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_第1页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_第2页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_第3页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_第4页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识记与理解训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如何帮助小学生既扎实识记经典诗词,又深入理解其内涵?结合教学实践与语文学习规律,我们从价值认知、策略方法到分阶训练,梳理出一套实用路径。一、经典古诗词学习的核心价值维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承载着文化、语言、思维与审美的多重教育意义:(一)文化传承的“种子”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瑰丽,从宋词的婉约到元曲的灵动,诗词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低年级学生诵读《咏鹅》,能感知汉语最初的韵律美;高年级解读《示儿》,则触摸到爱国精神的千年传承。这些经典如同文化密码,在儿童心中埋下理解民族精神的种子。(二)语言建构的“基石”古诗词凝练的语言、独特的句式(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鲜活的意象(“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露”),是锤炼语感的绝佳素材。学生在识记中积累词汇(“潋滟”“空蒙”)、模仿句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为写作表达筑牢根基。(三)思维发展的“阶梯”理解诗词需要“意象解码—情感体悟—逻辑关联”的思维过程。比如赏析《望庐山瀑布》,学生需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画面,推导“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联想逻辑,这既锻炼形象思维,又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四)审美熏陶的“养分”诗词的意境美(“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悠远)、情感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情)、形式美(对仗、押韵),能唤醒儿童的审美感知。中年级学生品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淡妆浓抹总相宜”中体会西湖的灵动之美,审美素养悄然生长。二、科学识记:让经典诗词“扎根”于心识记是理解的前提,但机械背诵易遗忘。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可采用以下策略:(一)韵律节奏法:借“声”入脑古诗词自带平仄韵律,可通过拍手读(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配乐读(用古筝曲《渔舟唱晚》配《枫桥夜泊》)强化记忆。低年级可模仿“唱儿歌”的方式,把《咏鹅》编成三字节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二)情境联想法:以“象”驻心将诗词转化为动态画面或小故事,让抽象文字具象化。比如记《小儿垂钓》,可引导学生想象:“蓬头小孩坐在莓苔上钓鱼,野草遮住了他的身子,路人问路他只招手,怕惊跑了鱼儿。”画面感越强,记忆越深刻。(三)归类整合法:聚“类”成网按主题(四季、思乡、送别)、作者(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意象(月、柳、雁)归类诗词,形成知识网络。例如“春之诗”整合《春晓》(春眠)、《咏柳》(春柳)、《村居》(春景),对比诵读中发现“春”的不同表达,记忆效率翻倍。(四)游戏化巩固:以“趣”固识设计诗词接龙(“举头望明月—月落乌啼霜满天”)、填空竞赛(“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角色扮演(模仿《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场景),让识记从“任务”变成“游戏”,在互动中深化记忆。三、深度理解:让经典诗词“开花”于思理解是识记的升华,需引导学生突破“字面意思”,触摸诗词的精神内核:(一)意象解码:读懂“诗眼”的密码古诗词的意象往往承载固定情感。比如“月”常表思乡(《静夜思》)、“柳”多含送别(《送元二使安西》)、“雁”暗含羁旅(《次北固山下》)。教学《望洞庭》时,可追问:“为什么把君山比作‘青螺’?”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洞庭湖)—青螺(君山)”的精巧比喻,感受湖山的宁静之美。(二)背景勾连:走进诗人的“人生片场”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情感,会让诗词更有温度。讲《示儿》时,介绍陆游“临终前仍牵挂收复中原”的生平,学生就能读懂“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与“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盼;学《村居》时,点明高鼎“避乱江南,向往田园”的经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闲适便有了情感根基。(三)多维品读:挖掘文字的“立体美”从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换“到”“过”对比,体会“化静为动”的妙处)、句式(《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对仗,感受山水的动态张力)、情感(《游子吟》“临行密密缝”的细节,品悟母爱深沉)多角度赏析,让理解从“平面”走向“立体”。(四)迁移运用:让诗词“活”在生活里鼓励学生仿句创作(模仿《咏柳》写“不知秋叶谁染就,十月秋风似彩笔”)、生活联结(学《悯农》后,观察食堂剩饭,谈“粒粒皆辛苦”的体会)、跨学科融合(和美术课画《江雪》的孤舟寒江,和科学课探究《大林寺桃花》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现象)。理解越贴近生活,记忆越持久。四、分学段训练示例:适配儿童认知规律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训练需分层设计:(一)低年级(1-2年级):趣味识记+意象初感目标:读准背熟,感知简单意象。方法:用图片+动作辅助记忆(《咏鹅》时模仿鹅的“曲项”“拨掌”);填空式背诵(“白毛浮()水,红掌拨()波”);儿歌化改编(把《登鹳雀楼》编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歌谣)。(二)中年级(3-4年级):画面想象+背景初探目标: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方法:思维导图绘诗意(《望洞庭》用“湖水→君山→比喻”的导图梳理内容);背景小故事(讲刘禹锡被贬朗州,借《望洞庭》排遣愁绪);对比诵读(《望庐山瀑布》与《望天门山》,比较“水”的不同姿态)。(三)高年级(5-6年级):深度赏析+文化拓展目标:赏析手法,领悟精神。方法:托物言志分析(《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联系于谦“为官清廉、坚守气节”的生平,理解“以石灰喻己”的手法);文化意象探究(“柳”的送别文化:从《诗经·采薇》“杨柳依依”到《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主题群文阅读(把《竹石》《石灰吟》《墨梅》放在一起,体会“托物言志”的共性与个性)。五、常见误区与改进建议(一)误区1:“只背不悟”,沦为机械记忆改进:“背前预读,读中悟意”。先结合注释、插图讲清大意(如《题西林壁》先理解“横看侧看”的不同视角),再带着理解背诵,记忆更牢固。(二)误区2:“理解浮于表面”,停留在字面翻译改进:“意象延伸,文化勾连”。讲《咏柳》时,拓展“柳”的谐音“留”的送别文化;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介绍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让理解扎根文化土壤。(三)误区3:“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低迷改进:“学科融合,生活联结”。和音乐课结合,用《送别》的旋律唱《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实践课结合,学《乞巧》后组织“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