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一现代文阅读Ⅰ把握共性之“新”打通应考之“脉”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进阶一教材单元文本学习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思考现实意义。3.感知庄子的“无用之用”,理解寓言中蕴含的哲理。4.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5.探究两篇课文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似之处。1.[文本联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两篇课文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前面所学,填写下表。2.[学考对接]判断句式的翻译3.[读写联动]阅读下面的材料,你对“有用”与“无用”有什么思考?请结合具体例子,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和理解。4.阅读主题素材主题1:坚持不懈主题2:打破常规5.吟诵国学经典[文化常识]辐、毂、石[国学经典]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④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
(《庄子·达生》)篇目一《老子》四章一、文意理解1.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车轮的辐条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车毂的中空处功用揉和黏土陶器门窗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2.企(
)者不立(
),跨(
)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不能久立跨大步自我显露以……为是彰显夸耀夸耀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赘瘤同“形”为,做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得到敬重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第三十三章)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勉而行意志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基不朽长寿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4.其(
)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
)易泮(
),其微(
)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然持守显露迹象解决脆弱同“判”,分离细微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同“蔂”,土筐接近以……为欲以……为学弥补、补救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二、基础梳理(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2.其脆易泮“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行形形体泮判分离累蔂土筐(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伐(1)自伐者无功(
)(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3)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动词,夸耀动词,砍伐动词,讨伐2.足(1)知足者富(
)(2)始于足下(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形容词,满足名词,脚副词,值得,配副词,足够,充足3.强(1)自胜者强(
)(2)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4.之(1)有车之用(
)(2)故有之以为利(
)(3)为者败之(
)(4)民之从事(
)形容词,刚强形容词,有余助词,的代词,代指车子、器皿、屋室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词的古义。1.跨者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民之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行走不稳。行事,做事。(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现象。1.是以圣人欲不欲(
)2.常于几成而败之(
)意动用法,以……为欲使动用法,使……失败(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自矜者不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之于未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自我夸耀的人得不到敬重。宾语前置句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状语后置句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状语后置句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辐条和轮毂等三个例子中的“有”与“无”是就现象而言的,之后老子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和老子说的“富”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一致。5.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人,才算是有志者,正如老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的高台由一筐又一筐的土堆积起来,千里远的行程得从脚下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得从头一步一步做起,经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之后,事物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也一定会有所收获。[适用角度]坚持不懈积累小与大量变与质变坚持不懈1.名句识记(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渔父》)(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6)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论治体札子》)(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2.名段诵读(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逃避,但也有人选择坚持和努力。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比赛时便能从容夺冠;大国工匠甘坐冷板凳,下绣花功夫,终于提升了技艺水平;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破解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这些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坚持和毅力。这启示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坚持不懈与精益求精便是那通往成功的双翼。唯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跨越障碍,抵达梦想的彼岸。(2)坚持不懈,是那漫长征途中的马拉松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坚持不懈的意义。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便能在比赛时从容夺冠。这
“一会儿”
可不得了,那是无数汗水与泪水的累积。据统计,一位优秀运动员一年的训练时长可达上千小时,他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与疲惫和伤痛斗争,只为了那赛场上的荣耀一刻。就如跑马拉松,过程枯燥又艰辛,但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穿过终点线。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是坚持不懈的典型例证。他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做灯丝,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如果把成功比作一座宝藏,那坚持不懈就是那把挖宝的铲子,一铲又一铲,永不放弃。(3)坚持作桨,提供持续动力。目标虽明确,但若无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钻研。比如芯片研发,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我国科研人员没有退缩,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到艰苦的研发工作中。他们像划船的桨手,凭借顽强的毅力,持续划动,为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若没有这份坚持,即便有再好的目标,也无法突破重重困难,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可现实是,许多人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意志力太过薄弱,目标不明确,做事半途而废,往往会遭遇失败。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黄大发、林俊德那样,用一生时间只为做好一件事情,最终会有所收获。坚持是一份巨大的力量,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宝贵的精神,无不赞美。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还有近代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现代的航空精神、工匠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人民,使人民更加团结,国家更加富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明理知义]最高尚的品格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成长启示]水以最柔软的方式,使得鸟兽、树木、花草受益,它无所求取,也不带任何自私的意味。这是非常高尚的行为,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学会尊重他人以及自己的处境,不去争抢别人的资源,也不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未来。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明理知义]不自我显露,便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得到敬重。[成长启示]
