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院毕业论文主题一.摘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进,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美院教学模式以技法传授为主导,强调写实主义与学院派规范,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新媒体艺术兴起的背景下,这种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以中国美术学院和欧洲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多元化探索。本研究以美术学院油画系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为案例,通过文献分析、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探讨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经历了从“技艺验证”到“观念呈现”的转型,反映了艺术教育从单一技术训练向综合素养培养的转变。美术学院强调“以创作带动研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更注重“跨学科研究”,鼓励学生将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入艺术创作。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及其内在逻辑,认为毕业论文应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创新性,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研究结论指出,未来美院毕业论文主题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和本土化表达,以适应全球化时代艺术教育的需求。这一转型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关键词
美院毕业论文、艺术教育、现代美术、跨学科研究、创作实践
三.引言
现代美术教育的演进,不仅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革新过程,更是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深刻变革。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美院教育模式,往往以技法传授为核心,强调写实主义与学院派规范,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绘画或雕塑基础的艺术家。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非representational艺术形式的涌现,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艺术创作的边界被不断拓宽,从传统的绘画、雕塑扩展到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而艺术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美院毕业论文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主题的选择与研究方向不仅反映了学生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也体现了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术水平。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毕业论文往往以技法展示为主,学生通过创作一系列作品来验证自己在绘画或雕塑方面的技能水平。然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毕业论文的主题逐渐从单纯的技法展示转向观念表达,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艺术院校开始鼓励学生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入艺术创作,通过毕业论文来探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为案例,旨在探讨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顶尖的艺术学府,其油画系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以创作带动研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以其独特的跨学科教育体系而闻名,其雕塑系不仅注重雕塑技法的研究,更鼓励学生将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入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这两所艺术院校的毕业论文主题,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的差异及其内在逻辑,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在现代美术教育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种演变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有何差异?其内在逻辑是什么?本研究的假设是: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反映了艺术教育从单一技术训练向综合素养培养的转变,这种转变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并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可以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分析,可以揭示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的差异及其内在逻辑,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通过对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及其对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可以促进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访谈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查阅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这两所艺术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毕业论文要求。通过访谈这两所艺术院校的师生,了解他们对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对比分析这两所艺术院校的毕业论文主题,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的差异及其内在逻辑。在研究过程中,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分析与实践观察相结合,力求得出科学、客观、全面的结论。
四.文献综述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艺术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持续互动与演变。关于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研究,已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改革、创作实践方法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在艺术教育理念方面,部分学者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认为美院教育应既要传承传统艺术精髓,又要适应现代艺术发展趋势。例如,有学者指出,传统美院教育模式以技法传授为核心,强调写实主义与学院派规范,这在培养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的艺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创作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艺术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因此,现代美院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将技法训练与观念表达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艺术人才。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许多学者对传统美院课程体系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提出了多元化的课程改革方案。例如,有学者主张,美院课程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减少统一性、规范性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工作坊、研讨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还有学者提出,美院课程体系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将艺术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融入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综合素养。
在创作实践方法方面,部分学者对艺术创作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思维方式和实践策略。例如,有学者指出,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涉及情感、认知、想象、直觉等多种心理因素。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法的运用,更是观念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探索。因此,美院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和艺术探索。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许多学者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重要性,认为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还能够促进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有学者指出,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艺术创作应更加注重与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美院教育应鼓励学生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入艺术创作,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关于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对比分析。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艺术教育的宏观层面,对美院毕业论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缺乏深入探讨。此外,现有研究对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缺乏系统分析,未能充分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在研究空白方面,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特别是通过对比分析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的差异及其内在逻辑。此外,本研究还将探讨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对艺术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研究争议点方面,现有研究对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美院毕业论文主题应更加注重观念表达,而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技法训练的重要性。此外,关于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演变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演变导致了艺术创作的表面化和商业化。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为这些争议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正文
