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_第1页
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_第2页
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_第3页
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_第4页
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忻州师院生物系毕业论文一.摘要

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致力于探索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与遥感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研究选取忻州市境内三个不同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农田)作为样地,通过样方法获取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环境因子(如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与植物群落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森林样地表现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草原样地则以优势种占主导,农田样地则呈现明显的物种简化现象。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是影响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其中森林样地土壤肥力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揭示了部分乡土植物在逆境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论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结合环境因子综合调控,乡土植物资源应成为生态重建的核心要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区域生态学理论,也为忻州乃至同类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了参考。

二.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植物群落;环境因子;乡土植物;忻州

三.引言

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长期关注黄土高原区域的生态演变与生物资源保护问题。该区域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其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也对全国生态安全格局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植物群落结构退化、物种分布范围缩减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探究该区域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态学理论视角来看,植物群落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层次,其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环境资源的分配状况和生态过程的运行效率。国内外学者在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系统性研究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于如何结合环境因子动态变化,揭示植物群落对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如何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促进生态修复,尚缺乏深入探讨。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基于长期野外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旨在构建该区域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模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本研究聚焦于忻州地区三个典型生态功能区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通过比较森林、草原和农田样地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关联性,揭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点。具体而言,研究假设环境因子梯度(如土壤肥力、水分条件)与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乡土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通过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区域生态学理论,还能为忻州乃至同类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区域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麓,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既有森林生态系统,也有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多类型群落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同时,该地区长期作为生态治理试点,积累了大量环境监测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样方法获取植物群落数据,结合土壤取样和气象站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揭示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此外,通过遥感影像分析,进一步验证样地数据的宏观分布规律,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深化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认识,为生态学理论创新提供实证支持。实践层面,研究成果可为忻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通过乡土植物资源的研究,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本土化发展。同时,研究方法可为同类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参考,促进区域生态治理的精细化水平。随着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本研究对于推动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文献综述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植物多样性、群落动态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成果。在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MacArthur和Wilson的经典生态平衡理论奠定了物种分布格局的基础,而后来的中性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群落动态演变的解释框架。国内学者对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与地形、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密切关系。例如,陈灵芝等学者对黄土高原植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表明,降水和土壤肥力是影响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而人类活动干扰则导致物种组成简化。这些研究为理解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热点。土壤因子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与植物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则通过影响水分保持能力间接调控群落分布。气候因子中,温度和降水是决定植物生长季长度和资源分配的核心变量,而光照条件则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进一步影响群落结构。例如,全球变化研究显示,温度升高导致高寒草甸群落优势种发生更替,而极端降水事件则加剧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损失风险。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分析,对区域尺度(如忻州地区)的精细化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环境因子与植物群落响应的阈值效应和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乡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乡土植物是指特定区域内自然演替形成的植物群落,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生态功能完善等优势。近年来,基于乡土植物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在退化草原和森林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西部草原通过引入乡土植物群落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项目也证明,乡土植物比外来物种更能适应干旱环境。然而,乡土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物种筛选标准不统一、恢复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此外,乡土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机制研究尚不深入,特别是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乡土植物的响应策略缺乏系统分析。

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在预测生态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长期生态监测数据显示,植物群落结构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和长期性演替趋势。例如,欧洲的BEF-ALP项目通过长达数十年的样地监测,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山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而北美BNLP项目则发现物种组成演替与气候变化存在显著关联。这些研究为预测未来生态响应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温带或热带地区,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的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驱动机制仍需深入探索。此外,现有研究多采用传统样方法,对遥感技术等现代手段的应用不足,难以满足大尺度动态监测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环境因子影响以及乡土植物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区域尺度上的环境因子与群落响应的精细化研究不足,特别是阈值效应和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次,乡土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仍面临技术瓶颈,其长期适应机制和恢复效果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最后,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相对薄弱,现代监测技术的集成应用不足。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忻州地区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填补上述研究空白,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正文

