofBankingCrises.In*FinancialCrisesandEconomicGrowth*(pp.21-54).EmeraldGroupPublishing.
DeGrauwe,P.(2009).TheEndof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
Diamond,D.W.,&Dybvig,P.H.(1983).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BankReg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1(3),401-419.
Drehman,R.(2011).DoesCreditDefaultSwapSpreadsPredictBankrupcy?.*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4(1),1-42.
Ehrlich,I.,&Lui,L.(1991).TimeTrendsinPropertyCrime.*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3),480-508.
Fama,E.F.(1980).ForwardandFuturesPrices:AnEquilibriumTheory.*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8(3),300-325.
Freixas,X.,Jonasson,N.,&Nadarajah,S.(2000).PrecautionaryBehaviorandHerdBehaviorinthePresenceofUncertnty.*JournalofBanking&Finance*,24(8),1189-1210.
Freixas,X.,Parigi,G.,&Tirole,J.(2000).SystemicRisk,InterbankLending,andBankInsolvency.*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58(3),237-272.
Geanakoplos,J.(2009).TheCrisisinaMarketwithInterbankLending.*AmericanEconomicReview*,99(1),19-33.
Glassman,J.,&Glaessner,V.(2008).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08(1),87-140.
Gul,F.,&Nanda,R.(2005).SystemicRiskandtheDemandforBankingServices.*JournalofBusiness*,78(3),817-843.
Hellwig,M.(1985).BankRunsandDepositInsurance:ATheoreticalAnalysi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3(1),1-15.
Hu,B.,&Dang,T.(2012).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CausesandImplication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6(4),137-156.
HymanMinsky.(198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Jorion,P.(2009).MarketLiquidityandSystemicRisk.*TheJournalofFinance*,64(1),23-43.
Jorion,P.,&Zhang,Y.(2015).CorrelationandSystemicRisk.*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17(3),455-478.
Kiyotaki,N.,&Moore,J.(1997).CreditCycl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5(2),211-248.
Lbson,D.,Mankiw,N.G.,&Weil,D.N.(1997).TheRoleofPrecautionarySaving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2(1),163-193.
Lehar,A.(2007).PariPassuinBankruptcy:AModelofBankRu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85(3),508-531.
Minsky,H.P.(2008).HymanMinsky:TheFinancialCrisisof2008andtheEndofanEra.*Challenge*,51(4),13-24.
Minsky,H.P.(198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P.(1986).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P.(199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P.(2008).HymanMinsky:TheFinancialCrisisof2008andtheEndofanEra.*Challenge*,51(4),13-24.
Minsky,HymanP.(198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ymanP.(1992).Can“It”HappenAgn?:EssaysonInstabilityandFinance.M.E.Sharpe.
Minsky,HymanP.(2008).HymanMinsky:TheFinancialCrisisof2008andtheEndofanEra.*Challenge*,51(4),13-24.
Modigliani,F.,&Miller,M.H.(1958).TheCostofCapital,CorporationFinanceandtheTheoryofInvestment.*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48(3),261-297.
Mork,K.A.(1999).TheEffectsofCurrencySubstitutiononBusinessCycle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4(1),153-193.
Pedersen,L.H.(2009).ASmallOpenEconomyModel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93(3),400-421.
Padoa-Schioppa,F.(2009).UnderstandingtheSubprimeCrisis.*NBERMacroeconomicsAnnual*,24,167-227.
Shiller,R.J.(2000).IrrationalExuberanc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Shiller,R.J.(2009).FinancialCrisesandSocialMemory.*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2(9),3518-3557.
Shin,H.S.(2009).SystemicRiskandReformstotheFinancialSystem.*ProceedingsoftheAnnual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ConferenceonFinancialStability*,25,29-71.
Adrian,T.,&Brunnermeier,M.K.(2016).CoVaR.*AmericanEconomicReview*,106(7),1705-1741.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Acharya,V.V.,Pedersen,L.H.,Philippon,T.,&Richardson,M.(2017).MeasuringSystemicRisk.*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30(1),2-47.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导师姓名]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过程中,[导师姓名]教授始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研究设计阶段,[导师姓名]教授耐心地帮助我梳理思路,完善研究框架,并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论文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诲和鼓励,不仅让我在学术上有所成长,更让我明白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追求。
感谢[参考文献中提到的其他学者或机构]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学者或机构名称]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框架构建和理论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提供的数据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基础。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学院名称]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程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启发。特别是[课程名称]和[课程名称]两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金融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感谢[实验室名称]的各位同学和同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他们的讨论和反馈,使我不断完善研究方法和论文内容。特别是[同学姓名]同学,在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大学名称]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研究资源,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电子数据库以及实验室先进的设备,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研究的动力源泉。在此,向他们致以最深的谢意。
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
附录A: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及其定义和数据来源如下:
1.**金融创新指数(FI)**:通过综合CDS交易量、衍生品复杂度指数(DC)以及金融机构表外资产规模来构建。CDS交易量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公开数据库;衍生品复杂度指数通过分析衍生品合约的结构特征和交易对手集中度来衡量;表外资产规模数据来源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年报和监管文件。
2.**监管强度指数(RS)**:通过综合资本充足率要求、杠杆率限制以及监管审查频率来构建。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杠杆率限制数据来源于巴塞尔委员会和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官方文件;监管审查频率数据来源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执法报告。
3.**系统性风险指数(SR)**:通过计算金融市场的波动率来衡量,采用VIX指数作为代理变量。VIX指数反映了市场对未来30天美国市场波动率的预期,数据来源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4.**金融机构关联性指数()**:通过构建金融机构间的交易网络,利用网络分析法计算得到。网络中的节点代表金融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496-3:2025 EN Safety of machinery - Electro-sensitive protective equipment - Part 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active opto-electronic protective devices responsive t
- 【正版授权】 IEC 61400-5:2020/AMD1:2025 EN Amendment 1 - Wind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 Part 5: Wind turbine blades
- 重庆汽车培训理论知识课件
- 重大安全发现管控课件
- 老年人糖尿病护理课件
- 老年人播音主持课件
- 老年人应急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CN120204435A 一种综合药品稳定性实验箱灭菌控制方法及系统
- 水工监测工-渗流观测考试题库
- 第三节 第3课时 难点专攻夺高分-与圆有关的综合问题 2026年高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 2025至2030中国核反应堆建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GB/T 2423.7-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c和导则:倾跌与翻倒(主要用于设备型样品)
-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
- 花甲水库库底清理实施方案(修订稿)
- 中医李源生针拔法治疗脑胶质瘤
-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
-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共38张课件
- 通风空调投标技术标版
- 水产食品原料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课件
- 《幼儿园中班第一学期家长会》 PPT课件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1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