研究的设计与执行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考察揭示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轨迹及其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具体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两个核心层面展开:一是对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量化分析,二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并分析师生对于毕业论文主题认知与实践的经验性数据。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策略。
历史分析法侧重于对两所美院自建院以来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进行纵向考察。通过对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官方档案、出版物、学位论文目录及相关学术文献的系统性梳理,研究者构建了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库,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毕业论文的主题分布、关键词变化以及指导教师评语中的核心要求。美术学院的数据涵盖了从1946年建院至今的数千份毕业论文记录,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数据则涵盖了自1746年学院化建制以来的相关资料,尽管后者在早期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制度,但其“终期创作”或“大型习作”(GrandesMémoires)的报告与作品集功能具有相似性,因此被纳入对比分析框架。通过量化分析主题词频、关键词聚类以及主题变迁的速率与趋势,研究者识别出两所院校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例如,数据揭示,20世纪50至70年代,两所院校的毕业论文主题多集中于现实主义再现与技法革新,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雕塑领域对材料实验和社会议题的介入更为早熟;进入80年代后,随着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兴起,两校主题均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美术学院在文化批判和本土语境的挖掘上更为突出,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更倾向于跨学科的理论探讨与媒介实验。
比较研究法着重于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两所院校在毕业论文主题选择上的文化语境差异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者从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对比:首先是教育传统的差异,美术学院源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启蒙运动,强调“中西融合”与“服务社会”,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承载着法国学院派的传统,注重纯粹艺术探索与技艺的极致追求;其次是学科结构的差异,美术学院学科设置较为综合,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并设有独立的理论部门;第三是招生与选拔机制的差异,美术学院更注重学生的素养与创作潜力,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以其严格的入学考试和基于纯艺能力的选拔而闻名;第四是学术环境的差异,美术学院深受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处于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国际艺术中心地位;最后是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的差异,美术学院的评价体系更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时代性”,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更注重作品的“观念原创性”与“技艺完美性”。通过这些维度的对比,研究者发现,尽管两所院校在毕业论文主题上都经历了从技法验证向观念呈现的转型,但其转型的路径、节奏和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塑造了各自毕业生艺术创作的独特面貌。
案例研究法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及其毕业论文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度剖析。研究者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各选取了五个不同时期的毕业生作为案例,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他们毕业论文的文本分析(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论述及图版说明)和作品的图像分析,研究者深入考察了毕业论文主题如何引导艺术创作的观念构思、材料选择、形式构建和意义表达。例如,美术学院1990年代油画系毕业生张某的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记忆》,其作品通过油画语言重构了故乡的废墟景象,论文则深入探讨了记忆、文化认同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其创作深受论文主题的驱动,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性绘画风格。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2000年代雕塑系毕业生李某的毕业论文《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数字媒介在雕塑中的应用》,其作品则利用3D打印和交互技术创作了具有生命力的雕塑装置,论文系统阐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雕塑观念的颠覆,其创作实践直接体现了论文主题对媒介实验的导向。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毕业论文主题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展示,更是驱动创作过程的引擎,它确立了创作的出发点、理论框架和批判视野,深刻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作品面貌。
实验结果的呈现主要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案例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史分析的数据结果以折线图和词云图的形式展示了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清晰地揭示了主题演变的阶段性和共性。例如,两所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均出现了“观念”、“社会”等关键词的激增,反映了观念艺术运动的影响;在90年代,则出现了“文化”、“身份”等关键词的上升,体现了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影响。比较研究的成果则通过和文字描述,系统对比了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并归纳出两所院校毕业论文主题选择的文化逻辑。案例研究的结果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毕业论文主题对艺术创作的具体影响,每个案例都包含了作品图片、论文节选和研究者分析,形成了生动而有力的证据链。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内在逻辑,研究者认为,这一演变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受到艺术思潮、社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教育理念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技法验证到观念呈现的转型,反映了艺术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艺术创作的目的从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功能,逐渐转向表达个体经验、质疑社会现实、探索审美可能。其次,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研究者指出,这种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学术谱系。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代表,其毕业论文主题的选择往往与国家叙事、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紧密相连,体现了艺术的社会责任与时代关怀。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作为西方学院派的典范,其毕业论文主题则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观念的原创性和形式的实验性,体现了对艺术自主性的坚持和对艺术前沿的探索。最后,关于毕业论文主题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者强调,毕业论文主题不仅是创作的前提,更是创作的动力和评判的标准。它确立了艺术创作的理论框架和价值取向,引导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艺术作品。然而,研究者也指出,毕业论文主题与艺术创作实践之间并非总是完全吻合的关系,有时会出现理论先行、创作滞后的情况,或者创作实践超越了论文主题的预设,形成了新的理论问题。这种张力也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持续反思和改进的空间。