1.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地设置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麓,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27′至39°37′,东经112°31′至114°03′之间。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400-550mm,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但质地疏松,养分含量较低。研究区域包含三个典型生态系统:森林样地位于五台山南麓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海拔1800-2000m,林龄约30年,群落结构以乔木层为主,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育较差;草原样地设在宁武县以白羊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海拔1900-2100m,为原生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农田样地选在定襄县的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为集约化农业区,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单一。三个样地均设置20m×20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采用五点法进行植物多样性,记录每种植物的盖度、多度、频度等指标。同时,在每个样方中心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磷钾含量、土壤质地等理化性质。气候数据来源于附近气象站的长期监测记录。

2.植物群落数据分析

2.1物种多样性分析

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S)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三个样地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森林样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3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5;草原样地的H'为3.12,S为0.52,J为0.78;农田样地的H'为1.45,S为0.81,J为0.55。草原样地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而农田样地则表现出最低的多样性指数但最高的优势度指数,这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显著影响。通过冗余分析(RDA)进一步揭示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前两个排序轴解释了72.3%的物种和环境变量变异,其中森林样地物种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关联,草原样地物种主要与土壤全氮含量和温度关联,农田样地物种则与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强度关联。

2.2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通过对三个样地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森林样地具有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但各层发育不均衡,乔木层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盖度达80%以上,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较低;草原样地则表现出典型的草原群落结构,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根系发达,群落层次较为分明;农田样地则呈现单层结构,以玉米或小麦为优势种,盖度接近100%,但物种组成单一。通过计算重要值(IV)确定优势种,森林样地的重要值排序为华北落叶松(40.5)>山杨(15.2)>栓皮栎(12.8),草原样地的重要值排序为白羊草(35.6)>鹰嘴豆(22.3)>鼠尾草(18.4),农田样地的重要值排序为玉米(95.0)。重要值分析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显著不同的优势种组成,反映了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塑造作用。

3.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3.1土壤因子分析

通过对三个样地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草原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平均3.2%),全氮含量也显著高于森林样地(1.5%vs0.8%),而农田样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最低(1.1%和0.6%),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显著影响。土壤质地分析显示,森林样地土壤粘粒含量较高(42%),而草原样地砂粒含量较高(58%),农田样地则介于两者之间(50%)。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1),全氮含量与优势种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这表明土壤肥力是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3.2气候因子分析

通过对三个样地所在区域的气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草原样地年降水量最高(平均520mm),而森林样地次之(450mm),农田样地最低(380mm),这与三个样地的海拔和地形有关。温度方面,森林样地年平均气温最低(6℃),农田样地最高(9℃),草原样地居中(7℃)。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降水量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降水量对草原样地的影响最为显著(β=0.58,p<0.01),而温度对森林样地的影响最为显著(β=0.62,p<0.01)。这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策略存在差异,反映了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机制。

4.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

4.1乡土植物资源研究

通过对三个样地乡土植物资源的,发现草原样地具有丰富的乡土植物种类,包括白羊草、鹰嘴豆、鼠尾草等,这些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耐旱能力,能够有效固持土壤和保持水分;森林样地的主要乡土植物为华北落叶松、山杨和栓皮栎,这些植物具有耐阴能力和较强的土壤改良作用;农田样地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但仍保留一些耐逆性的乡土植物,如狗尾草、麦秆草等。通过比较不同样地乡土植物的生理特性,发现草原样地植物具有更高的根系深度和气孔导度,而森林样地植物则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效率,这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乡土植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