当人们摆脱了自我陶醉和虚荣心后,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长久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老子跟孔子是同时代人,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一般认为,《老子》一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名家评说]
(教师用书独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司马迁[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入周求学商老先生教授老聃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于是,荐老聃入周都师兄处求学。时老聃13岁。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后,上马随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含泪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如雄鹰展翅蓝天。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春秋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老子作为周朝守藏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情境活动]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诸侯混战,统治者好大喜功,强作妄为,相互征伐,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之意,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议。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________”“知足”“________”,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________________,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自胜强行自然规律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无之以为用故有道者不处自知者明活动一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1.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本课所选《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2)“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知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3)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低”“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2.《〈老子〉四章》中蕴含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⑤凡做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力。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活动二品评文章的艺术手法3.《〈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蕴含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例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活动三探究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4.《〈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当代青年大多生活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都比较优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忽视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往往导致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不利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加容易从成功走向成功。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往往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就不会灰心丧气,就会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地加以利用,从而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5.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地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的意愿与能力来令其表现、展示自我,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文本对应练(十)
《老子》四章1.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B.①跨者不行
跨:跨大步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B
[A项,②伐:夸耀。C项,②强:刚强、果决。D项,②知:了解。]2.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B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商量语气,还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①强行者有志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A.①②⑤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⑤√D
[①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②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④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据此判断答案为D。]4.下列加点(红色)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③小学而大遗④学不学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⑥赢粮而景从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C
[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明。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C.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后借指车轮或车。D.《老子》又称《道德经》,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且能相互对立、相互转化。√A
[A项,“法家学派”错误,老子应是道家学派。]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2)小明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自己不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拿破仑曾讲:“一个人如果能征服自己,他就能征服整个世界。”这与《〈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相似之处,一个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治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材料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四章》)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①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②者也,而二君不用也。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空窍③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④。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⑤》,有删改)【注】
①突隙:烟囱的缝隙。突,烟囱。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③空窍:人的眼、耳、鼻、口等器官。④臞(qú):消瘦。⑤喻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阐释《老子》。
[解析]
句意:出门看见荣华富贵的快乐又喜欢,这两种思想在心里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和前面句子“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为对称句,故此句单独成句,C处断开;“两者战于胸中”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胸中”后E处断开;“未知胜负”,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答案]
CEF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勤勉,与成语“强人所难”中的“强”意思不同。B.治,治理,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中的“治”意思相同。C.鄙,常指郊外或者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文中“鄙人”意为乡下人。D.以,介词,把,与《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用法和含义不同。√B
[A项,正确。勤勉/勉强。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B项,错误。治理/太平。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国家才能太平。C项,正确。句意: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而把它献给子罕。D项,正确。介词,把/介词,因为。句意: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故选B。]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取譬设喻,“举他物以明之”,收到深入浅出、透辟生动的表达效果。B.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与《劝学》“积土成山”阐述的道理相同。C.子罕拒绝接受宋之鄙人呈献的璞玉,是因为他认为“难得之货”不算宝物。D.韩非子认为,树立志向面临的困难在于能否战胜自我,不在于战胜他人。√B