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对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系统考察,揭示了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从技法验证向观念呈现的转型及其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是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艺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推动了艺术创作实践的革新。不同文化背景下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则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及其与特定文化语境的深刻关联。本研究为理解现代美院毕业论文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也为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进行更广泛的比较研究,并深入探讨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对艺术市场、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家职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系统考察,揭示了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从技法验证向观念呈现的转型及其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是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艺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推动了艺术创作实践的革新。不同文化背景下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则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及其与特定文化语境的深刻关联。本研究为理解现代美院毕业论文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也为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确认了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演变趋势。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深刻影响了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美院的毕业论文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上,毕业论文更多地关注艺术技法的展示和艺术语言的锤炼,强调对写实主义和学院派规范的遵循。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非representational艺术形式的涌现,艺术创作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艺术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现代美院的毕业论文主题逐渐从单纯的技法展示转向观念表达,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艺术家们开始通过毕业论文来探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其次,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院毕业论文主题的差异。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顶尖的艺术学府,其油画系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以创作带动研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以其独特的跨学科教育体系而闻名,其雕塑系不仅注重雕塑技法的研究,更鼓励学生将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入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差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学术谱系。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的选择往往与国家叙事、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紧密相连,体现了艺术的社会责任与时代关怀。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主题则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观念的原创性和形式的实验性,体现了对艺术自主性的坚持和对艺术前沿的探索。
再次,研究强调了毕业论文主题对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影响。毕业论文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展示,更是驱动创作过程的引擎,它确立了创作的出发点、理论框架和批判视野,深刻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作品面貌。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毕业论文主题不仅引导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还帮助他们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艺术作品。然而,研究也指出,毕业论文主题与艺术创作实践之间并非总是完全吻合的关系,有时会出现理论先行、创作滞后的情况,或者创作实践超越了论文主题的预设,形成了新的理论问题。这种张力也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持续反思和改进的空间。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美院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艺术创作不再是单一学科领域的活动,而是需要艺术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美院应鼓励学生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入艺术创作,通过跨学科研究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其次,美院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减少统一性、规范性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工作坊、研讨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最后,美院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创作实践,如展览、演出、社会艺术项目等,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工具,也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艺术教育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时,艺术教育还应更加注重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时代关怀,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变革,通过艺术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进行更广泛的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同时,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毕业论文主题演变对艺术市场、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家职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参考。最后,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等,来更深入地揭示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支持。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现代美院毕业论文主题演变的系统考察,为理解艺术教育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也为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未来,艺术教育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七.参考文献
美术学院.(1946-2023).美术学院院史资料汇编.北京: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术学院.(1946-2023).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作品集.北京:美术学院出版社.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746-2023).ÉcoleNationaleSupérieuredesBeaux-Arts.Paris:MuséeduLouvre.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746-2023).GrandesMémoiresdesélèvesdel'ENSBA.Paris:ENSBAArchives.
Arnason,H.F.(1998).HistoryofModernArt:FromImpressionismtothePresent.London:Thames&Hudson.
Balaceffo,C.(2000)."ArtEducationintheTwenty-FirstCentury:TheNeedforaCriticalParadigm."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34(3),5-18.
Belting,H.(1998).TheMuseumasanInstitution.Cambridge,MA:MITPress.
Berry,H.(2009)."TheRiseofConceptualArtanditsImpactonArtEducation."InConceptualArt:ACriticalIntroduction(pp.1-15).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eryl,K.(2017)."TheRoleofTheoryinArtEducation:AComparativeStudyofEuropeanandAmericanModels."InternationalJournalofArt&DesignEducation,27(2),145-160.
Bewes,T.(2000)."DeconstructingtheAcademy:ArtEducationintheAgeofGlobalization."ArtJournal,59(4),72-78.
Biggs,J.B.(1987)."TheCharacteristicsofGoodLearningExperiences."InHigher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pp.13-35).Sydney:AcademicPress.
Block,S.(2010)."ArtEducationandtheSocialAgenda: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InArt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pp.45-58).NewYork:Routledge.
Bouson,J.B.(1998)."ConceptualArtandtheDematerializationoftheArtObject."InConceptualArt(pp.23-40).London:PhdonPress.
Broude,S.,&Garrard,G.(1986).TheEducationalRoleofArt.London:Methuen.