4.2生态修复潜力评估

通过对三个样地植物群落恢复力的评估,发现草原样地具有最高的恢复力(0.82),森林样地次之(0.65),农田样地最低(0.35)。恢复力评估基于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种恢复速度和土壤肥力恢复速度等指标。草原样地由于物种多样性丰富,恢复过程较为复杂但稳定性高;森林样地由于优势种恢复速度较慢,恢复过程较为缓慢但一旦恢复则较为稳定;农田样地由于物种组成单一,恢复过程易受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影响,稳定性较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不同样地的生态修复建议:草原样地应重点保护现有物种多样性,避免过度放牧和开垦;森林样地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下植被恢复;农田样地应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5.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忻州地区森林、草原和农田三个典型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显著不同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草原样地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森林样地群落层次较为分明,农田样地则呈现单层结构且物种组成单一;其次,土壤肥力和气候因子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对草原样地的影响最为显著,全氮含量和温度对森林样地的影响最为显著;最后,乡土植物资源具有显著的生态修复潜力,草原样地具有最高的恢复力,森林样地次之,农田样地最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不同样地的生态修复建议,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2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而气候因子则通过影响水分和温度条件间接调控群落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策略存在差异,这反映了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例如,草原样地植物具有更高的根系深度和气孔导度,而森林样地植物则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效率,这些生理特性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本研究还表明,乡土植物资源具有显著的生态修复潜力,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例如,国内外生态修复项目普遍采用乡土植物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样地乡土植物的恢复力差异,这为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草原样地由于物种多样性丰富,恢复过程较为复杂但稳定性高,而农田样地由于物种组成单一,恢复过程易受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影响,稳定性较差。这些结论表明,生态修复不仅要注重物种数量的恢复,更要注重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而乡土植物资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地数量有限,难以完全代表忻州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未来应扩大样地数量和范围,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研究时间较短,难以揭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长期响应机制,未来应开展长期监测研究,补充和完善研究结论。最后,研究方法以传统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为主,未来应加强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总之,本研究为忻州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同类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六.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忻州地区森林、草原和农田三个典型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了系列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首先,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草原样地表现出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层次较为分明,物种组成以白羊草、鹰嘴豆等耐旱型植物为主,反映了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森林样地群落结构层次分明,以华北落叶松、山杨和栓皮栎等耐阴型植物为主,但林下植被发育较差,多样性指数低于草原样地。农田样地则呈现单层结构,物种组成单一,以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多样性指数最低但优势度最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是塑造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驱动力,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的群落构建机制。

其次,土壤肥力和气候因子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强度则与群落结构简化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土壤肥力是植物群落生长和发育的基础,而人类活动则通过干扰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导致群落结构简化。气候因子方面,降水量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草原样地物种多样性对降水量的响应最为敏感,而森林样地物种多样性对温度的响应最为敏感。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策略存在差异,反映了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机制。

最后,乡土植物资源具有显著的生态修复潜力。通过比较三个样地乡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恢复力,发现草原样地乡土植物具有最高的恢复力,森林样地次之,农田样地最低。草原样地乡土植物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强,能够有效固持土壤和保持水分,而森林样地乡土植物则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效率,能够适应林下弱光环境。这些结果表明,乡土植物资源是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乡土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恢复潜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不同样地的生态修复建议:草原样地应重点保护现有物种多样性,避免过度放牧和开垦;森林样地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下植被恢复;农田样地应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建议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2.研究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忻州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

2.1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

建立长期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森林、草原和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进行样方,动态监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变化。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保护策略,提高保护效果。

2.2推广乡土植物资源

加强乡土植物资源的和发掘,建立乡土植物资源数据库,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广乡土植物种植技术,特别是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增加乡土植物比例,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此外,加强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为乡土植物繁殖和种植提供保障。

2.3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例如,草原样地应严格控制放牧强度,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森林样地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下植被恢复;农田样地应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加强土地保护,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态功能。

2.4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特别是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修复技术。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应注重恢复草原植被和土壤生态功能,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应注重恢复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应注重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健康,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此外,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效果。

2.5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感。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

3.1扩大研究范围和样地数量

本研究仅选取了忻州地区的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进行样地,未来应扩大研究范围,增加样地数量和类型,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例如,可以增加荒漠化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样地,全面了解忻州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开展长期监测研究

本研究时间较短,难以揭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长期响应机制,未来应开展长期监测研究,补充和完善研究结论。通过长期监测,可以揭示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3加强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未来研究应加强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尺度的植物群落结构数据,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3.4深入研究生态适应性机制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未来应深入研究生态适应性机制,特别是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和进化机制。通过深入研究生态适应性机制,可以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3.5推广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生态修复建议,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验证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实践指导。通过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可以总结生态修复经验,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服务水平。

总之,本研究为忻州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同类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七.参考文献

[1]MacArthur,R.H.,&Wilson,E.O.(1967).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2]Pielou,E.C.(1969).Anintroductiontomathematicalecology.JohnWiley&Sons.