[B项,“阐述的道理相同”错误。《劝学》“积土成山”意在阐明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意在强调“大”是从“小”发展起来的。]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是以”,因此;“无为”,不强行做事;“执”,刻意把持。(2)“不出于户”“不窥于牖”,状语后置句,“不于户出”“不于牖窥”;“窥”,张望;“天道”,自然的规律。[答案]
(1)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所以就不会失败;不刻意把持,所以就不会失去。(2)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12.材料二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意思是,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①“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为预防水灾,白圭巡行堤坝堵塞蝼蚁洞穴。②“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为预防火灾,老年人用泥涂塞烟囱裂缝。[答案]
①为预防水灾,白圭巡行堤坝堵塞蝼蚁洞穴。②为预防火灾,老年人用泥涂塞烟囱裂缝。【参考译文】材料一:略。材料二:有形状之类的东西,大的必然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众多的必然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所以《老子》说:“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微细的事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所以《老子》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千丈长堤,因为蝼蚁所打的洞穴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所以《老子》说:“白圭巡视堤坝时都要堵塞蝼蚁的洞穴,老年人谨慎地对待火种而用泥涂塞烟囱的裂缝,因此白圭没有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遇到火灾。”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困难事情的发生,郑重地对待小事来避开大祸的例子。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谏说:“如果不丰厚款待他,那就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嘴唇没有了,门牙就会受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回过头来,反而灭了虞。这两位臣子都是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要争取制止它,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子》说:“事情在其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其没有预兆之前容易谋划。”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而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乡下人说:“这是宝贝啊,适宜用来做君子的器物,不适宜作为平民百姓的用具。”子罕说:“你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这是乡下人想追求玉,而子罕不想追求玉。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看成欲望,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耳朵、眼睛等五官孔窍,是精神的门窗。如果耳朵、眼睛全部消耗在音乐美色上,精神全部消耗在外貌仪表上,那么内心就会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那么祸福即使像山陵那样高大而摆在眼前,也无法认识它们。所以《老子》说:“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子夏见到曾子。曾子说:“你怎么胖了?”子夏回答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就胖了。”曾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在家里学习先王的道理就喜欢,出门看见荣华富贵的快乐又喜欢,这两种思想在心里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如今先王的道理取胜了,所以就长胖了。”因此树立志向的困难,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篇目二*五石之瓠一、文意理解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赠送葫芦种植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把……做成宽大空廓的样子可盛受的东西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击破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
(
)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
)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
)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同“皲”,皮肤冻裂漂洗同“纩”,丝绵絮职业卖带兵割地封赏相同,一样有人凭借用绳结缀。一说,考虑于,在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二、基础梳理(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2.世世以洴澼
为事“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龟皲皮肤冻裂纩丝绵絮(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副词,本来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2.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
)(2)吾力足以举百钧(《齐桓晋文之事》)(
)(3)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5)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动词,提举动词,举起,抬起动词,攻克,占领副词,全,合副词,尽3.以(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剖之以为瓢(
)(3)客得之,以说吴王(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词,用来介词,把介词,凭着,凭介词,因为4.为(1)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介词,因为动词,制造(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现象。1.其坚不能自举也(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越有难(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5.与越人水战(
)6.大败越人(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容得下名词作状语,在水上使动用法,使……失败(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买其方百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语后置句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省略句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状语后置句请求用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判断句那么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石之瓠》中惠子借以讽刺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石之瓠》中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和惠子就“大瓠之种”展开辩论。惠子认为特别大的葫芦不能盛水,又占地方,是大而无用。庄子完全不赞同。在他看来,用大葫芦做瓢,只是一般人的常规做法,如果能够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何不用葫芦来做腰舟?大葫芦空间大,浮力好,做腰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高效利用,岂不是一举多得,化“无用”为“大用”?[适用角度]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有用与无用打破常规1.名句识记(1)改变必须借助创新,创新必须突破传统。
(毛泽东)(2)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鲁迅)(3)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高尔基)(4)人生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维克多·雨果)(5)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6)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7)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2.名段诵读(1)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创新不分早晚,英雄不问出身。用日积月累的奋斗,换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换来聚沙成塔的创新突破。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意志,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2)生活中的我们,有着无数梦想,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不会去创新,只是一味地重复下去,没有见到曙光。我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