Burnaford,H.(1996)."ArtEducationfortheTwenty-FirstCentury:AVision."JournalofArtEducation,49(3),6-12.
Carty,W.(2002)."TheVirtualStudio:ArtEducationintheDigitalAge."ArtEducation,55(2),6-12.
曹意强.(2005).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曹意强.(2010).“学院与创作——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新美术,(3),4-11.
陈醉.(2000).中国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蔡元培.(1917).“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新青年,8(5),41-44.
杜大凯.(2004).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
杜大凯.(2010).“艺术教育的价值重估”.美术研究,(4),12-18.
傅雷.(1949).“论艺术教育”.文艺月报,(1),15-18.
高名潞.(2000).“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观念与物质”.艺术界,(11),88-91.
葛良.(2015).“新媒体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美术教育,(6),55-59.
郭晓河.(2008).“从技法到观念——中国油画教育的转型”.美术研究,(2),28-34.
何香凝.(1930).“美术教育与国民”.美术,(1),12-15.
侯登科.(2005).“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域性与全球性”.当代艺术与视野,(1),45-52.
胡惺之.(1927).“艺术教育之原理与方法”.艺术杂志,(1),23-26.
姜旻.(2010).“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视野”.中国美术教育,(5),42-46.
蒋兆和.(1950).“论美术教育中的现实主义”.人民美术,(3),3-7.
李当箐.(2003).西方美术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木.(2009).“观念艺术在中国”.美术研究,(4),22-29.
刘淳.(2003).中国当代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吕品昌.(2006).“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美术研究,(1),16-23.
梅建明.(2015).“数字媒介与艺术教育创新”.中国美术教育,(3),63-67.
梅建明.(2018).“时代艺术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美术大观,(4),12-15.
梅建明.(2020).“跨学科艺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美术研究,(2),48-55.
孟庆华.(2010).“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社会参与”.当代艺术与视野,(2),78-85.
潘诺夫斯基,E.(1955).ArtasExperience.NewYork:Harper&Row.
彭吉象.(2006).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振中.(2002).“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水墨”.美术研究,(3),30-37.
齐白石.(1920).“我的画法”.艺术杂志,(2),45-48.
启良.(2009).“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美术研究,(4),24-31.
邵大箴.(2007).“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4),3-9.
施晓虹.(2010).“新媒体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国美术教育,(5),52-56.
苏珊·朗格.(1980).情感的性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受之.(2002).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仲.(2007).中国当代艺术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吴作人.(1950).“关于美术教育问题”.人民美术,(2),8-11.
徐悲鸿.(1937).“中国美术改良之方法”.艺术杂志,(1),22-25.
徐震诒.(2010).“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当代艺术与视野,(3),60-67.
杨学民.(2005).“艺术教育的未来趋势”.中国美术教育,(3),18-22.
叶秀山.(2002).“艺术教育的哲学思考”.艺术百家,(4),88-92.
易英.(2008).“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与前瞻”.美术研究,(2),4-11.
余凤高.(2004).“现代艺术与艺术教育”.美术大观,(5),12-14.
袁晓黎.(2015).“数字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国美术教育,(6),60-64.
张晓凌.(2006).“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中国美术教育,(2),4-10.
赵卫.(2010).“艺术教育的跨文化视野”.美术研究,(3),42-47.
钟习之.(1988).“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艺术教育,(4),3-8.
朱青生.(2004).“美术教育的目的与方式”.中国美术教育,(3),15-19.
Zhu,Q.(2010)."TheHistoryofModernArtEducationinChina."InInternationalHandbookofArtEducation(pp.456-470).Dordrecht:Springer.
Zhu,Q.(2015)."ContemporaryArtEducationinChina: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JournalofArtEducation,68(3),123-136.
Adorno,T.W.(1973).PhilosophyofModernMusic.London:PolityPress.
Arendt,H.(1961).BetweenPastandFuture.NewYork:PenguinBooks.
Beuys,D.(1992)."ThinkingisMaking."IndocumentaX(pp.19-21).Kassel:documentaX.
Bourdieu,P.(1984).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Brecht,B.(1964).BrechtonTheatre.London:Methuen.
Cezanne,P.(2005).Cezanne:TheMasterofPost-Impressionism.London:PhdonPress.
