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_第1页
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_第2页
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_第3页
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_第4页
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修辞手法功能及答题指导手册一、修辞手法的价值与认知在文学创作与文本解读中,修辞手法是创作者传递思想、抒发情感的“魔法工具”,也是读者洞悉文本深层意蕴的“解码钥匙”。无论是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还是考场写作,精准把握修辞手法的功能与答题逻辑,都能让我们在语言的迷宫中拨云见日——既读懂文字的“言外之意”,也能让表达更具感染力。二、核心修辞手法的功能解析(一)比喻:化抽象为具象的“光影术”定义: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甲事物(喻体)描绘或说明乙事物(本体),包含明喻(如“像”“如”)、暗喻(如“是”“成了”)、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本体)三种类型。功能:消解抽象:将深奥道理、无形情感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如“愁绪如麻”,把抽象的愁具象为缠绕的麻);强化形象:让描写对象的特征更鲜明(如“月光如流水”,突出月光的柔和流动感);拓展意蕴:借喻体的联想空间,丰富文本的情感层次(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票的“小”与乡愁的“重”形成张力)。答题要点:明确本体、喻体及相似点,分析“比喻如何让事物更生动/道理更易懂/情感更深刻”。(二)拟人:赋予万物“心跳”的“赋魂术”定义:将物(或抽象概念)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类的动作、情感、思想。功能:活化事物:让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变得鲜活(如“小溪唱着歌奔向远方”,小溪的“唱歌”“奔”充满生命力);共情传递:借拟人化的行为,直接抒发作者的喜爱、怜悯等情感(如“海棠花害羞地垂下了头”,传递对花的怜爱);趣味感染:以拟人化的场景,拉近文本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读者仿佛与秋雨“互动”)。答题要点:指出赋予的“人类行为/情感”,分析“拟人如何让事物更鲜活/情感更直接/读者更易共情”。(三)排比:掀起情感浪潮的“重奏乐”定义:将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形成节奏与气势。功能:语势强化:通过重复的结构,放大情感的浓度(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层层递进的呐喊,让爱国情怀如浪潮般涌来);内容铺陈: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事物特征(如“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从不同维度诠释“美”的内涵);韵律营造:使语言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时间的循环感在节奏中凸显)。答题要点:指出排比的“结构特点(如‘XX了,有XX的时候’的重复)”,分析“排比如何增强语势/铺陈内容/营造韵律”。(四)夸张:突破现实边界的“放大镜”定义:对事物特征(数量、程度、形象等)故意夸大或缩小,以突出本质。功能:特征聚焦:用夸张的尺度,让事物的核心特点瞬间“扎眼”(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用“三千尺”的夸张,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情感宣泄:借夸张的表达,释放强烈的情绪(如“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用夸张烘托热闹/紧张的氛围);想象激发:打破现实逻辑,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让“愁”的沉重感具象化)。答题要点:明确夸张的“类型(扩大/缩小/超前)”,分析“夸张如何突出特征/宣泄情感/激发想象”。(五)对偶:构筑对称之美的“建筑术”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功能:形式美感:如建筑的对称结构,给人整齐、和谐的视觉享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对“一”,“黄鹂”对“白鹭”,画面感与韵律感兼具);内容凝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复杂的场景或道理(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句讽刺了无才无德之人,言简意赅);表意鲜明:通过“对称”的对比或呼应,强化观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冷对”与“甘为”的对比,凸显鲁迅的精神境界)。答题要点:指出对偶的“结构对称点(如字数、词性、内容)”,分析“对偶如何营造形式美/凝练内容/强化表意”。(六)反问:掷地有声的“回声锤”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中,只问不答。功能:语气强化:比陈述句更具冲击力,强调观点的不容置疑(如“难道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比“你这样做不对”更有力量);情感激化:借反问的语气,放大愤怒、嘲讽、坚定等情绪(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大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难道中国真的就没有光明了吗?”,反问中饱含对黑暗的愤懑与对光明的渴望);思考引导:以反问的形式,倒逼读者反思(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难道他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反问引发对亲情与命运的思考)。