踏着千篇一律的节奏,不停地旋转,旋转,总以为自己会转得很好,那怕转得许多人来围观,那都是徒然,因为它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远方,而前来围观的人只是来看它笑话的。所以,我们要看清现实,适时改变努力方式,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转出绚丽人生。(3)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少了规则来约束行为,那么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不都乱了么?就此,我想说,打破规则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打破规则的目的是在于寻找更好的方法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将是怎样的场景,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打破规则的目的不是破坏秩序,其意义在于铸就成功。就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就如同挣脱束缚飞向蓝天,又仿佛渡过难关坎坷到达终点。打破规则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引领我们走向胜利,走向辉煌。五石之瓠石: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容量单位也各成系统。齐、鲁等诸侯国用的是升、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另一系统以周、秦等为主,在秦统一中国后被推广到全国,汉代将其完善称为五权,即龠、合、升、斗、斛。一龠容千二百黍,二龠等于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也叫一石。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明理知义]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在一个夏天就完成生死过程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成长启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当一只四季虫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夏虫很难理解夏天之外的景色,就像哥白尼或者伽利略在有了新的科学发现后,四周却很难有理解他们的人,于是盲目嘲之。2.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庄子·达生》)[明理知义]道处在不张扬跋扈有分寸的控制状态,藏身于无形的规律之中。[成长启示]庄子名言启示我们要适度地生活,不要过度放纵,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生命真谛在于自我管理,而非被外界所左右。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二月被封为“南华真人”。[名家评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明代徐渭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清代胡文英[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鼓盆而歌庄子晚年丧妻,他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像簸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放声歌唱,毫无悲容。看见老朋友惠施来吊丧也不招呼,仍然唱自己的。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送走了自己的青春,现在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地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歌欢送,倒去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蜂拥而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自然产生了。汪洋恣肆的道家经典——《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本文中,惠子仅从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日常使用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活动一理解庄子的思想1.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根据文本,“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惠子与庄子有何不同?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分别有何相同点?庄子与客有何不同?(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3段)①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惠子与庄子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惠子与宋人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庄子与客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庄子与客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两个故事都是讲“如何用”。②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他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庄子超拔,他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把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浮乎江湖”的想象,隐含精神的自由。③惠子与宋人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④庄子与客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实现对物的大用或妙用,在境界上是相似的。⑤庄子与客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客的做法本质上是功利的,庄子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精神的大自由。2.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分别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各有什么用意?《五石之瓠》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②启示: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活动二探究庄子的说理艺术3.当代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说说庄子是通过哪些手法来阐述道家思想的。(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两篇课文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前面所学,填写下表。(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1、4段)
说理方式语言风格《〈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相同点都能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老子擅长逆向思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③
不同点①②④⑤[答案]
①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②长于借助寓言,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③都擅长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④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修辞,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⑤想象丰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判断句式的翻译[从教材中学]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判断句,如“非不呺然大也”,“非”表否定判断;“则所用之异也”,“则”表判断;“能不龟手一也”,“也”表判断。[到高考中去]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动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高考对判断句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断句和文言句子的翻译中。(一)掌握判断句常见类型1.“……者,……也”句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2.“者”“者也”句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也”字句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4.“为”字句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是”字句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6.用“皆、乃、即、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7.无标志如:臣本布衣。(《出师表》)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答题方法1.了解特征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齐国之美丽者”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把握“是”字
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3.判断标志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作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ACEM 41-2024公路工程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
- 2025年蚌埠市晨光小学编外临聘教师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宁波贵驷街道招聘编外工作人员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北京华文学院招聘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阳江市江城区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福建莆田市秀屿区上塘珠宝城实业有限公司招聘编外工作人员3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三级公司招聘2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第六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技术文件-健康与社会照护》
- 客户拜访技巧讲课件
- 测绘安全课件
- 新生儿发热及护理措施
- 小学python竞赛试题及答案
- 医学实验室安全培训
-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诊断报告编制指南
- 下浮率合同协议
- 2025年自考《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概念与应用测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论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