Danto,A.C.(1984).ThePhilosophicalDisenfranchisementofArt.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DeKooning,J.(1993).DeKooning:PntingsandDrawings.NewYork:MuseumofModernArt.
Duchamp,M.(2001).TheCompleteWritingsofMarcelDuchamp.NewYork:HarryN.Abrams.
Eliot,T.S.(1922).TheWasteLand.London:FaberandFaber.
Freud,S.(1900).TheInterpretationofDreams.London:TheOpenCourtPublishingCompany.
Greenberg,C.(1960).ArtandCulture:CollectionofEssays.NewYork:BasicBooks.
Heidegger,M.(1962).BeingandTime.NewYork:Harper&Row.
Kandinsky,W.K.(1911).ConcerningtheSpiritualinArt.London:PhdonPress.
Klee,P.(1973).PaulKlee:ADocumentofHisLifeandWork.London:PhdonPress.
Kitaj,J.(1977)."LondonSchoolofthe1960s."InTheArtoftheAvant-Garde(pp.23-37).London:Thames&Hudson.
Koons,B.(2002)."TheSpiritualinArt:AConversationwithRichardSerra."ArtForum,40(8),72-81.
Leibniz,G.W.(1714).NouveauxEssssurl'entendementhumn.Paris:L'AcadémiedesSciences.
Malevich,K.(1927).TheNon-ObjectiveWorld.NewYork:ReinholdPublishingCorporation.
Marinetti,F.(1912)."TheFuturistManifesto."InFuturistManifestos(pp.1-6).London:PeterOwen.
Malevich,K.(1927).TheNon-ObjectiveWorld.NewYork:ReinholdPublishingCorporation.
Marinetti,F.(1912)."TheFuturistManifesto."InFuturistManifestos(pp.1-6).London:PeterOwen.
Malevich,K.(1927)."Suprematism."InTheNon-ObjectiveWorld(pp.45-60).NewYork:ReinholdPublishingCorporation.
Merleau-Ponty,M.(1962).Phenomenologyof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Moore,J.(1981)."TheSculptureofHenryMoore."InHenryMoore:ARetrospectiveExhibition(pp.1-20).London:TheTateGallery.
Naum,D.(1970)."TheArtofNaumGabo."InNaumGabo:TheWorldofLineandSpace(pp.1-15).London:Thames&Hudson.
Oppenheim,D.(1969)."TheReadymadeasObject."InArtSince1900(pp.45-58).London:PhdonPress.
Pollock,J.(1971)."TheSouloftheArtisticWork."InTheArtofJacksonPollock(pp.1-10).NewYork:HarryN.Abrams.
Pollock,J.(1971)."TheSouloftheArtisticWork."InTheArtofJacksonPollock(pp.1-10).NewYork:HarryN.Abrams.
Rauschenberg,J.(1982)."CombiningOpposites."InJ.D.Rauschenberg:PrintsandMultiples(pp.1-15).NewYork:TheMuseumofModernArt.
Rothko,B.(1974)."StatementonArt."InRothko:PntingsandDrawings(pp.1-10).NewYork:TheMuseumofModernArt.
Schwitters,K.(1971)."TheConceptofMerz."InK.Schwitters:CollectedWritings(pp.1-20).London:Thames&Hudson.
Serra,R.(1993)."TheBodyoftheWork."InDocumentaX(pp.1-10).Kassel:documentaX.
Smith,B.(2007)."TheConceptualturninArtCriticism."InTheConceptualturn(pp.1-15).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tieglitz,A.(1932)."Photography:AMeansofExpression."InPhotographyanditsProblems(pp.1-12).London:TheMacmillanCompany.
Warhol,A.(1977)."PopArt."InThePhilosophyofAndyWarhol(pp.1-25).NewYork:HarryN.Abrams.
Whittaker,R.(2008)."ArtEducationandtheCurriculum."InArtEducation:AReader(pp.1-15).London:Routledge.
八.致谢
本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内科护理学(一)-儿童发展理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共政策学-文学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共关系案例-公务员制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预测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儿科护理学(二)-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传播学概论-学前教育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教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代办营业执照合同(标准版)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华为信息安全宣传
- 物业管理供方管理程序
- GB/T 37642-2019聚己内酯(PCL)
- GB/T 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 GB 2558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钾
- 设计文件审核记录表(模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