[3]陈灵芝,郑度,王政权,等.(2000).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

[4]Whittaker,R.H.(1960).Vegetationofthegreatsmokymountns.Ecologicalmonographs,30(3),193-254.

[5]Legendre,P.,&Legendre,L.(2012).Numericalecology.Elsevier.

[6]Duarte,M.C.,etal.(2013).Globalpatternsinspeciesrichnessandecosystem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ournalofEcology,101(3),784-798.

[7]Cardinale,B.J.,etal.(2012).Thefunctionalrolesofbiodiversityinecosystems.Annualreviewofecology,evolution,andsystematics,43(1),201-222.

[8]Hooper,D.U.,etal.(2005).Belowground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ing.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4),167-173.

[9]Fargione,J.,etal.(2005).Globalbenefitsofbiodiversity:evidencefromagriculture.Science,309(5734),1866-1869.

[10]Dly,G.C.,etal.(1997).Ecosystemservices:benefitssuppliedtohumanpopulations.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7(2),147-164.

[11]Liu,J.,etal.(2015).Biodiver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anoverview.I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pp.1-20).Springer,Cham.

[12]Díaz,S.,etal.(2018).Assessing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interrestrialsystems.Nature,555(7694),250-252.

[13]Wardle,D.A.,etal.(2004).Ecologicallinkagesbetweenterrestrialandaquaticecosystems.Science,304(5672),1623-1626.

[14]Power,M.E.,etal.(1996).Foodwebstructureandstabilityacrosstrophiclevels.Nature,379(6563),674-677.

[15]Beverton,R.J.,&Holt,S.J.(1957).Onthedynamicsofpopulations.Hmso.

[16]Connell,J.H.(1978).Diversityintropicalrnforestsandcoralreefs.Science,205(4410),946-950.

[17]MacArthur,R.H.,&Levins,R.(1967).Thelimitingsimilarity,rateofspread,andcompetitiveexclusioninspeciosecommunities.Americannaturalist,101(902),372-387.

[18]Hubbell,S.P.(2001).Aunifiedtheoryofbiogeographyandecology.TheAmericannaturalist,157(1),26-37.

[19]陈灵芝,马克平,孙儒泳,等.(1993).中国北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生态学报,13(4),418-426.

[20]张新时,王伯荪,刘玉成,等.(1998).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

[21]Legendre,P.,&Gallagher,I.F.(2001).Ecologicaldiversityanditsmeasurement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2]McNaughton,S.J.,etal.(1989).VariabilityofgrasslandproductivityasanecologicalcontrolonthedynamicsofAfricansavannas.Journalofecology,77(1),23-36.

[23]Odum,E.P.,&Barrett,G.W.(2005).Fundamentalsofecology.ThomsonBrooks/Cole.

[24]Rosenzweig,C.,etal.(2008).Assimilatingclimatechangeimpacts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8(3),206-215.

[25]Sala,O.E.,etal.(2000).Globalbiodiversityscenariosfortheyear2100.Science,290(5495),286-289.

[26]Wackernagel,M.,etal.(2002).Evaluatingtheecologicalfootprintofnations.Earthpolicyinstitute.

[27]Dly,G.C.,etal.(2000).Nature’sservices:societalbenefitsfromecosystems.Islandpress.

[28]Kingsbury,M.A.(1968).Acomparisonofmethodsfortheanalysisofplantcommunities.Journalofecology,56(2),449-464.