答题要点:还原反问的“陈述意思(如‘中国有光明’)”,分析“反问如何强化语气/激化情感/引导思考”。(七)设问:牵引注意力的“钩子”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功能:注意力聚焦:用提问的方式,将读者的目光“拽”到核心内容上(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先提问引发好奇,再给出答案,让“战士”的形象瞬间凸显);结构串联:在文章中承上启下,串联内容(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多次设问,从“战士可爱”到“为何可爱”,层层推进);重点突出:通过“问-答”的形式,强化核心观点(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后直接点明“路”的内涵,观点更鲜明)。答题要点:指出设问的“问答结构(如‘问:……答:……’)”,分析“设问如何聚焦注意力/串联结构/突出重点”。(八)借代:以“局部”见“整体”的“速写术”定义: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借体)代替本体,不直接说出本体。功能:表达简洁:用简短的借体,代替复杂的本体(如“孤帆一片日边来”,用“孤帆”代“船”,避免重复,语言更凝练);特征凸显:借借体的特征,强化本体的印象(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用“李公朴”代“像李公朴一样的革命者”,突出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精神);内涵丰富:借借体的联想意义,拓展文本的深层意蕴(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富贵人家”,“冻死骨”代“贫苦百姓”,对比中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答题要点:明确“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如‘孤帆’与‘船’的所属关系,‘朱门’与‘富贵’的特征关系)”,分析“借代如何简化表达/凸显特征/丰富内涵”。三、答题策略与实战步骤(一)通用答题步骤1.识别手法:精准判断文本使用的修辞手法(注意“多手法叠加”,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既拟人(“闹”)又通感(“闹”将视觉的春景转化为听觉的喧闹))。2.分析运用: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手法如何运用(如比喻需指出“本体、喻体、相似点”;拟人需指出“赋予的人类行为/情感”)。3.阐述效果:从“内容(事物特征)、情感(作者态度)、读者(感受/思考)”三个维度,结合手法功能分析(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突出了……的情感”“引发读者对……的思考”)。(二)万能答题模板(可根据题型灵活调整)“这句话(或段落)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通过____(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如‘把A比作B,相似点是……’‘赋予C人的动作D,表现出……’),生动形象(或增强语势、突出强调、引发思考等)地表现了____(事物的XX特征/情感的XX态度/道理的XX内涵),表达了作者____的情感(或突出了文章____的主旨),给读者____的感受(如‘深刻的印象’‘强烈的共鸣’‘启发思考’等)。”(三)易混手法辨析比喻vs拟人:比喻有“喻体”(如“月光如流水”,“流水”是喻体);拟人无喻体,直接赋予物以人的行为(如“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大地”,“抚摸”是人的动作)。借喻vs借代:借喻靠“相似性”(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与“隔阂”相似);借代靠“相关性”(如“孤帆”与“船”是所属关系)。设问vs反问:设问“自问自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如“难道这不是真理吗?”答案是“这是真理”)。四、典型例题深度剖析例题1:诗歌鉴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步骤1:识别手法:“烽火”借代战争(以战争信号代战争);“抵万金”夸张(夸大家书的价值)。步骤2:分析运用:“烽火”用战争的象征物代指持续的战乱;“抵万金”将家书的珍贵程度夸张为“价值万金”。步骤3:阐述效果:借代使表达更简洁,突出“战乱持续”的背景;夸张则强烈抒发了“家书在战乱中无比珍贵”的情感,传递出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例题2:现代文阅读——“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步骤1:识别手法:明喻(“如”为喻词)。步骤2:分析运用:把“雪”比作“白玉”,相似点是“洁白、纯净、温润”。步骤3:阐述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的洁白纯净之美,营造出空灵、圣洁的“天界”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与赞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题3:赏析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步骤1:识别手法:设问(自问自答)。步骤2:分析运用:先提问“为何含泪”,再回答“因爱土地深沉”。步骤3:阐述效果: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