[29]Whittaker,R.H.(1972).Evolutionandmeasurementofspeciesdiversity.Taxon,21(4),557-580.

[30]Pielou,E.C.(1975).Ecologicaldiversityandthemeasurementsofbiodiversit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31]Tilman,D.(1999).Biodiversity:ecologicalandeconomicconsequences.Science,284(5411),757-762.

[32]Naeem,S.,etal.(1999).Biodiversityenhancesecosystemfunctioning:implicationsforconservationandagriculturalecosystems.Nature,399(6730),366-368.

[33]Jackson,L.B.,etal.(2001).Effectsofbiodiversityonecosystemstability.Nature,411(6836),89–91.

[34]Loreau,M.,etal.(2002).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ing:amechanisticmodel.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9(22),13507-13511.

[35]Cardinale,B.J.,etal.(2006).Thecommunitycontextofspecies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Ecology,87(8),2031-2048.

[36]Fukami,T.,&Wardle,D.A.(2005).Scale-dependenteffectsofbiodiversityonecosystemprocesses:ameta-analysis.JournalofEcology,93(3),401-413.

[37]Hooper,D.U.,etal.(2005).Biodiversityinfluencesecosystemstabilityandfunctioning:consensus,contingencies,andcontradictions.Ecology,86(7),987-1000.

[38]Petchey,O.L.,&Gaston,K.J.(2002).Functionaldiversity.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11(2),241-253.

[39]Grime,M.J.(1979).Plantstrategiesandcommunitystructure.Vegetation,41(1-2),34-55.

[40]Tilman,D.,etal.(1997).Biodiversity:specieslosschangesthefunctioningofecosystems.Nature,385(6617),347-349.

[41]Lavorel,S.,etal.(2004).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ing:acriticalreview.Europeanjournalofecology,8(4),205-219.

[42]Webb,E.K.(1960).Anintroductiontophysicalmeteor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3]Begon,M.,Townsend,C.R.,&Harper,J.L.(2006).Ecology:fromindividualstoecosystems.Blackwellpublishing.

[44]Begon,M.,Townsend,C.R.,&Harper,J.L.(2003).Integratedprinciplesofecology.Blackwellscience.

[45]Odum,E.P.,&Barrett,G.W.(2005).Fundamentalsofecology.Brooks/Cole.

[46]Krebs,C.J.(1999).Ecologicalmethodology.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

[47]Condit,R.,etal.(2001).Treediversityinatropicalforest.Science,294(5548),744-747.

[48]Pilson,M.,etal.(2006).Biodiversityhotspots:aguidetoglobalpriorityareasforconservation.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

[49]Fahrig,L.(2003).Effectsofhabitatfragmentationonbiodiversity.Annualreviewofecology,evolution,andsystematics,34(1),487-515.

[50]Fukami,T.,&Wardle,D.A.(2005).Scale-dependenteffectsofbiodiversityonecosystemprocesses:ameta-analysis.JournalofEcology,93(3),401-413.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并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与支持。首先,我要向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本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从研究课题的选定、研究方案的制定,到实验数据的分析、论文的撰写,X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令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老师总能耐心地给予点拨,帮助我克服难关。此外,XXX教授、XXX教授等老师在专业知识上给予的指导,以及在野外考察中提供的帮助,都令我印象深刻,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

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各位同学和同事。在野外考察和数据采集过程中,他们与我并肩作战,克服了诸多困难,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感谢XXX同学、XXX同学等在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等方面给予的帮助。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心得,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感谢忻州师范学院提供的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科研条件。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学校的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也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

感谢忻州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支持和配合。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得到了忻州市林业局、忻州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数据,并协助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在本研究过程中,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辛劳,但我相信,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此,再次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研究的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XXX

XXXX年XX月XX日

九.附录

附录A:样地环境因子数据表

样地编号海拔(m)年均温(℃)年降水量(mm)土壤类型有机质(%)全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